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2938发布日期:2019-02-19 18:45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外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外墙。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业的外墙渗水问题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近海沿线等降雨量较大地区的建筑,渗水问题尤其突出。

目前建筑外墙的防水方式主要包括在外墙表面粘贴瓷砖(如外墙砖和纸皮砖),或者在外墙面直接涂刷涂料等。这些防水方式虽然能够增加外墙的美观度,但由于人工贴砖时砂浆很难保证饱满,填缝时也难做到饱满,贴外墙砖的材料为水泥膏、水泥砂浆或瓷砖胶,受热胀冷缩时墙体和墙砖会开裂,时间稍长墙体开裂就会越来越大,渗水情况很难避免。

另外,由于外墙砖与砂浆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且建筑外墙的温度变化较大,尤其是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外墙砖与砂浆容易分离而脱落,这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外墙涂刷涂料的方式虽然方法简单,但耐久时间短,容易退色,时隔三年或五年需要重新涂刷,而且涂料同样会受热胀冷缩的影响而开裂,仍然不能解决渗水问题。

此外,当外墙砖和涂料开裂时,外墙的隔热性降低,大大降低了外墙的保温性能,同时降低外墙的隔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外墙,用以解决现有外墙渗水、保温和隔音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建筑外墙,包括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所述第一外皮砖设置在墙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内皮砖设置在墙体的内侧,而且在所述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之间设置渗水导流槽,所述渗水导流槽的宽度为30-60mm。

其中,所述渗水导流槽的宽度为50mm。

其中,所述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240mm、115mm和53mm。

其中,所述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采用五顺一顶的方式砌筑,而且五顺内顶和五顺外顶交错设置。

其中,在五顺一顶的砌筑方式中,顶砖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240mm、115mm和53mm。

其中,在五顺一顶的方式砌筑时,顶砖的内侧高于外侧3-5mm。

其中,所述的建筑外墙还包括砼梁,砼梁用于支撑楼板,在砼梁的支撑面设置有角槽,而且所述角槽与渗水导流槽连通。

其中,所述角槽的高度为63mm,宽度为165mm。

其中,所述的建筑外墙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角槽连通。

其中,所述的建筑外墙还包括砼柱,所述砼梁由砼柱支撑,所述第一外皮砖设置于所述砼梁和砼柱的外侧,而且,所述第一外皮砖与所述砼梁和砼柱的外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外墙,在墙体的外侧设置第一外皮砖,内侧设置第一内皮砖,而且在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之间设着有渗水导流槽,当水从第一外皮砖向内渗入时,就会顺着渗水导流槽排出墙外,从而解决了外墙渗水的问题,而且渗水导流槽降低了热传递效率,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效果,有利于建筑物的节能;同时渗水导流槽提高了墙体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后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中砼梁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第一外皮砖,2-第一内皮砖,3-渗水导流槽,4-顶砖,5-补砖,6-砼梁,7-角槽,8-排水管,12-砼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外墙。如图1和图2所示,建筑外墙包括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第一外皮砖1设置在墙体的外侧,第一内皮砖2设置在墙体的内侧。不难理解,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构成了墙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尺寸分别为240mm、115mm和53mm。

在砌筑墙体时,在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之间设置渗水导流槽3,渗水导流槽3的宽度为30-60mm,优选50mm,这样墙体的总宽度为280mm。渗水导流槽3通过管路连通墙外。当水从第一外皮砖1向内渗入时,就会顺着渗水导流槽3排出墙外,从而解决了墙体渗水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均采用五顺一顶的方式砌筑,而且五顺内顶和五顺外顶交错设置。其中,五顺内顶是指顶砖设置在墙体靠近内侧的一侧,五顺外顶是指顶砖设置在墙体靠近外侧的一侧。优选地,在砌筑墙体时,顶砖4的内侧高于外侧3-5mm,这样有利于渗水导流槽3内的水流出,以确保墙内侧干燥。

顶砖4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尺寸分别为240mm、115mm和53mm。顶砖4可以做成尺寸为240mm×115mm×53mm的一块砖,也可以做成尺寸为240mm×30mm×53mm的小块砖(补顶砖,墙厚达280宽),在砌筑时,将小块砖拼接。

因此,在砌筑顶砖时,五顺内顶需要在墙体的外侧补充补砖5,补砖5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为240mm×30mm×53mm。类似地,五顺外顶需要在墙体的内侧补充补砖5,补砖5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为240mm×30mm×53mm。在砌筑顶砖4时,优选有规律地错开设置,不要垂直地顶上去,这样对墙体的结构不利,清水墙外墙也不好看,也不利于渗水的疏散。

本实施例在墙体内设置渗水导流槽3,即第一外皮砖1和第一内皮砖2之间设置渗水导流槽3,可以降低墙体的热传递能力,外墙吸收太热照射的热量后只会将少部分传递至室内,同样室内的热量只有少部分传递至室温,即渗水导流槽3可以提高墙体的保温效果,从而提高建筑物节能减排的能力。同时,渗水导流槽3可以提高墙体的隔音效果。

如果将本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做清水墙,不仅施工简单、经济、美观、又有它清水墙的特色、不会因热胀冷缩影响墙外的结构使其退色与脱落,永远能保持原清水墙的色泽与美观。如果将本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做外装饰,同样具有防渗水、保温和隔音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后墙为了进行介绍,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实际上,本实施例提及的墙体同样适用于山墙和前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实施例1中提及的所有结构外,如图3所示,建筑外墙还包括砼梁6,砼梁6用于支撑楼板(用于屋顶或层与层之间的地板,图中未示出),在砼梁6的支撑面设置有角槽7,而且所述角槽7与渗水导流槽3连通。角槽的高度为63mm(标准砖的高度53mm和水泥砂浆的厚度10mm之和),宽度为165mm。优选地,在角槽7的表面设置防水层,即先在角槽7的表面做防水胶,再砌砖,用以保护砼梁6及钢筋不受腐蚀暴筋。

建筑外墙还包括排水管8,排水管8与角槽7连通,排水管8的直径为15mm,长度为120mm。聚集在角槽7位置的渗水可以通过排水管8排至墙体的外侧。

如图4所示,在墙体的外侧,优选每隔2米设置一根排水管8,渗水从排水管8流到墙体的底部。

结合参考图3和图4,建筑外墙还包括砼柱12,砼梁6由砼柱12支撑,第一外皮砖1设置于砼梁6和砼柱12的外侧,即第一外皮砖1包裹砼梁6和砼柱12。而且第一外皮砖1与砼梁6和砼柱12的外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0mm。在砌筑墙体时,第一外皮砖1与砼柱12连接,并在外皮砖1和砼柱12之间预埋拉结筋,以保证墙体稳定,而且拉结筋的预埋要求内高外低,以保证渗水不向内流动。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墙,在墙体的外侧设置第一外皮砖,内侧设置第一内皮砖,而且在第一外皮砖和第一内皮砖之间设着有渗水导流槽,当水从第一外皮砖向内渗入时,就会顺着渗水导流槽排出墙外,从而解决了外墙渗水的问题,而且渗水导流槽降低了热传递效率,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效果,有利于建筑物的节能;同时渗水导流槽提高了墙体的隔音效果。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