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6385发布日期:2019-01-04 23:05阅读:8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



背景技术:

地铁车站侧墙施工过程中,需要先拼装和定位侧墙模板,再用混凝土浇筑侧墙。

传统的施工工艺中,地铁车站侧墙模板采用木模板,并搭设钢管支架构成模板支撑体系,这种方式的资源成本投入大、支模周期长、施工质量控制难、且安全风险高。目前,传统的侧墙木模板已被单侧支架大钢模板逐步取代,然而由于大钢模板的重量较大,在车站基坑内难以移动,因此每一施工段的墙体浇筑完成后,需要将钢模拆除,再使用起重机械将钢模吊出基坑,然后对钢模进行打磨、除锈处理,接着再使用起重机械将钢模吊装至下一施工段,然后对钢模重新拼装和定位。由于车站基坑支撑密布,多次上下吊装比较麻烦且易碰撞支撑引起安全事故,且拆模时易对混凝土成品造成破损,同时重复装拆吊运造成施工成本高、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以克服现有侧墙模板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施工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能够实现大钢模板在基坑内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其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灵活、使用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改造成本低的优点,且能够显著提高侧墙模板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并降低了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包括预埋地锚、模板支架、纵向轨道和移动小车;所述预埋地锚埋设于地铁车站侧墙与底板相交处的混凝土内,并与所述模板支架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纵向轨道沿地铁车站基坑的长度方向铺设于底板表面;所述移动小车安装于所述纵向轨道上,并可沿所述纵向轨道移动,且其顶部设有垂直于纵向轨道的横向轨道;所述模板支架设于所述移动小车的上方,并可沿所述移动小车的横向轨道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装备通过设置可沿纵向轨道移动的移动小车,利用移动小车带动模板支架,从而实现模板支架在基坑内的纵向移动,并通过在移动小车上设置横向轨道,利用横向轨道引导模板支架在基坑内实现横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能够降低重量大的大钢模板直接移动的难度,便于大钢模板在基坑内从上一施工段纵向移动至下一施工段,省去了使用起重机械重复起吊的麻烦,降低安全风险,同时便于大钢模板通过横向移动与浇筑好的混凝土分离,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给作业人员对模板进行打磨、除锈处理,也省去了使用起重机械将大钢模板吊出基坑的工序。另外,利用移动小车带动模板支架纵向移动,相比于将模板支架直接安装于纵向轨道上的方式,提高了纵向移动模板支架的灵活性,且对模板支架的改造成本更低。再者,在移动小车上装设横向轨道,能够避免横向轨道与纵向轨道同时铺设于底板表面发生交错,从而降低了轨道加工的难度,且一般来说模板支架在基坑内需要横向移动的距离较短,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横向轨道长度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可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和加工成本。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装备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灵活、使用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改造成本低的优点,且能够显著提高侧墙模板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增强了地铁车站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节约了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小车底部设有与所述纵向轨道匹配的第一轴承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轴承轮,能够提高移动小车在纵向轨道上移动的顺滑性。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架底部设有与所述横向轨道匹配的第二轴承轮。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轴承轮,能够提高模板支架在横向轨道上移动的顺滑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模板支架底部的第一千斤顶,所述第一千斤顶的起重方向沿竖直方向,用于支承模板支架,以及调整模板支架的高度和角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模板支架底部并与模板支架连接的调节丝杆。所述调节丝杆与第一千斤顶配合,用于调整模板支架的高度和角度,方便对模板支架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模板支架底部的第二千斤顶,所述第二千斤顶的起重方向沿水平方向,用于为模板支架沿横向轨道移动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架安装有上下楼梯和作业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架为三角桁架,稳定性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移动小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模板支架的立体效果图;

图4为3套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联合使用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包括预埋地锚1、模板支架2、纵向轨道3、移动小车4、第一千斤顶5、第二千斤顶6和调节丝杆7。

所述预埋地锚1埋设于地铁车站侧墙与底板相交处的混凝土内,并与所述模板支架2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预埋地锚1是在底板施工时,根据模板设计间距要求预埋的,其用于实现侧墙混凝土侧压力的传递。

所述纵向轨道3为一对相互平行的直线轨道,沿地铁车站基坑的长度方向铺设于底板表面。所述纵向轨道3可以是T形轨道、L形轨道、U形轨道或O形轨道等等。

所述移动小车4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纵向轨道3上,并可沿所述纵向轨道3移动,且其顶部设有垂直于纵向轨道3的横向轨道40。所述横向轨道40可以是T形轨道、L形轨道、U形轨道或O形轨道等等。为了提高横向移动的顺滑度,所述移动小车4底部设有与所述纵向轨道3匹配的第一轴承轮41。

所述移动小车4可采用常规施工工程用的轨道移动小车,从市场上购入后加装横向轨道40改造而成。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移动小车4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H型钢42、三条横向轨道40、四根加强筋43和四个第一轴承轮41,所述两条H型钢42分别安装在所述两条纵向轨道3上,并与所述纵向轨道3形状配合,且两条H型钢42内分别安装有两个第一轴承轮41。所述三条横向轨道40相互平行,且间隔均匀分布,每条横向轨道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条H型钢42固接。所述四根加强筋43相互平行,每相邻两条横向轨道40之间设置两根加强筋43,每条加强筋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条H型钢42固接。

所述模板支架2设于所述移动小车4的上方,并可沿所述移动小车4的横向轨道40移动。所述模板支架2可选用一般侧墙施工使用的三角桁架,稳定性好。

为了提高横向移动的顺滑度,所述模板支架2底部安装有与所述横向轨道40匹配的第二轴承轮20。更优地,为了适应于移动小车4的三条横向轨道40,所述模板支架2底部共安装有六个第二轴承轮20,当模板支架2沿移动小车4上的横向轨道40进行移动时,每条横向轨道40与其中两个第二轴承轮20配合,从而提高模板支架2横向移动的整体平衡性和稳定性。

除了安装第一轴承轮41和第二轴承轮20以外,也可以通过分别在纵向轨道3和横向轨道40内安装滚珠以达到提高移动顺滑度的效果。

为了方便作业人员登上模板支架2顶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所述模板支架2中至少一侧安装有上下楼梯8,其顶部安装有与上下楼梯8连通的作业平台9。

所述第一千斤顶5设于所述模板支架2的底部,其起重方向沿竖直方向,用于支承模板支架2,以及调整模板支架2的高度和角度。所述第一千斤顶5为从市场上购买的千斤顶产品,其具体型号和规格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所述第二千斤顶6设于所述模板支架2的底部,其起重方向沿水平方向,用于为模板支架2沿横向轨道40移动提供动力。所述第二千斤顶6为从市场上购买的千斤顶产品,其具体型号和规格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除了采用千斤顶以外,也可采用其他设备如牵引机等实现模板支架2的横向移动。

所述调节丝杆7安装于所述模板支架2底部并与模板支架2连接,其与所述第一千斤顶5配合,用于调整模板支架2的高度和角度,方便对模板支架2进行定位。具体地,所述调节丝杆7和第一千斤顶5分别沿基坑的宽度方向设于模板支架2底部的两端,所述第一千斤顶5设于靠近侧墙的一端。

采用长2m的大钢模板A,以6m的长度为一个施工单元进行地铁车站侧墙施工,则需要使用3套所述的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施工过程如下:

1)将长2m的大钢模板A安装于每套施工装备的模板支架2上,再使用第一千斤顶5将模板支架2顶起,并使用调节丝杆7对模板支架2的高度和角度进行调整,使大钢模板A定位于符合施工要求的位置,利用钢筋将预埋地锚1与模板支架2连接起来,然后将3套模板支架2上的定位好的大钢模板A通过螺栓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作业人员通过上下楼梯8登上作业平台9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

2)完成6m侧墙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将3套模板支架2上的大钢模板A之间的螺栓松开,剪开模板支架2与预埋地锚1连接的钢筋,将移动小车4移动至模板支架2的下方,通过调整第一千斤顶5和调节丝杆7使模板支架2放置于移动小车4上,使用第二千斤顶6将模板支架2沿移动小车4上的横向轨道40移动,使侧墙墙体与大钢模板A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供作业人员对大钢模板A表面进行打磨、除锈处理。

3)使用移动小车4逐一将每套模板支架2沿纵向轨道3运送至下一施工段,然后重复步骤1)进行下一施工段的侧墙施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装备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灵活、使用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改造成本低的优点,且能够显著提高侧墙模板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增强了地铁车站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节约了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