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换向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特别是有关一种可改变其旋向状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当安装电动锁在门片上时,常将电动锁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靠近门片的边缘的位置上,这样把手装置便可相对设置在门片的另一边缘的枢轴具有一段最大距离。因此,当使用者利用把手装置在门片解闩后推开门片时,因使用者对门片的施力处与枢轴距离较远,故使用者可相对以较小的施力推开门片。此外,因上述的把手装置靠近设置在靠近门片的边缘的位置,当使用者推开门片时,常将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把手装置在门片开启过程中与位在门片边缘处的墙面干涉。然而,实际上,门片的内外两侧均需设置有把手装置设置,以分别供使用者开门外出以及开门进入。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时,若以相同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门片的外侧时,其设置方向必朝靠近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换句话说,上述的设置方式在使用者开门进入时,把手装置便有与门片干涉的风险。另一方面,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时,若以相同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门片的外侧时,其设置方向必朝靠近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换句话说,上述的设置方式在使用者开门外出时,把手装置便有与门片干涉的风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改变其旋向状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壳体、把手部、换向片以及止挡片。所述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所述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且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所述换向片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所述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通过换向片上的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以改变把手装置的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一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一旋向状态,例如右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二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二旋向状态,例如左旋向状态。这样一来,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右旋向状态设置时,也就是当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时,设置在门片的外侧的把手装置可相对以左旋向状态设置,意即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不论在使用者开门进入或使用者开门外出时,均可防止把手装置与门片干涉。除此之外,当把手装置完成旋向状态的改变后,弹性件可推抵止挡片,使止挡片复位到第一导引部或第二导引部中。这样一来,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便可达到自动复位的功效。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 锁的元件部分爆炸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2是图20所示的把手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于该第一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于该第二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在初始位置的元件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30、30’、80 电动锁31墙面
32门片34传动机构36电致动件38输入单元40控制单元42、42’第一转动轮44、44’第二转动轮46、46’干涉机构48蜗齿轮50推动件52底板54离合件56带动凸轮58锁闩总成60、82把手装置64接触开关66第三受推结构 68停止端70反转端71解闩控制旋钮72离合机构74锁匙总成76转动卡制件78锁匙件84壳体86固定件88换向片90复位件92止挡片96压杆421转动凹部461卡槽463、463’容置槽465开口467卡固件469、469’、 弹性件62、94501传动齿轮部503破孔505,541第二受推结构 507推动件部521 轴管523、761第一受推结构581 锁舌583带动柱601 把手部603管状部741 锁壳743锁心745 锁匙带动板747锁槽861 穿孔881第一导引部883 第二导引部921止挡结构923 突点SI第一侧S2 第二侧S3第三侧S4 第四侧A轴向方向B 径向方向X长轴Xl 第一位移方向X2第二位移方向Dl 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RUffl第一转向R2、W2 第二转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考图1,图1是本 发明一个实施例电动锁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动锁30可安装在一个门片32上,电动锁30用来将门片32闩锁在一个墙面31上或将门片32自墙面31解H,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一种闩锁状态或一种解闩状态。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锁30包含有一个传动机构34。此外,传动机构34包含有一个电致动件36,电致动件36用来作为电动锁30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地,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输入单元38,其用来输入一个信号,如密码信号。在这个实施例中,输入单元38可以是一个铵键装置,但不受此限。举例来说,输入单元38也可以是一个触控面板。换句话说,只要是可用来输入该信号的输入装置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控制单元40,其耦接输入单元38与电致动件36。当使用者欲开启门片32时,首先通过输入单元38输入该信号至控制单元40。接着,当由输入单元38所输入的该信号与一个授权信号相符时,控制单元40便控制电致动件36通电运转,以驱动传动机构34运行后续的解闩等动作。除此之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转动轮42以及一个第二转动轮44。第一转动轮42用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且第一转动轮42具有轴向方向A。第二转动轮44在轴向方向A上与第一转动轮42相邻排列,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沿轴向方向A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请参考图3以及图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转动轮42具有一个转动凹部421,第二转动轮44具有一个转动轴部441,且转动轴部441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转动凹部421中。此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干涉机构46,其设置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之间。在这个实施例中,干涉机构46包含有两个卡槽461以及一个容置槽463。各卡槽461形成在第一转动轮42的转动凹部421的外围且具有一部分圆弧凹表面,容置槽463形成在第二转动轮44的转动轴部441的端面。请参考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沿转动轴部441的轴向方向A组装后,干涉机构46就可以被设置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之间,且容置槽463是位在各卡槽461的内侧。此外,容置槽463沿垂直转动轴部441的轴向方向A的径向方向B上形成有两个开口 465。除此之外,干涉机构4进一步包括两个卡固件467以及一个弹性件469。各卡固件467具有一部分圆弧凸表面,且各卡固件467位在容置槽463中且可脱离地卡制在卡槽461中。弹性件469设置在容置槽463中,此外当弹性件469设置在容置槽463中时,由于卡固件467占据了容置槽463的部分空间,致使弹性件469并不能在容置槽463中呈释放状态,反而是会被卡固件467所推抵而使弹性件469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弹性件469即可相对卡固件467分别施予一个弹性力,以沿着径向方向B上的箭头所示方向分别将各卡固件467朝外推抵。这样一来,各卡固件467的部分圆弧凸表面分别通过开口 465接触卡槽461的部分圆弧凹表面,以卡制在对应的卡槽461中(如图5所示)。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可通过各卡固件467互相干涉,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沿第一转动轮42的轴向方向A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在这个实施例中,弹性件469是一个C形簧片,容置槽463是一个C形凹槽,且该C形簧片的两端分别在径向方向B上弹性抵接各卡固件467。另外,实际上,各卡固件467可分别是一个滚柱结构,且各卡槽461可分别是一个相对应的半圆柱形凹槽(如图3以及图4所示)。综上所述,卡槽461以及卡固件467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本发明的干涉机构46也可仅包含有一个卡固件467以及对应的一个卡槽461。或者是,干涉机构46也可包含有两个弹性件469以及两个容置槽463,各弹性件469分别设置在容置槽463中,且各弹性件469的两端分别抵接卡固件467。换句话说,干涉机构46也可包含有四个卡固件467以及对应的四个卡槽461,意即本发明的干涉机构46包含有至少一个卡槽461、至少一个容置槽463、至少一个卡固件467以及至少一个弹性件469。也就是说,只要是上述的卡槽461、容置槽463、卡固件467以及弹性件469的设置数量可使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互相干涉,进而使第一转动轮42可与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的结构设计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除此之外,传动机构34具有一个蜗齿轮48,其连接电致动件36,且蜗齿轮48用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至第一转动轮4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实际上,电致动件36可以是一个马达,例如直流马达等。此外,为配合蜗齿轮48的齿形,第一转动轮42可以是一个斜齿轮,其用来嚿合蜗齿轮48,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另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推动件50,且推动件50具有一个传动齿轮部501。在这个实施例中,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用来嚿合第二转动轮44,且第二转动轮44可以是一个正齿轮。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就可以通过蜗齿轮48传递至第一转动轮42,接着再通过干涉机构46将该扭力传递至第二转动轮44,最后通过第二转动轮44将该扭力传递至推动件50。综上所述,当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时,第一转动轮42会承受来自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该扭力,且第二转动轮44会承受来自电动锁30其它内部元件(例如推动件50等)的内阻力所形成的扭力。在一般状况下,弹性件469可沿着径向方向B上驱动各卡固件467分别通过各开口 465卡合在相对应的卡槽461,以卡固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就可以驱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而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该扭力可依序通过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以驱动推动件50转动。另一方面,若传动机构34产生故障,导致第二转动轮44无法转动时(即俗称的卡死),在这一特殊状况下,当电致动件36驱动第一转动轮42转动时,由于各卡固件467与各卡槽461之间的圆滑啮合型式,使得各卡固件467随着第一转动轮42的转动,可以轻易地脱离相对应的卡槽461。这样一来,第一转动轮42与第二转动轮44不构成干涉,意即第一转动轮42可相对第二转动轮44转动。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便无法驱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通过这样的设计,当第二转动轮44呈卡死状态时,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该扭力便还可以输出给第一转动轮42使其自由空转,不会因为扭力无法输出而将扭力转化为热能累积在电致动件36内部,造成电致动件36内部零件因高热而损坏。在这个实施例中,电致动件36通过蜗齿轮48嚿合第一转动轮42,且第二转动轮44 P齧合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但不以为限。举例来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致动件36也可通过蜗齿轮48嚿合第二转动轮44,且第一转动轮42 B馨合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承上所述,第二转动轮44实际上可设计为一个斜齿轮,且第一转动轮42可设计为一个正齿轮,使上述齿轮可符合传动需求。综上所述,电致动件36可通过蜗齿轮48 B馨合第一转动轮42或第二转动轮44。至于采用上述何者的设计,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请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5所示,干涉机构46’与上述的干涉机构46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干涉机构46’包含有四个弹性件469’、四个容置槽463’以及四个卡固件467。在这个实施例中,各弹性件469’分别是一个压簧,各容置槽463’分别是一个长形凹槽,且各压簧分别设置在长形凹槽中,而各压簧就可以分别沿着径向方向B上施予卡固件467该弹性力,以沿着径向方向B上分别将各卡固件467朝外推抵。这样一来,各卡固件467分别通过开口 465卡制在对应的卡槽461中(如图6所示),而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就可以通过各卡固件467互相干涉,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需注意的是,图6以及图5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其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作用原理,为求简洁,故在这里不再赘述。请参考图1以及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7所示,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底板52。底板52用来锁附在门片32,以固定传动机构34在门片32上。此外,底板52具有一个轴管521,且推动件50具有一个破孔503。在安装推动件50以及底板52时,轴管521穿设在破孔503。这样一来,推动件50就可以相对底板52转动。请参考图8以及图9,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底板52以及推动件50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底板52以及推动件50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底板52具有两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另具有两个第二受推结构505以及一个推动件部507,第二受推结构505是形成在推动件部507上。此外,第一受推结构523分别对应第二受推结构505。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第二受推结构505的数量可不以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底板52也可具有一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也可具有对应第一受推结构523的数量的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05。或者是,底板52也可具有三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也可具有对应第一受推结构523的数量的三个第二受推结构505。换句话说,只要底板5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推动件5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05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第二受推结构505可分别是一个斜面结构。请参考图7、图10以及图11,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34处在一种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34处在一种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如图7、图10以及图11所示,电动锁30的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离合件54以及一个带动凸轮56。离合件54抵接在推动件50上,随着推动件50的位移而被推动,且带动凸轮56可脱离地卡合离合件54。此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锁闩总成58,其连接带动凸轮56。锁闩总成58进一步包含有一个锁舌581以及一个带动柱583。锁舌581用来锁闩在墙面31,且带动柱583用来连接带动凸轮56以及锁舌581。此外,带动凸轮56固定在带动柱583的一端。如图1以及图7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把手装置60,其可相对一个长轴X转动。把手装置60进一步包含有一个把手部601以及一个管状部603。把手部601相对门片32外露在底板52外侧,以供使用者操作。管状部603连接把手部601且穿伸过底板52的轴管521,且带动柱583是未与管状部603连动,另外,离合件54可滑动地穿设在管状部603的一端,离合件54可在管状部603上相对长轴X移动,进而可脱离带动凸轮56或是可卡合带动凸轮56。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当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该扭力依序通过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进而驱动推动件50相对长轴X朝第一方向Dl转动时,推动件50的第二受推结构505与底板52的第一受推结构523配合互相推抵,使得推动件50在转动时的扭力,会转化为轴向推力,使推动件50在管状部603上滑动且沿第一位移方向Xl相对底板52产生位移。这样一来,离合件54就可以随着推动件50的位移而被推动而自如图10所示的一个初始位置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一个解闩位置。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管状部603推动至该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卡合设置在带动柱583的该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就可以通过管状部603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该解闩位置时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该扭力就可以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接着,该扭力再驱动锁闩总成58的带动柱583旋转,进而驱动锁舌581脱离墙面31,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该解闩状态。除此之外,电动锁30的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括一个弹性件62,其设置在离合件54与带动凸轮56之间。当离合件54位在如图11所示的该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可与带动凸轮56卡合而压缩弹性件62,弹性件62就可以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并且传动机构34便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可解闩状态。接着,当可解闩状态的维持时间结束之后,传动机构34就会回到不可解闩状态,如下所述,当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该扭力依序通过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以驱动推动件50相对长轴X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l的第二方向D2转动。此时,推动件50的第二受推结构505与底板52的第一受推结构523配合不再互相推抵,使离合件54不再被推动件50的轴向推力所推动,反而是弹性件62就可以释放该弹性位能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这样一来,在上述过程中,离合件54可被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所驱动而在管状部603上滑动,并且自如图11所示的该解円位置离开,且沿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l的第二位移方向X2相对底板52产生位移,在位移过程中离合件54脱离与带动凸轮56之间的卡合,直到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该初始位置为止。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管状部603推动至该初始位置时,离合件54未卡合设置在带动柱583的该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无法通过管状部603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该初始位置时未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该扭力便无法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而把手装置60无法传递该扭力至锁闩总成58而空转。这样一来,传动机构34就会呈不可解闩状态,而门片32持续地处在该闩锁状态。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如图12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接触开关64,且推动件50另具有一个第三受推结构66。当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时,电致动件36会通电运转。推动件50的第三受推结构66另外具有一个停止端68以及一个反转端70,停止端68以及反转端70分别用来控制电致动件36停止运转以及反向转动。举例而言,当电动锁30位在如图12所示的位置时,电动锁30的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通电正转,以驱动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l转动,直到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的反转端70为止。当接触开关64接触反转端70时,电致动件36停止运转一段设定时间之后再反转,以驱动推动件50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l的第二方向D2转动,直到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的停止端68为止。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停止运转。这样一来,本发明的电动锁30就可以利用第三受推结构66,以控制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l转动,以及利用反转端70,以控制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l的第二方向D2转动,进而使离合件54可在管状部603上沿第一位移方向Xl或是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l的第二位移方向X2移动,以达到使离合件54可脱离地卡合带动凸轮56的目的。除此之外,请参考图13,图1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电动锁30’另可包含有一个解闩控制件71,其耦接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可依据解闩控制件71的位置控制电致动件36是否通电运转,以推动离合件54移动至该解闩位置。除此之外,当离合件54依据上述机制移动移动至该解闩位置时,控制单元40使电致动件36停止通电,使推动件50持续推抵离合件54,进而使离合件54持续位在该解闩位置且卡合带动凸轮56。这样一来,门片32就可以长时间处在该解闩状态。举例来说,当电动锁30’的解闩控制件71位在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时,推动件50以及离合件54是停留在如图10所示的该初始位置,使用者需通过输入单元38输入该信号至控制单元40,以驱动传动机构34运行后续的解闩等动作,这样可达到解闩的目的。此外,当电动锁30’的解闩控制件71自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旋转九十度时,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通电正转使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l转动,并且在接触开关64还未接触到第三受推结构66的反转端70之前,电致动件36就加以停止,这样一来,推动件50以及离合件54是停留在如图11所示的该解闩位置,意即此时电动锁30’的离合件54被驱动而卡合带动凸轮56,这样使用者就可以转动把手部60以解闩而不需要通过输入单元38输入该信号。实际上,电动锁30’与电动锁30搭配使用,也就是说,电动锁30’可安装在室内,而电动锁30可安装在室外。这样一来,使用者就可以利用电动锁30的机制至室外解闩以进入室内,且使用者也可利用电动锁30’自门内控制门片32长时间处在该解闩状态。这样一来,当使用者需重复多次开启门片32时,使用者不需要在每次进门时需输入该信号,通过上述的设计,电动锁就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大的使用裕度。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4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离合机构72,其用来在使用者操作把手装置60时沿长轴X传递把手装置60所承受的扭力至锁闩总成58,以带动锁闩总成58解闩。请参考图14至图16,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4至图16所示,离合机构72包含有一个锁匙总成74,其安装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中。在这个实施例中,离合机构72进一步包括一个转动卡制件76,其具有两个第一受推结构761。此外,离合机构72进一步包括上述的离合件54,离合件54具有两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此外,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分别抵接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值得一提的是,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的数量可不以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卡制件76也可具有一个第一受推结构761,离合件54可对应第一受推结构761的数量而具有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或是卡制件76也可具有三个第一受推结构761,离合件54也可对应第一受推结构761的数量而具有三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换句话说,只要卡制件76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41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在这个实施例中,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可分别是一个斜面结构。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锁匙总成74包含有一个锁壳741及卡锁锁壳741中的一个锁心743。另外,锁壳741用来保护锁心743,以避免锁心743的内部元件在使用过程中损伤。锁心743另外具有一锁匙带动板745。锁匙带动板745卡制转动卡制件76以及用来驱动转动卡制件76转动,但是转动卡制件76在长轴X方向是被限制住而无法移动。此外,锁心743另具有外露在锁壳741的一个锁槽747,以供一个锁匙件78插入。当锁匙件78插入锁槽747后,锁匙件78就可以解除锁壳741对锁心743的卡锁。这样一来,使用者就可以利用锁匙件78来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第一转向Rl转动,或是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相反于第一转向Rl的第二转向R2转动。请参考图17以及图18,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处在一种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处在一种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当使用者利用锁匙件78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第一转向Rl转动时,锁匙总成74被驱动而朝第一转向Rl转动,以驱动转动卡制件76朝第一转向Rl转动。此时,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与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配合互相推抵,使得转动卡制件76在转动时的扭力,会转化为轴向推力,而转动卡制件76即可推抵离合件54,使离合件54可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l相对转动卡制件76产生位移。这样一来,转动卡制件76就可以推动离合件54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l自如图17所示的一个初始位置至如图18所示的一个解闩位置。当离合件54被转动卡制件76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l推动至该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卡合设置在带动柱583的该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把手装置60会带动锁匙总成74、转动卡制件76以及离合件54 —起转动。这样一来,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就可以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该解闩位置时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该扭力就可以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接着,该扭力再驱动锁闩总成58的带动柱583旋转,进而驱动锁舌581脱离墙面31,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该解闩状态。除此之外,当离合件54位在如图18所示的该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可压缩弹性件62,弹性件62就可以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接着,使用者利用锁匙件78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第二转向R2转动时,锁匙总成74被驱动而朝第二转向R2转动,以驱动转动卡制件76朝第二转向R2转动。此时,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与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配合不再互相推抵,使离合件54不再被转动卡制件76的轴向推力所推动,反而是弹性件62就可以释放该弹性位能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这样一来,在上述过程中,离合件54可被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所驱动,并且如图18所示的该解闩位置离开带动凸轮56,而在长轴X上沿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l的第二位移方向X2相对转动卡制件76产生位移,直到移动至如图17所示的该初始位置为止。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长轴X推动至该初始位置时,离合件54未卡合设置在带动柱583的该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把手装直60仅可带动锁匙总成74以及转动卡制件76转动而无法带动尚合件54 —起转动。这样一来,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无法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该初始位置时未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该扭力便无法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而把手装置60无法传递该扭力至锁闩总成58而空转。这样一来,门片32持续地处在该闩锁状态。请参考图19,图1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8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9所示,电动锁80的把手装置82包含有一个壳体84,其固定在门片32上,壳体84用来将把手装置82安装在门片32上。此外,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84上,且把手部601可相对上述的长轴X转动。此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括一个固定件86,其固定在壳体84,且与壳体84用来共同包覆电动锁80的内部元件,例如电致动件、推动件、离合件等,以避免上述的电动锁80的内部元件受外力碰撞而损伤。请参考图20至图22,图2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82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种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2是图20所示的把手装置82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0至图22所示,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括一个换向片88。换向片88通过上述的管状部603连接把手部601,管状部603用来传递把手部601所承受的扭力至换向片88。这样一来,换向片88就可以被把手部601驱动且随把手部601转动。此外,换向片88上具有一个第一导引部881以及一个第二导引部883,且第一导引部881具有第一侧SI与第二侧S2,且第二导引部883具有第三侧S3与第四侧S4。在这个实施例中,换向片88实质上是一个圆形结构,且第一导引部881与第二导引部883分别是一个弧形凹槽并形成在该圆形结构的圆周上。除此之外,如图22所示,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括一个复位件90。复位件90设置在壳体84与换向片88之间,且用来提供一扭矩使换向片88复位,亦即当外力赋加在把手装置82上而使把手装置82转动时,复位件90是会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当若无外力赋加在把手装置82上,复位件90便会释放其弹性位能。另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括一个止挡片92,其以可沿平行长轴X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换向片88的一侧。止挡片92具有一个止挡结构921,其可突出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中或第二导引部883中以达到限位的目的。如图19至图22所示,固定件86上形成有一个穿孔861,且止挡片92在对应穿孔861的位置上具有一个突点923。此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括一个弹性件94,其弹性抵接止挡片92与壳体84,使止挡片92被偏压。这样一来,弹性件94即可支撑止挡片92,使止挡片92的突点923可卡合在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且使止挡片92的突点923可外露在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此外,当止挡片92被弹性件94偏压时,止挡片92可沿平行长轴X的方向朝向换向片88移动,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限位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中或第二导引部883中,使把手部601对应地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实际上,弹性件94优选地可以是一个压簧,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弹性件94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支撑结构,例如橡胶垫圈等。换句话说,只要是可以弹性抵接且支撑止挡片92的结构设计,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并限位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中时,此时,若无外力负加在把手装置82上,复位件90便会释放其弹性位能而驱动换向片88,使换向片88沿如图20所示的第一转向Wl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一侧SI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一侧SI,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一转向Wl转动,而把手部601就可以对应地位在如图20所示的一个第一起始位置。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使把手部601朝相反于第一转向Wl的第二转向W2转动,以驱动换向片88也沿第二转向W2自如图20所示的该第一起始位置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二侧S2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二侧S2,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二转向W2方向转动,而把手部601就可以对应地位在如图21所示的一个第一终止位置。若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该第一终止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或者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其它非该第一起始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则复位件90就可以提供该扭矩至换向片88,以驱动换向片88以及把手部601复位到该第一起始位置。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即可达到自动复位到该第一起始位置的功效。综上所述,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并限位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中时,把手部601的转动被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一侧SI与第二侧S2所限制,而仅能在如图20所示的该第一起始位置以及如图21所示的该第一终止位置间转动。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就可以处在该第一旋向状态。在这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旋向状态可被设计为一种右旋向状态,意即该第一旋向状态为适用惯用手为右手的使用者所设计。请参考图20至图24,图2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种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种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当使用者欲改变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的旋向状态时,首先需将一个压杆96插入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 (如图19所示)。此时,止挡片92的突点923被压杆96推动(即受力于反向于被弹性件94偏压的方向)而从固定件86的穿孔861脱离,进而带动止挡片92向把手部601方向移动。这样一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就可以脱离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 (如图22所示)。此时,把手部601就可以不受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的限制而可以自由旋转,以供使用者改变其旋向状态。除此之外,止挡片92在上述过程中也同时压缩弹性件94而使弹性件94储存一弹性位能,而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及换向片88就可以自如图20所示的该第一起始位置沿第一转向Wl转动。此时,使用者就可以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驱动换向片88沿第一转向Wl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二导引部883的第三侧S3转到如图23所示的一个第二起始位置时,将压杆96自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移开。此时,弹性件94释放该弹性位能,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这样一来,弹性件94就可以驱动止挡片92复位,意即止挡片92可被弹性件94驱动而沿平行把手部601的长轴X的方向移动至第二导引部883。值得一提的是,固定件86可用来在上述止挡片92复位的过程中止挡止挡片92,以防止自止挡片92第二导引部883中脱离。当止挡片92位在第二导引部883中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二导引部883的第三侧S3 (如图23所示)。这样一来,把手部601便无法沿第二转向W2转动,而把手部601就可以对应地位在如图23所示的该第二起始位置。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使把手部601朝第一转向Wl转动,以驱动换向片88也沿第一转向Wl自如图23所示的该第二起始位置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二导引部883的第四侧S4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二导引部883的第四侧S4,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一转向Wl方向转动,把手部601就可以对应地位在如图24所示的一个第二终止位置。若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该第二终止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或者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其它非该第二起始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则复位件90就可以提供该扭矩至换向片88,以驱动换向片88以及把手部601复位到该第二起始位置。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即可达到自动复位到该第二起始位置的功效。综上所述,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并限位换向片88的第二导引部883中时,把手部601的转动被第二导引部883的第三侧S3与第四侧S4所限制,而仅能在如图23所示的该第二起始位置以及如图24所示的该第二终止位置间转动。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就可以处在一种第二旋向状态。在这个实施例中,该第二旋向状态可被设计为一种左旋向状态,意即该第二旋向状态为适用于惯用手为左手的使用者所设计。当使用者欲将把手部601自该第二旋向状态改变为该第一旋向状态时,首先需将压杆96插入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此时,止挡片92的突点923被压杆96推动(即受力于反向于被弹性件94偏压的方向)而带动止挡片92脱离换向片88的第二导引部883,且同时压缩弹性件94而使弹性件94储存一弹性位能,而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及换向片88就可以自如图23所示的该第二起始位置沿第二转向W2转动。接着,当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驱动换向片88沿第二转向W2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导引部881的第一侧SI转到如图20所示的该第一起始位置时,将压杆96自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移开。此时,弹性件94释放该弹性位能,以产生该弹性回复力,而弹性件94就可以驱动止挡片92复位,意即止挡片92可被弹性件94驱动而沿平行把手部601的长轴X的方向移动至第一导引部881。值得一提的是,固定件86可用来在上述止挡片92复位的过程中止挡止挡片92,以防止自止挡片92第一导引部881中脱离。在这个实施例中,复位件90可优选地是一个扭簧。请参考图25至图27,图2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601位在该第一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601位在该第二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601位在一个初始位置的元件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当把手部601位在该初始位置时,该扭簧是一个自由位置,意即该扭簧不具有扭转变形。实际上,该初始位置实质上垂直该第一起始位置以及该第二起始位置。综上所述,不论是把手部601处在该第一旋向状态或是该第二旋向状态时,该扭簧均相对该初始位置具有扭转变形。因此,该扭簧不论是把手部601处在该第一旋向状态或是该第二旋向状态时均储存有一弹性位能,故当把手部601自该第一旋向状态的该第一初始位置或是该第一终止位置释放时,或是当把手部601自该第二旋向状态的该第二初始位置或是该第二终止位置释放时,该扭簧均释放该弹性位能而产生一弹性回复力,以驱动把手部601朝该初始位置移动,意即该扭簧驱动该把手部601复位到该第一初始位置或该第二初始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通过换向片上的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以改变把手装置的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一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一旋向状态,例如右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二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二旋向状态,例如左旋向状态。这样一来,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右旋向状态设置时,也就是当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时,设置在门片的外侧的把手装置可相对以左旋向状态设置,意即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不论在使用者开门进入或使用者开门外出时,均可防止把手装置与门片干涉。除此之外,当把手装置完成旋向状态的改变后,弹性件可推抵止挡片,使止挡片复位到第一导引部或第二导引部中。这样一来,本发明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便可达到自动复位的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 壳体; 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可相对一长轴转动; 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所述换向片上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所述换向片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 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止挡片具有止挡结构,当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时,所述止挡结构用来在所述换向片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时止挡所述第一导引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使所述把手部对应地位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的一个第一起始位置以及一个第一终止位置,且当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二旋向状态时,所述止挡结构用来在所述换向片随所述把 手部转动时止挡所述第二导引部的第三侧与第四侧,使所述把手部对应地位在所述第二旋向状态的一个第二起始位置以及一个第二终止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装置,进一步包括复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换向片之间,当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时,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把手部复位到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以及当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二旋向状态时,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把手部复位在所述第二起始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复位件是一个扭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装置,其中当所述止挡片受力反向于偏压方向时,所述止挡片可脱离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且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把手部朝一个初始位置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进一步包括固定件,锁固在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止挡片之处,当所述止挡片沿平行所述把手部的所述长轴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时,所述固定件止挡所述止挡片,以防止所述止挡片自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脱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穿孔,且所述止挡片具有突点,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而使所述止挡片的突点卡合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穿孔,所述止挡片的突点可被推动受力反向于偏压方向,而从所述固定件的所述穿孔脱离,且带动所述止挡片脱离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进一步包括管状部,连接所述把手部与所述换向片,所述管状部用来传递所述把手部所承受的扭力至所述换向片,以转动所述换向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换向片实质上是一个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导引部与所述第二导引部分别是一个弧形凹槽并形成在所述圆形结构的圆周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进一步包括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止挡片与所述壳体,使所述止挡片被偏压,当所述止挡片受力反向於偏压方向时,会压缩所述弹性件而使所述止挡片向所述把手部方向移动,使所述止挡片从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脱离,使所述把手部 可以自由旋转以改变其旋向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壳体、把手部、换向片以及止挡片。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且可相对一长轴转动。换向片连接把手部且可随把手部转动,换向片上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且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
文档编号E05B3/00GK103184812SQ20121039904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9日
发明者黄莲溪, 黄建元 申请人:台湾福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