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270发布日期:2019-12-31 15:59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噪隔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振隔声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控制在设备运行、乐器演奏、影视播放时产生强烈的空气声及其结构传声而污染周围环境或对于对控制室内声压级有较高要求而需要制作一种隔声的舱、室、房等,通常用于墙体、屋顶、地板的须具备较高空气隔声量和较好撞击声衰减功能。建筑隔声构造通常包括用于墙体隔声的墙体隔声构造、用于屋顶隔声的隔声吊顶和用于地板隔声的浮筑地板。

传统的墙体隔声构造和隔声吊顶被构造成:以轻钢龙骨作为基本结构,龙骨规格一般为75~100毫米,通常采用2~3层石膏板作为隔声结构直接固定在轻钢龙骨上,且其空腔内填充岩棉。浮筑地板通常被构造成:在原建筑楼板上铺设岩棉,在岩棉上用塑料薄膜封包岩棉,在薄膜上绑扎钢筋浇灌混凝土,其目的是通过塑料薄膜把砂浆密封防止砂浆渗透通过岩棉产生新的结构传声的声桥而出现结构传声。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构造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典型的船舶设备的机舱室中尽管使用大量的阻尼工艺,但是仅仅是在表面粘合阻尼层,这种做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抑制其振动使结构传声得到改善,但是效果不明显。

在使用传统的墙体隔声构造和隔声吊顶的情形下,当室内声音(即声压级)超过一定声级例如70db时,会引起石膏板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轻钢龙骨形成结构传声的声桥,同时轻钢龙骨内的空腔也会产生混响,其声压级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15~20db,从而造成因隔声材料振动引起的“二次噪音”。即使在空腔内填充了岩棉,这种材料的吸声作用也只有3~5db,完全是杯水车薪。

在使用浮筑地板的情形下,在岩棉表面绑扎钢筋无法一直保持塑料薄膜完好无损,一旦薄膜出现缝隙混凝土砂浆就会通过缝隙渗透穿过岩棉形成新的声桥而导致结构传声,从而造成由于隔声材料振动所引起的“二次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隔声结构,该减振隔声结构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振动以及有效抑制通过结构造成的结构传声。适用于建筑以及各种工企业设备噪声的控制。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减振隔声结构,其包括:第一隔声单元、第二隔声单元和第一阻尼层。所述第一阻尼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隔声单元和所述第二隔声单元之间。所述第一隔声单元因机械力与所述第一阻尼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阻尼层因机械力与所述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紧密贴合。

可选地,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二阻尼层,所述第二阻尼层因机械力紧密贴合在所述第二隔声单元的远离所述第一阻尼层的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三隔声单元,第三隔声单元因机械力紧密贴合在第二阻尼层的远离第二隔声单元的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包括螺杆和钢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紧固单元使所述第一隔声单元与所述第一阻尼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紧密贴合。

可选地,所述紧固单元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隔声单元的远离所述第一阻尼层的表面上。该情况下,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橡胶垫片,所述橡胶垫片具有两侧直径不同的异形台阶结构;所述螺杆从所述橡胶垫片的具有较大直径的一侧穿入所述橡胶垫片,通过所述橡胶垫片断开所述隔声结构的断面与所述螺杆的切面之间的直接刚性接触。

可选地,所述紧固单元包括钢构,所述钢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隔声单元的远离所述第一阻尼层的表面上。该情况下,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减振橡胶层,所述减振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隔声单元和所述钢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紧固单元还包括扁钢和螺丝,在所述钢构的中心线处开孔,所述螺丝安装在所述孔内,通过所述螺丝将应力作用在所述扁钢上。该情况下,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异形减振垫圈,所述异形减振垫圈嵌入到所述钢构的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隔声单元和所述第一隔声单元错缝设置。

可选地,所述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四隔声单元,所述第四隔声单元与所述第一隔声单元成角度设置,所述第四隔声单元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阻尼层,所述第三阻尼层因机械力与所述第四隔声单元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隔声结构,通过交替设置隔声单元和阻尼层形成多层的复合式隔声结构,不仅具有空气隔声的功能,而且,能够有效控制结构体的振动以及有效抑制通过结构体造成的结构传声。适用于建筑以及各种工企业设备噪声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基于地面与侧墙体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基于室内支撑体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平面图;

图8示出了单独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结构的例子。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隔声单元也可以被称为第二隔声单元,类似地,第二隔声单元也可以被称为第一隔声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减振隔声结构包括第一隔声单元101和第二隔声单元102,第一隔声单元101和第二隔声单元102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层103,且第一隔声单元101与第一阻尼层103之间、以及第一阻尼层103与第二隔声单元102之间紧密贴合。

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振隔声结构,通过交替设置隔声单元和阻尼层形成多层的复合式隔声结构,不仅具有空气隔声的功能,而且,能够有效控制结构体的振动以及有效抑制通过结构体造成的结构传声。适用于建筑以及各种工企业设备噪声的控制。而且,替代现有的粘接或粘合的方式。通过机械压紧方式实现“紧密贴合”,该方式更容易使第一隔声单元、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单元之间无缝隙。

在一个示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减振隔声结构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采用不同的隔声结构。第一隔声单元101可以是建筑支撑体,例如第一隔声单元是地板支撑体、屋顶支撑体、或墙体支撑体。此时,以原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结构(该一部分结构为建筑支撑体)作为基础,在其上设置阻尼层103和第二隔声单元102保护原建筑结构不会受到空气声或结构传声的污染。第一隔声单元101具体地可为水泥压力板、钢板等。当第一隔声单元101为水泥压力板时,其可具有约120毫米的厚度。第一隔声单元101也可以不是建筑支撑体,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隔声单元101可设置成水泥压力板、钢构、玻璃板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声单元101的厚度可以是3~200毫米。例如当第一隔声单元101是建筑支撑体时,其可具有120毫米的厚度;又例如当第一隔声单元101不是建筑支撑体而是具有与第二隔声单元102基本相同的结构时,其可具有12毫米的厚度。在下文的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则可认为是在第一隔声单元101与第二隔声单元102具有基本相同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的举例说明。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隔声单元102可以采用密度不低于1.7t/m3的高密度材料制成,该高密度材料例如水泥、钢材或玻璃等。因此第二隔声单元102可为密度不低于1.7t/m3的水泥压力板、硅酸钙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声单元102的厚度可以是3~12毫米。当第二隔声单元102采用水泥时,其可具有12毫米的厚度;当采用钢材时,其可具有3毫米的厚度;当采用玻璃时,其可具有6~8毫米的厚度。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阻尼层103的厚度可根据其阻尼系数和隔声材料的密度而进行设置。特别地,第一阻尼层103的厚度范围可以是5毫米~10毫米,例如是5毫米、6毫米、8毫米、9毫米、10毫米等。第一阻尼层103的硬度范围是50~65(采用邵氏硬度测试法),例如是50、55、60、65等。此外,阻尼层的厚度需要与减振隔声结构的整体厚度相匹配,例如,在第一隔声单元为支撑体情况下的该第一隔声单元与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的阻尼层的厚度需要比在第一隔声单元不为支撑体情况下的第一隔声单元与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的阻尼层的厚度更厚一些,由此可以最大限度控制因减振隔声结构的振动而引起原结构的结构传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层103可采用纯天然橡胶板或软质的聚氯乙烯pvc或聚氨酯等阻尼材料制成。当第一阻尼层103采用纯天然橡胶板时,其可具有5毫米的厚度。

需说明的是,发明人在设置第一、第二隔声单元以及第一阻尼层的实验过程中具有以下发现:

实验一:仅仅设置第一、第二隔声单元和单层阻尼层时,16mm加胶玻璃其玻璃结构为8mm+0.76pvb+8mm所测得的空气隔声量为38db。

实验二:将上述加胶玻璃的玻璃厚度在原有16mm的基础上增加6mm,使加胶玻璃厚度达到22mm,其玻璃结构为10mm+0.76pvb+12mm。通过该方式,改变加胶玻璃质量密度,但阻尼层不变。所测得的空气隔声量为36db。该空气隔声量比实验一中测得的空气隔声量减少了2个分贝。

实验三:将加胶玻璃的总厚度设置成度与实验二的玻璃厚度相同,也即22mm。然而在该实验中改变玻璃的结构,将两层玻璃改为三层玻璃并增加一层阻尼层,改变结构后的加胶玻璃为8mm+0.76pvb+6mm+0.76pvb+8mm。所测得的空气隔声量为49db。在该实验中通过仅增加一层玻璃和一层阻尼层后测得的隔声量比实验一测得的空气隔声量则提高了11db。

实验三与实验二相比,同样具有22mm厚度的夹胶玻璃,仅仅将两层玻璃10mm+12mm改变为三层玻璃8mm+6mm+8mm,并增加一层其厚度仅为0.76mm的pvb胶片。但是,在相同厚度22mm的加胶玻璃的情况下,实验三中的空气隔声量比实验二中的空气隔声量提高了13db。

在比较和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后可得出结论,并不能简单采取现有的通过增加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的方法来提高空气隔声量,而是在改变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的过程中需要使阻尼材料的阻尼因子与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相适应。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所采用的隔声材料分解为多层并在各层隔声材料之间设计下适合的阻尼材料,不仅使减振隔声结构具备良好的空气隔声量而且具备增加撞击声衰减的作用。

经过这三组的玻璃空气隔声实验证明,为了提高空气隔声量,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是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在隔声结构上增加阻尼能够抑制该结构的振动并提高空气隔声量,但并不是简单将阻尼增加在表面、或是单层,而是根据需要将隔声单元与阻尼层设置成多层复合结构。此外,可以通过增加上述多层复合结构的机械压力而控制结构振动的衰减。

实验四:在厚度为120mm钢混楼板上制作减振隔声结构,该实验的减振隔声结构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步骤1,在面积为15m2、厚度为120mm的钢混结构楼板上铺装厚度为6mm隔振板;步骤2,在该隔振板上铺装第一层厚度为12mm的水泥压力板;步骤3,在该水泥压力板上铺装厚度为4mm的阻尼层;步骤4,在该阻尼层上铺装第二层厚度为12mm的水泥压力板。

以上的减振隔声结构安装完毕。在厚度为120mm,空气隔声量为54db、楼板经撞击声压级为ln,w=78db的钢混楼板上,铺装上述步骤2-4的楼板隔声结构后形成整体楼板的构造。对该构造进行撞击声隔声检测,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ln,w=60db,计权撞击声压级改善△lw=18db。依据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该楼板撞击声性能均达到住宅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和旅馆建筑相应等级标准。对该结构进行空气隔声量检测,其隔声量rw为54db(-1;-5)。

通过对减振隔声结构的多次实验发现,并不能通过现有的简单增加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的方法来提高空气隔声量,而是阻尼材料的阻尼因子与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相适应,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所采用的隔声材料分解为多层并在各层隔声单元之间设计适合的阻尼材料,不仅能使减振隔声结构具备良好的空气隔声量还能具备增加撞击声的衰减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减振隔声结构降低载荷与隔声成本。

另外,通过发明人的反复实验发现,虽然提高隔声结构的质量密度能够有效改善空气隔声量,但改善程度有限。特别是,一旦隔声结构因空气声压级提高引起振动而出现结构传声,那么采取的所有隔声措施成为徒劳,因此控制结构的振动是控制结构传声和空气声最核心的重点。传统的阻尼技术仅仅是在其隔声结构表面粘贴阻尼层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把振动彻底隔绝。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减振隔声结构的撞击声的衰减和空气隔声量,减振隔声结构可摆脱质量定律对隔声结构的制约,通过将隔声单元与阻尼多层复合,不仅确保减振隔声结构与原建筑体之间的断开结构的连接,而且要严格控制隔声单元与隔声单元之间的断面和切面的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的作用是通过材料的质量达到隔声的作用;第一阻尼层103的作用是切断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的物理接触从而切断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的声桥连接。由于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受到第一阻尼层103的约束而被抑制振动,而且第一阻尼层103紧密贴合在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之间而无丝毫缝隙,因此能够提高自身的空气隔声量的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出现“结构传声”,也即避免了因隔声材料振动所引起的“二次噪音”。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以第一隔声单元作为地板支撑体为例。在第一隔声单元上依次铺设阻尼软胶条、阻尼层、冷轧板、第二隔声单元。其中,阻尼层包括天然橡胶层、pvc软软胶板等,其中冷轧板一般为3mm,根据需要的载荷可以增加其厚度以提高荷载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二阻尼层104,第二阻尼层104紧密贴合在第二隔声单元102的远离第一阻尼层103的表面1021上。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阻尼层104的厚度可根据其阻尼系数和隔声材料的密度而进行设置。第一阻尼层103的厚度范围可以是5毫米~20毫米,例如是5毫米、8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等,其厚度可以与第一阻尼层相同。第二阻尼层104的硬度范围是50~65(采用邵氏硬度测试法),例如是50、55、60、65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层104可采用纯天然橡胶板或软质的聚氯乙烯pvc制成。当第二阻尼层104采用纯天然橡胶板时,其可具有例如5.5毫米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三隔声单元105,第三隔声单元105紧密贴合在第二阻尼层104的远离第二隔声单元102的表面1041上。

在一个示例中,第三隔声单元105可以采用密度不低于1.7t/m3的高密度材料制成,该高密度材料例如水泥、钢材或玻璃等。当第三隔声单元105采用水泥时,其可具有12毫米的厚度;当采用钢材时,其可具有3毫米的厚度;当采用玻璃时,其可具有6~8毫米的厚度。

当第一和第二隔声单元受到第一阻尼层约束抑制其因噪声产生的振动从而会降低振动能量,接着再受到第三隔声单元的隔绝与第二阻尼层约束抑制剩余的振动从而再消耗振动能量。而且这种隔声结构不仅能隔空气噪声也能控制结构传声。

可理解的是,空气减振隔声结构的隔声单元和阻尼层可以根据噪声污染程度和想要达到效果设计结构来进行布置,也即,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隔声结构不限于包括上述的第一隔声单元、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单元、第二阻尼层、第三隔声单元,还可包括其他的阻尼层和隔声单元。

另外,在上述隔声结构的厚度上每层不应很厚,防止很厚的隔声结构产生很大的荷载但出现的振动抑制却有限,因此隔声结构与阻尼的复合多层需实现结构振动的控制,以达到提高空气隔声量之目的。因此每层隔声结构的厚度需要根据现场条件的需要进行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减振隔声结构之间的单元紧密贴合,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紧固单元。本实用新型中的紧固单元是用于实现紧固减振的功能的结构或部件,因此该紧固单元也可称为紧固结构或紧固件。所述紧固单元包括螺杆和钢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紧固单元使所述第一隔声单元与所述第一阻尼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二隔声单元之间紧密贴合。以紧固单元包括螺杆和钢构为例来说明紧固单元是如何使减振隔声结构之间的单元紧密贴合的。如图3所示,紧固单元106可包括螺杆1061,该螺杆例如是m10(直径为25)的膨胀螺丝。该螺杆1061可以是多个,以预定间隔设置。紧固单元106还可包括钢构1062,通过钢构1062增加第二隔声单元102的局部强度。该钢构可以是槽钢或钢板。该钢构可为多个,多个钢构可以预定间隔平行设置在第一隔声单元和/或第二隔声单元的表面上。通过在钢构和减振隔声结构上开孔,将螺杆安装在该孔内。可理解的是,图3所示的紧固单元的数量和位置仅是示例性的,可以根据减振隔声结构(该结构至少包括第一隔声单元、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隔声单元)的具体结构设置紧固单元的数量和位置。

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隔声结构由多层隔声单元组成,层与层的隔声单元之间通过阻尼层分割。通过粘合剂粘贴使隔声层与阻尼层结合时可能会因为粘合剂密度不均导致隔声层与阻尼层不能紧密结合,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多层复合结构增加机械压力使复合结构在压力下紧密的结合。每层隔声单元中间设置阻尼层约束抑制隔声单元的振动使空气噪声辐射在减振隔声结构表面其声压级的能量通过层层隔声单元的隔绝并受到多层阻尼约束而衰减,并使其隔声结构产生的结构传声受到多次多层约束抑制自身振动的能量得到有效的消耗。这样,不仅能够使结构振动不起来也能够让振动传不出去。

此外,发明人发现所添加的紧固单元可能和减振隔声结构之间发生固体的声桥连接。为了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可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所述紧固单元包括有螺杆和橡胶垫片,所述橡胶垫片具有异形台阶结构。该橡胶垫片在本实用新型中起到切断声桥的作用。容易理解的是,还可以用其他具有切断声桥作用的垫片来替代该橡胶垫片。

举例而言,橡胶垫片具有50*10mm的直径,其异形台阶结构的直径为25mm,金属平垫片相应的具有50mm的直径。具体地,将直径25mm的台阶嵌入钢板的直径为25mm的预置孔中,并将螺杆(例如m10)依次从直径为50mm的金属平垫片及橡胶垫片的直径为50mm*10mm的一侧穿入。在穿入后,螺杆与直径为25mm的一侧橡胶层直接接触,该侧橡胶层将隔声结构(例如该隔声结构包括第一隔声单元、第一阻尼层、第二隔声单元和第二阻尼层)与螺杆隔绝从而断开了隔声结构断面与螺杆切面的直接刚性接触,同时又将多层的隔声层、阻尼层紧紧的固定在一起成为整体隔声减振构造。在该隔声减振构造中螺杆固定点的密度大概在300-500mm之间。在一个示例中,螺杆可为化学锚栓。先将钢板和隔声结构打孔,化学锚栓通过金属平垫片将隔声结构固定在原有结构(例如地面)上。

在第一种方式中,通过多点螺杆均衡受力加强其阻尼约束的受力从而得到更佳的阻尼效果。而且,通过设置橡胶垫片断开了隔声结构断面与螺杆切面的直接刚性接触。

第二种方式,紧固单元包括钢构且所述钢构设置在第二隔声单元的远离所述第一阻尼层的表面上,而且,该紧固单元还包括减振橡胶层,减振橡胶层可设置在第二隔声单元和钢构之间,以隔断第二隔声单元与钢构的刚性连接。在一个示例中,上述钢构可以是槽钢。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减振工艺,使隔声结构(例如该隔声结构包括第一隔声单元501、第一阻尼层503和第二隔声单元502)预托在固定好的钢构上。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在第二隔声单元502与钢构504之间增加减振橡胶层505,隔断第二隔声单元与钢构的刚性连接。,钢构(或槽钢)可距离第二隔声单元15~25mm进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紧固单元还包括扁钢506和螺丝507,在所述钢构504的中心线处开孔,所述螺丝507安装在所述孔内,通过所述螺丝507将应力作用在所述扁钢506上。通过所述扁钢的均匀受力将具有多层的隔声结构紧紧结合为一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异形减振垫圈(图中未示出),将所述异形减振垫圈嵌入到钢构的孔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异形减振垫圈表面可垫有钢制平垫,螺栓穿过所述钢制平垫与螺母配合固定。具体地,在该钢构上开设直径25mm的孔,孔的间距可为300~500mm。在该钢构下可平行垫有减振阻尼材料8~10mm。将异形减振垫圈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侧,其中一侧直径为50mm、另一侧直接为25mm。将异形减振垫圈的直径为25mm的一侧嵌入到钢构的孔中。在异形减振垫圈的直径为50mm的一侧的表面可垫有直径为50mm的钢制平垫,该钢制平垫中心的孔径为ф10mm。将m10膨胀螺丝穿入直径为50的钢制平垫的中心孔内然后通过螺母固定。这样,通过m10膨胀螺丝将钢构固定。

第二种方式中,通过作为减振结构的减振橡胶层、螺丝和/或异形减振垫圈等部件固定钢构,从而钢构能够和建筑结构脱离声桥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在减振钢构中心线的孔的中心距为300~500mm。

第三种方式,第二隔声单元需与第一隔声单元错缝设置。这种设置可以防止空气噪声通过缝隙漏声。

其中,错缝是指隔声单元间的接逢错位安装。如图5所示,通过使隔声单元601和602错缝,由于隔声单元与隔声单元之间都有阻尼层,因此上下隔声单元之间的缝隙通过各层之间的阻尼层压紧密封。

可理解的是,成一定角度的隔声单元的工艺需格外注意隔声单元的端面与另一隔声单元的切面之间可能存在的声桥连接。对此,以图5为例,对于隔声单元602的端面与对应的隔声单元612的切面之间的缝隙而言,隔声单元之间的阻尼层611可以把该缝隙密封。此外也可以在该缝隙之间涂有密封胶,从而断开隔声单元的端面与另一隔声单元的切面之间的声桥连接。

如上所述,这种减振隔声结构的特点是层与层之间没有声桥连接,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列举了在设置紧固单元时如何依然“没有声桥连接”,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三种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上述三种方式所做的组合或简单替换依然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例如,在设置螺杆和钢构的情况下,钢构与第二隔声单元的远离第一阻尼层的表面之间可设置有减振橡胶层。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仅是以包括两个隔声单元和一个阻尼层的隔声结构为例来说明隔声结构是如何和紧固单元相结合实现隔声减振的作用,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隔声结构可以是多层,也即,隔声结构可包括交替铺设的多个隔声单元和多个阻尼层,该多层的隔声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紧固单元结合实现隔声减振的作用。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以第一隔声单元作为墙体支撑体为例。第一隔声单元可具有用作支撑的基础结构。该基础结构包括以槽钢为主材的钢板结构,其中槽钢中心距(也即每两个槽钢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大于500mm。在钢板结构上依次铺设阻尼层、冷轧板、用做支撑和紧固的钢构。该钢构可为一种槽钢(下文称为紧固槽钢)。紧固槽钢的槽平面面向基础结构,且紧固槽钢的中心线与基础结构的槽钢的中心线对应。在钢板结构和冷轧板之间可铺设减振阻尼软胶条,在冷轧板和紧固槽钢之间除了减振胶条外还可铺设扁钢。紧固槽钢需要通过减振工艺固定在隔声结构上,也即,通过螺杆将紧固槽钢、阻尼层、隔声单元和基础结构固定为一体。在紧固槽钢的中心线处开孔,孔的中心距不大于500mm。在紧固槽钢的孔内安装紧固螺丝,经由紧固螺丝将力施加到在扁钢上,通过扁钢均匀受力将具有多层的隔声结构紧紧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抑制结构振动。

另外,为了防止紧固单元(例如紧固螺丝)松动,在紧固单元上可安装弹簧垫。在另一示例中,上述的紧固槽钢、紧固螺丝也可设置在第一隔声单元远离阻尼层的一侧。容易理解的是,如果隔声结构过于庞大,在其紧固钢构之间增加与之垂直的副筋,副筋可采用相同规格的槽钢。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建筑体的结构不一定是成180度的平面结构,也可能是呈现一定角度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平面结构,为了实现隔声减振的效果,如图5所示,减振隔声结构还包括第四隔声单元610,第四隔声单元610与第一隔声单元601成一定角度设置,第四隔声单元610的表面上可设置有第三阻尼层611,第三阻尼层611与第四隔声单元610紧密贴合。

在一个示例中,继续参照图5,减振隔声结构还可包括第五隔声单元612,第五隔声单元612因机械力紧密贴合在第三阻尼层的远离第四隔声单元的表面上。

具体地,若第一隔声单元为地板支撑体,减振隔声结构的四周需通过阻尼材料或阻尼层将该减振隔声结构与四周垂直结构断开结构的连接。这才能保证基于地板的减振隔声结构自身的各层隔声层的结构断开了断面的连接。

图6示出了基于地面与侧墙体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侧视图。该减振隔声结构可设置在地面支撑体和墙体支撑体上。如图6所示,该减振隔声结构包括基于地面100的第一隔声结构701和基于墙体200的第二隔声结构702。第一隔声结构701包括隔声单元7012、7014和7016以及阻尼层7011、7013和7015。第二隔声结构702包括隔声单元7022、7024和7026以及阻尼层7021、7023和7025。由于第一隔声结构701铺设在地面上,从而第一隔声结构701因自身重力作用能使第一隔声结构701中隔声单元和阻尼层之间相互压紧,因此第一隔声结构701可以不用设置紧固单元。然而,由于第二隔声结构702铺设在墙体上,因此通常设置紧固单元使第二隔声结构702中的隔声单元和阻尼层之间相互压紧。在图6中,还设置有紧固钢构(例如槽钢)703、紧固件(例如螺丝)704、扁钢705和基础钢构(例如角钢)706。在该场景中,在第二隔声结构702上设置有扁钢705,在扁钢705上设置有紧固钢构703。在紧固钢构703中开孔,紧固件704通过该孔穿过紧固钢构703与扁钢705直接接触。这样,经由紧固件将力施加在扁钢上,通过扁钢均匀受力将具有多层的隔声结构紧紧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抑制结构振动。另外,基础钢构706用于在第一隔声结构701和第二隔声结构702之间的交界位置刚性固定第一隔声结构701和第二隔声结构702。这样通过基础钢构706均匀受力将第一隔声结构和第二隔声结构紧紧结合在一起,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结构振动。

图7示出了基于室内支撑体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平面图。该减振隔声结构可设置在室内支撑体的外侧墙体或外侧底面上。如图7所示,该减振隔声结构包括基于室内支撑体300的第一隔声结构801和第二隔声结构802。也即在室内支撑体外侧设置第一隔声结构和第二隔声结构。在该场景中,第一隔声结构801包括隔声单元8011、8013和8015以及阻尼层8012、8014。第二隔声结构802包括隔声单元8021、8023和8025以及阻尼层8022、8024。由于第一隔声结构801和第二隔声结构802因其重力作用不能使各自的隔声单元和阻尼层之间相互压紧,因此,如图7所示设置有紧固钢构(例如槽钢)803、804,紧固件(例如螺丝)805、806,以及基础钢构(例如角钢)807。具体地,在第一隔声结构801上设置有基础钢构807,在基础钢构807上设置有紧固钢构803。在紧固钢构803中开孔,紧固件805通过该孔穿过紧固钢构803与基础钢构807直接接触。同样地,在第二隔声结构802上设置有基础钢构807,在基础钢构807上设置有紧固钢构804。在紧固钢构804中开孔,紧固件806通过该孔穿过紧固钢构804与基础钢构807直接接触。这样,经由紧固件将力施加在基础钢构上,通过基础钢构均匀受力将具有多层的隔声结构紧紧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抑制结构振动。

图8示出了单独的减振隔声结构的局部构造的侧视图。该减振隔声结构没有任何的建筑支撑体做支撑,而是单独设置,例如建造一个独立的隔音房间。如图8所示,该减振隔声结构包括第一隔声结构901和第二隔声结构902。第一隔声结构901包括隔声单元9012、9014和9016以及阻尼层9011、9013和9015。第二隔声结构902包括隔声单元9021、9023和9025,以及阻尼层9022、9024。由于第二隔声结构902因其重力作用不能使各自的隔声单元和阻尼层之间相互压紧,因此,如图8所示设置有紧固钢构(例如槽钢)903,基础钢构(例如钢板)904,紧固件(例如螺丝)905、906,角钢907、橡胶垫片908以及支撑钢构909。具体地,在第二隔声结构902上设置有基础钢构904,在基础钢构904上设置有紧固钢构903。在紧固钢构903中开孔,紧固件905通过该孔穿过紧固钢构903与基础钢构904直接接触。而且,支撑角钢909用于在第一隔声结构901和第二隔声结构902之间的交界位置刚性固定第一隔声结构901和第二隔声结构902。此外,在该减振隔声结构的与支撑钢构909和紧固钢构903所在侧的相对侧也可以设有另一支撑钢构和另一紧固钢构,用于加强支撑和紧固的作用。可选地,当第一隔声结构901的外延方向上设置有多层的第三隔声结构(图中未示出)时,在该第三隔声结构上可再设置一个紧固单元,该紧固单元包括紧固件906,角钢907和橡胶垫片908。通过紧固件906和橡胶垫片908压紧第三隔声结构。通过角钢907均匀受力将具有多层的第二和第三隔声结构紧紧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抑制结构振动。

需说明的是,在上述图8中隔声单元9012、9014和隔声单元9025是直接接触的,考虑到实现更好地减振隔声效果,在隔声单元9012、9014的端面与隔声单元9025的切面之间可以保留5-8mm缝隙,并在该缝隙中注入密封胶进行密封,从而断开隔声单元9012、9014的端面与隔声单元9025的切面之间的声桥连接。

国家标准隔声窗六级是最高级别(45db),由于应用了这种技术隔声量达到49db。该技术还可以应用到隔声门,例如把这种隔声结构制造成预制隔声构件,用于影视厅播音间、保密会议室、船舶发动机舱室的结构传声控制等。

以上所描述的结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