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28560发布日期:2024-05-11 00:07阅读: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


背景技术:

1、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按搭设的位置分为外脚手架、里脚手架;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脚手架、竹脚手架、钢管脚手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厂房等领域。

2、现有的建筑物通常设置有腰线等突出于建筑物立面的突出结构,以起到强调建筑物整体的作用,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然而,对此类存有突出结构的建筑物立面进行脚手架支模的搭建时,突出结构对脚手架支模的搭建形成阻碍,因此在脚手架支模搭建时,脚手架支模位于突出结构的部位需要注意拐角,以避开建筑物的突出结构,降低了脚手架支模的搭建效率,并且脚手架支模位于突出结构的部位形成拐角,导致脚手架支模位于突出结构的部位结构强度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脚手架支模的搭建效率以及脚手架支模位于建筑物突出结构部位的结构强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适应外墙造型的建筑外脚手架支模结构,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以及套管,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竖杆设置有抵接件,所述抵接件用于抵紧于突出结构的上表面或突出结构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竖杆通过抵接件抵紧于突出结构;所述套管的数量与第二竖杆的数量对应设置,所有套管均用于预埋于突出结构并形成多个穿设通道,所述第二竖杆穿设于穿设通道;相邻的两个第一竖杆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竖杆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均可拆卸安装有连接杆,所有第一竖杆和所有第二竖杆通过连接杆连成整体。

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套管和抵紧件的设置,在建筑物的突出结构制作时,将多个套管预埋于突出结构,形成多个贯穿突出结构的穿设通道;脚手架支模搭建时,将多个第二竖杆一一对应穿设于穿设通道;多个第一竖杆分别通过抵紧件抵紧于突出结构的上表面或突出结构的下表面,再通过连接杆,使所有第一竖杆和所有第二竖杆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的脚手架支模;第二竖杆穿设于穿设通道,从而无需对脚手架支模位于突出结构的部位制作拐角,提高了脚手架支模的搭建效率,穿设通道的内壁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降低脚手架支模发生倾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脚手架支模位于建筑物突出结构部位的结构强度,降低安全隐患。

5、可选的,所述第二竖杆的外周壁分别滑移套设有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所述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分别用于插设于穿设通道的两端,所述下限位套的外径与套管的内径相适配,所述下限位套的内径与上限位套的外径相适配,且所述下限位套的内周壁与上限位套的外周壁之间螺纹连接,所述下限位套设有束紧件,当所述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所述束紧件抵紧于第二竖杆的外周壁。

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的设置,第二竖杆穿设于穿设通道后,由穿设通道的下端将下限位套插设于穿设通道,由穿设通道的上端将上限位套插设于穿设通道,并使上限位套插设于下限位套内,接着利用工具固定下限位套并转动上限位套,使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下限位套的束紧件能够抵紧于第二竖杆的外周壁,以对第二竖杆进行进一步限位,降低第二竖杆在穿设通道内出现晃动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脚手架支模的结构稳定性。

7、可选的,所述束紧件包括多个弹性片,多个所述弹性片绕下限位套的轴向间隔排布,所述弹性片的一端连接于下限位套的内周壁,当所述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所述上限位套迫使弹性片发生形变并抵紧于第二竖杆的外周壁。

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弹性片的设置,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上限位套的端面能够推动弹性片并迫使弹性片发生变形,从而使弹性片抵接于第二竖杆的外周壁,随着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的持续相互靠近,使得弹性片能够牢牢抵紧于第二竖杆的外周壁,提高第二竖杆的结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上限位套远离下限位套的端面设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的周壁设有用于驱使转动环转动的转动杆;相邻两个所述穿设通道中的上限位套的转动杆之间设有对接件,相邻两个所述穿设通道中的上限位套的转动杆之间通过对接件可拆卸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杆和对接件的设置,上限位套插设于穿设通道并插设于下限位套内后,通过转动杆驱使转动环转动,从而能够驱使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当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以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后,通过对接件将相邻两个穿设通道中的上限位套的转动杆相互连接,两个转动杆之间相互限位,以固定转动杆的相对位置,降低转动杆发生自由转动,而导致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发生相互远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第二竖杆的限位效果。

11、可选的,所述转动杆远离转动环的一端周壁开设有对接孔,所述对接件包括对接杆,所述对接杆具有两个对接部,两个所述对接部分别用于插设于相邻两个上限位套的转动杆的对接孔,相邻的两个所述上限位套的转动杆通过对接杆相互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接杆的设置,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后,将对接杆的两个对接部分别插设于相邻两个转动杆的对接孔,从而使两个转动杆之间连在一起,使得转动环无法自由转动,提高第二竖杆的限位效果。

13、可选的,所述对接件包括对接套和复位弹簧,所述对接套滑移套设于转动杆远离转动环的一端外周壁;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对接套和转动杆之间,所述复位弹簧常态使对接套局部移出转动杆远离转动环的端面,以使对接套套设于相邻的上限位套的转动杆外周壁。

1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接套和复位弹簧的设置,拉动对接套并迫使对接套朝靠近转动环的一侧移动以挤压复位弹簧,接着驱使转动杆转动,当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且两个转动杆的端面转动至相对时,松开对接套,对接套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套设于相邻的转动杆外周壁,从而将相邻的两个转动杆连成整体,使得转动环无法自由转动,提高第二竖杆的限位效果。

15、可选的,所述第一竖杆设置有三角支撑架,所述三角支撑架与第一竖杆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三角支撑架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于第一竖杆;所述三角支撑架远离第一竖杆的一侧连接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与建筑物立面之间形成供人员施工作业的临边安全防护区。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三角支撑架和防护架的设置,三角支撑架为防护架提供安装载体,使防护架和建筑物立面之间形成供人员施工作业的临边安全防护区,提高整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性。

17、可选的,所述防护架与转动环之间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一端转动于防护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转动环,当所述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所述加强杆对防护架存有拉力。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加强杆的设置,一方面,防护架通过三角支撑架与第一竖杆相连接,并通过加强杆与第二竖杆相连接,间接提高了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当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加强杆对防护架存有拉力,以提高防护架的安装稳固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性。

19、可选的,所述防护架远离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杆远离转动环的一端转动安装于加强板,所述加强杆通过加强板与防护架转动连接;所述加强板与防护架之间设有夹持件,所述加强板与防护架之间通过夹持件可拆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加强板和夹持件的设置,使加强杆可拆卸安装于防护架。

21、可选的,所述防护架包括多个防护杆,所述夹持件包括用于夹持防护杆的夹持环,所述夹持环呈弹性设置,所述夹持环固定于加强板靠近防护杆的侧壁;所述夹持环的外周壁开设有供防护杆进出的进出口,所述夹持环位于进出口的侧壁设有用于驱使夹持环发生变形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具有导向面。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夹持环的设置,加强杆与防护架连接时,将加强板的夹持环进出口对准防护架的防护杆并推送,当夹持环的导向块抵接于防护杆时,防护杆通过导向块的导向面迫使夹持环发生变形,从而撑开夹持环的进出口,使防护杆能够扣接于夹持环内,提高加强板与防护架之间的连接便捷性,进而提高加强杆与防护架之间的连接便捷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套管和抵紧件的设置,在建筑物的突出结构制作时,将多个套管预埋于突出结构,形成多个贯穿突出结构的穿设通道;脚手架支模搭建时,将多个第二竖杆一一对应穿设于穿设通道;多个第一竖杆分别通过抵紧件抵紧于突出结构的上表面或突出结构的下表面,再通过连接杆,使所有第一竖杆和所有第二竖杆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的脚手架支模;第二竖杆穿设于穿设通道,从而无需对脚手架支模位于突出结构的部位制作拐角,提高了脚手架支模的搭建效率,穿设通道的内壁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降低脚手架支模发生倾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脚手架支模位于建筑物突出结构部位的结构强度,降低安全隐患;

25、2.通过转动杆和对接件的设置,上限位套插设于穿设通道并插设于下限位套内后,通过转动杆驱使转动环转动,从而能够驱使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当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以对第二竖杆进行限位后,通过对接件将相邻两个穿设通道中的上限位套的转动杆相互连接,两个转动杆之间相互限位,以固定转动杆的相对位置,降低转动杆发生自由转动,而导致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发生相互远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第二竖杆的限位效果;

26、3.通过加强杆的设置,一方面,防护架通过三角支撑架与第一竖杆相连接,并通过加强杆与第二竖杆相连接,间接提高了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当下限位套和上限位套相互靠近时,加强杆对防护架存有拉力,以提高防护架的安装稳固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