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8381发布日期:2019-03-30 08:5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低碳,利于锻炼身体的交通工具,深受人们的喜欢。伴随着自行车数量的大量增加,大量自行车如何能够有效停放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CN106741320A公开了“一种节能型双层智能自行车停车架”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包括: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安全防盗系统、双层提升及停车系统、太阳能供电及储电系统;智能身份识别系统用于读取、识别和验证用户有效证件上的信息;安全防盗系统用于通过捕捉振动信号来控制报警信号的发出;所述的双层提升及停车系统,包括:第一层停车及固定装置和设置有升降车架及导向装置的第二层停车及固定装置;所述的太阳能供电及储电系统用于将太阳能转换存储为电能并给双层智能自行车停车架运行供电。

但是,“一种节能型双层智能自行车停车架”仍存有以下不足之处:

1、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具体为:该方案包括多种电子系统(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安全防盗系统、太阳能供电及储电系统)和机械结构,自身造价高昂。

2、不适合与共享单车配合使用。公知共享单车自带GPS和自锁机构,取用时只需用手机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即可,根本不需使用该方案中的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和安全防盗系统。

3、占用较大的占地面积。该方案为上下双层结构停车结构,要占用几乎等同于将对应数量自行车停放在地面的占用面积。故该方案没能节省地面占用面积,仍较为浪费地面面积。

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结构更简,占地面积少的自行车停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占地面积少的自行车停放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包括水平支承框架、立柱和提升机构;所述水平支承框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立柱,所述立柱的下端用于与固定在地面;所述水平支承框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竖向支柱,所述竖向支柱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用于夹固自行车并将自行车从水平支承框架下方提升至水平支承框架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在所述水平支承框架下表四周间隔布置的多根,多根所述立柱之间横向间隔形成有能够供行人通行的过道。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结构较为简洁,且能够通过立柱悬空安装在地面上方,并使得立柱之间能够预留出能够供行人穿过的过道,占地面积少,更加适合在地面资源紧张的人行道上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I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提升机构的侧视图。

图8为图7中II处放大图。

图中标记为:

1水平支承框架;

2竖向支柱;

3支承杆;

4立柱;

5遮阳棚;

提升机构:600横向安装杆,601竖向支杆,602斜向转动杆,603气弹簧,604安装架,606铰接杆,607固定连接杆,608滑块,609底部导轨;610自行车放载架:611条形孔,612套接围板,613支承板,614复位用拉簧;

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700包夹块,701夹块安装盒,702防脱出用凸起,703抵接限位用凸起,704导向柱;

自行车后轮支承部:800挡板,801压紧用弹片,802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包括水平支承框架1、立柱4和提升机构;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立柱4,所述立柱4的下端用于与固定在地面;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竖向支柱2,所述竖向支柱2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用于夹固自行车并将自行车从水平支承框架1下方提升至水平支承框架1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为在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下表四周间隔布置的多根,多根所述立柱4之间横向间隔形成有能够供行人通行的过道。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自行车停放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结构较为简洁,且能够通过立柱4悬空安装在地面上方,并使得立柱4之间能够预留出能够供行人穿过的过道,占地面积少,更加适合在地面资源紧张的人行道上安装使用。

其中,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为矩形框状结构,所述立柱4为固定于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矩形框状结构四个顶角处的四根。

矩形框状结构的水平支承框架1结构更简,易于根据安装现场的尺寸来制作;且在矩形框状结构的水平支承框架1四个顶角处的下方分别固定安装有一根立柱4的结构,能够更为稳固的对水平支承框架1进行支承,且相邻的两根之间的间隔距离足够,更便于行人通行。

其中,所述竖向支柱2的顶部位置还固定安装有遮阳棚5,所述遮阳棚5能够在竖向上覆盖所述水平支承框架1。

遮阳棚5的设置,能够有效遮阳和挡雨,为停放的自行车提供更好的保护。

其中,所述竖向支柱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一横向的支承杆3,所述提升机构为沿所述支承杆3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其中,每个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横向安装杆600、竖向支杆601、斜向转动杆602、气弹簧603、安装架604和用于供一辆自行车放载用的自行车放载架610;

所述横向安装杆600用于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承杆3上;

所述竖向支杆601的上端安装在所述横向安装杆600上,所述竖向支杆601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所述斜向转动杆602的下端铰接相连,所述气弹簧60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斜向转动杆602的上段位置处的下表面,所述气弹簧603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斜向转动杆602下端下方的所述竖向支杆601上;所述斜向转动杆602的上端安装有整体呈竖向框状的所述安装架604;

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整体呈L状,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背部与所述安装架604固定相连,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上部位置设置有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横向柱构成自行车后轮支承部。

上述每个提升机构能够用于放载一辆自行车,且在使用时:

停放自行车过程为:

首先,将拉动自行车放载架610,自行车放载架610带动斜向转动杆602远离竖向支杆601的外端向下移动(克服气弹簧603的回弹力);拉动自行车放载架610低于水平支承框架1且易于将自行车放入的位置时,利用自行车放载架610上的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夹紧来夹紧前轮,利用自行车后轮支承部来支承自行车后轮,并使得自行车整体呈竖向放置在自行车放载架610上;

随后,即可提(推)动自行车放载架610向上移动,并使得斜向转动杆602远离竖向支杆601的外端上移,最终在气弹簧603弹力作用下维持斜向转动杆602斜向上的状态,自行车放载架610即悬在水平支承框架1上方,完成自行车的停放。

从停放装置上取下自行车的过程为:

直接将拉动自行车放载架610,自行车放载架610带动斜向转动杆602远离竖向支杆601的外端向下移动(克服气弹簧603的回弹力);且拉动自行车放载架610低于水平支承框架1且易于将自行车放入的位置,将自行车前轮从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中取出即可。

由上可见,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上述提升机构整体的结构较为简洁,易于制作且成本更低,并且,使用起来也较为方便。更适于与共享单车相配套来使用。

其中,所述斜向转动杆602和气弹簧603为在竖向支杆60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

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铰接杆606和固定连接杆607;

所述铰接杆606整体呈长条形,且所述铰接杆606的两端铰接在两根所述斜向转动杆602上远离竖向支杆601的外端之间,并使得所述铰接杆606、两根所述斜向转动杆602和竖向支杆601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所述固定连接杆607整体为横向的条形结构,所述固定连接杆607的一端与所述铰接杆606固定相连,所述固定连接杆607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架604之间固定相连。

采用上述“平行四边形机构”后,因为,竖向支杆601为竖向,故能够使得铰接杆606更好的维持竖向状,进而使得安装架604和自行车放载架610更好的维持竖向状,从而使得放置在自行车放载架610上的自行车在顺自行车放载架610上下过程中更为平稳,避免自行车放载架610的摇摆致使自行车意外下落,提升自行车停放或取拿的安全性。

其中,所述竖向支杆601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滑块608,且所述竖向支杆601的上端的滑块608可滑动地卡接在所述横向安装杆600上的卡槽内;

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底部导轨609,所述底部导轨609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水平支承框架1上相对的两根边框之间,所述竖向支杆601的上端的滑块608可滑动地卡接在底部导轨609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即使得竖向支杆601整体能够沿着横向安装杆600(与底部导轨609)来回滑动,这样一来,更便于在拉动自行车放载架610时使得自行车放载架610能够在横向上向用户移动,以避开经过“多根所述立柱4之间横向间隔形成有能够供行人通行的过道”上的行人或在留出便于他人通过的位置。

此外,底部导轨609的采用,还能够用于在装配时作为各个提升机构的定位基准,并能够将各个自行车停放区明确的分隔开来。

其中,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内部具有与竖向柱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空腔,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侧壁上贯穿设置条形孔611,所述条形孔611为与竖向柱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

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还包括自行车前轮支承座和复位用拉簧614,所述自行车前轮支承座具有套接围板612和支承板613,所述套接围板612可滑动地套装在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上段位置处,所述套接围板612的内侧面具有将所述条形孔611插入所述条形空腔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条形空腔的顶壁之间连接有所述复位用拉簧614;

所述套接围板612的外侧面上靠近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正面的底部位置固定有整体呈横向的所述支承板613,所述支承板613用于供自行车的前轮落放。

采用上述自行车放载架610的结构后,即使得自行车前轮支承座能够沿着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且自行车前轮支承座能够在复位用拉簧614弹力作用下复位。

自行车前轮支承座能够沿着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好处是:可使得自行车前轮支承座更加靠近地面,从而,更易于将待放置的自行车的前轮放上,随后,待自行车前轮放上自行车前轮支承座后,自行车前轮支承座在复位用拉簧614作用下自行向上提动自行车,并使得自行车最终呈竖向,自行车的前轮落放在支承板613上,自行车的后轮放在自行车后轮支承部。

由上可见,上述自行车放载架610可使得自行车的停放更为简单易用。

其中,所述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包括一对包夹块700和两个夹块安装盒701,两个夹块安装盒701固定安装在所述套接围板612的外侧面上靠近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正面上段的位置,且两个夹块安装盒701在竖向柱的正面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来,两个夹块安装盒701相对的侧面为滑动插入有所述一对包夹块700的开口端面;

所述一对包夹块700上在远离竖向柱的外端外凸形成有防脱出用凸起702,所述防脱出用凸起702的顶角均为导角;所述一对包夹块700上在邻近竖向柱的内端外凸形成有抵接限位用凸起703;

每个所述夹块安装盒701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向外推顶包夹块700的压缩弹簧。

上述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的结构简洁,利用抵接限位用凸起703即在没有包夹前轮上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抵接来各自进行限位。

上述自行车前轮夹紧机构在使用时,只需用前轮碰压两个防脱出用凸起702,即可被一对包夹块700夹紧;且在取出时,也只需克服压缩弹簧的弹力即可将前轮从两个防脱出用凸起702中取出,故使用起来十分便捷。

其中,所述一对包夹块700在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高度方向的端面凸起形成有导向柱704,所述两个夹块安装盒701在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高度方向的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导向柱704落入的导向槽。

上述导向柱704与导向槽的设置,能够使得一对包夹块700的彼此靠拢或远离的动作更为准确。

其中,所述自行车后轮支承部包括挡板800、压紧用弹片801和限位柱802;

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横向柱在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分别上凸形成有两块所述挡板800,两块所述挡板800上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固定有所述压紧用弹片801,且所述压紧用弹片801为两端固定在所述挡板800上的外凸的圆弧条状;

两块所述挡板800上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远离所述自行车放载架610L状的竖向柱的外端垂直固定有所述限位柱802。

上述自行车后轮支承部,能够在自行车后轮进入后通过压紧用弹片801的弹力来压紧,上述限位柱802能够用于防止自行车从自行车后轮支承部上意外落出;更好地确保自行车后轮在自行车后轮支承部上的平稳放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