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4344发布日期:2019-11-15 22:5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在生产预制混凝土构件时,通常是一套模具生产一种规格的构件,当需要生产不同规格的构件的时候,需要更换工具,当构件的形状完全改变时,上述操作将不会带来损失,然而,在构件外形相同的情况向,仅尺寸上有所改变,更换模具的代价较为高昂,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现有的模具通用性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模具通用性有待加强的问题,提供一种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

一种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包括:

底模,用于提供承载;

内模,设置于所述底模上,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模;及

侧模,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模设置于所述内模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内模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模、所述底模与所述内模合围形成两个凹槽,所述侧模活动连接于所述底模,以使得所述侧模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内模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所述凹槽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模包括第一底模及第二底模,所述第一底模与所述第二底模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所述内模包括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所述第一内模与所述第二内模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模,所述第二内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模包括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凹槽的侧壁面,所述第二端面平行于底模,所述第二端面相对所述第一端面倾斜,从而使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模还包括过渡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通过所述过渡面连接;及/或

所述侧模上设置有一过渡斜面,所述过渡斜面连接于所述侧模的靠近所述凹槽的端面及所述侧模的远离所述底模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模上设置有移动轨道,所述侧模滑动连接于所述移动轨道,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轨道上滑动,以使得所述侧模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轨道为导轨或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调节装置,所述驱动调节装置传动连接于所述侧模,在所述驱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所述侧模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内模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活动旁架,所述活动旁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模,所述活动旁架上设置有固定件,并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模,使所述侧模通过所述活动旁架与所述底模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高度调节件,所述高度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凹槽的靠近所述底模的一端,所述高度调节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内模的靠近所述凹槽的端面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二侧与所述侧模的靠近所述凹槽的侧面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止挡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模的远离所述底模的端面上,并与所述侧模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止挡件之间形成一沟槽,所述沟槽与所述凹槽相连通。

上述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通过使内模固定连接于底模,两个侧模设置于内模的相对两侧,并与内模间隔设置,两个侧模、底模与内模合围形成两个凹槽,侧模活动连接于底模,以使得侧模能够向靠近或远离内模的方向移动,实现对凹槽的宽度的调节,从而在向凹槽内灌注混凝土以成型支脚时,可以成型不同规格的支脚,实现了利用同一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生产不同规格的双t板,增强了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通用性。支角两侧的方通设计,使得生产的双t板能够自承受预应力张拉力。同时,通过底膜、内膜及侧模的可拆卸设计,也使得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能够实现分节式拆卸,且各节之间能够自由组合,便于移动,可在施工现场快速安装,投入生产,具有可搬迁性,能够实现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实现游牧化。

进一步,通过第一底模与第二底模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及第一内模与第二内模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使得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可以同时生产双t板和t形板,进一步增强了通用性。

进一步,通过设置高度调节件,可以同时对支脚的高度、宽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增强了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示例性的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应用于建筑领域的双t板900生产,能够调节支脚910的宽度及高度,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双t板900生产,增强了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的通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可以包括底模110、内模120及侧模130,底模110用于提供承载,放置于地面,侧模130及内模120均设置于底模110上,内模120固定连接于底模110,侧模130设置有两个,两个侧模130设置于内模120的相对两侧,并与内模120间隔设置,使得两个侧模130、底模110与内模120合围形成两个凹槽10a,侧模130活动连接于底模110,以使得侧模130能够向靠近或远离内模120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凹槽10a的宽度。其中底模110、内模120及侧模130均可以由钢材制成。

在利用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生产双t板900时,凹槽10a即用以成形双t板900的支脚910,通过移动侧模130,使侧模130靠近或远离内模120,即可调节凹槽10a的宽度,从而在成型支脚910时,使支脚910的宽度随之改变,从而生产不同规格的双t板900。

请参阅图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底模110可以包括第一底模111及第二底模113,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且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底模111及第二底模113可以分别对应一个侧模130,并分别与一个侧模130活动连接,使得侧模130可相对第一底模111及第二底模113产生相对位移。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可以通过螺栓套筒(图未标)固定连接。例如,在第一底模111及第二底模113中的一个内预埋套筒,另一个内预埋凸筋,通过凸筋与套筒的配合实现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的固定。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例如还可以通过额外的角板(图未示)实现第一底模111和第二底模113的固定,在第一底模111及第二底模113的相互靠近的边缘附近区域内预埋套筒,角板上对应套筒设置通孔,在通过螺栓与套筒固定,从而使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通过角板相互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2,内模120固定连接于底模110,并相对底模110不可移动。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内模120可以包括第一内模121和第二内模123,第一内模121与第二内模123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第一内模121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模111,第二内模123固定连接于第二底模113。由此,通过使第一底模111和第二底模113可拆卸的固定,同时使第一内模121与第二内模123可拆卸的固定,当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分离,且第一内模121与第二内模123分离时,可以将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从中间拆成两个单独的模具,分拆后的模具可以用于生产t形板,使得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能够同时适用于t形板和双t板900的生产,进一步增强了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的通用性。可以理解,第一内模121、第二内模123的固定方式可以与第一底模111、第二底模113的固定方式相同,可以通过套筒或角板的方式固定。

请参阅图2,内模120可以包括第一端面120a和第二端面120b,其中第一端面120a为凹槽10a的侧壁面,用于成型双t板900的支脚910,第二端面120b平行于底模110,用于成型双t板900的横板920。内模120还可以包括一过渡面120c,第一端面120a与第二端面120b通过过渡面120c连接。过渡面120c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通过设置过渡面120c,可以使得成型后的双t板900的支脚910具有较好的外形结构,同时使双t板900的支脚910具有重力汇聚作用,有利于双t板900的架设。在特定的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20b可以相对第一端面120a倾斜,从而使第一端面120a与第二端面120b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从而可以改变成型的双t板900的承力分布,使双t板900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侧模130可以滑动连接于底模110,并可以在滑动到预设位置时相对底模110固定。例如,底模110上可以设置有移动轨道(图未示),侧模130滑动连接于移动轨道,并能够在移动轨道上滑动,以使得侧模130靠近或远离内模120,由此,实现凹槽10a的宽度调节。移动轨道可以是导轨,也可以是滑槽。可以理解,当移动轨道为导轨时,侧模130的靠近底模110的端面可以设置有滑槽,并通过滑槽与导轨滑动配合,当移动导轨为滑槽时,侧模130的靠近底模110的端面可以设置有凸台,凸台嵌入到滑槽内,从而实现滑动连接,当然,也可以是侧模130的靠近底模110的一端嵌入到滑槽内。

可以理解,侧模13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活动连接于底模110,而不限于滑动连接的方式,只需要能够实现侧模130与底模110的相对位移即可。

请参阅图1,侧模130上也可以设置有一过渡斜面130a,过渡斜面130a连接于侧模130的靠近凹槽10a的端面及侧模130的远离底模110的端面。通过在侧模130上设置过渡斜面130a,内模120上设置过渡面120c,可以使成型的双t板900的支脚910具有重力汇聚作用。

为了实现对侧模130的移动,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还可以包括驱动调节装置(图未示),驱动调节装置传动连接于侧模130,在驱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侧模130可以向靠近或远离内模120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人力调节,有利于减小产品的规格误差。

请参阅图1,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还可以包括活动旁架140,活动旁架140固定连接于侧模130,从而可以通过活动旁架140拉动侧模130的移动。例如,驱动调节装置可以传动连接于活动旁架140,从而带动侧模130的移动。

活动旁架140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件(图未示),并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于底模110,从而在活动旁架140相对底模110固定时,侧模130即相对底模110固定,使侧模130通过活动旁架140实现了与底模110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在预设位置实现侧模130与底模110的相对固定,实现对凹槽10a宽度的调节。

请参阅图1,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还可以包括止挡件150,止挡件150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止挡件150分别设置于两个侧模130的远离底模110的端面上,并与侧模130固定连接,用于阻挡混凝土的流失,由此,两个止挡件150之间形成一沟槽10b,用于成型双t板900的横板920,沟槽10b与凹槽10a相互连通。

请参阅图3和图4,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还可以包括高度调节件160,高度调节件160设置于凹槽10a的靠近底模110的一端,高度调节件16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61和第二侧163,第一侧161与内模120的靠近凹槽10a的端面密封连接,且第二侧163与侧模130的靠近凹槽10a的侧面密封连接,以阻止混凝土透过高度调节件160与侧模130或内模120的缝隙。例如,第一侧161与内模120的靠近凹槽10a的端面之间、第二侧163与侧模130的靠近凹槽10a的侧面之间可以通过胶条密封连接,从而达到密封的目的。通过设置高度调节件160,并通过更换不同高度的高度调节件160,可以改变成型后的双t板900的支脚910的高度,从而生产处不同规格的双t板900。

在一个活多个实施例中,内膜120及侧模130内设有方通170,方通170靠近凹槽10a设置,设置于凹槽10a的两侧,由此,可以使生产的双t板能够自承受预应力张拉力。

上述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通过使内模120固定连接于底模110,两个侧模130设置于内模120的相对两侧,并与内模120间隔设置,两个侧模130、底模110与内模120合围形成两个凹槽10a,侧模130活动连接于底模110,以使得侧模130能够向靠近或远离内模120的方向移动,实现对凹槽10a的宽度的调节,从而在向凹槽10a内灌注混凝土以成型支脚910时,可以成型不同规格的支脚910,实现了利用同一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生产不同规格的双t板900,增强了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的通用性。支角910两侧的方通170设计,使得生产的双t板能够自承受预应力张拉力。同时,通过底膜110、内膜120及侧模130的可拆卸设计,也使得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能够实现分节式拆卸,且各节之间能够自由组合,便于移动,可在施工现场快速安装,投入生产,具有可搬迁性,能够实现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实现游牧化。

进一步,通过第一底模111与第二底模113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及第一内模121与第二内模123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使得预应力双t板钢模板系统10可以同时生产双t板900和t形板,进一步增强了通用性。

进一步,通过设置高度调节件160,可以同时对支脚910的高度、宽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增强了通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