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板连接组件及预制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5571发布日期:2019-07-27 10:51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板连接组件及预制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板连接组件及基于此连接组件形成的预制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日益成熟,越来越来多的建筑采用装配式结构,各种预制件提前在工厂内加工完成,运往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建造速度。

现有预制板的连接根据建筑结构的具体需求,分为干法施工和湿法施工,两种方式各有优势,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选择。湿法施工需要浇筑混凝,施工周期比干法施工长,但其连接强度高。与湿法施工相比,干法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操作便捷,不用考虑养护时间,可连续施工等优点。

现有的干法施工主要通过螺栓把连接件和两块预制板进行连接,授权公告号为CN20609087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一字型连接节点。具体地,参见图1,该节点包括两块预制板1,一字型钢板连接件3、螺栓23和预埋螺母4。通过螺栓23将连接件固定于两块预制板1拼接面处的上下边缘。螺栓23穿过一字型钢板连接件3拧入预埋螺母4内。基于此连接件形成的连接结构,因预埋螺母4及螺栓23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小,螺栓及预埋螺母周围的混凝土极易被破坏,从而造成连接不牢固甚至失效,因此,该连接结构的抗拉能力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板的连接组件,其优点是能够将预制板更好的连接,具有更好的抗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连接件和螺栓,所述连接件成对设置于预制板的上下表面;每个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一块连接板和两个凸块;预制板的上下表面靠近边缘位置设置有与凸块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连接件的两个凸块分别嵌入两块预制板的第一凹槽,螺栓穿过两个连接件的凸块,将两个连接件夹紧固定,实现两块预制板的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凸块嵌入预制板的第一凹槽,螺栓穿过位于预制板上下表面同轴的凸块,将两个连接件固定紧,螺栓穿过嵌入预制板的凸块,由于凸块增大了与预制板混凝土的接触面,能够将拉力更好的分散,减小了对混凝土的破坏,从而提高了两块预制板之间的抗拉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嵌入第一凹槽,连接板与预制板板面平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块嵌入第一凹槽,连接板与预制板的板面平齐,预制板板面整齐、美观,便于预制板进一步施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为圆锥形或半球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锥形或半球形的设置便于凸块插入第一凹槽中,而且经螺栓压紧后,凸块与凹槽的接触面能够更好的密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为为葫芦形或者两个梯形上底相对拼接形成的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及凸块能够将受到的拉力更好地分散,使更大面积的混凝土参与受力,减小了垂直于拼接缝的剪切力,从而防止连接组件周边混凝土的破坏,加强了连接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开设有与螺帽匹配的第二凹槽,螺帽嵌入第二凹槽,螺帽表面与连接板的上表面平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的头部嵌入第二凹槽,保持了螺帽部和连接板的上表面平齐,实现预制板面整齐、美观,便于对预制板进一步施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开设有与螺母匹配的第三凹槽,螺母旋拧在螺栓上并且嵌入第三凹槽,螺母表面与连接板平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预制板板面整齐、美观,便于对预制板进一步施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设置于预制板内的预埋件,预埋件的端面内凹形成所述第一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穿过位于预制板上下表面的预埋件,避免直接穿过预制板上的混凝土,由于预埋件的抗压强度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好,通过预埋件进行连接使连接处的抗拉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相互拼接的预制板和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板的上下表面设置有与凸块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预制板的拼接处采用连接组件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组件的凸块嵌入预制板与之匹配的第一凹槽,通过螺栓将对应的凸块固定连接,实现了两个或者多个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形成预制板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相互拼接的预制板和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板的上下表面设置预埋件;所述预制板的拼接处采用连接件和螺栓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组件的凸块嵌入预制板中预埋件的第一凹槽内,通过螺栓将对应的凸块固定连接,实现了两个或者多个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形成预制板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同一块预制板中的预埋件之间用通长的钢筋或角铁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同一块预制板中的预埋件相互连接成整体,有利于拉力的传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制板的四个端面设置角钢或钢板包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角钢或者钢板包边,对预制板进行加固,防止预制板使用过程中损坏,提高预制板的循环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块预制板之间缝隙填塞有防水密封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预制板之间的缝隙,防止预制板连接结构的连接处渗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预制板的第一凹槽和连接件凸块的设置,增大了凸块与混凝土的接触面,防止了连接组件周边混凝土的破坏,加强了两块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凸块与预制板形成咬合结构,避免了螺栓的剪切破坏,从而加强了连接的可靠性;

2、凸块设置为圆锥形或半球形,不仅方便凸块插入第一凹槽中,而且经螺栓压紧后,凸块与凹槽的接触面能够更好的密贴,从而提高连接效果;

3、连接板为为葫芦形或者两个梯形上底相对拼接形成的形状,连接板及凸块能够将受到的拉力更好地分散,使更大面积的混凝土参与受力,减小了垂直于拼接缝的剪切力,从而防止连接组件周边混凝土的破坏,加强了连接效果;

4、连接板与预制板板面平齐,实现预制板板面整齐、美观,便于对预制板进一步施工;

5、预埋件的设置以及预埋件之间用通长的钢筋或者角铁连接,提高预制件的整体性,有利于传递荷载;

6、预制板的四个端面设置角钢或钢板包边,防止预制板在使用过程中损坏,便于预制板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示意图;

图2为预制板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预制板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板连接结构下表面示意图;

图5为突出预埋件的预制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突出包边角铁的预制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多块预制板拼接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预制板;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第三凹槽;14、上表面;15、下表面;2、连接组件;21、连接板;22、凸块;23、螺栓;24、螺母;3、一字型钢板连接件;4、预埋螺母;5、预埋件;6、钢筋;7、角钢;8、防水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 “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如图2与图3所示,一种预制板1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块预制板1和用于连接预制板1的连接组件2。连接组件2包括连接件和螺栓23,连接件包括连接板21和与连接板21下表面15一体成型的两个凸块22,预制板1上下表面靠近边缘位置设置有与凸块22匹配的第一凹槽11。连接板21为板状结构,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1选择葫芦形,连接板21的形状不唯一,也可以是两个梯形上底拼接形成的形状(图中未画出)。凸块22的形状也不唯一,可以是圆锥体或者半球形结构等,如此设置便于凸块22嵌入预制板1的第一凹槽11内。

结合图3和图4,连接组件2连接预制板1时,为方便描述,将预制板1分为上下两面,本实施例中将螺栓23第一次穿过预制板1的板面称为上表面14,参见图3;旋拧螺母24的一面为预制板1的下表面15,参见图4。连接时:预制板1的上下两表面拼接处靠近边缘的位置对称设置有与凸块22匹配的第一凹槽11,将连接件的的两个凸块22分别嵌入两预制板1上表面14的第一凹槽11,同时在连接件的下表面15也放置一个连接件,将连接的两个凸块22分别嵌入两预制板1下表面15的第一凹槽11。用螺栓23穿过连接板21和位于预制板1上下表面相对设置的凸块22,用螺母24旋拧在螺栓23上,夹紧两个连接件,从而将两块预制板1连接在一起。

为了通过连接组件2连接的两预制板1的连接结构处整齐,美观,便于对预制板1进行进一步施工,结合图4,凸块22嵌入第一凹槽11后,连接板21与预制板1的上下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在预制板1上表面14的凸块22开设有与螺帽匹配的第二凹槽12,螺栓23穿过凸块22,螺帽嵌入第二凹槽12,螺帽表面与连接板21平齐。

进一步的,参见图2,在预制板1的下表面15的凸块22开设有与螺母24匹配的第三凹槽13,螺母24旋拧在螺栓23上,螺母24远离螺栓23的表面与连接板21平齐。

需要详细说明的是,参见图2,连接板21为葫芦形连接板21,葫芦形的弧形边将预制板1对连接件的力F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增加了与两预制板1相对运动垂直方向的应力面,进一步加强了连接件对预制板1的连接作用,两个梯形上底拼接形成的形状的连接板21也可以达到此效果。

此外,背景技术中的两块预制板1受到的拉力作用在螺栓23上时,形成了水平的剪切力,如果螺杆受到剪切破坏,连接失效。而该方案采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板21和凸块22与预制板1形成咬合,螺栓23只是起到将上下两个连接组件2压紧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不受剪切力,因此,受力结构更合理,连接更可靠。

如图5所示,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差,为加强预制板1连接结构处的抗拉强度,避免螺栓23穿过预制板1的上下表面的凸块22直接与预制板1的混凝土接触,在预制板1中预埋有与第一凹槽11匹配的预埋件5,凸块22直接嵌入到预埋件5上,螺栓23穿过凸块22和预埋件5,避免直接穿入混凝土,加强预制板1连接结构处的抗拉强度。

同一块预制板1有四个端面,每个端面都可以与另一个预制板1连接,每个端面边缘设置有预埋件5。较佳地,可以将在同一块预制板1的预埋件5之间用通长的钢筋6或者角铁连接,从而实现了不同预埋件5之间拉力的传递。同一块预制板1的上下表面两个预埋件5相互焊接或一体成型,从而使螺栓23完全避免与预制板1上的混凝土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预制板1的四个端面用角钢7或者钢板包边,包边对预制板1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预制板1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有助于预制板1的重复利用。同时,还可以将包边角钢7与预埋件5进行焊接,将多个预埋件5连接成整体。两块预制板1之间的缝隙填塞防水密封层8,增强连接结构的防水效果。

参考图7,多块预制板1拼装时,可以用吊装装置的吊钩放入第一凹槽11进行吊装,然后调整两待连接预制板1位置,使两块预制板1的第一凹槽11一一对应;在拼接处上下表面15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凸块22分别嵌入两个待连接预制板1的预埋件5的第一凹槽11内,通过螺栓23穿过上下表面相对的两个凸块22,用螺母24旋拧在螺栓23上夹紧两连接件,进而将两预制板1连接在一起,同时连接板21,螺母24和螺帽均与预制板1平齐;两块预制板1之间的缝隙用防水材料密封,增强连接结构的防水效果。

基于此连接组件2和预制板1形成的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组件2中凸块22与预制板1的咬合,使连接强度更高,同时连接结构表面平整,便于对预制板1顶部装饰层的进一步施工。此外,该结构具有方便拼装、拆卸、连接强度高、可以重复利用等优点,因此既适用于永久结构的楼板、墙板;也适用于临时结构,特别适用于临时道路的路面结构施工。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