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30293发布日期:2022-04-13 15:45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墙体防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2.古民居墙体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建筑文物,在我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类文物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家每年拨付大量的资金用于这类历史建筑的修缮,期望达到墙体防潮、防腐、防蚀的目的,由于国内修复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砖墙历史建筑现今仍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损伤问题,修复砖墙历史建筑势在必行。
3.现有的古民居墙体建筑始建时未进行防潮处理,表面青苔较多,潮湿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为土壤中的毛细水通过砖的缝隙往上渗透,砖的这种特性及孔隙的存在,为地下毛细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提供了通道,导致水汽延墙体往上渗透产生泛碱和生长青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及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古民居墙体建筑始建时未进行防潮处理,表面青苔较多,潮湿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为土壤中的毛细水通过砖的缝隙往上渗透,砖的这种特性及孔隙的存在,为地下毛细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提供了通道,导致水汽延墙体往上渗透产生泛碱和生长青苔的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包括墙基,墙基上侧装设有砖墙,砖墙相对两侧均设有疏水层,墙基相对两侧均装设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内设有牺牲层,疏水层位于牺牲层的上方,牺牲层位于墙基、砖墙的一侧,砖墙一侧均匀开设有多个注浆孔,注浆孔及注浆孔周侧的砖墙内均设有防潮层,防潮层位于两个密封组件之间。
7.可选的,密封组件包括装设在墙基一侧的底板、以及装设在砖墙一侧的顶板,底板与顶板之间装设有侧板,牺牲层位于侧板与墙基、砖墙之间,牺牲层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其中一个防潮层一侧装设有保温层,保温层位于顶板的上侧。
8.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沿砖墙边缘处向下挖土,挖至到墙基露出;
10.在砖墙一侧钻出注浆孔,然后向注浆孔注入防潮剂,防潮剂渗入砖墙形成防潮层;
11.在砖墙表面喷涂疏水剂,疏水剂在砖墙表面形成疏水层;
12.在墙基一侧砌出底板,然后在底板上侧砌出侧板,再向侧板与墙基之间投放石灰形成牺牲层;
13.在砖墙一侧砌出顶板,将顶板砌在侧板的上侧。
14.可选的,底板、侧板、顶板均由麻石砌成,麻石与麻石、麻石与墙基、砖墙之间均设
有粘合层,粘合层由涂抹的防水粘合剂凝固形成,顶板砌完后,在砖墙室内一面的防潮层表面装订保温板形成保温层。
15.可选的,钻注浆孔前,先对砖墙基面进行处理和测量,然后在砖墙表面标记出所有的钻孔位置和高度,最后对标记点进行钻孔,向注浆孔注入防潮剂时,先对注浆孔进行清洁和注浆养护,然后再原位钻孔注射防潮剂,注射完成后对注浆孔进行封孔清浆,最后对墙体表面进行养护清洁。
16.可选的,疏水层为采用疏水性物质为原料,以醇类溶液做介质,经氧化,还原反应制备得到中性的疏水剂,然后喷涂到砖墙表面后形成的一层疏水膜,疏水剂由重铬酸钠、硬脂酸、盐酸、甲醇、乙醇、碳酸钠经氧化、还原反应制备而成。
17.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砖墙内的防潮层,降低水沿砖墙继续向上渗透的概率,通过疏水层降低砖墙吸收雨水或空气中水分的概率,通过牺牲层降低砖墙和墙基内水的残留,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通过防潮层、疏水层、牺牲层配合,降低墙体表面因长时间处在潮湿状态,而产生泛碱或生长青苔的概率。
19.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5.墙基1,砖墙101,注浆孔102,疏水层2,保温层3,密封组件4,底板401,侧板402,顶板403,牺牲层5,防潮层6。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7.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8.请参阅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结构,包括:墙基1,墙基1上侧装设有砖墙101,砖墙101相对两侧均设有疏水层2,墙基1相对两侧均装设有密封组件4,密封组件4内设有牺牲层5,疏水层2位于牺牲层5的上方,牺牲层5位于墙基1、砖墙101的一侧,砖墙101一侧均匀开设有多个注浆孔102,注浆孔102内及注浆孔102周侧的砖墙101内均设有防潮层6,防潮层6位于两个密封组件4之间。
29.一种用于古民居墙体的防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0.沿砖墙101边缘处向下挖土,挖至到墙基1露出;
31.在砖墙101一侧钻出注浆孔102,然后向注浆孔102注入防潮剂,防潮剂渗入砖墙101形成防潮层6;
32.在砖墙101表面喷涂疏水剂,疏水剂在砖墙101表面形成疏水层2;
33.在墙基1一侧砌出底板401,然后在底板401上侧砌出侧板402,再向侧板402与墙基1之间投放石灰形成牺牲层5;
34.在砖墙101一侧砌出顶板403,将顶板403砌在侧板402的上侧。
35.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墙基1和砖墙101位于注浆孔102下方的墙体与土壤接触,进而吸收土壤中的水、碱、盐等物质,当水携带碱、盐等物质向上渗透的过程中受牺牲层5吸收出墙基1或砖墙101,同时防潮层6阻挡水沿砖墙101继续向上渗透。
36.通过砖墙101内的防潮层6,降低水沿砖墙101继续向上渗透的概率,通过疏水层2降低砖墙101吸收雨水或空气中水分的概率,通过牺牲层5降低砖墙101和墙基1内水的残留,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通过防潮层6、疏水层2、牺牲层5配合,降低墙体表面因长时间处在潮湿状态,而产生泛碱或生长青苔的概率。
3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密封组件4包括装设在墙基1一侧的底板401、以及装设在砖墙101一侧的顶板403,底板401与顶板403之间装设有侧板402,牺牲层5位于侧板402与墙基1、砖墙101之间,牺牲层5位于底板401与顶板403之间,顶板403上侧与地面齐平或者高于地面,通过密封组件4降低牺牲层5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38.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防潮层6一侧装设有保温层3,保温层3位于顶板403的上侧,顶板403砌完后,在砖墙101室内一面的防潮层6表面装订保温板形成保温层3,通过保温层3降低室内温度流失的速率。
39.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钻注浆孔102前,先对砖墙101基面进行处理和测量,然后在砖墙101表面标记出所有的钻孔位置和高度,最后对标记点进行钻孔。向注浆孔102注入防潮剂时,先对注浆孔102进行清洁和注浆养护,然后再原位钻孔注射防潮剂,注射完成后对注浆孔102进行封孔清浆,最后对墙体表面进行养护清洁,计算防潮剂的渗透能力,然后根据防潮剂的渗透能力计算相邻两个注浆孔102之间的间距。
40.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底板401、侧板402、顶板403均由麻石砌成,麻石与麻石、麻石与墙基1、砖墙101之间均设有粘合层,粘合层由涂抹的防水粘合剂凝固形成,通过粘合层降低水从麻石与麻石、麻石与墙基1、砖墙101之间的缝隙处渗入的概率。
4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疏水层2为采用疏水性物质为原料,以醇类溶液做介质,经氧化,还原反应制备得到中性的疏水剂,然后喷涂到砖墙101表面后形成的一层疏水膜。疏水剂由重铬酸钠、硬脂酸、盐酸、甲醇、乙醇、碳酸钠经氧化、还原反应制备而成,通过疏水层2提高墙体的防水性、防潮性、防蚀性,延长建筑寿命的作用。
42.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
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