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9237发布日期:2019-10-22 20:08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既有房屋加层改造以其独特的技术经济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既有房屋维修改造中占比例很大的一块。加层改造对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加快城区改造都具有现实意义,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政策。

现有的既有建筑加固方法多为使用钢结构框架以及支撑等进行加层,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加层后的既有建筑的抗震性不达标,且施工困难,成本高,施工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既有建筑内部业主的正常生活,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既有建筑加固后抗震性不达标,且施工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包括既有建筑墙体,所述既有建筑墙体的上、下两端内嵌有横向设置上钢筋连杆和下钢筋连杆,所述上钢筋连杆的两端穿过建筑墙体,且固定安装有上连接座,所述下钢筋连杆的两端穿过建筑墙体,且固定安装有下连接座,上连接座的内顶面、下连接座的内底面沿长度方向固定安装有多个上减震垫、多个下减震垫,且多个上减震垫和多个下减震垫等间距分布,同侧的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之间设有竖向的型钢架,所述型钢架的顶端、底端沿长度方向设有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面设有与上减震垫、相配合的上连接槽,所述下连接板的底面设有与下减震垫相配合的下连接槽。

优选的,所述型钢架由多个纵向型钢和多个横向型钢组合连接形成的网状支架,且多个横向型钢的侧面均通过铰链与既有建筑墙体的侧面铰接相连。

优选的,所述纵向型钢和横向型钢为工字钢和槽钢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均为角钢。

优选的,所述上减震垫和下减震垫均为燕尾形垫块,且尺寸相同,所述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均为与燕尾形垫块相配合的燕尾槽。

优选的,所述型钢架远离既有建筑墙体的一侧设有上限位板、下限位板,且上限位板、下限位板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连接座、下连接座上。

优选的,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上均设有等间距分布的减重槽孔。

优选的,所述上限位板、下限位板分别通过上锚栓、下锚栓固定在上连接座、下连接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型钢架通过上、下连接板与上、下减震垫之间通过燕尾形的连接槽卡接,定位准确,同时上、下减震垫可以在地震时起到减震效果,提高了建筑的减震和安全性;

2、通过上、下连接座将既有建筑墙体、既有建筑两端的相接墙体以及型钢架固定连接,且型钢架通过上、下钢筋连杆进而链条与既有建筑墙体相连,有效的提高和增强了既有建筑的强度和抗变形性,加固效果好;

3、本装置施工简便,拆卸和安装效率高,减少了由于施工对既有建筑内部业主生活造成的有害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型钢架和上、下连接座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号:1既有建筑墙体、2上钢筋连杆、3下钢筋连杆、4上连接座、5下连接座、6上减震垫、7下减震垫、8型钢架、9上连接板、10下连接板、11上连接槽、12下连接槽、13铰链、14上限位板、15下限位板、16减重槽孔、17上锚栓、18下锚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装置,包括既有建筑墙体1,既有建筑墙体1的上、下两端内嵌有横向设置上钢筋连杆2和下钢筋连杆3,上钢筋连杆2的两端穿过建筑墙体1,且固定安装有上连接座4,下钢筋连杆3的两端穿过建筑墙体1,且固定安装有下连接座5,上连接座4和下连接座5均为角钢,上连接座4的内顶面、下连接座5的内底面沿长度方向固定安装有多个上减震垫6、多个下减震垫7,且多个上减震垫6和多个下减震垫7等间距分布,同侧的上连接座4和下连接座5之间设有竖向的型钢架8,型钢架8由多个纵向型钢和多个横向型钢组合连接形成的网状支架,纵向型钢和横向型钢为工字钢和槽钢中的一种,且多个横向型钢的侧面均通过铰链13与既有建筑墙体1的侧面铰接相连,型钢架8远离既有建筑墙体1的一侧设有上限位板14、下限位板15,且上限位板14、下限位板15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连接座4、下连接座5上,上限位板14和下限位板15上均设有等间距分布的减重槽孔16,上限位板14、下限位板15分别通过上锚栓17、下锚栓18固定在上连接座4、下连接座5上,型钢架8的顶端、底端沿长度方向设有上连接板9、下连接板10,上连接板9的顶面设有与上减震垫6、相配合的上连接槽11,下连接板10的底面设有与下减震垫7相配合的下连接槽12,上减震垫6和下减震垫7均为燕尾形垫块,且尺寸相同,上连接槽11和下连接槽12均为与燕尾形垫块相配合的燕尾槽。

工作原理:在既有建筑墙体1的两端钻孔,将上钢筋连杆2和下钢筋连杆3嵌入孔中,并在上钢筋连杆2、下钢筋连杆3两端分别安装上连接座4、下连接座5,然后利用多个纵向型钢和多个横向型钢组合连接形成型钢架8,并在两端固定安装上连接板9和下连接板10,利用上连接板9、下连接板10与上减震垫6、下减震垫7相卡接,上减震垫6、下减震垫7与上连接槽11、下连接槽12卡合,连接稳定,且上减震垫6、下减震垫7具有弹性,可在地震时起到减震效果,然后将上限位板1、下限位板15分别通过上锚栓17、下锚栓18固定安装在既有建筑墙体1上、下两端连接的墙体上,用于限制型钢架8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固定结束后即可完成固定,施工简便,减少了由于施工对既有建筑内部业主生活造成的有害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