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43420发布日期:2019-05-11 00:49阅读:2855来源:国知局
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吊顶施工领域,特别是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网吊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作为很多室内外建筑的功能性区域同时兼顾装饰的效果,可以很好的营造不同的主题气氛。

目前,直接安装金属网吊顶的施工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结构复杂,施工困难,可实施性不好;第二,使用效果差;第三,长期使用存在金属网中部下坠、稳固程度不足的技术问题;第四,使用时间短,后期维护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金属网吊顶安装施工复杂、使用效果差、金属网中部脱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一方面提供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包括吊顶框架和敷设在吊顶框架上的金属网,所述吊顶框架包括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设置在上部张拉支座与下部固定底座之间的两根弧形龙骨、张拉端顶撑圆管、固定端顶撑圆管、张拉螺栓组、压紧螺栓组、基层横杆和第一基层竖杆,

所述上部张拉支座包括矩形水平承接板和设置在水平承接板顶面的张拉板,张拉板与水平承接板之间的夹角为30°-70°;张拉板上开设有用过穿过张拉螺栓的孔;

在水平承接板的外侧端头、沿其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有张拉端顶撑圆管;

所述下部固定底座的截面呈u型,所述下部固定底座包括内侧竖板、外侧竖板和连接底板,所述固定端顶撑圆管设置在连接底板的下端面、远离弧形龙骨的一侧,固定端顶撑圆管与张拉端顶撑圆管平行;

所述弧形龙骨上间隔设置水平固定螺栓;

所述金属网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连接,金属网与弧形龙骨之间通过拉紧弹簧连接,拉紧弹簧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上,拉紧弹簧底部设置在金属网上;

所述弧形龙骨上部与水平承接板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弧形龙骨与水平承接板的夹角处设置有基层横杆;所述弧形龙骨下部与内侧竖板连接、弧形龙骨与内侧竖板的夹角处设置有第一基层竖杆。

进一步,金属网包括横穿钢丝绳、纵向金属条和金属穿杆,横穿钢丝绳与纵向金属条编制成网格状,横穿钢丝绳一端设置有钢丝绳挂环,金属穿杆贯穿设置在钢丝绳挂环内。

进一步,张拉螺栓组包括张拉螺栓、固定螺母、弹簧、第一垫片和旋紧螺母,张拉螺栓包括螺杆本体和设置在螺杆本体左端头的弯钩;

弯钩与金属穿杆挂接,弯钩与螺杆本体的过渡段上设置有固定螺母;

螺杆本体穿过张拉板,螺杆本体与张拉板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垫片并且通过旋紧螺母固定;

弹簧套设在螺杆本体上、靠近固定螺母的一侧。

进一步,压紧螺栓组包括第二垫片和压紧螺栓;所述第二垫片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外侧竖板的两侧。

进一步,张拉板与水平承接板之间的夹角处还间隔设置有支撑板。

进一步,所述吊顶框架还包括第二基层竖杆;第二基层竖杆下部与弧形龙骨通过螺栓固定。

进一步,基层横杆与内侧竖板所在平面垂直。

进一步,基层横杆为方钢。

进一步,第一基层竖杆为角钢。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按照设计图纸备料;

第二,搭设吊顶框架;分别组装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

第三,用至少两根弧形龙骨将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连接起来;

第四,编织金属网,并在纵向金属条一端预留好用于穿过金属穿杆的钢丝绳挂环;

第五,挂设金属网;金属网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连接,金属网与弧形龙骨之间通过拉紧弹簧连接,拉紧弹簧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上,拉紧弹簧底部设置在金属网上;

第六,组合完成后,验收,进行安装施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提供的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设计合理,组装简单,实用性强,成本低,后期维护容易。

2,较现有的吊顶结构来说比较简单,使用效果好,可以满足各类装饰空间的装饰需求。

3,金属网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连接,金属网与弧形龙骨之间通过拉紧弹簧连接,拉紧弹簧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上,拉紧弹簧底部设置在金属网上。有效的克服了金属网使用出现中部下坠、稳固程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图1。

图2是本发明立体图2。

图3是上部张拉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下部固定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金属网示意图。

图6是张拉螺栓组示意图。

图7是金属网上端部与张拉支座固定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金属网、1.1-横穿钢丝绳、1.2-纵向金属条、1.3-钢丝绳挂环、1.4-金属穿杆、

2-拉紧弹簧、3-固定螺栓、4-弧形龙骨、5-基层横杆、6-张拉端顶撑圆管、7-固定端顶撑圆管、

8-张拉螺栓组、8.1-螺杆、8.2-旋紧螺母、8.3-第一垫片、8.4-弯钩、8.5-固定螺母、

9-水平承接板、10-连接底板、11-压紧螺栓、12-第一基层竖杆、13-第二基层竖杆、14-张拉板、15-内侧竖板、16-外侧竖板、17-第二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方面提供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该系统能有效防止金属网1中部脱垂,具体包括:吊顶框架和敷设在吊顶框架上的金属网1,所述吊顶框架包括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设置在上部张拉支座与下部固定底座之间的两根弧形龙骨4、张拉端顶撑圆管6、固定端顶撑圆管7、张拉螺栓组8、压紧螺栓组、基层横杆5和第一基层竖杆12。所述吊顶框架还可以包括第二基层竖杆13;第二基层竖杆13下部与弧形龙骨4通过螺栓固定。第一基层竖杆12和第二基层竖杆13可以为角钢。

如图2所示,所述上部张拉支座包括矩形水平承接板9和设置在水平承接板9顶面的张拉板14,张拉板14与水平承接板9之间的夹角为30°-70°;张拉板14上开设有用过穿过张拉螺栓的孔。在水平承接板9的外侧端头、沿其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有张拉端顶撑圆管6。张拉板14与水平承接板9之间的夹角处还间隔设置有若干块支撑板。

如图4所示,所述下部固定底座的截面呈u型,所述下部固定底座包括内侧竖板15、外侧竖板16和连接底板10,所述固定端顶撑圆管7设置在连接底板10的下端面、远离弧形龙骨4的一侧,固定端顶撑圆管7与张拉端顶撑圆管6平行。所述弧形龙骨4上间隔设置水平固定螺栓3。

进一步参见图1所示,基层横杆5与内侧竖板15所在平面垂直,基层横杆5可以为方钢。

如图5、7所示,金属网1包括横穿钢丝绳1.1、纵向金属条1.2和金属穿杆1.4,横穿钢丝绳1.1与纵向金属条1.2编制成网格状,横穿钢丝绳1.1一端设置有钢丝绳挂环1.3,金属穿杆1.4贯穿设置在钢丝绳挂环1.3内。

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网1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8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1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16连接,金属网1与弧形龙骨4之间通过拉紧弹簧2连接,拉紧弹簧2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3上,拉紧弹簧2底部设置在金属网1上;压紧螺栓组包括第二垫片17和压紧螺栓11;所述第二垫片17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外侧竖板16的两侧。

所述弧形龙骨4上部与水平承接板9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弧形龙骨4与水平承接板9的夹角处设置有基层横杆5;所述弧形龙骨4下部与内侧竖板15连接、弧形龙骨4与内侧竖板15的夹角处设置有第一基层竖杆12。

如图6所示,张拉螺栓组8包括张拉螺栓、固定螺母8.5、弹簧、第一垫片8.3和旋紧螺母8.2,张拉螺栓包括螺杆8.1本体和设置在螺杆8.1本体左端头的弯钩8.4;弯钩8.4与金属穿杆1.4挂接,弯钩8.4与螺杆8.1本体的过渡段上设置有固定螺母8.5;螺杆8.1本体穿过张拉板14,螺杆8.1本体与张拉板14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垫片8.3并且通过旋紧螺母8.2固定;弹簧套设在螺杆8.1本体上、靠近固定螺母8.5的一侧。

上述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按照设计图纸备料;

第二,搭设吊顶框架;分别组装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

第三,用至少两根弧形龙骨4将上部张拉支座、下部固定底座连接起来;

第四,编织金属网1,并在纵向金属条1.2一端预留好用于穿过金属穿杆1.4的钢丝绳挂环1.3;

第五,挂设金属网1;金属网1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8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1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16连接,金属网1与弧形龙骨4之间通过拉紧弹簧2连接,拉紧弹簧2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3上,拉紧弹簧2底部设置在金属网1上;

第六,组合完成后,验收,进行安装施工。

本发明提供的张拉金属网吊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设计合理,组装简单,使用效果好,可以满足各类装饰空间的装饰需求。金属网1上端部通过多个张拉螺栓组8与上部张拉支座固定连接,金属网1下端部通过多个压紧螺栓组与外侧竖板16连接,金属网1与弧形龙骨4之间通过拉紧弹簧2连接,拉紧弹簧2顶部挂接在水平固定螺栓3上,拉紧弹簧2底部设置在金属网1上。有效的克服了金属网1使用出现中部下坠、稳固程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