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0915发布日期:2021-12-07 22:1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楼层浇顶用叠合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合板。


背景技术:

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预制板既是楼板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性模板,现浇叠合层内可敷设水平设备管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节省模板,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其也可以被叫做:钢筋混凝土楼板,在我国便于工业化生产,应用最广泛。随着建筑节能标准从节能50%提高到节能65%,围护结构中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k也纳入了强制性条款,所以,分户楼板的节能设计和施工已势在必行,同时随着国家住建部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2014的颁布和实行,建筑的工业化将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装配整体式的钢筋砼叠合楼盖,由于它结合了现浇整体式和预制装配式两者的优点,既节省模板,降低工程费用,又可以保证楼盖的整体性和抗震性,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3.目前应用到市场上的叠合板其结构形成是:用螺栓或铁丝等连接件将多个筋条固定,当多个筋条形成一个矩形框架后,在模具的帮助下,向框架内浇筑水泥,然后通过振荡器完成叠合板生产的收尾步骤,该种生产方式在操作时,需要使用三到四位工人才能快速的完成单面叠合板的框架搭建,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传统的连接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费力,框架搭建效率低从而影响了叠合板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合板,包括成型模块、搭建模块、连接模块和拆解模块,所述成型模块包括两个第一模板和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模板外侧的第二模板,所述搭建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模板插接连接的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一筋条固接的圆杆、活动套接于所述圆杆外侧并且关于所述圆杆对称的第一转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转板顶部的杆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板和杆体之间的第二转板、安装于所述杆体顶部的限位柱和与所述限位柱连接的第二筋条,所述连接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二模板活动连接的圆盘、与所述圆盘连接的支撑杆、活动套接于所述支撑杆外侧的板体、安装于所述板体顶部的限位钩和与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多组定位组件,所述拆解模块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内部并且关于所述第一模板垂直中心线对称的挤压件、与所述挤压件连接的转轴和合围于所述转轴顶端的多个把手。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转动支撑杆,支撑杆在圆盘的导向下带动板体做圆周运动,期间板体先将多个第二筋条向上顶起,然后第二筋条离开弧形开口但是其仍然位
于限位柱内,然后板体上的限位钩与第二筋条发生碰撞并且带着第二筋条运动,直至支撑杆运动至竖板顶部后,将插杆向第二模板内部插入,然后竖板对支撑杆进行限位,第二筋条以及第一筋条被固定,操作简单,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叠合板的生产效率。
7.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筋条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筋条均位于两个第二模板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筋条设置为多个可以铺满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形成牢固的框架奠定基础。
9.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杆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圆杆以三个为一组分别安装于多个第一筋条顶部,所述杆体的数量和圆杆相等,所述杆体与圆杆同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杆为第一转板进行限位,为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之间小矩形槽的形成提供条件,采用该结构设计,结构分明,布局合理。
11.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筋条上开设有适于杆体滑动的滑道,所述杆体顶端与第二筋条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限位柱底部与第二筋条顶部相接触,所述限位柱的半径大于杆体的半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滑道为杆体提供运动的空间,确保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能够形成小型矩形槽,限位柱对杆体进行限位,使杆体运动更加稳定和顺畅。
13.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盘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圆盘以两个为一组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模板外侧,所述圆盘位于板体内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结构布局可以牢牢的对板体进行支撑,与此同时,使板体能够平稳的做圆周运动,为推动第二筋条提供保证。
15.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活动贯穿板体,所述支撑杆外侧螺纹连接有环体,所述环体外壁与板体外壁相接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至板体外端的支撑杆为工人转动板体提供方便,工人通过转动支撑杆即可带动板体转动,使用方便,另外环体对板体进行限位,使板体更加稳定。
17.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组所述定位组件均由一个竖板和两个插杆构成,所述竖板活动套接于支撑杆外侧,所述插杆与竖板固接并且活动贯穿第二模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板位于板体外侧,其不会影响到支撑杆的运动,直至支撑杆运动至竖板顶部后,向第二模板内插入插杆,由此完成对竖板的限位,竖板防止支撑杆自主转动。
19.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模板顶部开设有多个适于所述第二筋条卡接的弧形开口,所述第二筋条数量为弧形开口数量的二分之一。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筋条数量虽然少于第一筋条,但是其能够牢牢固定多根第一筋条,采用该结构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
21.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模板内部开设有适于所述挤压件安装的安装槽,所述转轴活动贯穿第一模板顶部,所述把手位于第二模板顶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安装槽可以对挤压件提供安装以及运动的空间,确
保拆解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中,工人转动支撑杆,支撑杆在圆盘的导向下带动板体做圆周运动,期间板体先将多个第二筋条向上顶起,然后第二筋条离开弧形开口但是其仍然位于限位柱内,然后板体上的限位钩与第二筋条发生碰撞并且带着第二筋条运动,直至支撑杆运动至竖板顶部后,将插杆向第二模板内部插入,然后竖板对支撑杆进行限位,第二筋条以及第一筋条被固定,操作简单,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叠合板的生产效率。
24.2.本发明中,被限位钩推动的第二筋条通过限位柱带动杆体滑动,杆体对第二转板进行牵扯,第二转板和第一转板之间形成小的矩形框,由此完成基础框架的搭建,之后向基础框架内浇筑水泥,直至叠合板成型,结构合理,布局规整,牢固强度得到保证。
25.3.本发明中,转动把手,把手通过转轴带动挤压件转动,挤压件将第二模板与第一模板分离,由此完成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拆卸,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仰视图;图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整体结构正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搭建模块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连接模块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一模板侧视图;图8为本发明拆解模块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0、成型模块;110、第一模板;120、第二模板;200、搭建模块;210、第一筋条;220、圆杆;230、第一转板;240、杆体;250、第二转板;260、限位柱;270、第二筋条;300、连接模块;310、圆盘;320、支撑杆;330、板体;340、限位钩;350、定位组件;351、竖板;352、插杆;400、拆解模块;410、挤压件;420、转轴;43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9.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0.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合板。
31.实施例一:结合图1

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楼层浇顶用装配式结构高强度预应力叠
合板,包括成型模块100、搭建模块200、连接模块300和拆解模块400,所述成型模块100包括两个第一模板110和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模板110外侧的第二模板120;在第一模板110和第二模板120的帮助下,二者是叠合板成型浇筑成型的首要条件,在叠合板的生产期间,第一模板110为搭建模块200提供支撑,而第二模板120为连接模块300提供支撑,使连接模板300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并且达到固定第二筋条270的作用;所述搭建模块200包括与所述第一模板110插接连接的第一筋条210,第一筋条210为圆杆220提供支撑、与所述第一筋条210固接的圆杆220,圆杆220为第一转板230提供支撑,防止第一转板230散开、活动套接于所述圆杆220外侧并且关于所述圆杆220对称的第一转板230,第一转板230和第二转板250相互配合下,形成一个矩形槽,加速叠合板生产过程中基础框架的成型速度,另外矩形的形状设计,使得框架结构稳定,降低成型后叠合板损坏的概率、安装于所述第一转板230顶部的杆体240,杆体240为第二转板250提供支撑,同时通过杆体240可以对第一转板250进行拉扯,为矩形框架的成型提供动力,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板230和杆体240之间的第二转板250、安装于所述杆体240顶部的限位柱260和与所述限位柱260连接的第二筋条270,限位柱260使杆体240能够平稳的沿着滑道滑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圆盘310带动安装有限位钩340的板体330转动,然后限位钩340对第二筋条270进行推动,第二筋条270通过限位柱260带动杆体240滑动,杆体240对第二转板250进行牵扯,第二转板250和第一转板230之间形成小的矩形框,由此完成基础框架的搭建,之后向基础框架内浇筑水泥,直至叠合板成型,结构合理,布局规整,牢固强度得到保证;所述连接模块300包括与所述第二模板120活动连接的圆盘310,在圆盘310的帮助下,板体330得以做圆周运动,实现板体330移动第二筋条270的目的、与所述圆盘310连接的支撑杆320,支撑杆320为板体330提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转动支撑杆320可以带动板体330转动,进而完成第二筋条270的固定工作、活动套接于所述支撑杆320外侧的板体330、安装于所述板体330顶部的限位钩340和与所述连接模块300连接的多组定位组件35,板体330和限位钩340相互配合下,可以对第二筋条270进行推动,直至第一转板230和第二转板250形成一个矩形后,用定位组件350对板体330进行固定,由此完成第一筋条210和第二筋条270的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工人转动支撑杆320,支撑杆320在圆盘310的导向下带动板体330做圆周运动,期间板体330先将多个第二筋条270向上顶起,然后板体330上的限位钩340与第二筋条270发生碰撞并且带着第二筋条270运动,直至支撑杆320运动至竖板351顶部后,将插杆352向第二模板120内部插入,然后竖板351对支撑杆320进行限位,第二筋条270以及第一筋条210被固定。
32.所述拆解模块400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110内部并且关于所述第一模板110垂直中心线对称的挤压件410、与所述挤压件410连接的转轴420和合围于所述转轴420顶端的多个把手430,设置把手430可以方便使用者转动转轴420,提高使用舒适度,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转动把手430使安装有挤压件410的转轴420转动,挤压件410对第二模板120进行抵动,然后第二模板120与第一模板110分离。
33.具体的,所述第一筋条210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筋条210均位于两个第二模板120之间,第一筋条210设置为多个可以铺满第一模板110和第二模板120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形成牢固的框架奠定基础。
34.进一步的,所述圆杆220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圆杆220以三个为一组分别安装于
多个第一筋条210顶部,所述杆体240的数量和圆杆220相等,所述杆体240与圆杆220同轴,采用该结构设计,安装简单,结构分明,布局合理。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筋条270上开设有适于杆体240滑动的滑道,所述杆体240顶端与第二筋条270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限位柱260底部与第二筋条270顶部相接触,所述限位柱260的半径大于杆体240的半径,设置滑道为杆体240提供运动的空间,确保第一转板230和第二转板250能够形成小型矩形槽,限位柱260对杆体240进行限位,使杆体240运动更加稳定和顺畅。
36.进一步的,所述圆盘310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圆盘310以两个为一组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模板120外侧,所述圆盘310位于板体330内侧,该结构布局可以牢牢的对板体330进行支撑,与此同时,使板体330能够平稳的做圆周运动,为推动第二筋条270提供保证。
3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320活动贯穿板体330,所述支撑杆320外侧螺纹连接有环体,所述环体外壁与板体330外壁相接触,延伸至板体330外端的支撑杆320为工人转动板体330提供方便,工人通过转动支撑杆320即可带动板体330转动,使用方便,另外环体对板体330进行限位,使板体330更加稳定。
3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板120顶部开设有多个适于所述第二筋条270卡接的弧形开口,所述第二筋条270数量为弧形开口数量的二分之一,第二筋条270数量虽然少于第一筋条210,但是其能够牢牢固定多根第一筋条210,采用该结构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
39.实施例二:结合图1

4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多组所述定位组件350均由一个竖板351和两个插杆352构成,所述竖板351活动套接于支撑杆320外侧,所述插杆352与竖板351固接并且活动贯穿第二模板120,初始状态下,竖板351位于板体330外侧,其不会影响到支撑杆320的运动,直至支撑杆320运动至竖板351顶部后,向第二模板120内插入插杆352,由此完成对竖板351的限位,竖板351防止支撑杆320自主转动。
40.实施例三:结合图1、2、3、4、6、7和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110内部开设有适于所述挤压件410安装的安装槽,所述转轴420活动贯穿第一模板110顶部,所述把手430位于第二模板120顶部,开设安装槽可以对挤压件410提供安装以及运动的空间,确保拆解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4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本发明投入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多个第一筋条210和第二筋条270分别贯穿两个第一模板110,之后将第二模板120与第一模板110插接,由此形成一个大的矩形空间,然后将第二筋条270搭在多个限位柱260顶部,此时两个第一转板230和两个第二转板250之间的角度大于一百五十度,接着工人转动把手支撑杆320,支撑杆320在圆盘310的导向下带动板体330做圆周运动,期间板体330先将多个第二筋条270向上顶起,然后第二筋条270离开弧形开口但是其仍然位于限位柱260内,然后板体330上的限位钩340与第二筋条270发生碰撞并且带着第二筋条270运动,直至支撑杆320运动至竖板351顶部后,将插杆352向第二模板120内部插入,然后竖板351对支撑杆320进行限位,被推动的第二筋条270通过限位柱260带动杆体240滑动,杆体240对第二转板250进行牵扯,第二转板250和第一转板230之间形成小的矩形框,由此完成基础框架的搭建,之后向基础框架内浇筑水泥,直至叠合板成型后,转动把手430,把手430通过转轴420带动挤压件410转动,
挤压件410将第二模板120与第一模板110分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42.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装配于”、“安装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