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0255发布日期:2020-06-26 20:30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适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洞口部位的材料装卸。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建筑结构的日趋成熟,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层与层之间材料的转移一般通过垂直运输工具进行转运,因此,卸料平台成为材料运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倒运设施,此外,在二次结构施工中砌块或砂浆等的运输也需要通过卸料平台来实现。目前卸料平台主要包括落地式卸料平台和悬挑式卸料平台两种,卸料平台的使用显著地加快了施工进度。

悬挑式卸料平台相较于落地式卸料平台而言,其用料少,组装拆卸方便,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更加适用,但传统的悬挑式卸料平台在其外墙洞口部位进行材料装卸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难点:其一,如何有效固定洞口内外两端均为悬挑状态的卸料平台;其二,如何有效利用卸料平台过渡洞口内外存在的高差,以避免人工进行物料的上下搬运;其三,如何有效利用卸料平台实现物料在洞口内外的转移,以避免人工进行物料的室内外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洞口部位卸料平台施工中存在的洞口内外两侧均为悬挑状态的卸料平台难以固定,洞口内外高差难以过渡、物料在洞口内外难以转移等难题,提出了一种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包括悬挑结构和顶升结构;所述悬挑结构包括立柱、主梁、次梁a、导轨a和钢丝绳,立柱固定在洞口内侧的楼板上,主梁内端固定于立柱的中间位置,且主梁架在窗台上,次梁a布置在主梁之间,导轨a安装在次梁a的上方,钢丝绳拉结立柱顶端和主梁外端;所述顶升结构包括顶升梁、次梁b、千斤顶、导轨b和台板,顶升梁外端紧贴立柱内侧布置并通过千斤顶支撑,次梁b布置在顶升梁之间,导轨b安装在次梁b上方,台板与导轨b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立柱的底部设有扩大板a,立柱的顶端设有顶紧螺栓,立柱通过穿束于扩大板a的膨胀螺栓与楼板固定,立柱的顶端通过顶紧螺栓支撑于洞口上方的梁的内侧;立柱的中间位置还设有下横梁,靠近顶端的位置还设有上横梁。扩大板a的设置方便立柱与楼板的连接,同时增加立柱与楼板的接触面接,可避免立柱底部对楼板混凝土造成破坏,立柱之间通过下横梁和上横梁连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立柱的顶端通过顶紧螺栓支撑于洞口上方的梁的内侧,当材料运输到悬挑结构上时,顶紧螺栓支撑在梁上,防止立柱向洞口外侧侧翻。

优选地,所述的主梁的外端设有拉环a,所述的立柱的顶部外侧设有拉环b,所述的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拉环a和拉环b连接。拉环a和拉环b的设置便于钢丝绳的连接,钢丝绳拉住主梁的外端,减小主梁与立柱连接节点的弯矩。

优选地,所述的主梁的外端设有挡板,挡板的上沿高于导轨a的上沿。挡板的设置防止台板从主梁最外端滑出。

优选地,所述的主梁的内端下表面焊接有限位梁,限位梁的内侧面与立柱紧贴,限位梁的外侧面与窗台的内壁紧贴。限位梁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悬挑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的顶紧螺栓的内端设有把手,顶紧螺栓的外端设有扩大板c,扩大板c的外侧面与梁紧贴。把手的设置方便旋拧顶紧螺栓,进而使顶紧螺栓顶紧梁,扩大板c的设置则避免顶紧螺栓破坏梁内侧的混凝土。

优选地,所述的导轨a和导轨b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顶升梁呈“倒l型”构件,所述的千斤顶的顶部支撑在“倒l型”构件的翼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的台板的前后侧面设有栏板,栏板长度与台板长度相同。栏板的设置可避免运输的材料从台板的前后侧方掉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优选地,所述的千斤顶的底部设有扩大板b,千斤顶的底部通过穿束于扩大板b的膨胀螺栓固定在楼板上。扩大板b的设置方便千斤顶与楼板固定,并且增加千斤顶与楼板的接触面,防止千斤顶对楼板表面造成破坏。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立柱上部通过顶紧螺栓顶紧于梁,下部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楼板;主梁一端焊接于立柱中部,另一端通过钢丝绳与立柱上端拉结。卸料平台的悬挑结构稳定、安装牢固,不易发生倾覆等事故;

2、本实用新型的顶升梁底部设置千斤顶,可待台板上装运物料后,通过千斤顶带动台板平稳升降,无需人工上下搬运物料,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物料装卸效率,同时提高了施工的自动化水平;

3、本实用新型的卸料平台的悬挑装置及顶升装置上均设置导轨,待千斤顶顶升台板至两侧导轨标高一致时,即可推动台板在洞口内外两侧的导轨上滑移,无需人工内外搬运物料,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加快了施工进度;

4、施工完毕后,卸料平台的悬挑结构及顶升结构均可回收再利用,节约了施工耗费的物力,节能环保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剖面图;

图2是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立面图;

图3是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平面图;

图4是卸料平台悬挑结构剖面图;

图5是卸料平台顶升结构剖面图。

图中:1.主梁,2.次梁a,3.导轨a,4.挡板,5.拉环a,6.限位梁,7.立柱,8.上横梁,9.下横梁,10.顶紧螺栓,11.把手,12.扩大板a,13.顶升梁,14.次梁b,15.导轨b,16.台板,17.栏板,18.千斤顶,19.扩大板b,20.拉环b,21.钢丝绳,22.洞口,23.梁,24.窗台,25.楼板,26.扩大板c。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建筑的洞口22处设置悬挑平台,以方便材料内外搬运以及上下搬运,该洞口22为窗洞,上部为梁23,下部为窗台24。

结合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包括悬挑结构和顶升结构。结合附图1~4所示,所述悬挑结构包括立柱7、主梁1、次梁a2、导轨a4和钢丝绳21;其中,立柱7采用200mm×200mm×15mm的方钢管,立柱7的高为2.9m,立柱7的底部设有扩大板a12,扩大板a12采用400mm×400mm的钢板、厚度为25mm,立柱7固定在洞口22内侧的楼板25上,通过穿束于扩大板a12的膨胀螺栓与楼板25固定;立柱7的顶端设有顶紧螺栓10,顶紧螺栓10的内端设有把手11,顶紧螺栓10的外端设有扩大板c26,扩大板c26的外侧面与梁23紧贴,进而使立柱7的顶部支撑于洞口22上方的梁23的内侧;立柱7的中间位置还设有下横梁9,靠近顶端的位置还设有上横梁8,进而提高立柱7的稳定性,上横梁8与下横梁9采用125mm×125mm×10mm的方钢管、长度为1.8m。

结合附图1~4所示,主梁1内端固定于立柱7的中间位置,主梁1采用200mm×200mm×20mm的h型钢、长度为3m,且主梁1架在窗台24上,主梁1的内端下表面焊接有限位梁6,限位梁6的内侧面与立柱7紧贴,限位梁6的外侧面与窗台24的内壁紧贴,限位梁6可准确控制立柱7与窗台24的间距,同时增加主梁1与立柱7的连接强度。次梁a2布置在主梁1之间,导轨a4安装在次梁a2的上方,用于水平搬运材料,主梁1的外端设有拉环a5,与之对应的,立柱7的顶部外侧设有拉环b20,钢丝绳21的两端分别与拉环a5和拉环b20连接,进而立柱7通过钢丝绳拉住主梁1。上述次梁a2与限位梁6均采用125mm×125mm×10mm的方钢管、长度均为1.8m。主梁1的外端设有挡板4,挡板4的上沿高于导轨a3的上沿,防止水平搬运材料时滑出。

结合附图1~3和附图5所示,所述顶升结构包括顶升梁13、次梁b14、千斤顶18、导轨b15和台板16,顶升梁13呈“倒l型”构件,长度为3m,千斤顶18的顶部支撑在“倒l型”构件的翼板的下方,千斤顶18的底部设有扩大板b19,千斤顶19的底部通过穿束于扩大板b19的膨胀螺栓固定在楼板25上。次梁b14采用100mm×100mm×10mm的方钢管、长度为1.8m,次梁b14布置在顶升梁13之间,导轨b15安装在次梁b14上方,台板16与导轨b15滑动连接,台板16采用长为3m、宽为1.8m、厚为75mm的钢板,当顶升梁13顶升至与主梁1等高时,导轨a4和导轨b1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台板16可通过导轨a4和导轨b15向内或向外滑动。台板16的前后侧面设有栏板17,栏板17为钢板、高1.2m,栏板17长度与台板16长度相同,用于防止材料从台板16的侧方掉落而造成施工事故。

采用上述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将材料从洞口22内搬运到洞口22外时,将材料搬到台板16上,通过千斤顶18抬高顶升梁13至顶升梁13顶面与主梁1顶面等高,然后向外推动台板16,台板16从导轨b15滑动到导轨a3上,直至台板16外侧边缘与挡板4接触,然后在洞口22外装卸材料。反知,当需要把材料搬运到建筑结构内时,其施工顺序正好相反。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