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1339发布日期:2020-01-14 23:1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料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混凝土搅拌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混凝土搅拌包括有下料、搅拌、出料三个流程,在下料时使用自动下料装置可以提高下料速度,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搅拌用自动下料装置,但大多的混凝土搅拌用自动下料装置在下料时容易出现物料飞溅的现象,且下料过程中可能出现堵塞现象从而使下料速度减缓,有些粘度较大的土料会渐渐黏附在进料口内壁,随着其厚度增大,极容易堵塞进料口。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方便使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包括搅拌机本体,所述搅拌机本体顶部的进料口处设有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安装箱,所述安装箱内设有固定导杆,所述固定导杆滑动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设有垂直于固定导杆的移动导杆,所述移动导杆滑动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底部铰接于角钢连接部,所述安装箱下方设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向上穿设于安装箱,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顶部设有第三套管,所述第三套管滑动连接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摆动杆位于定位螺母与角钢连接部之间套设有强力弹簧,所述第二套管侧面设有同步连杆,所述同步连杆连接有清洁辊,所述清洁辊贴合于进料口侧壁,所述清洁辊底部设有滑动销,所述进料口内壁底部设有与滑动销相适配的导槽,所述清洁辊包括转动穿设于同步连杆上的套筒,所述套筒表面密布有清洁钉,所述进料口下方设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沿其轴向方向设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转轴通过电动机驱动,所述进料口外壁铺设有若干超声波振动器。

所述转轴端部设有万向联轴器,所述万向联轴器连接于电动机的输出轴。

所述进料口一侧铰接有用于进料的滑板,所述滑板底部设有直线滑轨,所述搅拌机本体上表面设有电动伸缩臂,所述电动伸缩臂的伸缩端滑动连接于直线滑轨。

所述清洁钉的长度为5~10cm。

所述安装箱通过减震柱连接于搅拌机本体上表面,所述减震柱为铸铁柱。

所述移动导杆远离第一套管一端设有限位块。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伺服电机转动的过程中,第三套管同步旋转,使得摆动杆也旋转,由于摆动杆端部通过第二套管限制于移动导杆上移动,移动导杆通过第一套管限制于固定导杆上移动,伺服电机转动一圈,第二套管沿一个正方形的轨迹移动一圈,第二套管便通过同步连杆带动清洁辊沿进料口内壁滚动,清洁辊滚动过程中清理掉其内壁黏附的物料,防止土料的厚度渐渐增大,避免堵塞进料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洁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节能下料装置,包括搅拌机本体1,搅拌机本体1顶部的进料口2处设有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包括安装箱3,安装箱3内设有固定导杆4,固定导杆4滑动设有第一套管5,第一套管5设有垂直于固定导杆4的移动导杆6,移动导杆6滑动设有第二套管7,第二套管7底部铰接于角钢连接部8,安装箱3下方设有伺服电机9,伺服电机9的输出轴向上穿设于安装箱3,伺服电机9的输出轴顶部设有第三套管10,第三套管10滑动连接有摆动杆11,摆动杆11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12,摆动杆11位于定位螺母12与角钢连接部8之间套设有强力弹簧13,第二套管7侧面设有同步连杆14,同步连杆14连接有清洁辊15,清洁辊15贴合于进料口2侧壁,清洁辊15底部设有滑动销16,进料口2内壁底部设有与滑动销16相适配的导槽,清洁辊15包括转动穿设于同步连杆14上的套筒17,套筒17表面密布有清洁钉18,进料口2下方设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转轴19,转轴19沿其轴向方向设有若干搅拌叶片20,转轴19通过电动机21驱动,进料口2外壁铺设有若干超声波振动器22。

转轴19端部设有万向联轴器23,万向联轴器23连接于电动机21的输出轴。

进料口2一侧铰接有用于进料的滑板24,滑板24底部设有直线滑轨,搅拌机本体1上表面设有电动伸缩臂26,电动伸缩臂26的伸缩端滑动连接于直线滑轨。

清洁钉48的长度为5~10cm。

安装箱3通过减震柱25连接于搅拌机本体1上表面,减震柱25为铸铁柱。

移动导杆6远离第一套管5一端设有限位块27。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