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2606发布日期:2019-04-29 12:2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装配式剪力墙。



背景技术:

近年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设计发展方向。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节约劳动成本,减少施工现场噪声粉尘污染、缩短工期、产品质量控制较好、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建筑领域被广泛应用。通常,预制剪力墙左右两侧部预留有伸出预制剪力墙侧部的钢筋茬,两面预制剪力墙进行横向连接时将钢筋搭接后,并在两面墙之间的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将左右两面预制剪力墙连接成一个整体。

但是预制剪力墙在运输、吊运过程中预制剪力墙侧部伸出的钢筋茬易因磕碰而变形错位致使施工过程中钢筋茬发生干涉而增加施工难度,并且在预制剪力墙之间的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的作业量比较大,施工周期相对较长。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预制剪力墙侧部预留钢筋茬进行搭接并在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的方式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所述剪力墙包括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两个所述预制剪力墙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未伸出所述凹槽的耳板并且所述耳板与所述预制剪力墙固定连接,其中,两个所述预制剪力墙对接后使每对对应的凹槽围成孔结构,所述剪力墙还配置有连接板以及紧固件,每对所述耳板借助于所述紧固件与对应的所述连接板相连并在所述孔结构中形成两个所述预制剪力墙之间的节点单元,所述剪力墙的节点部分包括多个所述节点单元。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对所述耳板对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彼此抵接形成一字型结构,所述一字型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板,多个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一字型结构及其两侧的所述连接板。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节点部分还包括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浇注于所述孔结构中并与两个所述预制剪力墙的墙体齐平。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紧固件包括支撑部分以及连接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一方面通过与所述连接部分的配合将所述耳板与对应的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分另一方面用于与所述填充材料结合固定。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螺杆段,所述连接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杆段上且分别位于所述一字型结构的两侧的与所述螺杆段匹配的两个螺母,其中,所述螺杆段在至少一个螺母的外侧延伸有伸长部分。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杆段在所述两个螺母的外侧分别延伸有伸长部分,且所述伸长部分远离所述螺母的一端沿所述剪力墙的厚度方向未伸出所述剪力墙。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开口尺寸小于槽宽尺寸。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孔结构的形状尺寸匹配设置。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填充材料为高强度混凝土。

在上述装配式剪力墙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预制剪力墙的中部设置有钢板,所述耳板与所述钢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剪力墙包括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两个预制剪力墙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未伸出凹槽的耳板并且耳板与预制剪力墙固定连接,两个预制剪力墙对接后使每对对应的凹槽围成孔结构,剪力墙还配置有连接板以及紧固件,每对耳板借助于紧固件与对应的连接板相连并在孔结构中形成两个预制剪力墙之间的节点单元,剪力墙的节点部分包括多个节点单元。

通过这样的设置,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在对接之后,通过紧固件和连接板的配合将预制剪力墙侧部的凹槽内的耳板固定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两个预制剪力墙的固定连接,操作简单,降低了操作难度,施工效率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现有的预制剪力墙侧部预留钢筋茬进行搭接并在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的方式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此外,机械连接结构可靠性高,提高了工程质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对耳板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彼此抵接形成一字型结构,一字型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多个紧固件贯穿一字型结构及其两侧的连接板。节点部分还包括填充材料,填充材料浇筑于孔结构中并与两个预制剪力墙的墙体齐平。通过将每对耳板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彼此抵接,能够减小紧固件受到的剪切力,从而增强节点部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通过填充材料的设置,提高了左、右预制剪力墙的节点部分的连接强度和整体性,同时填料材料能够承受两个预制剪力墙之间的拉压载荷,从而进一步减小紧固件受到的剪切力,延长紧固件的使用寿命。此外,填充材料对节点部分的内部钢结构构件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其发生锈蚀。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一字型预制剪力墙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中两个预制剪力墙未连接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截面A-A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预制剪力墙;2、孔结构;21、凹槽;3、填充材料;4、节点单元;41、耳板;42、连接板;43、紧固件;431、螺杆段;432、螺母;433、伸长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例是一字型装配式剪力墙进行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预制剪力墙还可以是T型预制剪力墙、L型预制剪力墙、“十”字型预制剪力墙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内”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中两个预制剪力墙未连接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剪力墙包括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1,两个预制剪力墙1在靠近彼此的侧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对应地设置有三个凹槽21,在凹槽21内设置有未伸出凹槽21的耳板41,耳板41与预制剪力墙1固定连接。剪力墙还配置有连接板42以及紧固件43,每对耳板41借助于紧固件43与对应的连接板42相连接并在孔结构2中形成两个预制剪力墙1之间的节点单元4,剪力墙的节点部分包括该三个节点单元4。

通过这样的设置,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在对接之后,通过紧固件43和连接板42的配合将预制剪力墙1侧部的凹槽21内的耳板41固定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两个预制剪力墙的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操作简单,操作难度低,提高了施工效率高,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现有的预制剪力墙侧部预留钢筋茬进行搭接并在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的方式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此外,机械连接结构可靠性高,提高了工程质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可以理解的是,预制剪力墙1一侧部的凹槽21的数量为三个仅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凹槽21可以设置两个、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另外,耳板41可以在预制剪力墙1制造完成后通过机械连接或者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于预制剪力墙1的端部,也可以将耳板41在预制剪力墙1制造阶段与预制剪力墙1一体成型。

继续参照图1至图3,优选地,耳板41的侧部延伸至与预制剪力墙1同侧的侧部平齐,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对接后,对应的两个耳板41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彼此抵接形成一字型结构,一字型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板42,连接板42与一字型结构的表面紧贴,多个紧固件43贯穿一字型结构和连接板42从而将对应的两个耳板41固定连接在一起。节点单元4中的左、右两个耳板41抵接在一起,能够使左、右预制剪力墙1之间存在横向压载荷时,横向压载荷大部分直接通过一侧的耳板41传递至与之对接的耳板41,小部分通过紧固件43、连接板42从一侧的耳板41间接传递至与之对接的耳板41,避免了每对耳板41的侧部未彼此抵接致使左、右预制剪力墙1之间的横向压载荷全部通过紧固件43、连接板42从一侧的耳板41间接传递至与之对应的耳板41致使紧固件43受到较大的剪切力而易被损坏的情况出现,从而增强了节点部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优选地,节点部分还包括填充材料3,填充材料3浇注于孔结构2中,并与预制剪力墙1的墙体齐平。优选地,填充材料3为高强度混凝土。具体而言,在左、右布置的预制剪力墙1先装配到位,然后通过紧固件43、连接板42将对应的每对耳板41固定连接,接下来向孔结构2中浇注高强度混凝土并填充至与预制剪力墙1的墙体平齐。混凝土凝固成型后与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形成整体。需要说明的是,后浇注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高于制造预制剪力墙1所采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与传统的横向连接方式中在整个通常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相比,在多个孔结构2内浇注填充混凝土,减小了施工现场混凝土的使用量,从而减小了浇注混凝土的工作量,并且单个孔结构2内的混凝土量比较少,混凝土固化的速度相对较快,从而加快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周期。

通过在节点部分浇注填充材料3,能够借助填充材料3进一步将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连接于一体。当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受到拉压载荷时填充材料3能够一定的拉压载荷,从而进一步减小紧固件43受到的剪切载荷,提高了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之间的节点部分的连接强度和整体性。此外,填充材料3对节点部分的内部钢结构构件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其发生锈蚀。

参照图4并继续参照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紧固件43包括支撑部分以及连接部分,支撑部分一方面通过与连接部分的配合将耳板41与对应的连接板42固定连接,支撑部分另一方面用于与填充材料结合固定。优选地,支撑部分包括螺杆段431,连接部分包括设置于螺杆段431上并且分别位于一字型结构两侧的与螺杆段431匹配的两个螺母432,螺杆段431在两个螺母432的外侧延伸有伸长部分433,并且伸长部分433远离螺母432的一端沿剪力墙的厚度方向未伸出剪力墙。

通过这样的设置,紧固件43不仅借助连接板42将节点单元4中左、右两个耳板41固定连接在一起,紧固件43的支撑部分还与填充材料3结合固定,增加了填充材料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节点部分的连接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紧固件43设置成螺杆段431和螺母432配合的形式,方便了紧固件43的安装。螺杆段431在两个螺母232的外侧均延伸有伸长部分233,能够使节点单元4两侧均匀分布相同数量的延长部分433,能够使节点单元4两侧的填充材料3受力均匀,进一步提高填充材料3的强度和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螺杆段431也可以仅在一个螺母432的外侧延伸有伸长部分433,当螺杆段431仅在一个螺母432的外侧延伸有伸长部分433时,每个节点单元4中多个螺杆段431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螺杆段431的伸长部分433位于节点单元4的一侧,另一部分的螺杆段431的伸长部分433位于节点单元4的另一侧,使节点部分与填充材料3可靠地结合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预制剪力墙1的中部设置有钢板(图中未示出),耳板41与钢板固定连接。通过在预制剪力墙1的中部设置钢板,增强了预制剪力墙1的结构延性和承载力,使预制剪力墙1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抗震性能良好。耳板41与钢板固定连接,增强了耳板41与预制剪力墙1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从而增强了节点部分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耳板41也可以与钢板一体成型。

参照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与第一中实施例不同的是,凹槽21的开口尺寸小于槽宽尺寸,如凹槽2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对应的两个凹槽21对接后形成孔结构2,浇注至孔结构2内的填充材料3在固化后,不仅通过粘接力将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固化后的填充材料3与凹槽21在结构上形成卡接作用,进一步地承载左右两个预制剪力墙1之间的横向拉压载荷,提高节点部分的连接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凹槽21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图5中所示的等腰梯形,凹槽2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直角梯形、“T”形或者其他合适的形状。

优选地,连接板42的形状尺寸与孔结构2的形状尺寸匹配设置。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连接板42与左、右对应的两个凹槽21形成卡接,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节点部分的连接可靠性。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剪力墙包括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两个预制剪力墙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未伸出凹槽的耳板并且耳板与预制剪力墙固定连接,两个预制剪力墙对接后使每对对应的凹槽围成孔结构,每对耳板在靠近彼此的侧部彼此抵接形成一字型结构,一字型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多个紧固件贯穿一字型结构及其两侧的连接板,形成两个预制剪力墙之间的节点单元,剪力墙的节点部分包括多个该节点单元。

通过这样的设置,左、右布置的两个预制剪力墙通过紧固件和连接板的配合将预制剪力墙侧部的凹槽内的耳板固定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两个预制剪力墙的固定连接,操作简单,降低了操作难度,施工效率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现有的预制剪力墙侧部预留钢筋茬进行搭接并在通长竖缝中浇注混凝土的方式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优选地,孔结构内填充有填充材料,提高了左、右预制剪力墙的节点部分的连接强度和整体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