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5405发布日期:2019-06-26 00:4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房屋建筑规模十分巨大,近几年每年建成房屋达16亿—20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历史上,这几十年是房屋建设高潮期。现在大型的商用建筑,如写字楼、底层门面等建筑的开间面积都是非常大的,并且开间内都没有使用隔墙间隔,这样就方便了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空间分割。现在在建筑开间内分隔墙体时,一般会现场加工墙体,这样就造成了在现场需要存在大量的水泥湿作业,湿作业工序复杂,操作效率较低,影响了施工的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在在建筑开间内分隔墙体时,一般会现场加工墙体,这样就造成了在现场需要存在大量的水泥湿作业,湿作业工序复杂,操作效率较低,影响了施工的工期”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包括支撑立柱和墙体,支撑立柱上设置有墙体连接件,墙体通过墙体连接件与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横截面为矩形,支撑立柱的两端均设置有若干连接支耳;所述墙体连接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条形支撑板,条形支撑板沿支撑立柱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两个条形支撑板的一端与支撑立柱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两个条形支撑板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插接间隙,墙体的端部插接于插接间隙内;所述墙体的端部设置有对拉杆,对拉杆穿过条形支撑板和墙体端部且两端通过螺母与条形支撑板固定连接。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墙体和支撑立柱采用通过墙体连接件连接的形式,这样预制成型的墙体和支撑立柱可以在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墙体与条形支撑板通过螺栓连接,墙体和条形支撑板通过对拉杆固定连接,支撑立柱的连接支耳膨胀螺栓与上下层楼板固定,这样在现场固定组装时不需要使用水泥进行湿作业,施工速度较快,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条形支撑板的横截面为带有直角折弯的L 型,条形支撑板的L型一端垂直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支撑立柱表面贴合,条形支撑板的另一端表面与墙体表面接触,两个条形支撑板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内填充有膨胀泡沫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条形支撑板内形成了一个密封腔体,在组装完成后,可以在密封腔体内灌注膨胀泡沫胶,这样可以使得墙体的端部连接牢固度更高,并且可以填充墙体与支撑立柱之间的缝隙,增加隔音效果。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支撑立柱的四个表面上均设置有墙体连接件。

支撑立柱的四个表面均可以连接墙体,这样可以增加支撑立柱的适用范围。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支撑立柱包括两根插接柱,两根插接柱间隔设置,两根插接柱通过墙体连接件固定。

为了使得支撑立柱的长度能够适应不用高度的楼间隔,本申请中将支撑立柱设置为由两根插接柱()组成的分段式设计。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两根插接柱之间设置有一根连接柱,两根插接柱设置于连接柱的两端,连接柱的两端端部分别插接于插接柱内,连接柱的表面上固定焊接有两个固定圈,两个固定圈分别与两根插接柱的端部接触。

本申请中,通过将连接柱插接于两根插接柱之间来提高两根插接柱的连接强度,两个固定圈的设置使得连接柱与两根插接柱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在现场施工时,将连接柱与两根插接柱插接到足够的长度并且通过螺栓将两个插接柱固定后,将固定圈焊接于连接柱上的合适的位置。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墙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墙体板,两个墙体板之间为浇筑空腔,墙体板的一端设置有插接折弯,插接折弯的表面与墙体板平行设置,两个墙体板的插接折弯之间设置有对拉铆接杆,对拉铆接杆的两端穿过插接折弯表面。

本申请中的墙体使用两个平行的墙体板的形式,这样可以在现场进行组装,相对于整体的墙体,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方便搬运。插接折弯可以将两个墙体进行插接,在现场可以根据需要间隔的长度插接多个墙体。在插接完成后,可以在墙体内灌注膨胀泡沫胶,提高隔音效果。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两个墙体板的插接折弯之间设置有拉铆固定套,拉铆固定套套接于对拉铆接杆上,拉铆固定套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墙体板内表面接触。

本申请中在墙体板的插接折弯之间设置了拉铆固定套,防止插接折弯在拉铆时发生变形。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所述墙体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支撑杆,支撑杆与支撑立柱平行设置,支撑杆通过弧形的扣环与墙体板内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杆设置于扣环的弧形开口内,扣环的两端与墙体板固定焊接。

由于墙体板使用板状结构,其抗压能力降低,本申请中的支撑杆起到了支撑墙体板的作用,可以增加墙体板的抗压能力。支撑杆的两端可以突出墙体板,这样在施工时可以在地面和天花板上开设若干孔或者直接开设一个凹槽,将支撑杆的端部插接进入,这样墙体的上下边沿的固定效果会更好。

优化的,上述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支撑立柱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连接的墙体之间设置有护板,护板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支撑立柱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连接的墙体固定连接;所述护板为一个直角折弯板,护板的折线与支撑立柱平行。

支撑立柱在连接完成后表面是不平的,如果要进行室内装修,很难将支撑立柱表面抹平。本申请中,增加了护板将支撑立柱遮盖,这样在护板表面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墙面装饰等室内装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墙体和支撑立柱采用通过墙体连接件连接的形式,这样预制成型的墙体和支撑立柱可以在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墙体与条形支撑板通过螺栓连接,墙体和条形支撑板通过对拉杆固定连接,支撑立柱的连接支耳膨胀螺栓与上下层楼板固定,这样在现场固定组装时不需要使用水泥进行湿作业,施工速度较快,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支撑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A处放大图;

图7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拆卸的建筑物装配墙体,包括支撑立柱1和墙体2,支撑立柱1上设置有墙体连接件,墙体2通过墙体连接件与支撑立柱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1的横截面为矩形,支撑立柱1的两端均设置有若干连接支耳3;所述墙体连接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条形支撑板4,条形支撑板4沿支撑立柱1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两个条形支撑板4的一端与支撑立柱1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两个条形支撑板4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插接间隙,墙体2的端部插接于插接间隙内;所述墙体2的端部设置有对拉杆5,对拉杆 5穿过条形支撑板4和墙体2端部且两端通过螺母与条形支撑板4固定连接。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墙体2和支撑立柱1采用通过墙体连接件连接的形式,这样预制成型的墙体2和支撑立柱1可以在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墙体2与条形支撑板4通过螺栓连接,墙体2和条形支撑板4通过对拉杆5固定连接,支撑立柱1的连接支耳3膨胀螺栓与上下层楼板固定,这样在现场固定组装时不需要使用水泥进行湿作业,施工速度较快,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所述条形支撑板4的横截面为带有直角折弯的L型,条形支撑板4的L型一端垂直设置有连接板6,连接板6与支撑立柱1表面贴合,条形支撑板4的另一端表面与墙体2表面接触,两个条形支撑板4之间形成密封腔体7,密封腔体7内填充有膨胀泡沫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条形支撑板4内形成了一个密封腔体7,在组装完成后,可以在密封腔体7内灌注膨胀泡沫胶,这样可以使得墙体2的端部连接牢固度更高,并且可以填充墙体2与支撑立柱1之间的缝隙,增加隔音效果。

所述支撑立柱1的四个表面上均设置有墙体连接件。支撑立柱1的四个表面均可以连接墙体,这样可以增加支撑立柱1的适用范围。

所述墙体2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墙体板11,两个墙体板11之间为浇筑空腔12,墙体板11的一端设置有插接折弯13,插接折弯13的表面与墙体板11平行设置,两个墙体板 11的插接折弯13之间设置有对拉铆接杆14,对拉铆接杆14的两端穿过插接折弯13表面。

本申请中的墙体2使用两个平行的墙体板11的形式,这样可以在现场进行组装,相对于整体的墙体2,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方便搬运。插接折弯13可以将两个墙体2进行插接,在现场可以根据需要间隔的长度插接多个墙体2。在插接完成后,可以在墙体2内灌注膨胀泡沫胶,提高隔音效果。

所述两个墙体板11的插接折弯13之间设置有拉铆固定套15,拉铆固定套15套接于对拉铆接杆14上,拉铆固定套15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墙体板11内表面接触。

本申请中在墙体板11的插接折弯13之间设置了拉铆固定套15,防止插接折弯13在拉铆时发生变形。

所述墙体板1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与支撑立柱1 平行设置,支撑杆16通过弧形的扣环17与墙体板11内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杆16设置于扣环17的弧形开口内,扣环17的两端与墙体板11固定焊接。

由于墙体板11使用板状结构,其抗压能力降低,本申请中的支撑杆16起到了支撑墙体板11的作用,可以增加墙体板11的抗压能力。支撑杆16的两端可以突出墙体板11,这样在施工时可以在地面和天花板上开设若干孔或者直接开设一个凹槽,将支撑杆16的端部插接进入,这样墙体2的上下边沿的固定效果会更好。

支撑立柱1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连接的墙体2之间设置有护板18,护板18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支撑立柱1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连接的墙体2固定连接;所述护板18为一个直角折弯板,护板18的折线与支撑立柱1平行。

支撑立柱1在连接完成后表面是不平的,如果要进行室内装修,很难将支撑立柱1表面抹平。本申请中,增加了护板18将支撑立柱1遮盖,这样在护板18表面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墙面装饰等室内装修。

实施例2

此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包括两根插接柱8,两根插接柱8 间隔设置,两根插接柱8通过墙体连接件固定。

为了使得支撑立柱1的长度能够适应不用高度的楼间隔,本申请中将支撑立柱1设置为由两根插接柱8组成的分段式设计。

所述两根插接柱8之间设置有一根连接柱9,两根插接柱8设置于连接柱9的两端,连接柱9的两端端部分别插接于插接柱8内,连接柱9的表面上固定焊接有两个固定圈10,两个固定圈10分别与两根插接柱8的端部接触。

本申请中,通过将连接柱9插接于两根插接柱8之间来提高两根插接柱8的连接强度,两个固定圈10的设置使得连接柱9与两根插接柱8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在现场施工时,将连接柱9与两根插接柱8插接到足够的长度并且通过螺栓将两个插接柱8固定后,将固定圈10焊接于连接柱9上的合适的位置。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