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4928发布日期:2019-10-28 21:59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补板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



背景技术:

在改造工程中,存在着将原为板洞的空间补成一间完整的房间。而传统已建工程中补板施工流程大致为脚手架搭设→补板植筋→补板模板安装→补板钢筋绑扎→补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模→拆除脚手架。由于传统方式完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现场植筋易对原有结构产生破坏、且噪音灰尘大、工期长准确率低,湿作业较多、模板与脚手架用量大周转次数少等问题。再加上混凝土大多于现场自拌,产生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无须设置脚手架、施工工期短,不产生噪音灰尘,施工难度低,准确度高的已建工程补板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包括原有结构梁,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叠合板后浇带,现浇叠合层,杆式支撑,背楞,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设置于四周均有原有结构梁围合的需要补板的洞口内,且一个洞口内可设置有多块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之间、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与原有结构梁之间设有双向后浇带,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上设有现浇叠合层,所述原有结构梁于楼板顶部面向板洞处预埋设有角钢,并且于楼板底部处预埋设有穿梁波纹管,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的板底设有双向板底钢筋,所述的双向板底钢筋伸出底板并锚入叠合板后浇带,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的上、下部钢筋分别设有若干根第一受力钢筋及第二受力钢筋,所述第一受力钢筋设置在楼板顶部并与原有结构梁预埋角钢焊接锚固,所述第二受力钢筋锚入原有结构梁的预埋波纹管内并注浆封堵锚固,所述的现浇叠合层上部设有双向分布钢筋,所述的双向分布钢筋设置在楼板顶部并与原有结构梁预埋角钢焊接锚固,所述的后浇带与现浇叠合层同时浇筑混凝土。

作为改进,所述原有结构梁于楼板顶部面向板洞处预埋设有角钢,并且于楼板底部处预埋设有穿梁波纹管,这样的预先预埋避免了改造时的现场植筋对原有结构梁打凿。

作为改进,所述的原有结构梁为已建工程补板前已经完成主体施工的主体结构梁。

作为改进,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这样设计可事先预制缩短工期,不需要现场搭设模板、脚手架。

作为改进,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的上、下部钢筋分别设有2~3根第一受力钢筋、第二受力钢筋,这样设计为了更好满足结构整体受力要求。

作为改进,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采用杆式支撑与背楞支撑,所述的后浇带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的支撑,这样设计可提高模板可周转次数并可标准化施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该已建工程补板结构,通过在主体施工时对原有结构梁在楼板顶部面向板洞处预埋角钢,在楼板底部处预埋穿梁波纹管,用于已建工程补板时板上、下部钢筋的焊接、锚固,替代改造时的现场植筋,有效避免了对原有结构的破坏、不产生噪音灰尘、工期短、提高了准确性,且不需要设置脚手架,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采用多块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简单的杆式支撑及后浇带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利用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作为模板替代传统已建工程中补板的木模板及支撑,减少模板与支撑的数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后浇带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大大提高模板可周转次数并可标准化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的B—B剖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1、原有结构梁,101、角钢,102、波纹管,2、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01、双向板底钢筋,3、叠合板后浇带,301、第一受力钢筋,302、第二受力钢筋,4、现浇叠合层,401、双向分布钢筋,5、杆式支撑,501、背楞,6、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一种已建工程补板结构,包括原有结构梁1,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叠合板后浇带3,现浇叠合层4,杆式支撑5,背楞501,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6,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设置于四周均有原有结构梁1围合的需要补板的洞口内,且一个洞口内可设置有多块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之间、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与原有结构梁1之间设有双向后浇带3,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上设有现浇叠合层4,所述原有结构梁1于楼板顶部面向板洞处预埋设有角钢101,并且于楼板底部处预埋设有穿梁波纹管102,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的板底设有双向板底钢筋201,所述的双向板底钢筋201伸出底板并锚入叠合板后浇带3,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3的上、下部钢筋分别设有若干根第一受力钢筋301及第二受力钢筋302,所述第一受力钢筋301设置在楼板顶部并与原有结构梁1预埋角钢101焊接锚固,所述第二受力钢筋302锚入原有结构梁1的预埋波纹管102内并注浆封堵锚固,所述的现浇叠合层4上部设有双向分布钢筋401,所述的双向分布钢筋401设置在楼板顶部并与原有结构梁1预埋角钢101焊接锚固,所述的后浇带3与现浇叠合层4同时浇筑混凝土。

所述的原有结构梁1为已建工程补板前已经完成主体施工的主体结构梁。

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

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3的上、下部钢筋分别设有2~3根第一受力钢筋301、第二受力钢筋302。

所述的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2采用杆式支撑5与背楞501支撑,所述的后浇带3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6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该已建工程补板结构,通过在主体施工时对原有结构梁在楼板顶部面向板洞处预埋角钢,在楼板底部处预埋穿梁波纹管,用于已建工程补板时板上、下部钢筋的焊接、锚固,替代改造时的现场植筋,有效避免了对原有结构的破坏、不产生噪音灰尘、工期短、提高了准确性,且不需要设置脚手架,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采用多块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简单的杆式支撑及后浇带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利用桁架钢筋叠合板底板作为模板替代传统已建工程中补板的木模板及支撑,减少模板与支撑的数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后浇带采用标准铝模件结合木模板找差支撑,大大提高模板可周转次数并可标准化施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