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4043发布日期:2019-09-13 22:18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建筑工程脚手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在高层、超高层的建设中在建筑外架,其中对悬挑工字钢的布置直接影响到整个外架的安全系数。现代工艺是将工字钢一端固定在室内,另一端穿过墙体,在墙体浇筑的部位使用预埋木盒套住工字钢,浇筑完成之后将工字钢和木盒一起拆除。但是存在以下不足:1、木盒在施工过程中破坏,混凝土会和工字钢结合,导致施工完成之后工字钢无法拆除,需要切割工字钢,对于人力、物力都造成巨大的浪费;2、木盒在毁坏的过程中会导致木渣残留在墙体内,不便于清理;3、传统方法拆除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堵住洞口的时候,由于不是一体浇筑成型,会造成墙体缝隙,在下雨天气会出现屋外向屋内渗水的现象,破坏屋内装修墙面,引起客户投诉索赔。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目的在于解决木盒易破碎,工字钢与混凝土结合不易拆卸的问题,同时解决墙体在后续浇筑补洞之后产生的裂缝渗水问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承重层、连接层、填充物,所述内腔形状与施工所使用的悬挑型钢相匹配,所述内腔尺寸大于所使用的悬挑型刚的尺寸,所述壳体设置有压槽,所述压槽向壳体内部凹陷。

优选的,所述承重层使用波浪型压型钢板。

优选的,所述填充材料使用泡沫或者聚苯板。

优选的,所述压槽设置在保护装置除去与地面接触面的其他三面。

优选的,所述压槽在壳体外表面相互连通,形成连续的凹槽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形状为工字型结构。

有益效果:与传统的木盒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解决了传统木盒易破碎,工字钢与混凝土相结合,不易拆卸的问题。2、解决了木盒破损导致木渣难以清理。3、解决了传统施工中的补洞防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BB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防水隔层示意图。

图5为圆弧状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圆弧状壳体压槽示意图。

图7为阶梯圆弧状保护装置示意图。

图8为阶梯圆弧状保护装置侧视图。

其中:1、承重层 2、连接层 3、填充物 4、内腔 5、压槽 5a、半边压槽 6、工字钢 7、防水隔层 8、墙体 9、内端柱 10、外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不应该理解成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悬挑型钢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内腔4。所述壳体包括承重层1、连接层2、填充物。所述承重层使用波浪型压型钢板,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施工便捷的特点。所述连接层2使用胶水将填充物3与承重层1相连接,所述填充物3一般使用泡沫或者聚苯板。保护装置内腔4做成工字型内腔,与实际施工所使用的工字钢6相匹配,而且所述内腔4的尺寸大于实际使用的工字钢6,以便于工字钢6可以顺利插入保护装置内腔4。所述保护装置壳体设置有压槽5,所述压槽5向壳体内部凹陷。所述压槽5设置在保护装置除去与地面接触面的其他三面上,而且三面压槽5在壳体外表面的边角处相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将工字钢6一端固定在室内,将工字钢6与墙体8接触的部分插入保护装置内腔4内,将所属保护装置固定预埋在合适位置。墙体进行浇筑的时候,水泥混凝土浇筑在承重层1上,由于承重层1钢板的称重能力强,保护装置不会被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所破坏。在施工结束拆卸工字钢6和保护装置的时,将所述保护装置内部的填充物3取出,取出工字钢6和所述保护装置,由于保护装置壳体外部设置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压槽5,所以在保护装置取出的时候,在墙体8的洞口边缘会形成三面的防水隔层7 ,压槽5在壳体外表面相互连通,因此所述三面防水隔层7是连续不间断的。最后进行浇筑补洞工艺的时候,由于防水隔层7的存在,解决了洞口密封后产生墙体缝隙,导致墙体8屋外向屋内渗水的问题。

实施例二:如图5至图6所示,将保护装置的整体形状做成圆弧状,此时在浇筑墙体的时候,圆弧状承重层1自身的形状特性,会使得整个盒子的受力更均匀,增大整个保护装置的强度。

实施例三:如图7至图8所示,由于压槽5的存在,会使得在施工结束后取出盒子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将盒子整体做成阶梯圆弧状,将整个壳体做成一个整体,优选的,使用橡胶材料作为壳体材料。此方案下的盒子包括内端柱9和外端柱10。所述内端柱9的面积大于外端柱10的面积,在内端柱9与外端柱10交界处形成阶梯状的半边压槽5a。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外柱端10朝向墙体8外侧,完成墙体浇筑后,在阶梯状的半边压槽5a处会形成圆弧状的防水隔层,有效解决了防水问题。圆弧状的形状特点也使得承重受力均匀。在施工结束从墙体外部敲击保护装置,使得保护装置脱出墙体,不会对防水隔层造成影响,而且由于内柱端9的面积大于外柱端10,因此在墙体内留下了沿墙体内部向墙体外部呈下降的截面,进一步的防止墙外渗水的问题。整体脱出墙体的保护装置还可以再次利用,节约施工材料,节省施工成本。

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