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6639发布日期:2018-11-07 11:05阅读:26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现浇结构模板拆除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专用于混凝土墙面外露的模板对拉片端头拆除装置。

背景技术

一次性对拉片为采用金属板条制成的铝合金墙模板拉结加固件,使用时将其两端插入墙体两侧模板拼缝,夹在左右模板边肋之间,通过穿插在模板边肋和对拉片端部对应销孔内的销钉连接固定。一次性对拉片具有安拆方便、不产生螺栓孔,可避免外墙渗漏等优点。墙体拆模后,对拉片中段永久埋置于混凝土内,两端头则露出墙面,需予清除。目前拆除对拉片端头的通行方式是人工使用铁锤上下交替敲砸对拉片端头顶面或底面,以使之自靠墙缩颈处折断。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以下缺欠:一、操作困难、费工,费力,费时;二、敲击方向须严格按竖直且正对对拉片端头顶面或底面,否则会使对拉片端头朝立面外弯曲,断于墙面外侧,而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控准确锤击方向,导致产生大量突出墙面的对拉片残头;三、拆除靠近顶板处内墙上部对拉片端头时,需登高作业,存在安全隐患,且只能由下往上敲打,增加操作难度,同时更易敲偏而至对拉片断于墙外。四、处理墙面对拉片残头时,需将该部位墙面混凝土凿槽,再用氧乙炔齐根割除残头,最后用水泥砂浆填补凹槽修复墙面,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耽误施工进度,也会影响结构外观。

可见,混凝土墙铝合金模板拆除后,墙面上会留下大量外露对拉片端头,需予清除,拆除工作量相当大。混凝土墙模板对拉片端头拆除工作关系到工程进度、成本、结构外观质量和施工安全。鉴于现有拆除方式存在操作困难、费工耗时、易剩残头,二次处理加大难度和投入,影响结构外观,以及存有安全隐患等弊端,亟需一种能一次性完成拆除,使用便捷、安全的专用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混凝土墙模板对拉片端头拆除困难和拆除不彻底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内、外墙各部位外露模板对拉片端头拆除,其只需一人操作,无需登高作业,可一次性快速地将对拉片端头彻底拆除,不留残头,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省时省力、施工安全等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由工作端、连接段、手柄组成,所述工作端位于前端,所述连接段安装在所述工作端后部与之焊接,所述手柄装于连接段后部与其套插连接;

所述工作端前部设置有与对拉片端头匹配的矩形槽口,所述槽口用于卡套并折断对拉片端头;

所述连接段的前端设置有凹口,用于与所述工作端连接;所述连接段的后部设置有插孔,用于安装手柄;

所述手柄由相互垂直的连接过渡杆与持杆一体构成l形,所述连接过渡杆用于插入所述连接段的插孔,所述持杆端侧表面加工有防滑纹;

所述连接段的凹口卡套于所述工作端尾部并焊接,所述手柄的连接过渡杆插入所述连接段的插孔并焊接。

所述工作端为钢质长方体部件,由前、后侧板拼装而成并通过连接螺丝连接;所述槽口口部边缘向外倒有坡度,形成使对拉片端头顺利插入的喇叭口。

所述手柄的持杆轴线与所述工作端侧面平行。

所述手柄的持杆轴线与所述工作端侧面垂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完满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建筑业的混凝土墙模板对拉片端头拆除困难和拆除不彻底两大难题。相比现有方式,采用该工具可一次性快速地将对拉片端头彻底拆除,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大量节省人工,加快了施工进度;因不产生残头,无需二次处理,大量节省剔凿墙面、清除对拉片残头、修复墙面的工、料、时间,并保证结构外观质量;该工具结构轻巧,操作方便,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且拆墙上部对拉片端头时无需登高作业,可保证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的第一组装示意图(方式一);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的第二组装示意图(方式二);

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中工作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中工作端的工作节点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中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的第一使用工作状态图(状态一);

图8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的第二使用工作状态图(状态二);

图9是本发明所提供专用工具的第三使用工作状态图(状态三)。

上述图中:1、工作端,11、槽口;2、连接段,21、凹口,22、插孔;3、手柄,31、连接过渡杆,32、持杆,33、防滑纹;4、对拉片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主要由工作端1、连接段2、手柄3组成。工作端1位于前端,连接段2安装在工作端1后部与之焊接,手柄3装于连接段2后部与其套插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工作端1前部设有与对拉片端头4匹配的槽口11,用于卡套并折断对拉片端头4。工作端1为钢质长方体部件,其外廓尺寸为长×宽×高=86.5mm×14mm×49mm;其自前部居中设有槽口11,用于卡套对拉片端头4。槽口11为矩形,宽×高=3.5mm×44mm,深度为70mm,口部边缘向外倒宽度为3mm,深度为2mm的坡度,形成喇叭口,以使对拉片端头4顺利插入。

工作端1由前、后侧板拼装而成,通过连接螺丝连接。前侧板采用4.5mm厚钢板加工,长×宽=86.5mm×49mm;板四角在距长边3mm、短边16mm位置各制一m3丝孔。后侧板采用9.5mm厚钢板加工成长×宽=86.5mm×49mm的矩形板件,后侧板一面以短边分中及以一侧短边为起点,平行于长边方向刨槽,槽尺寸为长×宽×深=70mm×44mm×3.5mm,其中槽的长、宽向分别平行于侧板的长边、短边。槽口部边缘向外倒坡口,坡口宽度为3mm,深度为2mm。后侧板板四角在距长边3mm、短边16mm位置各制一m3丝孔。拼装时将前侧板贴在后侧板的设槽面,在丝孔拧上连接螺丝固定,连接螺丝采用m3自锁螺丝。

如图5所示,连接段2由连接段2前段与连接段2后段构成。连接段2前段采用ф30圆钢加工,长度为39mm,前端加工一宽度为16mm,深度为15mm的凹口21,用于与工作端1连接。连接段2后段采用ф28圆钢加工,长度为79mm,自后部加工一内径为18mm,深度为58mm的圆形插孔22,用于安装手柄3。连接段2前段与连接段2后段首尾相连焊接。

如图6所示,手柄3采用ф16圆钢折弯加工成型,其由相互垂直的连接过渡杆31与持杆32一体构成l形。连接过渡杆31长度为70mm;持杆32长度为520mm。持杆2端侧的把手表面加工有防滑纹33。

本实施例的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其加工过程如下:

1)制作

(1)零部件加工、采购

各部件按设计要求采购原材料、加工及检验,其中连接螺丝、钢珠卡为采购成品。

(2)拼装

工作端1拼装:将前侧板贴在后侧板的设槽面,将二者四角丝孔对正后拧入连接螺丝拧紧固。

连接段2拼装:将连接段2前段尾部与连接段2后段前端同轴焊接。

手柄3拼装:将钢珠卡安装在手柄3连接过渡杆31和持杆32端部侧面。

(3)组装

连接段2与工作端1组装:将连接段2前段的凹口21卡套在工作端1尾部,校正连接段2的轴线与工作端1的中线在同一直线后焊接。

手柄3与连接段2组装:按不同使用部位分为两种组装方式。方式一:将手柄3的连接过渡杆31端头插入连接段2插孔22安装,并且连接过渡杆31端头与插孔22焊接,此时要求手柄3持杆32的轴线与工作端1侧面平行,如图1所示。方式二:手柄3的连接过渡杆31端头插入连接段2插孔22安装,并且连接过渡杆31端头与插孔22焊接,此时要求手柄3持杆32的轴线与工作端1侧面垂直,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的一种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其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由一人手持站在地面上操作,将工作端1前部的槽口11套入对拉片端头4卡住,沿前后或上下方向扳动手柄,将对拉片端头4自根部缩颈处折断,然后将工作端1槽口11内的对拉片断头倒出回收。对应不同使用部位分三种工作状态。当拆墙中、上部对拉片端头时,按工作状态一,如图7所示,此时手柄3与连接段2组装采用方式一(图1),操作中手柄3持杆32位于工作端1下方,手握在持杆32端部设置有防滑纹33的把手上。拆墙下部对拉片端头4时,可选工作状态二或工作状态三,分别如图8、图9所示。取工作状态二时,手柄3与连接段2组装采用方式一(图1),操作中将手柄3持杆32朝上,手握在持杆32端部设置有防滑纹33的把手上。取工作状态三时,手柄3与连接段2组装采用方式二(图2),一只手握在持杆32端部设置有防滑纹33的把手上,另一只手握在与连接过渡杆31交汇处的持杆32端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工作端1前面的槽口11对准墙上的对拉片端头4套入,前推至工作端1设置有槽口11的前端贴靠墙面。

(2)取工作状态一和工作状态二时。手握持杆32端部把手,向前或向后板动;取工作状态三时,手握在与连接过渡杆31交汇处的持杆32端部,向前或向后板动,带动工作端1将对拉片端头4自根部缩颈处折断;

(3)将工作端1槽口11内的对拉片断头倒至回收桶内;

(4)转移至下一部位,重复前述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知晓,本发明的拆除模板对拉片端头的专用工具具有以下优势:

1)利用杠杆原理,仅需在手柄32上施以较小外力,便可在对拉片端头4截面上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足以将其折断;

2)工作端1槽口11卡套在对拉片端头4上,确保着力点位不跑偏,并限制住对拉片端头4变形,保证折断效果并避免对拉片断墙面外;

3)工作端1槽口11采用喇叭形,可使对拉片端头4顺利插入;

4)手柄3与连接段2采用套插连接,并便于装拆;

5)手柄3把手32表面加工防滑纹33,可防止操作中滑脱,保证工作稳定性;

6)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省力,安全。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