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8770发布日期:2018-11-27 23:52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仍以工地全现浇为主,存在施工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施工噪音大、环境污染大、施工队伍职业素养低、施工精度差、用户投诉率高等问题,与发达国家建筑建造技术有很大差距。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刚刚起步,推进很快,很多技术问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理论上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做不到,存在诸多影响结构安全的隐患。现有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主要包括竖向的框架柱、水平向的梁体和楼板,其中梁体包括搭接在两根框架柱之间的框架梁,还可以包括搭接在两根框架梁之间的次梁,楼板搭接在梁体之间。在现有的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剪力墙和框架结构连接的整体性很差,节点连接整体性差,承载力较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点连接整体性强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包括竖向的框架柱、水平向的框架梁和楼板,所述框架梁搭接在框架柱的上端,所述楼板搭接在框架梁之间,所述楼板包括预制的底板和位于底板上方的钢筋网,所述底板边缘搭在框架梁的顶面上,在所述框架梁内设有梁钢筋架,所述梁钢筋架的顶部高出框架梁顶面和底板顶面,并且梁钢筋架的顶部与钢筋网的对应部位绑扎固定;所述框架梁的两端搭在对应框架柱的顶面上,在所述框架柱内设有竖向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的上端高出钢筋网的顶部,所述梁钢筋架底部的钢筋伸入钢筋笼内并绑扎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方、框架梁顶部和框架柱顶部一体浇筑有的混凝土。

采用上述结构,在楼板底板上方、框架梁顶部和框架柱顶部一体浇筑混凝土,并且底板上方的钢筋网、框架梁内的梁钢筋架、框架柱内的钢筋笼之间绑扎固定,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整装预制建筑节点连接的整体性。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柱和框架梁均为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件。

作为另一优选,所述框架柱包括预制的混凝土外筒,所述钢筋笼位于外筒内,在所述外筒内浇筑有混凝土,并且外筒内的混凝土与底板上方、框架梁顶部和框架柱顶部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这样采用半预制的方式设置框架柱,使框架柱竖向的连接节点整体性更强,并且免拆模板、施工方便。

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梁包括预制的混凝土槽体,所述梁钢筋架位于槽体内,在所述槽体内浇筑有混凝土,并且槽体内的混凝土与底板上方、框架梁顶部、框架柱内和框架柱顶部的混凝土一体浇注成型。这样采用半预制的方式设置框架梁,使框架梁端部的连接节点整体性更强,并且免拆模板、施工方便。

在两根框架梁之间搭接有次梁,所述次梁的结构与框架梁的结构相同,所述次梁梁钢筋架底部的钢筋伸入对应的框架梁内。

还包括位于梁体下方和/或楼板下方的剪力墙,所述梁体为框架梁或者次梁,所述剪力墙包括竖钢筋架和两块相对的预制墙板,所述竖钢筋架竖向布置在两块墙板之间,并且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上开有第一过孔供竖钢筋架穿过,在两块墙板之间浇筑有混凝土,并且两块墙板之间的混凝土与底板上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这样设置半预制的剪力墙,形成框剪结构,使框剪结构的整体性更强,并且免拆模板、施工方便。

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上还开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两块墙板之间的空间相通,在所述第二过孔内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二过孔内的混凝土与底板上方和两块墙板之间的混凝土均一体浇筑成型。这样设置第二过孔,便于剪力墙内的高效浇筑。

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的顶部和底部沿剪力墙的对应边均匀布置有多个竖向加强筋,所述竖向加强筋伸入剪力墙的两块墙板之间,在竖向加强筋之间连接有横向钢筋。加强框剪结构。

所述剪力墙的其中一边或者两边与框架柱相连,在相应框架柱内沿竖向均匀分布有多个横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伸入剪力墙的两块墙板之间,在横向加强筋之间连接有竖向钢筋。加强框剪结构。

多块所述剪力墙围成核心筒。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楼板底板上方、框架梁顶部和框架柱顶部一体浇筑混凝土,并且底板上方的钢筋网、框架梁内的梁钢筋架、框架柱内的钢筋笼之间绑扎固定,从而提供了一种节点连接整体性强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框架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框架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剖面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C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E-E剖面图。

图11为图9的F-F剖面图。

图12为图9的D-D剖面图。

图13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G-G剖视图。

图15为图13的H-H剖视图。

图16为图13的J-J剖视图。

附图标记:框架柱1、钢筋笼111、外筒112、框架梁2、梁钢筋架211、后张预应力钢筋212、槽体213、楼板3、底板311、钢筋网312、剪力墙4、墙板411、竖钢筋架412、竖向加强筋5、横向加强筋6、竖向钢筋7、第一过孔8、横向钢筋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竖向的框架柱1、水平向的框架梁2和楼板3,所述框架柱1、框架梁2和楼板3的数量和位置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建筑的具体结构确定即可。所述框架梁2搭接在对应框架柱1的上端,所述楼板3搭接在对应框架梁2之间。所述楼板3包括预制的底板311和位于底板311上方的钢筋网312,所述底板311的边缘搭在框架梁2 的顶面上。在所述框架梁2内设有梁钢筋架211,所述梁钢筋架211的顶部高出框架梁2顶面和底板311的顶面,并且梁钢筋架211的顶部与钢筋网312的对应部位绑扎固定。所述框架梁2的两端搭在对应框架柱1的顶面上,在所述框架柱1内设有竖向的钢筋笼111,所述钢筋笼111的上端高出钢筋网312的顶部,所述梁钢筋架211底部的钢筋伸入钢筋笼111内并绑扎固定。在所述底板311上方、框架梁2顶部和框架柱1顶部一体浇筑有的混凝土。本实施例优选所述框架柱1和框架梁2均为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件。

当框架梁2跨度较大、梁钢筋架211底部钢筋配筋量较大时,可以在预制框架梁2的底部设置多排钢筋。为减小框架梁2挠度、安装方便,也可将框架梁2底普通钢筋配为一排,另外将承受不大于50%重力竖向荷载的钢筋设计为后张预应力钢筋212,后张预应力钢筋212锚固点及张拉点应严格按计算控制,张拉后不宜产生次弯矩及次剪力,后张预应力钢筋212在工厂张拉,张拉应力按承载力及挠度控制,如图3和图4所示。采用后张预应力钢筋212的方式,使框架梁2底钢筋在节点处根数减少,保证框架梁2承载力状态下,更容易精确安装就位;安装后框架梁2可做到无挠度或挠度很小;框架梁2正常使用过程中无裂缝或裂缝极细。

钢筋笼111的上端高出钢筋网312的顶部,事实上,钢筋笼111的上下两端需要与另一楼层框架柱1的钢筋笼111对接,钢筋笼111对接的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有的钢筋连接方式即可。

必要的情况下,在两根框架梁2之间可以搭接有次梁(附图未标示),所述次梁的结构与框架梁2的结构相同也采用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体,次梁内也设有梁钢筋架211,梁钢筋架211的顶部也高出底板311的顶面,所述次梁梁钢筋架211底部的钢筋伸入对应的框架梁2内,所述楼板3也可以是搭接在次梁之间或者次梁与框架梁2之间;在所述底板311上方、框架梁2顶部、次梁顶部和框架柱1顶部一体浇筑有的混凝土。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框架柱1包括预制的混凝土外筒112,所述钢筋笼111位于外筒112内,在所述外筒112内浇筑有混凝土,并且外筒 112内的混凝土与底板311上方、框架梁2顶部和框架柱1顶部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所述钢筋笼111可以采用工厂预制,也可以现场绑扎,不做限定。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框架梁2包括预制的混凝土槽体213,所述梁钢筋架211位于槽体213内,在所述槽体213内浇筑有混凝土。并且,槽体213内的混凝土与底板311上方、框架梁2顶部、框架柱1内和框架柱1 顶部的混凝土一体浇注成型。所述梁钢筋架211可以是在工厂加工预制而成,对于较简单的框架梁2,也可以在工厂把槽体213和梁钢筋架211组成成整体,再到现场进行安装施工。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四:

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位于梁体下方和/或楼板下方的剪力墙4,所述梁体为框架梁2或者次梁。所述剪力墙4包括竖钢筋架412和两块相对的预制墙板411,所述竖钢筋架412竖向布置在两块墙板 411之间。并且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上开有第一过孔8供竖钢筋架412穿过,在两块墙板411之间浇筑有混凝土,并且两块墙板411之间的混凝土与底板311 上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

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上还开有多个第二过孔10,所述第二过孔10与两块墙板411之间的空间相通,在所述第二过孔10内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二过孔 10内的混凝土与底板311上方和两块墙板411之间的混凝土均一体浇筑成型。

在所述梁体和/或楼板的顶部和底部沿剪力墙4的对应边均匀布置有多个竖向加强筋5,所述竖向加强筋5伸入剪力墙4的两块墙板411之间,在竖向加强筋5之间连接有横向钢筋9。所述剪力墙4的其中一边或者两边与框架柱1 相连。在所述框架柱1的相应侧竖向均匀分布有多个横向加强筋6,所述横向加强筋6伸入剪力墙4的两块墙板411之间,在横向加强筋6之间连接有竖向钢筋7。当然,所述剪力墙4的两端也可以都不与框架柱1相连,而是直接由多块剪力墙4围成一个核芯筒,所述核心筒与相应的框架组合成框架核心筒结构。

如图9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与剪力墙4连接的框架柱1为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件,所述横向加强筋6由“U”形弯折的钢筋构成,所述横向加强筋6的敞口端预埋在框架柱1内,在横向加强筋6之间连接有竖向钢筋7。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可以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与剪力墙4连接的框架柱1采用实施例二所述的结构,并且在框架柱1外筒112朝向剪力墙4的一侧开有与两块墙板 411之间相通的缺口。所述横向加强筋6由弯折成矩形框状的钢筋构成,所述横向加强筋6的一端与竖钢筋架412绑扎,另一端伸入剪力墙4的两块墙板411 之间,所述剪力墙4两块墙板411内的混凝土与框架柱1外筒112内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

如图15和图16,本实施例中当剪力墙4位于梁体下方时,优选所述梁体采用实施例三所述的半预制结构,可以在梁体的槽体213底部开有与剪力墙4 两块墙板411之间夹层相通的缺口,从而使槽体213内的混凝土与剪力墙4两块墙板411内的混凝土以及框架柱外筒112内的混凝土均一体浇筑成型。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四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