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09382发布日期:2021-07-16 21:3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涉及吸音尖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


背景技术:

2.吸音尖劈是通过增大与声波接触表面积,达到吸收声波能量的装置,主要分为金属尖劈和隔音材料尖劈。吸音尖劈使用在录音室、声波实验室、声乐室等场所内墙,起到与外界隔音的作用。针对现有吸音尖劈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3.1、现有技术中,存在吸音尖劈的多孔结构与空气中声波接触引发大量微小振动,振动时吸音尖劈内孔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当静电满载后瞬间释放出的电流有可能破坏隔音室内的精密电子元件的问题,且静电会导致灰尘更易吸附在吸音尖劈表面,影响隔音效果;
4.2、现有技术中,对一些吸音尖劈来说会使用除静电装置对其消除静电,但无法实现吸音尖劈布满的隔音室内每个角落都能达到完全消除静电,未消除尽的静电场仍旧会对电子元件产生损伤的可能,且使用传统的除静电装置耗时耗力,因此需要进行结构创新来解决具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释放静电的功能,解决静电满载后瞬间释放出的电流有可能破坏隔音室内的精密电子元件的问题,且静电会导致灰尘更易吸附在吸音尖劈表面,影响隔音效果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可一次性便捷的、完全地释放整个隔音室安放的吸音尖劈附带的静电,方便消除静电工作,解决了未消除尽的静电场仍旧会对电子元件产生损伤的可能,且使用传统的除静电装置耗时耗力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包括基体、基底、静电导流机构、静电夹、导线和地线插头,所述基体的后端与基底的前端固定连接,且基体为金属材料,所述基体的外壁与静电导流机构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静电夹的一侧与静电导流机构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静电夹的前端与导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地线插头的一端固定连接。
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基体包括主体、安装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后槽和线槽,所述主体的两侧均匀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主体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主体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主体的前端轴心处开设有后槽,所述后槽的后端开设有线槽。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静电导流机构包括金属导电框、金属连接孔件、第一金属连接件、第二金属连接件、金属导线和金属凸件,所述金属导电框的一侧与金属连接孔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金属连接件的一侧与金属导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金属连接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凸件的一端与
金属导电框的一侧固定连接。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静电夹包括金属夹头、垫片、夹孔、金属插件、第一夹臂、旋转轴、第二夹臂、凸形卡件、凹形卡件和接地线,所述金属夹头的一侧与垫片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夹头的底部开设有夹孔,所述金属夹头的底部一侧与第一夹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夹头的一端插接有金属插件的一端,所述金属夹头的底部另一侧与第二夹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臂的顶部与旋转轴的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与凹形卡件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一侧与凸形卡件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金属插件的另一端与接地线的一端固定连接。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凸形卡件的前端设置有凸块,所述凹形卡件的前端设置有卡件凹槽,所述凸块的外壁与卡件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线插头包括橡胶壳和单插片,所述橡胶壳的后端与接地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壳的前端与单插片的后端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金属夹头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夹孔与金属凸件的外壁固定连接。
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通过设计精妙,采用静电导流机构、静电夹、导线和地线插头结合,方便金属尖劈释放静电,避免静电满载后瞬间释放出的电流有可能破坏隔音室内的精密电子元件的问题,且静电会导致灰尘更易吸附在吸音尖劈表面,影响隔音效果。
16.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通过采用金属连接孔件和金属凸件组合设置,可以实现将整个隔音室墙面的金属吸音尖劈相互连接,使相连的金属吸音尖劈内的静电形成弱电流,达到一次性释放整个隔音室吸音尖劈的静电。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静电导流机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静电导流机构结构俯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底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静电夹与地线插头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基体;2、基底;3、静电导流机构;4、静电夹;5、导线;6、地线插头;20、主体;21、安装槽;22、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24、后槽;25、线槽;30、金属导电线;32、金属连接孔件;33、第一金属连接件;331、第二金属连接件;332、金属导线;34、金属凸件;40、金属夹头;41、垫片;42、夹孔;43、金属插件;44、第一夹臂;45、旋转轴;46、第二夹臂;47、凸形卡件;471、凹形卡件;48、接地线;470、凸块;472、卡件凹槽;49、橡胶壳;490、单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实施例1
26.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包括基体1、基底2、静电导流机构3、静电夹4、导线5和地线插头6,基体1的后端与基底2的前端固定连接,且基体1为金属材料,基体1的外壁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一侧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左侧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前端与导线5的一端固定连接,基体1包括主体20、安装槽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后槽24和线槽25,主体20的两侧均匀开设有安装槽21,主体20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2,主体20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凹槽23,主体20的前端轴心处开设有后槽24,后槽24的后端开设有线槽25,导线5的另一端与地线插头6的一端固定连接,静电导流机构3包括金属导电框30、金属连接孔件32、第一金属连接件33、第二金属连接件331、金属导线332和金属凸件34,金属导电框30的一侧与金属连接孔件3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金属连接件33的一侧与金属导线332的一端固定连接,金属导线332的另一端与第二金属连接件331的一侧固定连接,金属凸件34的一端与金属导电框30的一侧固定连接。
27.在本实施例中,静电导流机构3由金属导电框30为主体,围绕在基体1的周外壁,基体1内静电产生后,静电可通过金属导电框30传导,且金属导电框30由若干金属导线相互连接组成,两个金属导电框30之间通过金属导线332连接,通过一侧的金属凸件34可一次性释放。
28.实施例2
29.如图1

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基体1的外壁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一侧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左侧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前端与导线5的一端固定连接,导线5的另一端与地线插头6的一端固定连接,静电夹4包括金属夹头40、垫片41、夹孔42、金属插件43、第一夹臂44、旋转轴45、第二夹臂46、凸形卡件47、凹形卡件471和接地线48,金属夹头40的一侧与垫片41的一侧固定连接,金属夹头40的底部开设有夹孔42,金属夹头40的底部一侧与第一夹臂44的顶部固定连接,金属夹头40的一端插接有金属插件43的一端,金属夹头40的底部另一侧与第二夹臂46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夹臂44的顶部与旋转轴45的外壁活动连接,第一夹臂44的一侧与凹形卡件471的内壁活动连接,第二夹臂46的一侧与凸形卡件47的内壁活动连接,金属插件43的另一端与接地线48的一端固定连接,凸形卡件47的前端设置有凸块470,凹形卡件471的前端设置有卡件凹槽472,凸块470的外壁与卡件凹槽472的内壁固定连接。
30.在本实施例中,当基体1产生静电后,经过静电导流机构3中的金属导电框30传导到金属凸件34中,静电夹4将金属凸件34夹住,金属凸件34将静电引入金属插件42中,再经金属插件42导入接地线48中,最后由接地线48底部的地线插头6安全的释放静电。
31.实施例3
32.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基体1的外壁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一侧与静电导流机构3的左侧固定连接,静电夹4的前端与导线5的一端固定连接,导线5的另一端与地线插头6的一端固定连接,地线插头6包括橡胶壳49和单插片490,橡胶壳49的后端与接地线48的底部固定连接,橡胶壳49的前端与单插片490的后端固定连接。
33.在本实施例中,释放静电的地线插头6设置有单插片490,可将单插片490插入家用三角插孔中,因未设置火线插片和零线插片,只设有单插片490,所以地线插头6只与地线相连,进行释放静电的功能。
34.下面具体说一下该一种抗静电型吸音尖劈的工作原理。
35.如图1

6所示,静电导流机构3由金属导电框30为主体,围绕在基体1的周外壁,基体1内静电产生后,静电可通过金属导电框30传导,且金属导电框30由若干金属导线相互连接组成,两个金属导电框30之间通过金属导线332连接,通过一侧的金属凸件34可一次性释放,经过静电导流机构3中的金属导电框30传导到金属凸件34中,静电夹4将金属凸件34夹住,金属凸件34将静电引入金属插件42中,再经金属插件42导入接地线48中,最后由接地线48底部的地线插头6安全的释放静电。
36.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