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5682发布日期:2018-08-31 20:5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背景技术:

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时不需要预留孔道,不需要后期穿筋和灌浆,具有施工操作方便、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工期短及经济合理等优点,受到工程界的普遍欢迎。

由于现行规范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有裂缝等级控制以及抗震构造等要求,增加了框架梁的强度储备,使其在罕遇地震下不易形成梁铰侧移机制。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UPPC)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可以来调减罕遇地震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促使UPPC框架结构形成梁铰侧移机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耗能能力较差的问题,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该元件具有脆性破坏的特性,自重轻、施工简便。此新型满足快速工业化的需求,能在现场快速安装、施工方便、安装成本低廉,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区的推广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包括转向装置、承压板、变形盒、填充泡沫和定位棒;

所述自控耗能元件布置在无粘结预应力筋转向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在预应力筋转向处加密布置箍筋,所述定位棒与预应力筋转向处的箍筋焊接并进行定位,所述承压板通过建筑结构胶与转向装置、变形盒连接,所述变形盒由两块梯形侧挡板与一块长方形底板制成,底板两侧设有定位棒,变形盒内部设有填充泡沫,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渗入耗能元件,影响耗能元件作用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装置由圆形柱体钢构件与钢板焊接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承压板采用玻璃纤维制成,厚度为10mm,长度比所述变形盒两侧宽50mm。

作为优选,所述变形盒侧挡板与底板均采用碳纤维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装置为圆形柱体钢构件和钢板焊接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棒为半圆形柱体钢构件,并通过建筑结构胶与其他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承压板作为耗能元件的关键部分,通过转向装置将预应力筋传递下来的集中荷载通过下部钢板分散传递给承压板,提高部件的承载力,增强耗能能力。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预应力筋转向处布置自控耗能元件,在小震和中震情况下耗能元件处于休眠状态,预应力框架梁正常工作;罕遇地震下,预应力对耗能元件的作用大于阈值,则耗能元件启动并按设计要求发生变形以减小预应力筋的应力,达到减小预应力框架梁的承载能力的效果,从而使梁铰先于柱铰出现实现梁铰机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作用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该自控耗能元件1设置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转向处。

一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自控耗能元件1,包括承压板2、变形盒3、定位棒4、填充泡沫5、转向装置6;

如图2所示,所述自控耗能元件1设置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转向处,定位棒4与预应力筋转向处的箍筋焊接;承压板2通过建筑结构胶与转向装置6与变形盒3连接;变形盒3由两块梯形侧挡板与一块长方形底板制成,底板两侧设有定位棒4;变形盒内部有填充泡沫5(防止浇筑过程中盒内渗入混凝土)。

如图2所示,所述自控耗能元件1的转向装置6由圆形柱体钢构件与钢板焊接制成,承压板2采用玻璃纤维制成,厚度为10mm,长度比变形盒两侧宽50mm,变形盒3侧挡板与底板均采用碳纤维制作,定位棒4为半圆形柱体钢构件。

作用效果:如图3所示,自控耗能元件1发挥作用,即上部承压板2被破坏,预应力筋得到释放。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