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31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门锁系统,该车用门锁系统具有门锁和手动锁定操作钮。
背景技术
总的来说,车辆的门锁系统具有能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的门锁,在所 述解锁状态中,门在设置在门上的门把手能够进行开门操作的状态下能被打开,在所述锁 定状态中,门在所述开门操作不能进行的状态下不能被打开,所述门锁系统还具有手动锁 定操作钮,在所述解锁状态和所述锁定状态之间切换门锁时,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在车辆 内被操作。
作为门锁的结构,门锁主要具有马达、旋转部件(蜗轮)和锁杆,所述旋转部件能 借助马达的动力旋转。所述锁杆能通过借助马达动力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运动至或移位 至设定了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以及设定了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进一步地,锁杆通过操 作线缆连接到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然后锁杆还能通过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运动 到或移位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这样的门锁已公开在例如日本专利临时公开号为 No. 2004-218425 和 No. 2008-248591 的申请文件中(在下文中称为 “JP2004-218425” 和 “JP2008-248591”)。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面描述的这种车用门锁系统中,当锁杆通过借助马达动力的旋转部件的 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锁杆沿运动方向高速运动继而猛烈撞击或碰撞一限 制锁杆运动量的止动器。这样,发生了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在牵拉现象中,锁杆沿运动方 向使止动器变形继而使该锁杆被牵拉到略微超过锁杆运动的限定位置的位置,在回弹现象 中,由于锁杆对止动器撞击时所产生的回弹而使得所述锁杆在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略 微回弹。
当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发生时,锁杆的牵拉和回弹直接传送或输送到操作线缆。 因此从操作线缆和锁杆之间的连接部分并且还从操作线缆和手动锁定操作钮之间的连接 部分产生了接触噪音。这因而导致了门锁系统品质的劣化。
针对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门锁系统,该门锁系统能够降 低锁杆借助马达动力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产生的接触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车用门锁系统包括手动锁定操作钮、门锁以及操作线缆。 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 及锁定位置;所述门锁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 在门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传递至门 锁。其中,门锁具有(a)基体部件,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b)锁 杆,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的其中 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和将门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所述马达安装 在基体部件中;(d)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支撑的马达的动力旋转并使 锁杆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 沿着锁杆或操作线缆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借助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 或锁定位置时,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通过沿着锁杆或操作线缆的运动方向与锁杆或操作 线缆相接触而在与锁杆或操作线缆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或操作线缆施加摩擦阻 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用门锁系统包括手动锁定操作钮、门锁以及操作线 缆。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 以及锁定位置;所述门锁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 操作在门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传递 到门锁。其中,门锁具有(a)基体部件,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 (b)锁杆,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的 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 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所述马 达安装在基体部件中;(d)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支撑的马达的动力旋 转并使锁杆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所述粘性阻力施 加装置沿着锁杆或操作线缆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借助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到解锁 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通过沿着锁杆或操作线缆的运动方向与锁杆或 操作线缆相接触而在与锁杆或操作线缆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或操作线缆施加粘 性阻力。
根据本发明另外的方面,车用门锁系统包括手动锁定操作钮、门锁以及操作线 缆。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 以及锁定位置;所述门锁被设置在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 操作在门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传递 到门锁。其中,门锁具有(a)基体部件,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中的任一个上; (b)锁杆,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的 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 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所述马 达安装在基体部件中;(d)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支撑的马达的动力旋 转并使锁杆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固定 到操作线缆的所述一端的球形端部和手动锁定操作钮的连接槽之间,所述球形端部与所述 连接槽相联,并且在锁杆借助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弹性部 件沿着操作线缆的轴向具有弹性作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从下面参考附图的描述中将变得能够理解。


图1是本发明应用到其中的车辆的侧视图2是本发明门锁系统的侧视图3是沿图2的II1-1II线截取的剖面图4是手动锁定操作钮的透视图5是从斜向下方向观察的手动锁定操作钮的透视图6是盖打开状态下的门锁的侧视图7是盖关闭状态下的门锁的侧视图8是沿图7的VII1-VIII线截取的放大剖面图9是在锁定状态中的操作机构的侧视图10是在解锁状态中的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降低由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引起的接触噪音是可能的,所述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在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而使具有动量的锁杆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 易于发生,其中旋转部件的旋转通过马达的动力实现。
本发明的门锁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考附图作如下阐释。在每一附图中,左 侧表示“前侧”或“向前方向”,而右侧表示“后侧”或“向后方向”。然而,“前”和“后”等这 些术语是用于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个元件定位的目的而不构成限制性术语。
如图1和图2所示,门锁系统I具有门锁2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该门锁2安装在 车辆的前门(以下简称“门”)D的内部后端。手动锁定操作钮4设置在门D的内侧(或在车 体的内侧),并且该手动锁定操作钮4通过操作线缆3与后面提及的门锁2的锁杆13相连, 所述操作线缆由能够传送操作力的博登拉线(Bowden cable)形成。
如图2、6和7所示,门锁2的结构包括接合机构5和操作机构6。所述接合机构5 通过与设置在车体侧的撞针的接合而使门D保持在关闭状态,所述操作机构6可在解锁状 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解锁状态中,门D能通过安装在门D外侧的外把手OH的开 门操作或通过安装在门D内侧的内把手IH的开门操作打开,在所述锁定状态中,即使通过 外把手OH或内把手IH执行开门操作,门D也不能被打开。这里,在图2中,为了更清楚地 示出所述操作机构6的内部机械机构,门锁2以一部分壳体10被去除的方式示出,该部分 壳体对应于容纳接合机构5和操作机构6的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手动锁定操作钮4由一竖直方向的轴8支撑在基部部件7上, 该基部部件固定在门D的内侧。手动锁定操作钮4能在门的内侧手动操作并位于图3实线 所示的锁定位置(操作机构6被设定到锁定状态的位置)以及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锁位 置(操作机构6被设定到解锁状态的位置),该解锁位置是从锁定位置顺时针方向旋转一预 定角度得到。
手动锁定操作钮4在其能够旋转的末端部分具有圆孔形状的连接槽41。如附图3 和4可见,固定安装到操作线缆3的前端(或顶端或一端)的金属制球形端部31装配在连接 槽41内并与该连接槽相联。这里,内把手IH设置在基部部件7上的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 下侧部,以便能够从内部实施开门操作。
基部部件7设置有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形成的橡胶止动件7a。橡胶止动件7a 通过抵接或接触手动锁定操作钮4而限制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固定安装到操作线缆3上的所述球形端部31被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形成的保护罩9遮盖。
如图4和5所示,保护罩9具有大体上半球形的形状,其前部敞开以便能从操作线 缆3的轴向方向(运动方向)遮盖所述球形端部31。另外,保护罩9用于抑制从球形端部31 和连接槽41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接触噪音,这是由于保护罩在操作线缆3的轴向方向上具有 弹性因而能吸收在球形端部31和连接槽41之间、操作线缆3的轴向方向上的振动,该振动 是由于为使球形端部31能插入和装配进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内而设置的尺寸容 差而产生的。
门锁2的接合机构5具有本体51、碰锁(未示出)和棘齿,所述本体51可靠地固定 到门D上,所述碰锁可枢转地被支撑在本体51内并能与设置在车体侧的撞针接合,所述棘 齿可枢转地被支撑在本体51内并能通过与碰锁的接合而约束碰锁的枢转运动。当门D关 闭时,碰锁与撞针接合且棘齿在碰锁枢转运动的方向上也与碰锁接合,因而使门D保持在 关闭状态。
如图9和10所示,显示了作为门锁2的操作机构6的结构,操作机构6在壳体10 (即固定至接合机构5的本体51的基体部件)中具有能正向和反向转动的马达11 ;能借助 马达11的动力旋转的蜗轮(旋转部件)12 ;通过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或设置在门D的外 侧的钥匙柱KC的操作而借助于马达11的动力将操作机构6带入到解锁状态以及锁定状态 的锁杆13 ;与所述锁杆一同工作的提升杆14 ;通过由能够传送操作力的博登拉线形成的操 作线缆15连接到内把手IH的内部杆16 ;与钥匙柱KC连接的钥匙杆17 ;能将钥匙杆17的 运动传到锁杆13的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 ;连接到外把手OH的外部杆20等等。 此处,在图9和图10中,操作机构6以一部分壳体10被去除的方式示出以清楚且容易地理 解操作机构6的内部机构。
如图6和7所不,盖21与壳体10相连,所述盖遮盖或不遮盖设置在壳体10下部 侧表面的开口 101。当使操作线缆3和15分别与锁杆13和内部杆16相连接时,盖21如图 6所示地打开。在连接以后,如图7所示,盖21关闭以防水并防止部件丢失。
如图8所示,由诸如海绵这样的柔软的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部件22沿着操作线缆 3的运动路径或路线粘接或设置在盖21的内表面上,即在当盖21关闭时面向并接近操作线 缆的表面上(见图6和7)。关于弹性部件22的作用,后面将会详细解释。
钥匙杆17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内的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内部向外部的方 向,反之亦然)上设置的轴上。根据钥匙柱KC的锁定操作,钥匙杆17从图2、9和10所示的 中间位置在锁定方向(图2、9和10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一定角度,而根据钥匙柱KC的 解锁操作,钥匙杆17从所述中间位置在解锁方向(图2、9和10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一 定角度。
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内的在车辆的横向方 向上设置的轴23上。为了将钥匙杆17的枢转运动传递到锁杆13上,第一连接杆18的上 端部分181与形成在钥匙杆17上的长孔171相联,并且第二连接杆19的下端部分与锁杆 13上端部分可枢转地相连。
锁杆13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内的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设置的轴24上,并且 锁杆13能够旋转(运动)到图10所示的解锁位置(操作机构6设定为解锁状态的位置)以及 能够旋转(运动)到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操作机构6设定为锁定状态的位置)。锁杆13在其转动表面设置有止动器部分132,该止动器部分从转动表面突出并且该止动器部分的外 周覆盖有诸如橡胶的弹性部件。在解锁状态中,如图10所示,止动器部分132抵接或接触 设置在壳体10内的解锁止动器102。在锁定状态中,如图9所示,锁杆13 (还有止动器部 分132)从解锁位置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预定角度,并且止动器部分132抵接或接触设置在 壳体10内的锁定止动器103。锁杆13凭借保持在壳体10内的弹簧25的弹性力而被弹性 地保持在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
如图8所示,形成在操作线缆3的前端(或后端或另一端)的曲柄形弯曲端33插入 到形成在锁杆13的下部的连接孔131中并与该连接孔相联,其中操作线缆3的顶端(一端) 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接。通过这种连接,手动锁定操作钮4和锁杆13通过操作线缆3 互相连接。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解锁操作和锁定操作由此通过操作线缆3传递到锁杆13, 锁杆13继而响应于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如前面所 描述的,锁杆13的上端部分与第二连接杆19相连。通过这一连接,钥匙柱KC的操作通过 钥匙杆17、第一连接杆18以及第二连接杆19传递到锁杆13。锁杆13因而同样通过钥匙 柱KC的操作而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
如图8所示,由例如橡胶形成的筒状弹性部件29设置在锁杆13的连接孔131的 内周表面上,操作线缆3的弯曲端33插入到所述筒状弹性部件29中。筒状弹性部件29消 除了弯曲端33在连接孔131内的振动,该振动由为使弯曲端33能插入连接孔131内而设 置的间隙和尺寸容差而产生。筒状弹性部件29继而用于抑制从弯曲端33和连接孔131之 间的间隙产生的振动噪音。
锁杆13在离心的方向上延伸,这可以在附图中看出(特别是图9和10),锁杆13设 置有第一接合臂133和第二接合臂134,后面提到的蜗轮12的接合突出部121、122能与所 述第一接合臂133和第二接合臂134接合。
粘接到壳体10的盖21上的弹性部件22浸满高粘性的油脂G。如图8所示,两个 弹性部件22、22设置在盖21上,并且这些弹性部件22、22具有沿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的 各自的预定宽度,其中一个宽度对应于刚好在锁杆13的锁定位置(图8中实线所示)之前 的位置和略微超过锁定位置的过行程位置之间的范围,另一个宽度对应于在刚好在锁杆13 的解锁位置(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之前的位置和略微超过解锁位置的过行程位置之间的范 围。
如图8所示,操作线缆3在接近弯曲端33的部分设置有扩大直径接触部件32,所 述扩大直径接触部件与操作线缆3 —体运动,并且在锁杆13运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 沿着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与各弹性部件22的表面接触。
油脂G浸溃在其中的弹性部件22作为一种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在一旦锁杆13运 动到锁定位置以及运动到解锁位置时,通过接触部件32与弹性部件22的表面的接触,所述 油脂通过粘性牵拉而经由接触部件32对操作线缆3施加与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轴向方 向)相反方向的制动作用力(或制动作用)。通过这一机制,这种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对操作线 缆3施加与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制动作用,继而抑制锁杆13运动到锁定位置 或解锁位置以及止动器部分132触碰或接触锁定止动器103或解锁止动器102时所产生的 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用于降低操作线缆3的牵拉和回弹所引起的 接触噪音。
此处,如果需要的话,油脂G可以被去掉。在油脂G被去掉的情况下,弹性部件22 作为一种摩擦阻力施加装置,在一旦锁杆13运动到锁定位置以及运动到解锁位置时,通过 弹性部件22与操作线缆3的接触部件32的接触,所述弹性部件通过摩擦阻力对操作线缆 3施加与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制动作用力(或制动作用)。这与上面所述的浸 满油脂G的弹性部件22所产生的效果基本相同。
进一步地,接触部件32也可以被去掉。然而,因为操作线缆3和弹性部件22 —直 处于接触状态,考虑到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力,最好还是设置接触部件32。
蜗轮12可旋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内的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设置的轴26上。蜗 轮12与蜗杆111啮合,所述蜗杆固定安装到马达11的旋转轴上,因而通过马达11的转动 而向前和向后旋转。
蜗轮12在其两个转动表面上设置有能与锁定杆13的第一接合臂133及第二接合 臂134接合的接合突出部121和接合突出部122。此处,设置在蜗轮12面向外部侧的转动 表面上的接合突出部122 (即设置在图9和10中的后侧的转动表面上的接合突出部)以及 设置在蜗轮12面向内部侧的转动表面上的接合突出部121 (即设置在图9和10中的前侧 的转动表面上的接合突出部)相对于转动表面对称,即,接合突出部121和接合突出部122 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图9和图10中,由于接合突出部122隐藏在接合突出部121的 后面,接合关出部122仅以括号中的附图标记122显不。
在图10所示的解锁状态中,当马达响应于操作开关的锁定操作而在锁定方向上 旋转时,蜗轮12在锁定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而后侧的接合突出部122沿顺 时针方向接合并推动第二接合臂134的侧表面。随着接合突出部122的旋转,第二接合臂 134以在图10中向左下的方向被推动,锁杆13继而从解锁位置朝向锁定位置(在逆时针方 向上)旋转(枢转),并且止动器部分132与锁定止动器103相抵接。锁杆13从而借助止动 器部分132与锁定止动器103的接触而停止在锁定位置。另外,当蜗轮12继续在锁定方向 旋转时,锁杆13的第二接合臂134从蜗轮12的接合突出部122脱离,随后前侧的接合突出 部121在如图9所示的锁杆13不能枢转的方向上与第一接合臂133的顶端的上表面接合。 蜗轮12的旋转因而被强制停止。
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中,当马达11响应于操作开关的解锁操作而在解锁方向旋 转时,蜗轮12在解锁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接合突出部121沿逆时针方 向接合并推动第一接合臂133的侧表面。随着接合突出部121的旋转,第一接合臂133以在 图9中向右上的方向被推动,锁杆13继而从锁定位置朝向解锁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枢转),并且止动器部分132与解锁止动器102相抵接。锁杆13从而借助止动器部分132 与解锁止动器102的接触而停止在解锁位置。另外,当蜗轮12继续在解锁方向旋转时,锁 杆13的第一接合臂133与蜗轮12的接合突出部121脱离,并且随后接合突出部122在如 图10所示的锁杆13不能枢转的方向上与第二接合臂134的顶端的上表面接合。蜗轮12 的旋转因而强制停止。
关于锁杆13的第一接合臂133的顶端和第二接合臂134的顶端的形状,在蜗轮12 的旋转由于蜗轮12的接合突出部121和122与第一接合臂133和第二接合臂134的顶端 接合而被强制停止的情形下,每个形状都设置为使得施加到锁杆13上的作用力的方向是 朝向锁杆13的枢转轴24的方向。作为替代,每个形状可以设置为使得当锁杆13朝向锁定位置运动(枢转)时,施加到锁杆13上的作用力的方向是锁杆13的锁定方向;以及使得当 锁杆13朝向解锁位置运动(枢转)时,施加到锁杆13上的作用力的方向是锁杆13的解锁方向。
提升杆14的下部可枢转地与在外部杆20处所提供的内部侧端部201相连,以使 得允许所述提升杆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进行预定角度的枢转运动。另一方面,形成在提升 杆14的上部的长槽141与锁杆13可滑动地相联,以使得允许所述长槽相对于锁杆13在上 下方向上的滑动运动。通过这些连接,提升杆14运动到分别由图10和图9示出的解锁位 置以及锁定位置,而这对应于锁杆13的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的运动。
外部杆20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下部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的轴(未示出)上。外 部杆20的外部侧端部通过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操作力传动部件27(见图1)与外部把手OH 连接。通过这些连接,当实施外把手OH的开门操作时,外部杆20在打开方向(使内部侧端 部201向上运动的方向)上旋转(枢转)预定角度,然后所述提升杆14随着外部杆20的运 动(内部侧端部201的运动)向上运动。
内部杆16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壳体10内的在车辆横向方向上设置的轴上。在内部 杆16的下端处提供的连接部161与操作线缆15的尾端(或后端)相连,所述操作线缆15的 顶端与内把手IH相连。通过这些支撑和连接,当实施内把手IH的开门操作时,内部杆16从 图9和图10所示的保持位置在打开方向(在图9和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枢转), 然后从外部杆的下侧接合并推动外部杆20,从而使外部杆20沿打开方向旋转。
在图10所示的操作机构6的解锁状态下,当实施外把手OH或内把手IH的开门操 作时,提升杆14随着外部杆20在打开方向上的枢转运动而仅仅向上运动。通过这些运动, 设置在提升杆14上的释放部142与打开杆52接触或接合,其中所述打开杆52在该打开 杆的旋转方向上与棘轮整体旋转,然后该棘轮在使所述棘轮与碰锁脱离的方向上旋转(枢 转)。结果,碰锁和棘轮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因此门D打开。
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操作机构6的锁定状态下,即使通过外把手OH或内把手 IH的开门操作,提升杆14随着外部杆20在打开方向上的枢转运动而向上运动,但由于提升 杆14的释放部142没有与打开杆52相接触或相接合,因此门D不能被打开。
下面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工作方式。
在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中(或在图10所示的解锁状态中),当锁杆13借助马达11 的动力像上面描述的那样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锁杆13的止动器部分132抵接 解锁止动器102 (或锁定止动器103)。此时,使锁杆13运动到略微超过解锁位置(或锁定 位置)的位置的牵拉现象以及使锁杆13在锁定方向(或解锁方向)上通过反弹而略微回弹 的回弹现象都会发生。
当牵拉现象发生时,锁杆13的过行程被传递至操作线缆3。操作线缆3也在轴向 上略微运动,而这种略微运动也进一步传递到手动锁定操作钮4。
另一方面,当回弹现象发生时,锁杆13的回弹被传递到操作线缆3。操作线缆3继 而在轴向上略微运动,并且上述回弹也进一步传递到手动锁定操作钮4。正因如此,在相关 领域门锁系统中,通过并响应于操作线缆3在轴向上快速微小的运动,操作线缆3的弯曲端 33和锁杆13的连接孔131之间的连接产生接触噪音,并且操作线缆3的球形端部31和手 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之间的连接也产生接触噪音。这因而导致门锁系统I品质的劣化。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一旦出现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操作线缆3在轴 向上的快速微小的运动可以通过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含有油脂G)的粘性阻力的制动作用或 者摩擦阻力施加装置(弹性部件22)的制动作用来进行抑制。另外,来自操作线缆3的弯曲 端33和锁杆13的连接孔131之间的连接的接触噪音可以通过弹性部件29降低。另外,来 自操作线缆3的球形端部31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之间的连接的接触噪音可以 借助保护罩9在线缆3的轴向方向上的弹性作用降低。
如前面所描述的,因为手动锁定操作钮4由橡胶止动件7a被限制到锁定位置以及 解锁位置,所以接触噪音因手动锁定操作钮4和橡胶止动件7a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然而, 由于操作线缆3因牵拉现象而在轴向方向上产生的快速微小的运动被粘性阻力施加装置 的制动作用或摩擦阻力施加装置的制动作用所抑制,因此降低因手动锁定操作钮4和橡胶 止动件7a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噪音是可能的。
由于以上工作方式的缘故,降低锁杆13借助马达11的动力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 定位置)时的接触噪音从而提高门锁系统的品质是可能的。
这里,在本发明中,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含有油脂G)或者摩擦 阻力施加装置(弹性部件22)、保护罩9和弹性部件29并不都是必须的,但它们当中的至少 一个是必须的。
例如,在只设置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含有油脂G)或者只设置摩擦阻力施加装置(弹 性部件22)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回弹现象,则可通过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油脂G)的粘性阻力 的制动作用或者摩擦阻力施加装置(弹性部件22)的制动作用来抑制操作线缆3在轴向方 向上的快速微小运动。因此,与相关领域的门锁系统相比,降低由于操作线缆3的弯曲端33 与锁杆13的连接孔131彼此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噪音以及降低由于操作线缆3的球形端部 31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彼此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噪音是可能的。另外,由于制动 作用减少了操作线缆3在牵拉现象中的一定量的牵拉,因此一旦手动锁定操作钮4和橡胶 止动件7a之间接触时,降低由于手动锁定操作钮4与橡胶止动件7a相接触而产生的接触 噪音是可能的。
在本发明中不设置粘性阻力施加装置(含有油脂G)或者不设置摩擦阻力施加装置 (弹性部件22)而是设置保护罩9和/或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虽然由于回弹现象的原因 操作线缆3在轴向方向上会快速略微地运动,但是通过保护罩9来降低操作线缆3的微小 运动导致的操作线缆3的球形端部31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彼此接触而产生的 接触噪音是可能的。另外,借助于弹性部件29可降低所述操作线缆3的弯曲端33与锁杆 I的连接孔131之间的相互接触(这种相互接触是由操作线缆3的略微运动所导致的)所产 生的接触噪音。
另外,因为锁杆13由于牵拉现象而产生的运动能被保护罩9和/或弹性部件29 吸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手动锁定操作钮4和橡胶止动件7a之间接触时,降低由于手 动锁定操作钮4与橡胶止动件7a相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噪音也是可能的。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i)门锁2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可以设置在 车体侧。(ii)借助马达11动力旋转的蜗轮12 (其作为旋转部件)可以变为正齿轮。(iii) 作为沿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设置的弹性部件22的替代,可以沿锁杆13的运动方向设置且在锁杆13运动到解锁和/或锁定位置时与锁杆13的转动表面相接触的部件。该部件通 过与锁杆13的转动表面相接触而对锁杆13施加由粘性阻力(或摩擦阻力)产生的阻力。
由前面的描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车用门锁系统具有手动锁定操作钮4、门锁2以及操作线缆3,所述手动锁定操作 钮4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所 述门锁2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在门D的解 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3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至门锁2。 门锁2具有C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b)锁杆 13,所述锁杆可枢转地由基体部件10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3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3的 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 将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 11,所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 撑的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摩擦阻力施 加装置22,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 13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通过 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相接触而在与锁杆13或操 作线缆3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13或操作线缆3施加摩擦阻力。
在本发明中,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是柔软的弹性材料。
由于在锁杆13运动至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由摩擦阻力施加装置的摩擦阻力 产生的制动作用施加到操作线缆3或锁杆13上,因此这样则可降低由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 所导致的接触噪音,所述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在通过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使具有动量的 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易于发生,其中旋转部件的旋转通过马达11的动力 实现。
车用门锁系统具有手动锁定操作钮4、门锁2以及操作线缆3。所述手动锁定操作 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所述 门锁2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在门D的 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3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到门锁 2。门锁2具有(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b)锁 杆13,所述锁杆可枢转地由基体部件10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3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3 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 将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 11,所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 撑的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粘性阻力施 加装置,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13 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通过沿着 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相接触而在与锁杆13或操作线 缆3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13或操作线缆3施加粘性阻力。
在本发明中,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是柔软的弹性材料,所述柔软的弹性材料浸满高 粘性的油脂。
由于锁杆13运动至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由粘性阻力施加装置的粘性阻力产 生的制动作用施加到操作线缆3或锁杆13上,这样则可降低由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所导致 的接触噪音,所述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在通过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使具有动量的锁杆13 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易于发生,其中旋转部件的旋转通过马达11的动力实现。
车用门锁系统具有手动锁定操作钮4、门锁2以及操作线缆3。所述手动锁定操作 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可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所述 门锁2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在门D的 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操作线缆3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到门锁 2。门锁2具有(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b)锁 杆13,所述锁杆可枢转地由基体部件10支撑并且与操作线缆3的另一端相连(操作线缆3 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运动到将 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和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c)马达11,所 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撑的 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弹性部件9,所述 弹性部件设置在固定到操作线缆3 —端的球形端部31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之 间,所述球形端部31与所述连接槽连接,并且在锁杆13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运动到 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弹性部件在操作线缆3的轴向方向具有弹性作用。
借助设置在固定到操作线缆3的一端的球形端部31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 槽41之间的弹性部件9,则可降低由牵拉现象和回弹现象所引起的接触噪音,所述牵拉现 象和回弹现象在通过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使具有动量的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 置时易于发生,其中旋转部件的旋转通过马达11的动力实现。
2011年9月12日提交的2011-198872号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结合在此。
虽然在上面的内容中参考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 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教导能想到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的 修改和变形。本发明的范围参考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门锁系统,所述车用门锁系统包括 手动锁定操作钮(4),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 门锁(2),所述门锁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所述门锁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在门(D)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操作线缆(3),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至门锁(2),并且其中 门锁(2)具有 C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 (b)锁杆(13),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10)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在操作线缆(3)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的情况下,所述锁杆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和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 (c)马达(11),所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 (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撑的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 (e)摩擦阻力施加装置(22),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13)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通过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相接触而在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13)或操作线缆(3)施加摩擦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锁系统,其中所述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是柔软的弹性材料。
3.一种车用门锁系统,所述车用门锁系统包括 手动锁定操作钮(4),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 门锁(2),所述门锁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所述门锁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在门(D)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操作线缆(3),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至门锁(2),并且其中 门锁(2)具有 (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 (b)锁杆(13),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10)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在操作线缆(3)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的情况下,所述锁杆与操作线缆(3)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 (c)马达(11),所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 (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撑的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e)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路线设置,并且在锁杆(13)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通过沿着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的运动方向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相接触而在与锁杆(13)或操作线缆(3)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锁杆(13)或操作线缆(3)施加粘性阻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门锁系统,其中所述粘性阻力施加装置是浸满高粘性油月旨(G)的柔软的弹性材料。
5.一种车用门锁系统,所述车用门锁系统包括 手动锁定操作钮(4),所述手动锁定操作钮被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能够操作为使其位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 门锁(2),所述门锁设置在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并且所述门锁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在门(D)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操作线缆(3),所述操作线缆能将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传递至门锁(2),并且其中 门锁(2)具有 Ca)基体部件(10),所述基体部件被固定到车体或门(D)中的任一个上; (b)锁杆(13),所述锁杆由基体部件(10)能够枢转地支撑,并且在操作线缆(3)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4)相连的情况下,所述锁杆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操作而运动到将门(D)带入到解锁状态中的解锁位置以及将门(D)带入到锁定状态中的锁定位置; (c)马达(11),所述马达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 (d)旋转部件(12),所述旋转部件借助由基体部件(10)支撑的马达(11)的动力旋转并使锁杆(13)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以及 Ce)弹性部件(9),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固定到操作线缆(3)的所述一端的球形端部(31)和手动锁定操作钮(4)的连接槽(41)之间,所述球形端部(31)与所述连接槽相联,并且在锁杆(13)借助旋转部件(12)的旋转而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所述弹性部件在操作线缆(3)的轴向上具有弹性作用。
全文摘要
一种车用门锁系统,具有手动锁定操作钮、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在门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的门锁以及将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传递到门锁的操作线缆。门锁具有基体部件、锁杆、马达、旋转部件以及摩擦阻力施加装置,所述锁杆可枢转地由基体部件支撑,并且在操作线缆的其中一端与手动锁定操作钮相连的情况下,所述锁杆与操作线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锁杆能根据手动锁定操作钮的操作而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所述旋转部件借助马达动力旋转并使锁杆运动至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摩擦阻力施加装置在锁杆运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通过与锁杆或操作线缆相接触而对锁杆或操作线缆施加摩擦阻力。
文档编号E05B47/00GK102995982SQ20121029606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2日
发明者北村阳亮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