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液净化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596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锡液净化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浮法玻璃成型的金属液槽内金属液的净化。
用于浮法玻璃成型的锡槽,槽内的高纯度锡熔液容易被氧化,生成SnO和SnO2。SnO溶于锡液,并随锡液的对流扩散到锡槽热端,由于锡液被进一步氧化而逐渐趋于SnO饱和状态。部分饱和的锡液随玻璃带的成型拉引而流向锡槽冷端,经冷却在玻璃板下表面析出部分SnO结晶,该SnO结晶极易吸附并渗入未硬化的玻璃板下面,使玻璃板产生“雾点”缺陷。在锡槽高温区,另有部分SnO及SnO2蒸发出来,冷凝聚积在锡槽顶盖的下表面,到一定程度形成灰渣脱落掉在未硬化的玻璃带上表面,形成“光畸变点”,或冷凝吸附于视孔玻璃内表面而影响操作观察。
目前国外采用扒渣机和保护气体排污及净化系统减少锡液污染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扒渣机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排出锡液表面的锡灰,不能脱除已溶于锡液的杂质,保护气体的排污及净化系统国内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浮法玻璃生产所用锡槽内锡液净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及装置能有效地脱除锡液中的氧化物,并能将氧化锡还原为金属锡,使锡液净化,保证并提高所生产玻璃板的质量,同时减少锡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锡液净化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将锡槽内的锡液引出使其流经由碳质材料形成的滤层实行过滤,过滤温度为250—350℃,优选为300—320℃,再将经过滤的锡液送回锡槽。
所说的锡液净化方法,可以在锡液过滤经1—2周后对滤层中留下的氧化锡进行升温还原,还原过程时间为2—4小时,还原温度为800—1000℃,优选为850—900℃。还原可以在碳质材料滤层中进行,以所说的碳质材料作还原剂;也可以另加还原剂和碳质材料滤层一起对氧化锡进行还原。还原氧化锡的意义在于①再生碳质材料滤层,②回收金属锡。另加还原剂的目的是补充碳的损耗。
所说的锡液净化方法,所采用的碳质材料可选用粒度70—100目的活性碳。还原过程所加入的还原剂在升温分解前为碳氢化合物,可选用柴油、煤油或二者的混合物,在升温分解后为碳—氢组合物。
上述锡液净化方法所采用的本发明的锡液净化装置,其技术方案是,有一与进料管通联的气液转换器,通气管一端与气液转换器通联另一端与正负压气源装置通联而装设。进料管出口端设有填装过滤材料的滤罐,滤罐外间隔贮液腔套有贮液罐,滤罐底部有液流通道与所说的贮液腔连通,贮液腔下部与出料管连通。贮液腔上部设有液位计和排气管,排气管上设有自动启闭的阀门。
该锡液净化装置在通气管上从气液转换器到正负压气源装置方向依次设有气体冷却装置和联有过滤器及油雾器,该过滤器与油雾器为并联式联接。
上述锡液净化装置的滤罐上设有电热器和温度计,排气管上设有压力表和安全阀。
还原引起碳的损耗,为了补充碳,在该锡液净化装置的油雾器上联设有还原剂加入装置。
本发明采取将锡槽中的锡液引出、经碳质材料滤层过滤而实现净化,由于选用70—100目这样足够细小粒度的碳质材料作滤层,并选择大于锡熔点而小于350℃这种锡液中氧化锡熔解度尽可能低的温度进行过滤,便能有效地将原先高温下熔于锡液的氧化锡析出并分离,使被污染的锡液得到净化。由于经锡液过滤一个周期后对滤层中的氧化锡实行升温还原,便可以使碳质材料滤层获得再生并且回收金属锡;由于本发明还加设一还原剂加入程序及所需装置,故可以弥补碳质材料参与还原所引起的损耗。本发明的方法及所采用的装置合理并切实可行,它能有效地净化锡液,保证并提高所生产的平板玻璃的质量与品级,同时可以减少锡耗。
下面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附图为一种锡液净化装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与名称1进料管,2出料管,3气液转换器,4冷却装置,5通气管,6过滤器,7油雾器,8正负压气源装置,9驱动装置,10还原剂加入装置,11电磁阀,12安全阀,13排气管,14液位计,15温度计,16贮液腔,17滤罐,18贮液罐,19电热器,20取样阀,21锡槽,22小车。
锡液净化方法实施例1将锡液从锡槽中引出使其流经70—100目的活性碳滤层,过滤温度为310℃,再将经过滤的锡液送回锡槽。为了对活性碳实现再生并回收金属锡,当锡液过滤经10天后,对滤层中留下的氧化锡进行升温还原,还原温度为900℃。还原可以在原活性碳滤层中进行,以活性碳作还原剂;为了弥补碳被氧化而损耗,可以在还原过程中加入柴油、煤油或二者混合物作添加还原剂,该还原剂进入还原场合分解为碳和氢。还原过程时间为3小时。
实施例2过滤温度为250℃,过滤经7天后进行还原,还原温度为800℃,时间为4小时。其他与实施例1的相同。
实施例3过滤温度为350℃,过滤经14天后进行还原,还原温度为1000℃,时间为2小时。其他与实施例1的相同。
本发明的一种锡液净化装置,在进料管1上联设一气液转换器3,通气管5一端与气液转换器3通联另一端与正负压气源装置8通联而装设,在通气管5上从气液转换器3到正负压气源装置8方向依次设有气体冷却装置4和并联有过滤器6及油雾器7。进料管1出口端设有填装粒度70—100目活性碳的滤罐17,滤罐17外间隔贮液腔16套有贮液罐18,滤罐17底部设滤网使液流通道与贮液腔16连通。贮液腔16下部与出料管2连通,贮液腔16上部设有液位计14和排气管13,排气管上设有电磁阀11、安全阀12和压力表。滤罐17上设有电热器19和温度计15。出料管2出口端通入锡槽内,该出料管2上设有取样阀20。一无级变速驱动装置9与正负压气源装置8相联接。为了弥补活性碳在还原中被氧化引起的损耗,在油雾器7上联设一还原剂加入装置10。整个装置座落于小车22。
本装置的工作气体为氮气。本装置进行锡液过滤前应将滤罐17予热至过滤温度,过滤温度为250—350℃,优选为300—320℃。使用时,启动驱动装置9使之带动正负压气源装置8的活塞上下运动。活塞向下运动时,气液转换器3处于负压状态而吸入锡液,向上运动时,气液转换器3处于正压状态,将锡液泵入滤罐17。滤罐17上的电热器19与温度计15组成开断式温度控制系统。泵入滤罐17的锡液,在过滤温度下经活性碳滤层过滤而净化。滤出的锡液流入贮液腔16。当贮液腔16内锡液液面低于液位计14时,电磁阀11处于常开状态,排气管13打开,滤罐17内无压力,不排锡。当锡液液面高于液位计14时,电磁阀11动作关闭排气管13,滤罐17内压力上升,出料管2开始排锡,液位下降,经延时1—10分钟液位接近罐底时,电磁阀11打开排气管13,开始下一循环。
经一段时间过滤后,在活性碳滤层中留下一定量的氧化锡。为了对活性碳实现再生同时回收金属锡,可对滤层中的氧化锡进行还原。还原时,停止或减少进锡,将滤罐17加热至还原温度,还原温度为800—1000℃,优选为850—900℃。还原在滤罐17中进行,以活性碳作还原剂,也可以另加还原剂一并进行还原。
权利要求
1.锡液净化方法,其特征是,将锡槽内的锡液引出使其流经由碳质材料形成的滤层实行过滤,过滤温度为250—350℃,优选为300—320℃,再将经过滤的锡液送回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液净化方法,其特征是,锡液过滤经一个周期后,对滤层中的氧化锡进行升温还原,还原过程温度为800—1000℃,优选为850—900℃;还原可以在碳质材料滤层中进行,以所说的碳质材料作还原剂,也可以在碳质材料滤层和添加还原剂这种组合体系中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锡液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说的锡液过滤一个周期为7—14天,所说的还原过程时间为2—4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锡液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说的碳质材料为活性碳,添加还原剂为碳—氢组合物,该组合物在加入还原场合前为未分解的碳氢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锡液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说的活性碳其粒度为70—100目;碳氢化合物可以是柴油、煤油或二者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锡液净化方法所采用的锡液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它有一与进料管(1)通联的气液转换器(3),通气管(5)一端与气液转换器(3)通联另一端与正负压气源装置(8)通联而装设;进料管(1)出口端设有填装过滤材料的滤罐(17),滤罐(17)外间隔贮液腔(16)套有贮液罐(18),滤罐(17)底部有液流通道与所说的贮液腔(16)连通,贮液腔(16)下部与出料管(2)连通,贮液腔(16)上部设有液位计(14)和排气管(13),排气管(13)上设有自动启闭的阀门(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锡液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在通气管(5)上从气液转换器(3)到正负压气源装置(8)方向依次设有气体冷却装置(4)和联有过滤器(6)及油雾器(7),该过滤器(6)与油雾器(7)为并联式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锡液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滤罐(17)上设有电热器(19)和温度计(15),排气管(13)上设有压力表和安全阀(12)。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锡液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出料管(2)上设有取样阀(20)。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所述的锡液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油雾器(7)上联设有还原剂加入装置(10)。
全文摘要
用于浮法玻璃成型的锡槽内锡液的净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是将锡液引出经碳质材料滤层过滤而净化,过滤温度为250-350℃,再将经过滤的锡液送回锡槽。经过滤一期间后可对留于滤层的氧化锡进行还原,还原温度为800-1000℃,其目的是再生滤层并回收锡。所说的装置,进料管联气液转换器后连入滤罐,通气管联气液转换器、冷却器、过滤器、油雾器后与气源装置相联。滤罐外套设贮液罐,出料管从贮液腔连入锡槽。该方法及装置能有效净化锡液,提高所生产玻璃的质量。
文档编号C03B18/18GK1127227SQ9510024
公开日1996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5年1月20日
发明者彭皓明 申请人: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