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混焊栓钉柱式组合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8490发布日期:2018-12-07 21:4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置混焊栓钉柱式组合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置混焊栓钉柱式组合剪力墙。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钢结构建筑体系中,除规范性文件中现有的支撑-钢框架体系、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外,还有新型钢管束结构体系,上述结构体系中存在用钢量偏大、制作成本偏高、经济性能偏差的、使用范围受限等各方面的不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置混焊栓钉柱式组合剪力墙,提高了标准化生产程度,加工简单且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更经济、实用、易于制造、故障率低,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一种外置混焊栓钉柱式组合剪力墙,包括墙体和墙体端部均连接有的边缘约束构件,所述墙体由至少一个格构柱单元首尾相接构成,所述格构柱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后侧板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内均连接有一栓钉,所述栓钉的自由端均与前侧板连接。

所述每个栓钉分别与前侧板和后侧板垂直。

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平行设置。

所述多个通孔均匀设置在后侧板上。

所述边缘约束构件包括矩形钢管柱、钢板或C型槽钢。由格构柱单元构成的墙体为一个半封闭式腔体,加上边缘约束构件焊接形成一个封闭式腔体。墙体内的空腔内浇注具有承载能力的填充材料,如混凝土或灌浆料等。

所述后侧板采用预先制多个通孔,所述栓钉布置与通孔对应同位,所有通孔内布置完成栓钉并形成有效焊接后,通过机械抬升前侧板或后侧板,达到设计钢板组合剪力墙位置后,进行限位控制,使栓钉自由端处于后侧板通孔内,再对所有通孔内栓钉与前侧板进行塞焊。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标准化生产程度,加工简单且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更经济、实用、易于制造、故障率低,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立面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边缘约束构件1、前侧板2、后侧板3、通孔4、栓钉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外置混焊栓钉5柱式组合剪力墙,包括墙体和墙体端部均连接有的边缘约束构件1,所述墙体由至少一个格构柱单元首尾相接构成,所述格构柱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板2和后侧板3,所述后侧板3设有多个通孔4,所述多个通孔4内均连接有一栓钉5,所述每个栓钉5的自由端均与前侧板2连接。

所述每个栓钉5分别与前侧板2和后侧板3垂直。

所述前侧板2和后侧板3平行设置。

所述多个通孔4均匀设置在后侧板3上。

所述边缘约束构件1包括矩形钢管柱、钢板或C型槽钢。由格构柱单元构成的墙体为一个半封闭式腔体,加上边缘约束构件1焊接形成一个封闭式腔体。墙体内的空腔内浇注具有承载能力的填充材料,如混凝土或灌浆料等。

所述后侧板3采用预先制多个通孔4,所述栓钉5布置与通孔4对应同位,所有通孔4内布置完成栓钉5并形成有效焊接后,通过机械抬升前侧板2或后侧板3,达到设计钢板组合剪力墙位置后,进行限位控制,使栓钉5自由端处于后侧板3通孔4内,再对所有通孔4内栓钉5与前侧板2进行塞焊。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标准化生产程度,加工简单且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更经济、实用、易于制造、故障率低,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