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468发布日期:2018-12-07 21:59阅读:9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顶帐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周边产业,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自驾旅游渐渐升温,车顶帐篷便是户外自驾游的可选装备之一。

车顶帐篷搭设在车顶,具有更舒适、不易受地气、湿气入侵的优点,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折叠的车顶帐篷,包括由底座1、上盖2和支架3组成的框架结构,上盖2设于底座1上方,支架3为上盖2提供支撑,使用时将底座固定在车顶,帐篷布搭在框架架构上即可,由于支架3采用可折叠结构,因此帐篷收发比较方便,使用完将上盖2放下并盖合在底座1上便可,无需将整个帐篷拆下,但是该帐篷还存在以下缺陷:

1)该帐篷底座面积无法扩展,提供的活动空间有限,一般只能睡两个人;

2)其支架3由两根主支杆31、两根下支杆32、两根上支杆33以及一半支撑框34组成;其中主支杆31下端与底座1前端枢接,主支杆31上端与上盖2后端枢接,在主支杆31上套设上连接件35和上连接件36,下支杆32的一端与下连接件36枢接,下支杆32另一端与底座后端枢接,上支杆33一端与上连接件36枢接,上支杆33另一端与上盖2前端枢接,其中下支杆32与上支杆33均为伸缩杆,在帐篷打开时,主支杆31倾斜,下支杆32伸展并顶住倾斜的主支杆,上支杆33伸展并配合主支杆31支撑起上盖2;该支架结构的连接方式虽然简单,易安装,但是主支杆31与下支杆32和上支杆33之间,支架3与上盖之间的连接固定并不牢靠,特别是上盖2在户外大风的情况下容易摇晃,甚至被吹掉,该支架的承重力也有限,存在安全隐患;

3)鉴于上述支架3不够牢固的缺陷,其上盖2与底座1打开时只能设计为平行状态,因此帐篷前端的开窗空间被限制,窗户只能设计的很小,采光效果不好;

4)该车顶帐篷不使用时通过束带将上盖与底座连接起来,该连接方式在大风情况下也容易导致上盖被吹起;

5)车顶放置帐篷后,其他户外设备(如自行车、滑板、投影设备等)被占用。

因此,本发明人对车顶帐篷进行改进,特别研制出一种更牢固、空间更大的车顶帐篷,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以解决现有车顶帐篷空间小、不够牢固以及其它户外装备无处放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包括底座、上盖、支架和底板;

所述支架包括主支杆、下支杆、上支杆以及上加强框架,其中上支杆和下支杆均为可伸缩液压杆;所述上加强框架固定连接在上盖下侧,该上加强框架采用四根加强支撑杆依次联接而成;

所述主支杆下端与底座前端枢接,主支杆上端与上加强框架后端的加强支撑杆枢接,所述下支杆一端与底座中端枢接,下支杆另一端与主支杆中端枢接,上支杆一端与主支杆中端枢接,上支杆另一端与上加强框架两侧的加强支撑杆枢接;

所述底板以可前后翻转的方式铰接于底座前端。

进一步,上加强框架前侧与后侧的加强支撑杆为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所述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由上层杆、下层杆以及将上层杆与下层杆连接的中间板组成;上加强框架左侧与后侧的加强支撑杆的中间段为左右加强支撑杆结构,前段与后段均为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所述左右加强支撑杆结构由左层杆、右层杆以及将左层杆和右层杆连接的中间板组成。

进一步,上加强框架后端的加强支撑杆下侧安装一加强板,加强板左右两端分别与一主支杆锁紧连接。

进一步,所述主支杆采用双层组合杆。

进一步,所述底座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安装槽,安装槽前端与中端均设有枢轴,一铰接板的一端可前后翻转地枢接在底座前端的枢轴上,该铰接板的另一端与底板一端连接,通过该铰接板与底座前端的枢轴的配合,实现底板以可前后翻转的方式铰接于底座前端;所述主支杆的下端也枢接在所述安装槽前端的枢轴上。

进一步,所述底座前端安装一为所述底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板。

进一步,所述底座底面等间距且平行的安装多根加强钢板,所述加强钢板开设与车顶配合的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上盖采用ABS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支架上安装一用于投影的幕布,所述底座侧面形成供线槽和机电防止的安装槽。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盖加装以上加强框架,该上加强框架采用更为牢固的加强支撑杆联接而成,大大提高支架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底座前端加装可向前翻转的底板,扩大了底座的容纳范围,使得在原有基础上使用空间几乎翻倍,可满足四个人的使用需求。

因此,该车顶帐篷一方面具有稳定牢靠、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其强度可支持在顶盖上加装自行车架、冲浪板等户外装备,也可放置自行车,该车顶帐篷还另一方面还具有使用空间大,采光好的特点,允许在帐篷里面加装影音等多媒体装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可折叠车顶帐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底座1,安装槽11,枢轴12,安装槽13,上盖2,支架3,主支杆31,两根下支杆32,两根上支杆33,半支撑框34,上连接件35,上连接件36,上加强框架37,加强支撑杆371,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371a,左右加强支撑杆结构371b,上层杆371c,下层杆371d,中间板371e,左层杆371f,右层杆371g,中间板371h,加强板372,底板4,铰接板5,加强钢板6,安装孔61,幕布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包括底座1、上盖2、支架3和底板4;

该底座1固定在车顶,该上盖2设于底座1上方,上盖2采用质量较轻的ABS材料制成;

该支架3包括主支杆31、下支杆32、上支杆33以及上加强框架37,其中上支杆32和下支杆33均为可伸缩液压杆;上加强框架37固定连接在上盖2下侧,该上加强框架37采用四根加强支撑杆371依次联接而成;主支杆31、下支杆32和上支杆33的数量至少为两根,两根主支杆31、下支杆32和上支杆33对称的设于上盖2与底座1之间的左右两侧;

主支杆31下端与底座1前端枢接,主支杆31上端与上加强框架37后端的加强支撑杆371枢接,下支杆32一端与底座1中端枢接,下支杆32另一端与主支杆31中端枢接,上支杆33一端与主支杆31中端枢接,上支杆32另一端与上加强框架37两侧的加强支撑杆371枢接;优选的,上加强框架37前侧与后侧的加强支撑杆371为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371a,上加强框架37左侧与后侧的加强支撑杆371的中间段为左右加强支撑杆结构371b,前段与后段均为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371a;上下加强支撑杆结构371a由上层杆371c、下层杆371d以及将上层杆与下层杆连接的中间板371e组成,左右加强支撑杆371b结构由左层杆371f、右层杆371g以及将左层杆371f和右层杆371g连接的中间板371h组成。

底板4以可前后翻转的方式铰接于底座1前端,本实施例中,底座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安装槽11,安装槽11前端与中端均设有枢轴12,一铰接板5的一端可前后翻转地枢接在底座2前端的枢轴23上,该铰接板5的另一端与底板4一端连接,通过该铰接板5与底座1前端的枢轴12的配合,实现底板4以可前后翻转的方式铰接于底座1前端;所述主支杆31的下端也枢接在安装槽11前端的枢轴12上。

本实施例的车顶帐篷一方面通过加强支撑杆371组成的上加强框架37大大提高了支架3整体联接强度和稳定性,可抗高等级风力,基于牢固的支架结构,本实用新型可将上盖2前端上台,从而使帐篷前侧的空间更大,可开设更大的窗户,采光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借助可前后180°翻转的底板4扩展了底座的活动面积,使得该帐篷满足了四人使用需求,而且底板4向前翻转后,可在底板4前端直接连接梯子,使得梯子的架设位置也更为灵活,上下帐篷更方便。

优选的,主支杆31也采用更为牢固的双层组合杆。

为进一步提高主支杆31与上加强框架37的连接稳定性,上加强框架37后端的加强支撑杆371下侧安装一加强板372,加强板372左右两侧分别与一主支杆31锁紧连接。

为提高底板4支撑的稳定性,底座1前端安装一为底板4提供支撑的支撑板13。

为便于车顶帐篷的安装,底座1底面等间距且平行的安装多根加强钢板6,加强钢板6开设与车顶配合的安装孔61。

为配合投影设备的安装,支架3上安装一用于投影的白色幕布7,底座1侧面形成供线槽和机电防止的安装槽1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