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9422发布日期:2021-11-25 13:0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有压混凝土梁拆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


背景技术:

2.目前无支撑体系一般应用在超大深基坑领域,为确保围护体系的安全稳定,底板施工通常采用“跳仓法”,地下室结构成“品”字形施工。这样的施工方案导致该围护体在角部支撑拆除时,不能借助地下室结构楼板进行换撑,只能依靠结构自身的安全储备来抵抗角撑拆除所带来的变形。从安全角度考虑,大多在角撑部位设置一道临时支撑进行换撑。
3.公开号为cn20633756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拆除深基坑无支撑围护体系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反力支座含对称设置在有压混凝土梁两侧壁的支座体,上、下盖,水平抗剪螺栓,垂直抗剪螺栓,水泥混凝层;所述支座体位于有压混凝土梁两侧壁,水平抗剪螺栓穿过支座体两侧段腹板的孔通过螺母固定在有压混凝土梁上,上、下盖覆盖在支座体上、下边,垂直抗剪螺栓穿过上、下盖并通过螺母固定在有压混凝土梁上,在支座体与上盖、下盖形成的空腔内充填水泥混凝层。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的反力支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混凝土对反力支座进行填充,从而不便于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影响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反力支座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包括固定于混凝土梁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固定机构之间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两端均抵触于固定机构上,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混凝土梁一侧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沿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固定块上同时设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一个用于夹紧混凝土梁的夹紧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混凝土梁进行拆除时,混凝土梁位于两固定块之间,使得固定板抵触于混凝土图梁上,操作者通过夹紧件将混凝土梁进行夹紧,使得固定块固定于混凝土梁上,然后操作者将千斤顶固定于两个固定机构中相对的两个固定块之间,千斤顶将两个固定机构向相背离的方向推动,使得千斤顶在混凝土梁上形成一段无压梁,以实现拆除混凝土梁的目的,当混凝土梁拆除完成后,操作者反向操作,即可将固定机构和千斤顶取下,从而便于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进而提高了反力支座的拆卸效率,以避免使用混凝土对固定机构进行填充不便于拆卸的问题的出现。
9.可选的,所述夹紧件包括设置于固定块和混凝土梁之间的压板,所述固定块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压板上设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滑动设置于限位槽中,所述移动杆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凹槽的底壁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于第二限位块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触于凹槽的底壁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固定机构进行固定的过程中,操作者将两个压板向相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压板抵紧于混凝土梁上,此时压板带动移动杆在限位槽中滑动,第一限位块通过第二限位块对弹簧进行压缩,弹簧受压缩具有弹性恢复力,当第二限位块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弹簧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部分第二限位块伸出凹槽,使得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相抵触,从而第一限位块对第二限位块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进而对移动杆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进而减少移动杆出现反向移动的可能,以减少压板与混凝土梁滑动的情况发生。
11.可选的,两个所述压板上同时穿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母。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将限位杆穿过混凝土梁,操作者通过螺母将限位杆固定于压板上,从而减少压板沿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的发生,以达到将压板固定于混凝土梁上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移动杆转动连接于压板上,所述移动杆上设有转动块,所述凹槽开设于转动块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转动移动杆,使得移动杆带动转动块转动,此时转动块带动第二限位块呈水平状态,接着操作者推动移动杆向限位槽内移动,直至移动杆抵触于限位槽底壁上时,操作者再次转动移动杆带动转动块呈竖直状态,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相配合,以便于操作者将移动杆反向插入限位槽中。
15.可选的,所述压板与固定块之间设有小型千斤顶,所述小型千斤顶一端抵触于压板上,另一端抵触于所述固定块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固定机构进行固定的过程中,操作者将小型千斤顶安装于压板与固定块之间,操作者通过小型千斤顶进一步将压板抵紧于混凝土梁上,从而增加压板与混凝土梁之间的连接紧密性,进而减少压板与混凝土梁出现打滑的可能,以增加固定机构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固定固定块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同时穿设于固定板与固定块上,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两端均设有螺母。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固定块进行固定时,操作者将第一固定杆同时穿过固定板和固定块,操作者通过螺母对第一固定杆进行固定,从而将固定块固定于固定板上,以便于对固定块进行快速固定,操作者反向操作,即可对固定板进行快速拆卸。
19.可选的,所述固定块远离固定板的一侧设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杆螺纹连接于螺纹孔中。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转动第一固定杆,使得第一固定杆插入螺纹孔中,操作者再将配重块嵌设于地面中,从而将第一固定杆固定于配重块上,进而增加固定块的稳定性,以达到进一步固定固定块的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固定块朝向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板朝向固定块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嵌设于固定槽内,所述固定块和挡板上同时穿设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将挡板插接到固定槽内,挡板通过固定槽对固定板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进一步增加固定板与固定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接着操作者将第二固定杆同时穿过固定块和挡板,操作者通过螺母将第二固定杆固定于固定块上,进而增加固定块和固定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以减少固定块与固定板出现脱离的情况发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固定件将固定块固定于地面上,通过夹紧件将混凝土梁进行夹紧,使得固定机构固定于混凝土梁上,便于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提高了反力支座的拆卸效率,以避免使用混凝土对固定机构进行填充不便于拆卸的问题的出现;
25.2.通过第一限位块对第二限位块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对移动杆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以达到固定移动杆的效果,减少压板与混凝土梁脱离的情况发生;
26.3.通过第一固定杆将固定板固定于固定块上,对固定块进行限位,减少两个固定块向相背离的一侧移动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机构;2、千斤顶;3、固定块;31、固定槽;4、夹紧件;41、压板;42、限位槽;43、移动杆;44、转动块;45、凹槽;451、弹簧;46、第一限位块;47、第二限位块;48、限位杆;49、小型千斤顶;5、固定件;51、固定板;52、第一固定杆;53、挡板;54、第二固定杆;55、配重块;56、螺纹孔;6、导向槽;61、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
33.参照图1和图2,反力支座包括设置于混凝土梁上的固定机构1,固定机构1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机构1之间设有两组千斤顶2,同一组千斤顶2沿混凝土梁的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固定机构1包括固定块3,固定块3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块3上同时设有固定板51,千斤顶2放置于两个固定机构1中相对的两个固定块3之间。两个固定块3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一个夹紧件4,固定板51上设有用于固定固定块3的固定件5。
34.参照图1和图2,当对混凝土梁进行拆除时,操作者将固定板51放置于两个固定块3上,固定板3抵触于混凝土梁的上端面,接着操作者通过固定件5对固定块3进行固定,操作者再通过夹紧件4将混凝土梁夹紧,然后操作者将千斤顶2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机构1中相对的两个固定块3之间,操作者通过千斤顶2将两个固定机构1向相背离的方向推动,从而在混凝土梁上形成一段无压梁,以实现拆除混凝土梁的目的。当操作者对混
凝土梁拆除完成后,操作者反向操作,即可将固定机构1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对反力支座进行拆卸,进而提高拆卸反力支座的效率,以避免向固定机构1中填充混凝土不便于拆卸的问题的出现。
35.参照图1和图2,夹紧件4包括设置于固定块3与混凝土梁之间的压板41,压板41朝向固定块3的一侧固定有移动杆43,固定块3的侧壁上与移动杆43对应位置开设有限位槽42,移动杆43滑动设置于限位槽42内,限位槽42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一组第一限位块46,同一组第一限位块46沿限位槽4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限位块46朝向限位槽42底壁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移动杆43上套设有转动块44,转动块44转动连接于移动杆43上,转动块44沿移动杆43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三个,转动块44朝向第一限位块46的一侧开设有凹槽45,凹槽45内滑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47,第二限位块47背离限位槽4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斜面相对的第二斜面。
36.参照图1和图2,第二限位块47与凹槽45的底壁之间设有弹簧451,弹簧451一端固定于第二限位块47上,另一端固定于凹槽45的底壁上。两个压板41上同时穿设有限位杆48,限位杆48穿过混凝土梁,限位杆48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母,限位杆48沿混凝土梁的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压板41与固定块3之间设置有小型千斤顶49,小型千斤顶49的一端抵触于压板41上,另一端抵触于固定块3上,小型千斤顶49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
37.参照图2和图3,在对混凝土梁进行固定的过程中,操作者将限位杆48穿过混凝土梁,接着操作者移动压板41,将压板41抵触于混凝土梁的侧壁上,使得限位杆48从压板41上穿过,操作者通过螺母将限位杆48固定于压板41上,从而对压板41进行固定,进而减少混凝土梁与压板41出现滑动的可能,以达到固定混凝土梁的效果。并且压板41在移动过程中,压板41通过移动杆43带动转动块44在限位槽42中移动,第一限位块46通过第二限位块47对弹簧451进行压缩,弹簧451受压缩具有弹性恢复力,当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弹簧451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二限位块47伸出凹槽45,使得第一限位块46与第二限位块47相抵触,从而第一限位块46对第二限位块47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进而对移动杆43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以减少移动杆43出现反向移动的可能。最后操作者将小型千斤顶49安装于压板41和固定块3之间,操作者通过千斤顶2将压板41抵紧于混凝土梁上,从而进一步增加压板41与混凝土梁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以减少压板41与混凝土梁出现脱离的可能。
38.参照图2和图3,固定块3朝向压板41的一侧开设有导向槽6,导向槽6沿固定块3的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槽6内均滑动设置有一个导向杆61,导向杆61远离固定块3的一端固定于压板41上。导向槽6对导向杆6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对压板4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以减少压板41与固定块3相对滑动的情况发生,同时增加了压板41与固定块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39.参照图2和图3,固定件5包括第一固定杆52,第一固定杆52同时穿设于固定板51和固定块3上,第一固定杆52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母,第一固定杆52沿固定块3的竖直方向设置,第一固定杆52沿固定板5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组,同一组第一固定杆52设置有四个,第一固定杆52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55,配重块55上开设有螺纹孔56,第一固定杆52螺纹连接于配重块55上。固定块3上开设有固定槽31,固定板51朝向固定块3的一侧固定有挡板53,挡板53嵌设于固定槽31中,固定槽31对挡板53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对固定板5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以减少固定板51与固定块3出现脱离的可能。第二固定杆54同时穿设
于固定块3和挡板53上,第二固定杆54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母,第二固定杆54沿固定板5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两个。
40.参照图2和图3,在对固定块3进行固定的过程中,操作者将挡板53插接到固定槽31中,操作者将第二固定杆54穿过挡板53和固定块3,操作者转动螺母对第二固定杆54进行固定,以达到初步固定固定块3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加固定块3与固定板5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以减少固定板51从固定块3上脱离的情况发生。操作者将第一固定杆52穿过固定块3和固定板51,操作者通过螺母将第一固定杆52固定于固定块3上,接着操作者转动第一固定杆52,使得第一固定杆52螺纹连接于配重块55上,操作者再将配重块55嵌设于地面中。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拆除有压混凝土梁的反力支座的实施原理为:在对混凝土梁进行拆除时,操作者将固定板51放置于固定块3上,操作者将第二固定杆54穿过固定块3和挡板53,操作者通过螺母对第二固定杆54进行固定,从而对固定板51进行固定,操作者将第一固定杆52穿过固定板51和固定块3,操作者通过螺母对第一固定杆52进行固定,操作者再转动第一固定杆52,使得第一固定杆52螺纹连接于配重块55上,然后操作者将配重块55嵌设于地面中。
42.操作者将限位杆48穿过混凝土梁,接着操作者将移动压板41,压板41带动移动杆43移动,第一限位块46通过第二限位块47对压板4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操作者再转动螺母,使得限位杆48固定于压板41上,然后操作者将小型千斤顶49设置于压板41和固定块3之间,操作者通过小型千斤顶49将压板41抵紧于混凝土梁上,最后操作者将千斤顶2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块3之间,千斤顶2将混凝土梁向相对的方向推动,使得混凝土梁上形成一段无压梁,以实现对混凝土梁进行拆除的目的。当混凝土梁拆除完成后,操作者反向操作,即可将固定机构1和千斤顶2从混凝土梁上拆除。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