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970发布日期:2018-11-09 20:5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房屋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当今建筑施工行业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一些特殊的施工要求,在楼面跨度不同,需要受力不同的情况下,相邻楼承板桁架的排列方向也不同。

当相邻楼承板桁架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时,若仍采用相邻楼承板桁架的排列方向相同时所采用的连接结构,将无法保证足够的连接强度,使连接部位承重力较弱,并且容易发生变形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在楼承板桁架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时,使连接部位承重力强、连接强度高的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包括钢梁以及位于钢梁两侧的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所述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都搭接在钢梁上,并通过连接钢筋相连;

所述第一楼承板内设置的桁架与钢梁平行,所述第二楼承板内设置的桁架与钢梁垂直;

所述连接钢筋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中,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中;

所诉连接钢筋分为第一连接筋、第二连接筋、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

第一连接筋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上方,第一连接筋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上方;

第二连接筋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下方,第二连接筋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下方;

第三连接筋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上方,第三连接筋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上方;

第四连接筋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下方,第四连接筋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下方;

所述钢梁顶部设置的第一栓钉和第二栓钉分别插入到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的前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上弦钢筋,用以使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夹紧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

所述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的后均贴靠到对应的下弦钢筋,用以使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夹紧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

所述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的前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下弦钢筋,用以使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夹紧第一楼承板中桁架的下弦钢筋;

所述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的后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上弦钢筋,用以使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夹紧第二楼承板中桁架的上弦钢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通过连接钢筋连接两个楼承板,四条连接钢筋分为两个固定组件,每个固定组件包括相邻的两根连接钢筋,固定组件将一个楼承板的上弦钢筋与另一楼承板的下线钢筋连接,使两个楼承板的桁架之间交错连接,增加了连接钢筋对两个楼承板连接的紧密性,提高了连接强度,在保证节点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跨度和受力情况下,使钢筋结构更加牢固,提高了节点结构整体的强度。

2、两个固定组件的中部交叉,形成了网状的框架结构,提高了楼承板连接后整体的结构强度。两个固定组件的中部交叉,使固定组件的中部倾斜,能够使两个楼承板之间通过固定组件相互支撑,提高楼承板的承载力。

3、连接钢筋能够使两个楼承板承重时产生的应力相互传递,将应力分散。固定组件一端位于楼承板的顶部,另一端位于另一个楼承板的底部,两个固定组件的前部和后部交叉相连,能够将楼承板顶部的应力传递到另一楼承板底部,将楼承板顶部的应力快速分散,降低楼承板顶部的应力,避免楼承板顶部因应力集中而开裂。

4、连接钢筋夹紧对应的上弦钢筋或下弦钢筋,增强固定组件与楼承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两个楼承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楼承板连接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钢梁;2.1、第一楼承板;2.2、第二楼承板;3、连接钢筋;3.1、第一连接筋;3.2、第二连接筋;3.3、第三连接筋;3.4、第四连接筋;4、桁架;4.1、上弦钢筋;4.2、下弦钢筋;5.1、第一栓钉;5.2、第二栓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包括钢梁1以及位于钢梁1两侧的第一楼承板2.1和第二楼承板2.2。

第一楼承板2.1和第二楼承板2.1都搭接在钢梁1上,并通过连接钢筋3相连。

为了适应较小跨度的需要,第一楼承板2.1内设置的桁架4与钢梁1平行。为了适应较大跨度的需要,第二楼承板2.2内设置的桁架4与钢梁1垂直。

连接钢筋3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2.1中,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2.2中。

连接钢筋3分为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4。

第一连接筋3.1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1上方,使其位于第一楼承板2.1的顶部,同时也使其处于第一楼承板2.1的桁架4外。第一连接筋3.1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2上方,使其位于第二楼承板2.2的底部,同时也穿入到第二楼承板2.2的桁架4中。

第二连接筋3.2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1下方,使其位于第一楼承板2.1的顶部,同时也使其穿入到第一楼承板2.1的桁架4中。第二连接筋3.2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2下方,使其位于第二楼承板2.2的底部,同时也使其处于第二楼承板2.2的桁架4外。

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组成第一固定组件,将第一楼承板2.1的顶部与第二楼承板2.2的底部相连。

第三连接筋3.3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1上方,使其位于第一楼承板2.1的底部,同时也使其穿入到第一楼承板2.1的桁架4中。第三连接筋3.3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2上方,使其位于第二楼承板2.2的顶部,同时也使其处于第二楼承板2.2的桁架4外。

第四连接筋3.4的前部位于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1下方,使其位于第一楼承板2.1的底部,同时也使其处于第一楼承板2.1的桁架4外。第四连接筋3.4的后部位于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2下方,使其位于第二楼承板2.2的顶部,同时也使其穿入到第二楼承板2.2的桁架4中。

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4组成第二固定组件,将第一楼承板2.1的底部与第二楼承板2.2的顶部相连。

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将第一楼承板2.1与第二楼承板2.2交叉相连,增加了两个楼承板2.1连接的紧密性,增强了连接强度,使固定组件形成的钢筋结构更加牢固,提高了节点结构整体的强度。

当楼承板承重时,会在楼承板上产生应力,由于楼承板顶部直接与承载物接触,楼承板的顶部相比于底部,应力较多。通过两个固定组件,将第一楼承板2.1与第二楼承板2.2交叉相连,使第一楼承板2.1顶部的应力能够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传递到第二楼承板2.2的底部,第二楼承板2.2顶部的应力能够通过第二固定组件传递到第一楼承板2.1的底部,从而实现楼承板上应力从顶部传递到底部,使楼承板上下应力均匀,避免楼承板顶部应力集中,防止因此造成开裂。

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交叉的部位,位于两个楼承板的连接处,使四条连接钢筋形成网状的钢筋框架,从而提高两个楼承板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和承重力。

交叉的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也使固定组件的中部呈倾斜结构,从而使第一楼承板2.1能够通过第二固定组件对第二楼承板2.2进行支撑,第二楼承板2.2也能够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对第一楼承板2.1形成支撑。两个楼承板2.2通过不同的固定组件相互支撑,增加了楼承板的承重力。

钢梁1顶部设置的第一栓钉5.1和第二栓钉5.2分别插入到第一楼承板2.1和第二楼承板2.2中,增加了钢梁1与楼承板连接的牢固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两个楼承板连接的牢固性,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的前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上弦钢筋4.1,用以使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夹紧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1,从而将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一楼承板2.1顶部牢固连接。

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的后均贴靠到对应的下弦钢筋4.2,用以使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夹紧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2,从而将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楼承板2.2底部牢固连接。

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3的前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下弦钢筋4.2,用以使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3夹紧第一楼承板2.1中桁架4的下弦钢筋4.2,从而将第二固定组件与第一楼承板2.1底部牢固连接。

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3的后部均贴靠到对应的上弦钢筋4.1,用以使第三连接筋3.3和第四连接筋3.3夹紧第二楼承板2.2中桁架4的上弦钢筋4.1,从而将第二固定组件与第二楼承板2.2顶部牢固连接。

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两端均与对应楼承板上的桁架4牢固连接,提高两个楼承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楼承板连接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