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66068发布日期:2019-01-02 22:47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洁净生产工艺的需求,洁净厂房设计时常采用倒角格构梁的结构形式。设计对格构梁的倒角尺寸、截面尺寸和表面平整度均有特定要求,且高于规范要求。在这种严苛标准下,若采用现有技术施工如按照一般的结构支模、钢筋、混凝土工艺施工,制造出的格构梁的倒角形状变形大、截面尺寸偏差大、梁表面高低不平整,远远满足不了洁净生产工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质量可靠、施工快速的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主要包括底模组件、两个侧模组件、横向支撑结构和两个竖向支撑结构,所述底模组件设于横向支撑结构上,两个侧模组件分别与竖向支撑结构相连;两个侧模组件分别设于底模组件的两侧,在侧模组件与底模组件的接缝处安装梁底倒角条;所述模板装置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对拉件,对拉件的两端穿过两组侧模组件,与竖向支撑结构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对拉件包括对拉螺杆,以及与对拉螺杆配合的螺母。

按上述方案,所述底模组件包括底模板和多个底木枋,所述底木枋均匀间隔布置于底模板的下表面,底木枋的下端设于横向支撑结构上。

按上述方案,所述侧模组件包括侧模板和多个侧木枋,所述侧木枋均匀间隔布置于侧模板的外侧面,侧木枋的外端与竖向支撑结构相连;所述侧模板与底模板相连;所述梁底倒角条设于侧模板与底模板的接缝处;所述对拉件穿过两个侧模板和两个竖向支撑结构。

按上述方案,在两个侧模板的梁顶标高处安装梁顶倒角胶条,梁顶倒角胶条的上部设有模板条。

按上述方案,在两个侧模板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支撑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并组装侧面组件和底模组件:根据深化设计图纸预先制作侧模组件和底模组件;

步骤二、处理组装后的模板装置:在侧模板和底模板的接缝处安装梁底倒角条;在各模板的工作面上涂刷脱模剂;

步骤三、安装模板装置:待格构梁布筋完成后,将处理后的模板装置放入预定位置,使各木枋分别与横向支撑结构和竖向支撑结构相连;并安装梁顶倒角条;

步骤四、加固模板装置:在模板装置的上中下各设置一组对拉螺杆,在侧模板中部设置支撑条,所述模板装置施工完成。

按上述方案,在步骤三中,安装梁顶倒角条之前,在侧模板上弹墨线或拉通线对梁顶倒角条进行定位安装;梁顶倒角条安装完成后,对梁顶倒角条标高进行测量检查,对有标高偏差的部位进行调整后检查验收。

按上述方案,在步骤四中,在梁顶倒角条的上方安装模板条。

按上述方案,在步骤一中,侧模组件的侧模板高于格构梁的梁顶标高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对格构梁模板拼装及加固的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组合式模板进行围合式拼装,使得格构梁表面平整度达到2mm/2m的核心设计要求,有效保证了格构梁的施工质量;

2、本发明采用的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经过精密验算,安全性高,能够有效避免涨模、爆摸等现象;

3、本发明采用预拼装组合模板及成品定型pvc倒角条,简化了散拼散装的常规工艺,方便施工、提升效率、周转快捷;

4、本发明所述施工方法一次性成功率高,混凝土蜂窝、麻面、狗洞等质量通病大大减少,避免了后期大量的打磨修补工作,降低了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同时节约了打磨修补的费用;

5、本发明所述施工方法施工效率高,工期短,技术性强,推广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为图1中侧模板的a-a剖视图、。

图3为格构梁的平面示意图。

其中:1、侧模板;2、侧木枋;3、格构梁;4、梁顶倒角条;5、梁底倒角条;6、对拉螺杆;7、支撑条;8、定位条;9、竖向支撑结构;10、横向支撑结构;11、顶托;12、底模板;13、底木枋;14、连接木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格构梁的平面示意图见图3。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主要包括底模组件、两个侧模组件、横向支撑结构10和两个竖向支撑结构9,所述底模组件设于横向支撑结构10上(横向支撑结构10通过顶托11受力),两个侧模组件分别与竖向支撑结构9相连;两个侧模组件分别设于底模组件的两侧,在侧模组件与底模组件的接缝处安装梁底倒角条5;所述模板装置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对拉件,对拉件的两端穿过两组侧模组件,与竖向支撑结构9相连。

优选地,所述对拉件包括对拉螺杆6,以及与对拉螺杆6配合的螺母。

优选地,所述底模组件包括底模板12和多个底木枋13,所述底木枋13均匀间隔布置于底模板12的下表面,底木枋13的下端设于横向支撑结构10上。

优选地,所述侧模组件包括侧模板1和多个侧木枋2,所述侧木枋2均匀间隔布置于侧模板1的外侧面,侧木枋2的外端与竖向支撑结构9相连;所述侧模板1与底模板12相连;所述梁底倒角条5设于侧模板1与底模板12的接缝处;所述对拉螺杆6穿过两个侧模板1和两个竖向支撑结构9,与螺母配合锁紧。本实施例中,在两个侧模板1的梁顶标高处安装梁顶倒角胶条4,梁顶倒角胶条4的上部设有模板条8。

优选地,在两个侧模板1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支撑条7,防止模板装置的变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结构10和竖向支撑结构9均分别由钢管制作;所述梁顶倒角条4和梁底倒角条5均由pvc材料制作;所述支撑条7为砼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倒角格构梁模板装置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并组装侧面组件和底模组件:根据深化设计图纸预先制作侧模组件和底模组件,其中,为了防止格构梁3浇筑混凝土时溢出造成浪费,以及浇筑混凝土后下沉导致梁面标高不足,侧模组件的侧模板1应高于格构梁3的梁顶标高约50mm,可通过多打少量混凝土并通过精平控制使下沉区域达到标高要求;相邻两个侧木枋2之间的距离为300mm,相邻两个底木枋13之间的距离为300mm;

步骤二、处理组装后的模板装置:在侧模板1和底模板12的接缝处安装梁底倒角条5(梁底倒角条5切割成45°进行拼接),并采用射钉固定,保证拼缝严密;为了避免梁底倒角条5松动或脱落,射钉间距不宜大于200mm;在格构梁3内侧的阴角位置放置侧木枋2,防止浇筑后格构梁3阴角形变,并用胶带密封,防止漏浆;在底模板12上留置200mm×200mm的清扫口,混凝土浇筑前利用水冲或压缩空气冲净后加强封堵,避免因垃圾造成梁底烂根的现象;最后,在各模板的工作面上涂刷脱模剂,方便后期拆模及保证混凝土观感质量;

步骤三、安装模板装置:待格构梁3布筋完成后,将处理后的模板装置放入预定位置,使各木枋分别与横向支撑结构10和竖向支撑结构9相连(相邻两根竖向支撑结构9的距离不大于600mm);并安装梁顶倒角条4;底模板12与已浇混凝土柱之间粘贴海绵条防止漏浆;

步骤四、加固模板装置:在模板装置的上中下各设置一组m14的对拉螺杆6,在侧模板1中部设置支撑条7,所述模板装置施工完成。

在步骤三中,为了满足洁净生产工艺的需求,安装梁顶倒角条4之前,在侧模板1上弹墨线或拉通线对梁顶倒角条4进行定位安装;梁顶倒角条4安装完成后,利用全站仪对梁顶倒角条4标高进行测量检查,对有标高偏差的部位进行调整后检查验收;在梁顶倒角条4的上方安装模板条8进行保护,防止施工过程中倒角条4被破坏。

本发明中,每个施工段短跨方向采用钢管或连接木枋14将格构梁3连接为整体,防止整体结构倾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