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0233发布日期:2018-12-01 01:4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家庭生活中,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汽车保有量逐渐增高,一个家庭拥有两辆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车位少车辆多成为了小区或停车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双层停车库。该双层停车库包括支撑架、载车板、动力电机和固定在车位上的下板,在两个下板之间开设一个放置区。在车位上设置平行滑移装置。先将上层车辆停放在载车板上,通过动力电机将载车板上移,继而将下层车辆停放在平行滑移装置上。当需要将上层车辆开走时,先通过平行滑移装置带动下层车辆移动至放置区中,继而通过动力电机带动载车板下移,最后将上层车辆从载车板上离开。这种双层车辆的结构简单,但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放置区的设置,依旧占据了较大面积;第二是仅能在下层车辆移至放置区后才能够使上层车辆驶离载车板,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停车装置,通过支撑架沿直线平移机构移动,通过转向定位机构带动载车机构旋转,继而通过伸缩机构使载车机构下移以承接上层车辆,达到在无需扩大原有停车位的情况下增加车位、便于下层车辆行驶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式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下方形成下层存放区,所述的支撑架上连接有直线平移机构,所述的支撑架通过转向定位机构连接有连接柱,所述的连接柱通过伸缩机构连接有载车机构,所述载车机构上形成上层存放区,所述的支撑架通过支撑机构与载车机构连接,所述的载车机构包括载车板、滑移套、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所述的载车板与滑移套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的滑移套套设于连接柱上,所述的连接柱开设有所述限位凹槽,所述的滑移套的内壁上固定有所述限位凸起,所述的限位凸起置于限位凹槽中,所述的载车板的中部朝向上层存放区的一侧固定有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的两端与载车板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过度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层车辆停放在支撑架的下层存放区中,直线平移机构带动支撑架移动,使支撑架移动到下层车辆前方,继而通过转向定位机构带动连接柱和载车机构水平旋转,使载车机构置于车位的通道中,通过伸缩机构使载车机构下移并与地面抵触,上层车辆即可平稳行驶到载车机构上、位于生产存放区中,司机从上层车辆下车;通过伸缩机构带动载车机构上移,使载车机构移动到支撑架的高度上方,通过转向定位机构带动连接柱和载车机构复位,使载车机构移动到支撑架的正上方,伸缩机构卸力,使载车机构通过支撑架支撑,减少能量损耗;同理,可以在下层车辆停放在下层存放区中的情况下,上层车辆可以从上层存放区中驶出,有效提升停车和开车的效率,免去了在车位与车位之间开设放置区的问题,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将限位凸起嵌设于限位凹槽中,将滑移套套设在连接柱上,在连接柱通过转向定位机构旋转并定位的过程中,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的内壁抵触,同时通过滑移套内壁与连接柱的外壁的抵触,载车板不易与连接柱产生较大幅度的相对旋转,不易使上层车辆掉落而引发安全事故,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的引导作用,载车板沿着连接柱的高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使载车板的移动更为稳定,将上层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位于载车板上,且分别位于限位板的前后两端,使上层车辆能够稳定放置在载车板上而不易前后移动,不易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过度弧面的设置,使上层车辆能够平稳驶过限位板,不易产生较大震动,延长载车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横板和多个竖板,所述横板与竖板均固定于载车板背对限位板的一侧,多个所述横板与多个所述竖板呈十字形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板和竖板城十字形排布,能够对载车板提升结构强度,并且能够减轻自身重量,减小对伸缩机构造成的负担,延长伸缩机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横梁、立柱、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所述的横梁的两端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立柱与直线平移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防护杆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防护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防护杆远离第一防护杆的一端与立柱连接,所述横梁、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横梁与立柱之间固定有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梁、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使支撑架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对上层车辆能够稳定支撑,加强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结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架还包括弧形缓冲柱,所述弧形缓冲柱一端与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直线平移机构连接,所述的立柱与弧形缓冲柱之间设置有斜杆,所述斜杆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弧形缓冲柱的中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载车板放置在横梁上,在接触的瞬间,弧形缓冲柱轻微弯折,能够对载车板起到缓冲作用,提升对上层车辆的保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载车板的两侧均固定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往载车板的上、下表面延伸,所述防护板朝向横梁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能够对上层车辆起到防护作用,使上层车辆在随着载车板旋转的过程中,不易因离心力的作用而从载车板上滑落,通过定位凹槽的设置,使载车板不易与横梁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进一步提升对上层车辆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直线平移机构包括动力电机、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传动链、位移板、轮架、支撑轮和支撑轨道,所述位移板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轮架固定于位移板背对立柱的一侧,所述的支撑轮转动连接于轮架上,所述的支撑轨道上开设有传动斜面,相邻所述传动斜面呈八字形,所述的支撑轮的外壁上开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与传动斜面贴合,所述的动力电机固定于位移板上,所述的第一传动轮固定于动力电机的动力轴上,所述的第二传动轮固定于支撑轮上,所述的传动链一端与第一传动轮啮合,另一端与第二传动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电机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通过传动链带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继而使支撑轮发生旋转,通过传动斜面的引导作用,使支撑轮不易与支撑轨道的侧壁发生刮擦,提升位移板移动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滑移套上固定有辅助套,所述的辅助套套设并滑动连接于连接柱上,所述的辅助套的内壁上固定有定位凸起,所述的定位凸起嵌设于限位凹槽中,所述辅助套与滑移套的连接处固定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层车辆行驶到载车板上,伸缩机构通过滑移套带动载车板上移,滑移套与辅助套增加了与连接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使连接柱不易发生弯折,提升滑移套运行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伸缩机构包括动力缸、伸缩滑套和动力杆,所述的伸缩滑套滑动连接于动力缸上,所述动力缸固定于限位凹槽中,所述的动力杆滑动连接于伸缩滑套上,所述的动力杆上固定有抵触块,所述的抵触块与限位凸起抵触,所述的转向定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蜗杆、基座和回转支承,所述的基座与位移板连接,所述的驱动电机固定于基座上且与驱动蜗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蜗杆转动连接于基座上,所述的回转支承转动连接于基座且外缘与驱动蜗杆啮合,所述的回转支承通过转动轴与连接柱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蜗杆转动,驱动蜗杆通过与回转支承的啮合作用实现回转支承沿着自身的轴心发生旋转,继而能够带动连接柱水平移动,操作简便,同时,驱动蜗杆的传动更为平稳,使上层车辆随着载车板移动的过程中不易从承重板上掉落;伸缩滑套能够伸缩,使伸缩机构具有较小的体积同时又具有足够的行程,实用性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下层车辆停放在支撑架的下层存放区中,直线平移机构带动支撑架移动,使支撑架移动到下层车辆前方,继而通过转向定位机构带动连接柱和载车机构水平旋转,使载车机构置于车位的通道中,通过伸缩机构使载车机构下移并与地面抵触,上层车辆即可平稳行驶到载车机构上、位于生产存放区中,司机从上层车辆下车;通过伸缩机构带动载车机构上移,使载车机构移动到支撑架的高度上方,通过转向定位机构带动连接柱和载车机构复位,使载车机构移动到支撑架的正上方,伸缩机构卸力,使载车机构通过支撑架支撑,减少能量损耗;同理,可以在下层车辆停放在下层存放区中的情况下,上层车辆可以从上层存放区中驶出,有效提升停车和开车的效率,免去了在车位与车位之间开设放置区的问题,有效节约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体现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现载车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体现转向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体现滚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架;11、立柱;12、横梁;13、弧形缓冲柱;14、下层存放区;15、第一防护杆;16、第二防护杆;17、斜杆;18、加强板;2、直线平移机构;21、动力电机;22、第一传动轮;23、第二传动轮;24、位移板;25、轮架;26、支撑轮;27、支撑轨道;28、传动斜面;29、锥形面;3、过度弧面;31、限位板;4、转向定位机构;41、驱动电机;42、驱动蜗杆;43、基座;431、凸台;44、回转支承;45、支撑环;46、滚珠;47、内凹槽;48、外凹槽;491、第一注油口;492、第二注油口;5、载车机构;51、载车板;52、滑移套;53、限位凸起;54、限位凹槽;6、伸缩机构;61、动力缸;62、伸缩滑套;63、动力杆;64、第一滑套;65、第二滑套;66、第三滑套;7、抵触块;8、辅助套;81、加强筋;9、支撑机构;91、横板;92、竖板;93、防护板;931、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旋转式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立柱11、弧形缓冲柱13和横梁12。三个立柱11和一个弧形缓冲柱13均竖直放置。四个横梁12水平放置,两端与相邻两个立柱11固定连接,或一端与立柱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弧形缓冲柱13固定连接。立柱11、横梁12和弧形缓冲柱13总装成方形框架。为了提升支撑架1的结构强度,在横梁12与立柱11之间固定有加强板18,在横梁12与弧形缓冲柱13之间也固定有加强板18,立柱11与弧形缓冲柱13之间固定有斜杆17。使三个立柱11与一个弧形缓冲柱13之间形成用于放置下层车辆的下层存放区14。

支撑架1还包括第一防护杆15和第二防护杆16。第一防护杆15与第二防护杆16位于横梁12的同一端。第一防护杆15竖直放置,一端固定在立柱11上,另一端往远离立柱11的方向延伸。第二防护杆16一端固定在另一个立柱11上,另一单与第一防护杆15远离立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使第一防护杆15、第二防护杆16和横梁12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在立柱11的下方设置有直线平移机构2。直线平移机构2包括动力电机21、第一传动轮22、第二传动轮23、传动链、位移板24、轮架25、支撑轮26和支撑轨道27。位移板24水平放置,上表面和立柱11、弧形缓冲柱13固定连接。轮架25固定于位移板24背对立柱11的一侧,每个位移板24上设置有两个轮架25,且这两个轮架25分别位于位移板24的前后两端。支撑轮26上固定有支撑轴,支撑轴与支撑轮26同轴设置。将支撑轴穿过轮架25,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轮架25上。

两条支撑轨道27平行设置,并且与车位的长度方向平行。支撑轨道27固定在车位的边缘处,截面呈工字形设置。在支撑轨道27上开设有两个传动斜面28,相邻的两个传动斜面28呈八字形设置。的支撑轮26的外壁上开设有锥形面29,锥形面29与传动斜面28贴合,通过重力作用和传动斜面28的引导作用,使支撑轮26产生往远离支撑轨道27方向移动的趋势,避免支撑轮26与支撑轨道27的侧壁发生抵触而引发安全事故。动力电机21固定于位移板24的上表面。动力电机21包括动力轴,动力轴水平放置并且往远离下层存放区14的方向延伸。第一传动轮22为链轮,固定于动力轴上并与动力轴同轴设置。第二传动轮23固定于支撑轴上,并与支撑轴同轴设置,位于支撑轴远离支撑轮26的一端。传动链为锁链,一端与第一传动轮22啮合,另一端与第二传动轮23啮合。

动力电机21带动动力轴旋转,动力轴带动第一传动轮22旋转,通过传动链实现第二传动轮23的同步转动,继而通过支撑轴带动支撑轮26旋转,使支撑轮26沿着支撑轨道27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位移板24的上表面固定有转向定位机构4。转向定位机构4包括驱动电机41、驱动蜗杆42、基座43、回转支承44、支撑环45和滚珠46。驱动电机41固定于基座43上且通过联轴器与驱动蜗杆42固定连接。驱动蜗杆42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基座43上,中部与回转支承44的外缘啮合。回转支承44水平放置,并转动连接于基座43上。回转支承44通过转动轴与连接柱固定连接。支撑环45固定于基座43上且位于回转支承44内部。回转支承44的内壁上开设有圆环状的内凹槽47,支撑环45的外壁上开设有圆环状的外凹槽48,内凹槽47与外凹槽48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多个滚珠46的滚道。驱动电机41启动,带动驱动蜗杆42旋转,继而使驱动蜗杆42带动回转支承44旋转,通过滚珠46的滚动,减小回转支承44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在基座43的底壁上一体化设置有凸台431,在凸台431上开设有第二注油口492。在支撑环45的表面上开设有安装沉孔,在安装沉孔内穿设安装螺栓,用以固定在凸台431上。在基座43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注油口491,用以将润滑油由第一注油口491滴到驱动蜗杆42上。

连接柱呈长方体设置,竖直放置。连接柱上设置有载车机构5。载车机构5包括载车板51、滑移套52、限位凸起53和限位凹槽54。限位凹槽54开设在连接柱的侧壁上,并且与连接柱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在限位凹槽54中设置有伸缩机构6。

伸缩机构6包括动力缸61、伸缩滑套62和动力杆63。动力缸61竖直设置,固定在限位凹槽54的下端。伸缩滑套62包括第一滑套64、第二滑套65和第三滑套66。第一滑套64滑动连接于动力缸61中,第一滑套64的内径大于第二滑套65的外径,第二滑套65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套64中;第二滑套65的内径大于第三滑套66的外径,第三滑套66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套65中;动力杆63滑动连接于第三滑套66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级伸缩液压缸作为伸缩机构6。

动力杆63远离动力缸61的一端固定有抵触块7。

滑移套52套设并滑动连接于连接柱。在滑移套52的内壁上一体化设置有限位凸起53,限位凸起53呈长方体设置,置于限位凹槽54中。在滑移套52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辅助套8。辅助套8套设并滑动连接于连接柱上。在辅助套8的内壁上也一体化设置有限位凸起53,限位凸起53的下表面用于和抵触块7抵触。在辅助套8靠近螺栓的一端固定有多个加强筋81,用以缓解滑移套52的应力集中,不易发生损坏,同时,不易使连接柱发生严重弯折。

载车板51一体化设置在滑移套52的侧壁上并且水平放置,载车板51的上方为上层存放区,用于存放上层车辆。载车板51的上表面一体化设置有限位板31。限位板31位于载车板51的中部,限位板31的两端与载车板51的上表面设置有过度弧面3。在载车板51背对限位板3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机构9。支撑机构9包括多个横板91和多个竖板92。横板91与竖板92均一体化设置在载车板51上,且位于限位板31的正下方。横板91与竖板92呈十字形设置。

在载车板51的两侧均一体化设置有防护板93。防护板93竖直放置,且上下两端往载车板51的上、下表面延伸。在防护板93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凹槽931。在载车板51往靠近横梁12的方向移动,使横梁12置于定位凹槽931中,对载车板51限位。

使用时,无论下层车辆先停放在下层存放区14或者在后停放在下层存放区14。当上层车辆需要入库时,动力电机21启动,使支撑架1往下层车辆的前端移动,动力电机21关闭,动力缸61启动,通过伸缩滑套62带动动力杆63上移,使动力杆63通过抵触块7推动滑移套52上移,使横梁12从定位凹槽931移出,驱动电机41启动,使连接柱正向旋转90°,使载车板51位于通道中,动力缸61启动,使动力杆63带动滑移套52下移,防护板93与地面接触,上层车辆平稳行驶到载车板51上,使限位板31位于上层车辆的前轮与后轮之间。动力缸61启动,动力杆63上移,使动力杆63移动到横梁12高度上方,启动驱动电机41,使连接柱反向旋转90°,动力杆63缓慢下移,使横梁12置于定位凹槽931中,通过横梁12对载车板51支撑;启动动力电机21,带动支撑架1移动至下层车辆的正上方,从而解决了在车位旁边开设放置区而造成面积浪费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