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楼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1260发布日期:2019-03-22 20:55阅读:1449来源:国知局
现浇楼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浇楼板结构。



背景技术:

跃层,挑高房屋内隔层区域,需要制作砼楼板进行分割;楼板主要包括钢结构楼板和混凝土结构楼板,混凝土楼板的结构更加牢固,踩踏的声音更小,因此受到了较大的推广使用。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楼板在浇筑时,其钢筋笼的平整度较差,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会发现有部分钢筋暴露在地面上,需要打磨掉。

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易于浇筑获得的现浇楼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易于浇筑获得的现浇楼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现浇楼板结构,包括浇筑在楼层内侧的混凝土本体,及浇筑于混凝土本体内侧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上层钢筋、下层钢筋,及位于上、下层钢筋之间的中间钢筋,所述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均横向设置,所述中间钢筋分别与所述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呈空间垂直设置,在所述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装配有多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竖向设置,所述连接管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管的外壁处开设有穿过所述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用的第一孔,以及穿过所述中间钢筋用的第二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管为钢管。

优选地,在所述连接管的外壁处开设有一个以上的进入混凝土用的槽口。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外壁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一通孔,该通孔径向贯穿所述连接管,通过所述通孔配合有一钢丝,钢丝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后卷绕固定,另一端与房顶之间连接有自攻螺丝,在混凝土本体浇筑凝固后,剪断暴露在楼板上的其余钢丝即可;当楼板的铺装长度较大,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中间位置处受到的重力影响较大,难免会发生局部的下凹,因此通过钢丝进行提拉,利用钢丝提拉产生的力,使得钢筋笼平整,结构稳定。

优选地,所述下层钢筋的直径为12mm,所述上层钢筋的直径为12mm。

双层双向侧的施工标准:

①根据施工图纸弹线确定墙体开槽位置,开槽深度不小于8厘米。

②开槽内打孔,每隔15厘米,开直径16毫米植筋孔。

③开槽完毕后,根据施工图纸搭建木制现浇模板。

④将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装配多个连接管,而后再将钢筋的两端插入至已经开设好的植筋孔内,再将中间钢筋依次插入至多个连接管内,即整个结构搭建完成。

⑤搭建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获得混凝土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中,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通过连接管形成连接,利用多个连接管可以支撑在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使得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中间位置处不会产生下凹,当整个钢筋笼搭建完成后,平整度较佳,相对于传统的钢丝捆扎结构而言,本产品的结构强度更高,性能也更佳的稳定,在浇筑混凝土后,不会产生钢筋暴露的问题,易于后期施工的正常进行,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筋笼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连接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现浇楼板结构,包括浇筑在楼层内侧的混凝土本体1,及浇筑于混凝土本体1内侧的钢筋笼2,所述钢筋笼2包括上层钢筋201、下层钢筋202,及位于上、下层钢筋之间的中间钢筋203,所述上层钢筋201和下层钢筋202均横向设置,所述中间钢筋203分别与所述上层钢筋201和下层钢筋203呈空间垂直设置,在所述上层钢筋201和下层钢筋202之间装配有多个连接管204,所述连接管204竖向设置,所述连接管204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管204的外壁处开设有穿过所述上层钢筋201和下层钢筋202用的第一孔211,以及穿过所述中间钢筋203用的第二孔212。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204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管204为钢管。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在所述连接管204的外壁处开设有一个以上的进入混凝土用的槽口213,利用槽口便于进入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可以轻易的填充满整个连接管,避免产生空心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204外壁的靠近顶部位置处设置一通孔214,该通孔214径向贯穿所述连接管204,通过所述通孔214配合有一钢丝215,钢丝215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214后卷绕固定,另一端与房顶之间连接有自攻螺丝216,在混凝土本体浇筑凝固后,剪断暴露在楼板上的其余钢丝即可;当楼板的铺装长度较大,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中间位置处受到的重力影响较大,难免会发生局部的下凹,因此通过钢丝进行提拉,利用钢丝提拉产生的力,使得钢筋笼平整,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下层钢筋202的直径为12mm,所述上层钢筋201的直径为12mm。

本装置的安装步骤如下:

①根据施工图纸弹线确定墙体开槽A位置,开槽A深度不小于8厘米。

②开槽A内打孔,每隔15厘米,开直径16毫米植筋孔B。

③新钢筋和老钢筋结合处一般会打成回形,电焊焊接。

④开槽A完毕后,根据施工图纸搭建木制现浇模板。

⑤将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装配多个连接管,而后再将钢筋的两端插入至已经开设好的植筋孔内,再将中间钢筋依次插入至多个连接管内,即整个结构搭建完成。

⑥搭建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获得混凝土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中,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通过连接管形成连接,利用多个连接管可以支撑在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使得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中间位置处不会产生下凹,当整个钢筋笼搭建完成后,平整度较佳,相对于传统的钢丝捆扎结构而言,本产品的结构强度更高,性能也更佳的稳定,在浇筑混凝土后,不会产生钢筋暴露的问题,易于后期施工的正常进行,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