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8340发布日期:2019-09-12 09:1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涂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



背景技术:

仿石漆是一种装饰效果酷似大理石、花岗石的厚质外墙装饰涂料,仿石漆装修后的建筑物,具有天然真实的自然色泽,给人以高雅、和谐、庄重之美感。

在公告号为CN20172286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仿大理石漆层,漆层为七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第一腻子层、第一涂料层、第二腻子层、第二涂料层、第三腻子层、第三涂料层和清漆层;第一腻子层、第二腻子层和第三腻子层均带有不规则龟裂;第一涂料层、第二涂料层和第三涂料层均为单一色彩层且颜色各不相同;第一腻子层、第二腻子层和第三腻子层均由乳液粘结剂、填料和滑石粉组成,第一涂料层、第二涂料层和第三涂料层均由外墙乳胶漆、填料、助剂和粘结剂组成;大理石漆层作为墙体装饰材料,具有色彩更丰富、装饰效果更佳的优点。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漆层中的第一腻子层、第二腻子层以及第三腻子层均带有不规则龟裂,在长时间风吹日晒后漆层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其具有提高涂层稳定性,防止涂层脱落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腻子层、粘结层、主色漆层、丙烯酸仿石层以及乳胶漆保护层,所述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主色漆层与粘结层之间皆均匀分布有第一加强粒,所述第一加强粒为放射状不规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涂料风干后,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主色漆层与粘结层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粒,第一加强粒卡于两层层结构之间,而不仅仅是两层层结构的表面粘合,增大相邻两层涂料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相邻两层结构之间更加稳固,不易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粒设置为“井”字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井”状结构中部有孔,增大相邻两层涂料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涂层脱落,提高涂层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主色漆层与粘结层之间皆均匀分布有第二加强粒,所述第二加强粒设置为内部中空状的放射状不规则体,所述第二加强粒的外周侧均匀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孔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加强粒嵌入相邻两层涂料之间,丙烯酸仿石层中的涂料可以通过孔道经由第二加强粒内部流至主色漆层的涂料内部,主色漆层的涂料可以通过孔道经由第二加强粒内部流至粘结层的涂料内部,使相邻两层涂料粘结为一体,提高相邻涂层之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粒设置成“米”字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论“米”状结构以何种方式嵌入相邻两层涂料之间,丙烯酸仿石层中的涂料都能够嵌入主色漆层的涂料内部,主色漆层的涂料都能够嵌入粘结层的涂料内部,相邻涂料粘合为一体,提高相邻涂层之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靠近主色漆层的一侧以及主色漆层靠近丙烯酸仿石层的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述主色漆层朝向粘结层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一凸块,所述丙烯酸仿石层朝向主色漆层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仿石层能够嵌入主色漆层内部、主色漆层能够嵌入粘结层内部,进一步降低涂层脱落的概率,提高涂层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沿主色漆层朝向粘结层的方向延伸贯穿主色漆并凹陷于粘结层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仿石层能够嵌入粘结层内部,使丙烯酸仿石层、主色漆层以及粘结层粘结为一体,提高涂层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倾斜凹陷于粘结层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的丙烯酸仿石层涂料与主色漆层涂料会卡接于粘结层涂料中,增强剥离力,避免涂层脱落,提高涂料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设置有嵌入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的网格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通过网格布连为一体,提高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粒,相邻两层涂料之间均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粒连固定连接,而不仅仅是两层层结构的表面粘合,使相邻两层结构之间更加稳固,不易脱落;同时将第一加强粒设置为“井”字状,增大相邻两层涂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涂层的稳定性;

(2)通过设置“米”字状第二加强粒且“米”字状第二加强粒内部中空,“米”字状第二加强粒的外周侧均匀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孔道,涂料之间可以通过孔道经由第二加强粒内部流动,使相邻两层涂料粘结为一体,提高相邻涂层之间的稳定性;

(3)通过倾斜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丙烯酸仿石层和主色漆层能够嵌入粘结层内部,使丙烯酸仿石层、主色漆层以及粘结层粘结为一体,提高涂层稳定性;

(4)通过设置网格布,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通过网格布连为一体,提高丙烯酸仿石层与主色漆层之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加强粒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腻子层;2、粘结层;3、主色漆层;4、丙烯酸仿石层;5、乳胶漆保护层;6、第一加强粒;7、第二加强粒;8、孔道;9、第一凹槽;10、第二凹槽;11、第一凸块;12、第二凸块;13、网格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提高仿石涂料稳定性的层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腻子层1、粘结层2、主色漆层3、丙烯酸仿石层4以及乳胶漆保护层5。其中,腻子层1由水泥与石英砂填料混合搅拌而成,粘结层2的主要材料为丙烯酸乳液,主色漆层3由不同颜料和丙烯酸乳液搅拌而成,丙烯酸仿石层4由丙烯酸乳液和硅酸镁铝以及钛白粉和砂子混合搅拌而成,乳胶漆保护层5的主要材料为透明的乳胶漆。

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之间皆均匀分布有嵌入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的呈“井”状的第一加强粒6,待成型后,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之间均通过第一加强粒6粘结为一体,不易脱落,同时“井”状结构中部有孔,增大相邻两层涂料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涂层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为了进一步提升涂层的稳定性,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之间皆均匀分布有嵌入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的第二加强粒7,第二加强粒7设置为“米状”且其内部呈中空状,同时第二加强粒7的外周侧均匀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孔道8,无论“米”状结构以何种方式嵌入相邻两层涂料之间,相邻涂层之间的涂料都能够通过孔道8粘结为一体,提高相邻涂层之间的稳定性。

粘结层2靠近主色漆层3的一侧以及主色漆层3靠近丙烯酸仿石层4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倾斜于粘结层2的第一凹槽9与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沿主色漆层3朝向粘结层2的延伸方向贯穿主色漆并凹陷于粘结层2内部,丙烯酸仿石层4的涂料和主色漆层3的涂料分别嵌入第一凹槽9和第二凹槽10内形成第一凸块11和第二凸块12,使丙烯酸仿石层4、主色漆层3以及粘结层2粘结为一体,提高涂层稳定性。

为了再进一步提高涂层的稳定性,在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设置有嵌入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的网格布13,通过网格布13将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连为一体,提高丙烯酸仿石层4与主色漆层3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首先将腻子层1粉刷于墙体表面,待腻子层1完全风干后将粘结层2粉刷在腻子层1表面,待粘结层2半干状态时使用模具印在粘结层2上生成第一凹槽9,拔出模具后将第一加强粒6与第二加强粒7喷洒在粘结层2表面,随后将主色漆层3粉刷至粘结层2表面,待主色漆层3与粘结层2还未完全风干时将模具印在主色漆层3上生成第二凹槽10,拔出模具后再次喷洒第一加强粒6与第二加强粒7于主色漆表面,随后平铺网格布13于主色漆表面,待主色漆半干状态时便可将丙烯酸仿石层4粉刷至主色漆表面,待仿石层半干时即可涂抹乳胶漆保护层5,最后等待各涂层风干即可,提高各涂层之间的稳定性,防止涂层脱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