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7625发布日期:2020-06-20 14:09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



背景技术:

空心楼盖是一种现浇钢筋砼空心楼盖,也叫现浇无梁空心楼盖;空心楼盖技术能减轻了楼盖自重,又保持了楼盖的大部分刚度与强度,是我国建筑结构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是一种性能价格比较优越,更符合人性的高技术水平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采用空心楼盖技术的建筑,具有很多普通楼盖技术无可比拟的性能优势;具体有如下几点:

1.美观无需吊顶,采光效果、空间效果均明显好于采用梁板结构的建筑;

2.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同比梁板结构可降低10~15分贝音量。尤其可以阻碍撞击声音的传播;

3.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使空调效果更好;

4.减低层高,减少各类竖向管道费用,提高竖向交通效率,及减少电梯运营费用。

空心楼盖可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尤其适用于具有较大跨度、对层高有限制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

现有技术中,空心楼盖内膜的使用即为将其多个组装,再向其中浇入水泥砂浆待其凝固,最后取出成型的楼盖即可;存在空心楼盖内膜在运输拿取等方面麻烦,工作效率低,使得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具有便于空心楼盖内膜运输与拿取的目的,达到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铰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端部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四侧板端部设有与第一卡块卡接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围绕底座四边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内壁对称设有多条凹槽,所述凹槽设有与之插接的间隔板;所述第一侧板顶端对称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三侧板外壁对称设有与第一固定块触接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底端对称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块;所述底座边缘设有与第三固定块触接的第四固定块;所述底座上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空心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底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使得组成有开口的箱体,便于容纳水泥砂浆并使其在内部凝固;利用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使得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围绕底座四边形成长方体后,便于固定装置;利用凹槽与间隔板,便于卡接间隔板,同时让形成的长方体内部分割;利用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相互卡接,便于多个装置之间的组合;利用第三固定块与第四固定块,便于将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与底座之间的结构稳固;利用空心柱,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内部形成空腔,体现出空心楼盖的特点;水泥砂浆凝固后,可先将间隔板取出,随后解开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与第四固定块,将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从底座上脱离,方便简单,可同时制造多个空心楼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板状的零部件便于拿取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包括活动板、底板和位于活动板与底板之间的固定板;所述底板上表面设有与活动板连接的升降柱;所述固定板穿设有供升降柱插接的第一通孔;所述活动板穿设有供空心柱插接的第二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升降柱,使得驱动活动板上下移动,利用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便于升降柱与空心柱的插接;使得在活动板上表面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在升降柱的驱动下,脱离空心柱,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便于取出,提高装置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内壁靠近端部均设有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不与水泥砂浆接触,防止水泥砂浆的凝固对铰接的铰链产生影响,损坏铰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板上表面设有供间隔板插接的条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条形槽,使得水泥砂浆不会在间隔板之间流动,防止单个空心楼盖之间相互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隔板顶端设有把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手槽,便于在水泥砂浆凝固后取出间隔板,提高装置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底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使得组成有开口的箱体,便于容纳水泥砂浆并使其在内部凝固;利用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使得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围绕底座四边形成长方体后,便于固定装置;利用凹槽与间隔板,便于卡接间隔板,同时让形成的长方体内部分割;利用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相互卡接,便于多个装置之间的组合;利用第三固定块与第四固定块,便于将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与底座之间的结构稳固;利用空心柱,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内部形成空腔,体现出空心楼盖的特点;水泥砂浆凝固后,可先将间隔板取出,随后解开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与第四固定块,将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从底座上脱离,方便简单,可同时制造多个空心楼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板状的零部件便于拿取和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凹槽;16、间隔板;17、第一卡块;18、第二卡块;21、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23、第三固定块;24、第四固定块;25、空心柱;31、活动板;32、固定板;33、底板;34、升降柱;35、第一通孔;36、第二通孔;37、条形槽;4、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便于组装的空心楼盖内膜,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铰接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利用底座、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使得组成有开口的箱体,便于容纳水泥砂浆并使其在内部凝固。第一侧板11端部设有第一卡块17,第四侧板14端部设有与第一卡块17卡接的第二卡块18,利用第一卡块17与第二卡块18,使得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围绕底座四边形成长方体后,便于固定装置。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围绕底座四边呈长方体结构。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14内壁对称设有八条凹槽15,凹槽15设有与之插接的间隔板16,利用凹槽15与间隔板16,便于卡接间隔板16,同时让形成的长方体内部分割。第一侧板11顶端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块21;第三侧板13外壁对称设有与第一固定块21触接的第二固定块22。利用第一固定块21与第二固定块22,第一固定块21与第二固定块22之间相互卡接,便于多个装置之间的组合。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14底端对称设有三个第三固定块23,底座边缘设有与第三固定块23触接的第四固定块24。利用第三固定块23与第四固定块24,便于将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与底座之间的结构稳固。底座上表面间隔设有28个空心柱25,利用空心柱25,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内部形成空腔,体现出空心楼盖的特点;水泥砂浆凝固后,可先将间隔板16取出,随后解开第一固定块21、第二固定块22、第三固定块23与第四固定块24,将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从底座上脱离,方便简单,可同时制造多个空心楼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板状的零部件便于拿取和运输。

如图3所示,底座包括活动板31、底板33和位于活动板31与底板33之间的固定板32;底板33上表面设有与活动板31连接的升降柱34,利用升降柱34,使得驱动活动板31上下移动。固定板32穿设有供升降柱34插接的第一通孔35;活动板31穿设有供空心柱25插接的第二通孔36,利用第一通孔35与第二通孔36,便于升降柱34与空心柱25的插接;使得在活动板31上表面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在升降柱34的驱动下,脱离空心柱25,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便于取出,提高装置实用性。

如图1所示,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14内壁靠近端部均设有凹槽15,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之间的连接处不与水泥砂浆接触,防止水泥砂浆的凝固对铰接的铰链产生影响,损坏铰链。

如图1与图3所示,活动板31上表面设有供间隔板16插接的条形槽37,利用条形槽37,使得水泥砂浆不会在间隔板16之间流动,防止单个空心楼盖之间相互影响。

如图2所示,间隔板16顶端设有把手槽4,利用手槽4,便于在水泥砂浆凝固后取出间隔板16,提高装置实用性。

工作原理:利用底座、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使得组成有开口的箱体,便于容纳水泥砂浆并使其在内部凝固;利用第一卡块17与第二卡块18,使得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围绕底座四边形成长方体后,便于固定装置;利用凹槽15与间隔板16,便于卡接间隔板16,同时让形成的长方体内部分割;利用第一固定块21与第二固定块22,第一固定块21与第二固定块22之间相互卡接,便于多个装置之间的组合;利用第三固定块23与第四固定块24,便于将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与底座之间的结构稳固;利用空心柱25,使得凝固后的水泥砂浆内部形成空腔,体现出空心楼盖的特点;水泥砂浆凝固后,可先将间隔板16取出,随后解开第一固定块21、第二固定块22、第三固定块23与第四固定块24,将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从底座上脱离,方便简单,可同时制造多个空心楼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板状的零部件便于拿取和运输。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