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5411发布日期:2022-08-27 00:41阅读:8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模板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空间要求越来越宽广,因此混凝土加腋大板在建筑设计中使用越来越普遍。混凝土加腋大板主要应用于地下室顶板或者应用于载荷较大的楼层板,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中顶板或者楼层板的结构强度,需要在顶板或者楼层板与梁体部位增设加腋结构。通常采用加腋模板支撑,向模板内浇注混凝土经养护形成加腋结构,而加腋结构处需要利用加腋模板进行支撑,但是由于钢筋和混凝土在板加腋处的荷载较大,浇筑时模板容易偏位而导致成型的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
3.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加腋模板加固装置,设置加腋加固机构而提高加腋模板的稳定性,且加腋加固机构可伸缩和角度可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不同加腋结构,不仅降低工程损耗,而且便于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设置加腋加固机构而提高加腋模板的稳定性,且加腋加固机构可伸缩和角度可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不同加腋结构,不仅降低工程损耗,而且便于重复利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加腋加固机构和对所述加腋加固机构进行紧固的紧固机构;
6.所述模板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梁体模板、两个对称布设的加腋模板和两个对称布设的板底模板,以及与板底模板平行布设的板顶模板,所述梁体模板和加腋模板相互靠近的端部相贴合,所述梁体模板和加腋模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7.所述加腋加固机构包括贴合梁体模板侧壁布设的第一加固板、贴合加腋模板底部布设的第二加固板和连接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之间的铰接件,所述铰接件以使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之间的夹角可调节,且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均为可伸缩加固板;
8.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对第一加固板和梁体模板进行紧固的第一紧固部件以及对第二加固板和加腋模板进行紧固的第二紧固部件。
9.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均包括中间连接加固板、插入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一端的第一伸缩加固板和插入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另一端的第二伸缩加固板,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包括水平板部和与所述水平板部垂直布设且一体成型的竖向板,所述水平板部贴合梁体模板和加腋模板;
10.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一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另一端之间均设置有锁紧件。
11.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和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均包括连接板和与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的外加固板,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两端内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板插入且滑移的容纳槽,所述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外加固板的厚度,所述外加固板的厚度和所述水平板部的厚度相同。
12.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锁紧孔,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的两端设置有腰形孔,所述锁紧件通过所述腰形孔插入所述锁紧孔中。
13.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加固板的端部的第一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固板的端部的第二套筒和套设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中的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穿过第一套筒伸入第二套筒中,所述铰接轴和第二套筒螺纹连接,所述铰接轴和第一套筒间隙配合,所述铰接轴伸出第一套筒的端部设置有旋拧部。
14.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包括多组沿梁体模板延伸方向布设的下竖向方木组、多组沿所述下竖向方木组高度方向布设的下钢管组件,以及多组贯穿所述下钢管组件、两个第一加固板和两个梁体模板的下紧固螺杆,所述下竖向方木组均包括两个沿第一加固板长度方向且贴合竖向板两侧布设的竖向方木。
15.上述的一种加腋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部件包括多组沿加腋模板底部延伸方向布设的上竖向方木组、多组沿所述上竖向方木组倾斜度方向布设的上钢管组件,以及多组贯穿所述上钢管组件、第二加固板和加腋模板的上紧固螺杆,所述上竖向方木组均包括两个沿第二加固板倾斜方向且贴合竖向板两侧布设的斜向方木。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布设简便,投入成本较低,通过设置加腋加固机构配合紧固机构而提高加腋模板的稳定性。
18.2、本实用新型设置加腋加固机构包括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和铰接件,通过铰接件以使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之间的夹角可调节,从而适应加腋结构和梁体之间不同倾斜角度的施工,有效地适应不同角度加腋结构施工需求,不仅降低工程损耗,而且便于重复利用。
19.3、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以使第一加固板支撑加固梁体模板,第二加固板支撑加固加腋模板,通过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整体连接,从而提高了加腋模板和梁体模板的稳定性,避免浇筑时导致模板偏位而导致浇筑成型质量问题。
20.4、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紧固部件,是为了通过第一紧固部件以使第一加固板贴合梁体模板布设而实现支撑加固梁体模板;设置第二紧固部件,是为了通过第二紧固部件以使第二加固板贴合加腋模板布设而实现支撑加固加腋模板,通过实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位置的固定,进而实现加腋模板和梁体模板位置的固定,从而提高了模板加固装置的稳定性。
21.5、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均为可伸缩加固板,是为了有效地适应不同厚度的梁体模板和不同斜长的加腋模板,进而适应不同厚度的梁体和不同加腋结构,提高了适应范围。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设置加腋加固机构而提高加腋模板的
稳定性,且加腋加固机构可伸缩和角度可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不同加腋结构,不仅降低工程损耗,而且便于重复利用。
2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腋加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的左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固板和竖向方木(第二加固板和斜向方木)的位置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梁体;
ꢀꢀꢀꢀꢀꢀꢀꢀꢀꢀꢀꢀꢀꢀ
2—梁体模板;
ꢀꢀꢀꢀꢀꢀꢀꢀꢀꢀ
3—竖向方木;
31.4-1—第一下紧固螺杆;
ꢀꢀ
4-2—第二下紧固螺杆;
32.4-3—第三下紧固螺杆;
ꢀꢀ
5—中间连接加固板;
ꢀꢀꢀꢀ
5-1—水平板部;
33.5-2—竖向板;
ꢀꢀꢀꢀꢀꢀꢀꢀꢀꢀ
5-3—第一腰形孔;
ꢀꢀꢀꢀꢀꢀ
5-4—第二腰形孔;
34.6—第一伸缩加固板;
ꢀꢀꢀꢀ
6-1—第一连接板;
ꢀꢀꢀꢀꢀꢀ
6-2—第一外加固板;
35.6-3—第一锁紧孔;
ꢀꢀꢀꢀꢀꢀ
7—第二伸缩加固板;
ꢀꢀꢀꢀ
7-1—第二连接板;
36.7-2—第二外加固板;
ꢀꢀꢀꢀ
7-3—第二锁紧孔;
ꢀꢀꢀꢀꢀꢀ
8—斜向方木;
37.9-1—第一上紧固螺杆;
ꢀꢀ
9-2—第二上紧固螺杆;
38.9-3—第三上紧固螺杆;
ꢀꢀ
10—第一加固板;
ꢀꢀꢀꢀꢀꢀꢀ
11—第一套筒;
39.12—第二套筒;
ꢀꢀꢀꢀꢀꢀꢀꢀꢀ
13—铰接轴;
ꢀꢀꢀꢀꢀꢀꢀꢀꢀꢀꢀ
14—加腋模板;
40.15—板底模板;
ꢀꢀꢀꢀꢀꢀꢀꢀꢀ
16—板顶模板;
ꢀꢀꢀꢀꢀꢀꢀꢀꢀ
17—板钢筋;
41.18—加腋倾斜钢筋;
ꢀꢀꢀꢀꢀ
20—第二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42.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模板、加腋加固机构和对所述加腋加固机构进行紧固的紧固机构;
43.所述模板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梁体模板2、两个对称布设的加腋模板14和两个对称布设的板底模板15,以及与板底模板15平行布设的板顶模板16,所述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相互靠近的端部相贴合,所述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44.所述加腋加固机构包括贴合梁体模板2侧壁布设的第一加固板10、贴合加腋模板14底部布设的第二加固板20和连接第一加固板10与第二加固板20之间的铰接件,所述铰接件以使第一加固板10与第二加固板20之间的夹角可调节,且所述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20均为可伸缩加固板;
45.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对第一加固板10和梁体模板2进行紧固的第一紧固部件以及对第二加固板20和加腋模板14进行紧固的第二紧固部件。
4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20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20均包括中间连接加固板5、插入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一端的
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插入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另一端的第二伸缩加固板7,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包括水平板部5-1和与所述水平板部5-1垂直布设且一体成型的竖向板5-2,所述水平板部5-1贴合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
47.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一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7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另一端之间均设置有锁紧件。
48.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7均包括连接板和与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的外加固板,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两端内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板插入且滑移的容纳槽,所述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外加固板的厚度,所述外加固板的厚度和所述水平板部5-1的厚度相同。
49.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锁紧孔,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的两端设置有腰形孔,所述锁紧件通过所述腰形孔插入所述锁紧孔中。
50.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加固板10的端部的第一套筒11、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固板20的端部的第二套筒12和套设在第一套筒11与第二套筒12中的铰接轴13,所述铰接轴13穿过第一套筒11伸入第二套筒12中,所述铰接轴13和第二套筒12螺纹连接,所述铰接轴13和第一套筒11间隙配合,所述铰接轴13伸出第一套筒11的端部设置有旋拧部。
51.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包括多组沿梁体模板2延伸方向布设的下竖向方木组、多组沿所述下竖向方木组高度方向布设的下钢管组件,以及多组贯穿所述下钢管组件、两个第一加固板10和两个梁体模板2的下紧固螺杆,所述下竖向方木组均包括两个沿第一加固板10长度方向且贴合竖向板5-2两侧布设的竖向方木3。
5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紧固部件包括多组沿加腋模板14底部延伸方向布设的上竖向方木组、多组沿所述上竖向方木组倾斜度方向布设的上钢管组件,以及多组贯穿所述上钢管组件、第二加固板20和加腋模板14的上紧固螺杆,所述上竖向方木组均包括两个沿第二加固板20倾斜方向且贴合竖向板5-2两侧布设的斜向方木8。
5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7和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锁紧件。
54.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加固板6包括第一连接板6-1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6-1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加固板6-2,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一端内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板6-1插入且滑移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板6-1的厚度小于第一外加固板6-2的厚度;
55.所述第二伸缩加固板7包括第二连接板7-1和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1一体成型的第二外加固板7-2,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另一端内设置有供第二连接板7-1插入且滑移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连接板7-1的厚度小于第二外加固板7-2的厚度,所述第一外加固板6-2的厚度、第二外加固板7-2的厚度和水平板部5-1的厚度相同。
5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6-1上设置有第一锁紧孔6-3,所述第二连接板7-1上设置有第二锁紧孔7-3,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腰形孔5-3,所述中间连接加固板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腰形孔5-4,所述第一锁紧件通过第一腰形孔5-3插入所述第一锁紧孔,所述第二锁紧件通过第二腰形孔5-4插入所述第二锁紧孔。
57.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可采用螺栓,或者其他能实现同样功能的锁紧件。
58.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腰形孔5-3和第二腰形孔5-4的周侧设置有凹陷部,是为了便于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安装后,以使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的顶部不高于中间连接加固板5的侧面,方便竖向方木3和斜向方木8的布设。
59.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第一连接板6-1的厚度小于第一外加固板6-2的厚度,第二连接板7-1的厚度小于第二外加固板7-2的厚度,所述第一外加固板6-2的厚度、第二外加固板7-2的厚度和水平板部5-1的厚度相同;是为了第一连接板6-1沿中间连接加固板5一端内滑移伸缩和第二连接板7-1沿中间连接加固板5另一端内滑移伸缩时,确保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均能贴合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而支撑加固布设。
60.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套筒11和第二套筒12的长度之和与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20的宽度均相同。
61.本实施例中,通过铰接轴13和第二套筒12螺纹连接,铰接轴13和第一套筒11间隙配合,便于第一套筒11绕铰接轴13旋转,且便于旋转调节后的锁紧。
62.实际使用时,操作旋拧部以使铰接轴13穿过第一套筒11伸入第二套筒12中,然后操作第一加固板10通过第一套筒11绕铰接轴13旋转,直至第一加固板10与第二加固板20之间的夹角满足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之间的夹角施工要求,则操作旋拧部以使铰接轴13继续穿入,直至旋拧部贴合第一套筒11实现第一套筒11与第二套筒12之间的锁紧,进而以使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20整体连接。
63.反之,操作旋拧部以使铰接轴13旋出,旋拧部不贴合第一套筒11,且第一套筒11与第二套筒12之间未锁紧,从而实现第一加固板10与第二加固板20之间的夹角的调节。
64.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下紧固螺杆和所述上紧固螺杆的伸出端设置有山型卡和山型螺母。
65.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下钢管组件和所述下紧固螺杆均为三组,三组所述下钢管组件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下钢管组件、第二下钢管组件和第三下钢管组件,三组所述下紧固螺杆分别为贯穿第一下钢管组件、两个第一加固板10中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两个梁体模板2的第一下紧固螺杆4-1,贯穿第二下钢管组件、两个第一加固板10中水平板部5-1和两个梁体模板2的第二下紧固螺杆4-2,以及贯穿第三下钢管组件、两个第一加固板10中第二伸缩加固板7和两个梁体模板2的第三下紧固螺杆4-3。
66.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上钢管组件和所述上紧固螺杆均为三组,三组所述上钢管组件沿倾斜方向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上钢管组件、第二上钢管组件和第三上钢管组件,三组所述上紧固螺杆分别为贯穿第一上钢管组件、第二加固板20中第一伸缩加固板6和加腋模板14的第一上紧固螺杆9-1,贯穿第二上钢管组件、第二加固板20中水平板部5-1和加腋模板14的第二上紧固螺杆9-2,以及贯穿第三上钢管组件、第一加固板10中第二伸缩加固板7和加腋模板14的第三上紧固螺杆9-3。
67.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加固板10中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以及梁体模板2上开设有供第一下紧固螺杆4-1、第二下紧固螺杆4-2和第三下紧固螺杆4-3穿设的安装孔,图上未示。
68.所述第二加固板20中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以及加腋模板14上开设有供第一上紧固螺杆9-1、第二上紧固螺杆9-2和第三上紧固螺杆9-3穿设的安装孔,图上未示。
69.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第一上紧固螺杆9-1、第二上紧固螺杆9-2和第三上紧固螺杆9-3的伸入端均与加腋倾斜钢筋18固连。
70.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上的安装孔可以为多个。
71.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设置竖向板5-2,是为了在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上设置竖向方木3或者斜向方木8时,方便一个竖向方木3或者斜向方木8和竖向板5-2一侧面贴合,另一个竖向方木3或者斜向方木8和竖向板5-2另一侧面贴合,这样通过两个竖向方木3或者斜向方木8夹持竖向板5-2,且一个竖向方木3或者斜向方木8挤压第一外加固板6-2、水平板部5-1和第二外加固板7-2,从而实现对第一伸缩加固板6、水平板部5-1和第二伸缩加固板7的紧固。
72.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竖向方木3和竖向板5-2相齐平,从而便于下钢管组件和下紧固螺杆通过对竖向方木3紧固,从而实现对竖向板5-2的紧固,或者斜向方木8和竖向板5-2相齐平,从而便于上钢管组件和上紧固螺杆通过对斜向方木8紧固,从而实现对竖向板5-2的紧固,进而实现对梁体模板2和加腋模板14的加固稳定性的提高。
73.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所述板底模板15和板顶模板16之间设置有板钢筋17。
74.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两个梁体模板2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梁体1。
7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设置加腋加固机构而提高加腋模板的稳定性,且加腋加固机构可伸缩和角度可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不同加腋结构,不仅降低工程损耗,而且便于重复利用。
7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