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4331发布日期:2019-11-15 22:52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



背景技术:

预制墙板又叫预制混凝土墙板,在预制厂或建筑工地加工制成供建筑装配用的加筋混凝土板型构件,采用预制混凝土预制墙板建造装配式大板建筑,可以提高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少现场湿作业,节约现场用工,克服季节影响,缩短建筑施工周期。现有的预制混凝土墙板,通过将混凝土或者再生混凝土浇筑入模具进行成型,模具成为生产预制墙板的重要装置。

现有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78060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侧边模分层式预制混凝土墙板模具,包括四条侧边模,所述的四条侧边模分别为上侧模、下侧模、左侧模和右侧模,所述的四条侧边模上均设置有竖向筋板;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墙板的上侧模与下侧模采用整体式侧模,所述的上侧模与下侧模上对应钢筋位置开圆孔;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墙板的左侧模和右侧模采用分层式侧模,所述的左侧模和右侧模的结构对称;所述的分层式侧模左侧模、右侧模都包括三层,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所述的上层、中层和下层之间通过通长杆螺栓连接成整体。

采用上述模具,先将四条侧边模拼装完毕,绑扎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浇筑预制混凝土墙板,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拆除上侧模、下侧模,左侧模与右侧模先拆左右侧模上层,然后将左右侧模中层从钢筋笼中水平沿侧边模长方向抽出,最后起吊预制混凝土墙板,拆卸左右侧模下层,完成模具脱模。在脱模时,需要将上侧模、下侧模、左侧模与右侧模进行拆卸,总体上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其具有模具脱模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包括模座、设置于模座上的四条侧边模,所述四条侧边模和模座拼接形成矩形的浇筑腔,四条侧边模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侧边模背离浇筑腔的端面上均开设有通槽,通槽沿侧边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模座上转动连接有四个压紧板,四个压紧板对应四条侧边模设置,且压紧板转动后用于压紧对应的侧边模于所述模座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压紧板,压紧板转动连接于模座上,通过转动压紧板,使得压紧板靠近模座的端面抵触于通槽靠近模座的侧壁上,从而压紧侧边模于模座上,限制了模座的移动,然后通过浇筑进行预制墙板制作。当预制墙板达到拆卸的硬度后,将压紧板转动至打开状态,通过行车等工具将四个固定一起的侧边模提起后进行运送,通过直接移动四个侧边模来达到脱模的效果,相较于逐步拆卸侧边模的方式更加的方便,而且转动压紧板的操作也比较简便,从而达到脱模方便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模座上开设有四个螺纹孔,每个螺纹孔靠近对应侧边模的中间位置设置,螺纹孔上对应设置有紧固螺栓,所述压紧板上开设有供紧固螺栓穿设的安装孔,所述紧固螺栓穿设安装孔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用于压紧侧边模于所述模座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紧固螺栓,通过紧固螺栓实现压紧板的转动调节和固定,当压紧板用于压紧侧边模时,紧固螺栓可以进一步将压紧板压紧,从而减少了压紧板转动的情况,使得压紧板的眼睛效果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板靠近模座的一端设置有台阶槽,台阶槽正对模座的侧壁用于压紧通槽靠近模座的侧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台阶槽,通过台阶槽,使得压紧板靠近模座的一端基本能保持与模座端面平齐的状态,使得紧固螺栓拧紧后压紧板更加不易发生转动,使得压紧板的压紧效果更加平稳。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槽正对模座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垫片,所述防滑垫片朝向模座的一端设置有防滑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滑垫片和防滑齿,通过防滑齿进一步减少了压紧后压紧板相对于侧边模移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了侧边模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为长条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长条孔的形状,使得压紧板的实际压紧距离可调,当侧边模与螺栓距离较大时,可以通过将压紧板沿着紧固螺栓进行滑移,从而调节压紧板的工作长度,使得压紧板的工作更加的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通槽内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板,加强板呈竖直设置并与通槽的三个侧壁固定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强板,加强板错开压紧板设置,避免干涉到压紧板的压紧。通过加强板可以进一步加强侧边模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通槽靠近模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孔,模座上对应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孔和定位槽内穿设有定位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销,通过定位销,进一步对四个侧边模进一步进行定位,限制了侧边模在模座上的移动,使得模具在浇筑时不易发生移动,使得预制墙板的制作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侧边模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凸耳,两个凸耳沿着侧边模长度方向的中间截面呈对称设置,所述凸耳均对应加强板的位置设置,所述凸耳上开设有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耳和通孔,当需要对四个侧边模进行移动时,可以通过将卡勾卡入到凸耳的通孔上,然后通过行车对侧边模进行提起移动,使得整体的运输更加的方便,且通过多个凸耳和通孔同时定位,使得整体的运输更加平稳。另外通过将凸耳设置于加强板的位置处,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强,从而使得吊起侧边模时,使得侧边模更加不易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压紧板,当预制墙板达到拆卸的硬度后,将压紧板转动至打开状态,通过行车等工具将四个固定一起的侧边模提起后进行运送,通过直接移动四个侧边模来达到脱模的效果,相较于逐步拆卸侧边模的方式更加的方便,而且转动压紧板的操作也比较简便,从而达到脱模方便的效果;

(2)通过设置台阶槽,通过台阶槽,使得压紧板靠近模座的一端基本能保持与模座端面平齐的状态,使得紧固螺栓拧紧后压紧板更加不易发生转动,使得压紧板的压紧效果更加平稳;

(3)通过设置定位销,通过定位销,进一步对四个侧边模进一步进行定位,限制了侧边模在模座上的移动,使得模具在浇筑时不易发生移动,使得预制墙板的制作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压紧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模座;2、侧边模;3、浇筑腔;4、通槽;5、加强板;6、凸耳;7、通孔;8、螺纹孔;9、紧固螺栓;10、压紧板;11、安装孔;12、台阶槽;13、防滑垫片;14、防滑齿;15、定位孔;16、定位槽;17、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预制墙板的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模座1和设置于模座1上方的四条侧边模2,四条侧边模2两两对称设置,四条侧边模2与模座1拼接形成矩形的浇筑腔3。四条侧边模2均呈矩形的长条设置,且四条侧边模2通过焊接形成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每条侧边模2背离浇筑腔3的端面上均开设有通槽4,通槽4沿侧边模2的长度方向延伸。通槽4内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板5,加强板5呈竖直设置并与通槽4的三个侧壁固定相连。每个侧边模2远离模座1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凸耳6,凸耳6均对应其中的加强板5的位置设置。两个凸耳6沿着侧边模2长度方向的中间截面呈对称设置,凸耳6上对应开设有通孔7。通过将凸耳6设置于加强板5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吊起侧边模2时,使得侧边模2更加不易变形。

如图1、图2所示,模座1上设置有四个螺纹孔8,四个螺纹孔8对应四个侧边模2膜设置。四个螺纹孔8均设置于浇筑腔3外侧,且每个螺纹孔8均靠近对应侧边模2的中间位置设置。每个螺纹孔8上对应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9,紧固螺栓9上对应设置有压紧板10,压紧板10设置有四个,且每个压紧板10均贴合于模座1上。

压紧板10远离模座1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孔11,安装孔11为长条孔,紧固螺栓9穿设安装孔11后与螺纹孔8螺纹连接,紧固螺栓9可以用于将压紧板10压紧于模座1上,从而限制压紧板10的转动。又因为安装孔11呈长条形设置,当紧固螺栓9拧松后,压紧板10不仅能沿着紧固螺栓9转动,还能沿着紧固螺栓9沿着安装孔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移。

如图2、图3所示,压紧板10呈长方体设置,压紧板10的长度方向朝向对应的侧边模2设置,安装孔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压紧板10的长度方向设置。压紧板10靠近模座1的一端设置有台阶槽12,台阶槽12开设于压紧板10朝向模座1的端面上。台阶槽12正对模座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防滑垫片13,防滑垫片13朝向模座1的一端设置有若干防滑齿14。防滑垫片13朝向模座1的端面抵紧于对应侧边模2上的通槽4侧壁上,台阶槽12通过防滑垫片13抵紧于通槽4的侧壁,从而将侧边模2压紧并固定于模座1上。

如图2所示,每个侧边模2上的通槽4靠近模座1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定位孔15,模座1上对应开设有定位槽16,定位孔15和定位槽16内穿设有定位销17,通过定位销17插入定位孔15和定位槽16后,对四个侧边模2进行定位,限制了侧边模2相对于模座1的滑移。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首先将侧边模2对应放置与模座1上,然后将定位销17对应插入定位孔15和定位槽16内,调节压紧板10,使得压紧板10转动至用于压紧于侧边模2上通槽4的侧壁的状态。然后将绑扎好的钢筋放置入浇筑腔3内进行浇筑,当预制墙板达到拆除强度后,将定位销17从定位孔15和定位槽16内脱离,然后将紧固螺栓9拧松,此时通过转动将压紧板10转动,使得压紧板10从通槽4侧壁上移开,此时压紧板10不再抵触于通槽4侧壁。然后将卡勾卡入凸耳6上的通孔7,借助工具将四个固定一起的侧边模2进行提起移动至另一个对应的模座1上,完成脱模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