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及其致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312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窗帘,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窗帘的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市面上所贩售的窗帘有许多种形式,例如:活动百叶帘、卷帘、以及蜂巢帘。当窗帘放下时即可覆盖住窗框的范围,以降低经由窗户进入的光量,且提升隐私性。一般而言,窗帘所提供的操作绳是用以升起或放下窗帘。通过卷绕悬吊绳于转筒上即可升起窗帘,且从转筒展开悬吊绳时则可放下窗帘。为了确保窗帘可以相同的方式操作,当窗帘到达最低位置时,也可借助一限位机构来停止转筒。然而,传统的限位机构通常由特定的模块机构组成,需要额外的组装空间,如此一来会产生更复杂的结构。因此,具有改良致动系统的窗帘,且可方便操作并解决上述的问题,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能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窗帘及其致动系统。于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帘的致动系统,包含:一悬吊件;一壳体,具有一固定的凸体;一传动轴,为通过该壳体装设;一转筒,设于该壳体中并可旋转地耦接该传动轴,该转筒可往第一方向转动以卷收该悬吊件,且该转筒可往第二方向转动以便该悬吊件自该转筒展开;以及一阻挡件,与该转筒相连接并与该悬吊件的一末端相固定,该阻挡件可相对于该转筒介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阻挡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便可与该转筒往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位移通过该凸体,当该阻挡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则可与该凸体相卡合以阻止该转筒往该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的窗帘可将限位机构整合至窗帘的卷绕单元中,以便降低致动系统的整体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的立体图。图2为绘示图1的窗帘的俯视图。图3为绘示图1的窗帘处于完全放下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绘示图1的窗帘中所设有的卷绕单元的示意图。图5为绘示图4的卷绕单元的分解图。图6为绘示图4的卷绕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绘示图4的卷绕单元中所设有的部分壳体的示意图。图8为沿图6中的剖面S-S,绘示卷绕单元中所装设的阻挡件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绘示窗帘位于最低位置以上的中间位置的示意图。图10为绘示图9的窗帘的侧视图。图11为绘示卷绕单元在升起窗帘底部时的作动的示意图。图12为绘示卷绕单元在升起窗帘底部时的作动的剖视图。图13为绘示卷绕单元在放下窗帘底部时的作动的示意图。图14为绘示卷绕单元在放下窗帘底部时的作动的剖视图。图15为绘示窗帘被操作为放下底部到最低位置的示意图。图16为绘示底部放下到最低位置时,阻挡件在卷绕单元中的作动的示意图。图17为对应图16所示的状态,绘示底部放下到最低位置时阻挡件在卷绕单元中的作动的局部剖视图。图18为绘示底部放下到邻近最低位置时,阻挡件与固定的凸体相抵触以阻止卷绕单元转动的示意图。图19为对应图18所示的状态,绘示阻挡件与固定的凸体相抵触的局部剖视图。图20为绘示窗帘被操作为自最低位置升起底部的示意图。图21为绘示卷绕单元进行转动以自最低位置升起底部的示意图。图22为绘示卷绕单元进行转动以自最低位置升起底部的局部剖视图。图23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的示意图。图24为绘示图23的窗帘中所设有的卷绕单元的示意图。图25为绘示图24的卷绕单元的分解图。图26为沿纵向轴线绘示图24的卷绕单元的剖视图。图27为沿图26中的剖面P1-P1,绘示卷绕单元中所整合的倾斜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8及图29为沿图26中的剖面P2-P2,绘示倾斜机构的作动的局部剖视图。图30为沿图26中的剖面P3-P3,绘示图24的卷绕单元中所整合的离合器的剖视图。图31为绘示图23的窗帘处于中间位置的示意图。图32为绘示部分离合器处于对应图31所示的窗帘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3为绘示图23的窗帘被操作为调整叶片的倾斜角度的示意图。图34为在窗帘进行图33所示的操作时,绘示倾斜机构的对应作动的示意图。图35为绘示图23的窗帘被操作为朝向另一方向调整叶片的倾斜角度的示意图。图36为在窗帘进行图35所示的操作时,绘示倾斜机构的对应作动的示意图。图37为绘示倾斜机构进行图34所示的操作时,离合器中所产生的作动的剖视图。图38为绘示倾斜机构进行图36所示的操作时,离合器中所产生的作动的剖视图。图39为绘示图23的窗帘在放下底部时的操作的示意图。图40为在窗帘进行图39所示的操作时,绘示离合器中所产生的对应作动的剖视图。图41为绘示图23的窗帘在升起底部时的操作的示意图。图42为在窗帘进行图41所示的操作时,绘示离合器中所产生的对应作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窗帘100的示意图,图2为绘示窗帘100的俯视图,而图3为绘示窗帘100处于完全放下状态的示意图。窗帘100包含顶轨102、遮帘104、以及设于遮帘104下端的底部106。顶轨102可为任何种类和形状。顶轨102可以固定于窗框的上方,而遮帘104及底部106可自顶轨102悬挂。再者,顶轨102中具有内腔108,以便装设致动系统110,致动系统110可驱动遮帘104的底部106进行升起和下降的作动。遮帘104可具有任何适当的结构,例如:遮帘104可包含以布料制成的蜂巢结构(如图所示),百叶帘结构,或是多个垂直伸展且互相平行的轨条或叶片。底部106设置于窗帘100的下端,且可相对于顶轨102移动,以伸展及叠合遮帘104。于一实施例中,底部106可为一细长轨道。然而,任何具有重量的结构均可适用。于一些实施例中,底部106也可为遮帘104的最下端部。设置于顶轨102中的致动系统110可包含一传动轴112、一控制模块114、一个或多个卷绕单元116,以及一个或多个分别耦接于卷绕单元116的悬吊件118。悬吊件118可为于顶轨102及底部106之间垂直延伸的悬吊绳。各悬吊件118的第一末端部118A与其相应的卷绕单元116相连接(如图5所绘示),各悬吊件118的第二末端部118B则与底部106相连接。卷绕单元116可卷绕且展开悬吊件118,以分别升起及放下底部106。传动轴112可沿着顶轨102的长度延伸以定义出纵向轴线X,且控制模块114及卷绕单元116可同轴连接传动轴112。经由操作控制模块114,便可驱使传动轴112转动,其连带驱使卷绕单元116同步转动,从而卷绕或展开悬吊件118。控制模块114可具有任何适当结构,以驱动传动轴112转动,以升起或放下底部106。于一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14例如具有传统的结构,包含离合器120以及连接于离合器120的环绳122。离合器120可典型地具有固定于传动轴112的内滑轮124(图2中以虚线绘示),而环绳122卷绕于滑轮124并在顶轨102的外侧定义出两个绳段122A及122B供手动操作。借助下拉绳段122A,便可使得滑轮124及传动轴112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上升底部106。借助下拉另一绳段122B,则可使得滑轮124及传动轴112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以放下底部106。图4为绘示卷绕单元116的示意图,图5为绘示卷绕单元116的分解图,而图6为绘示卷绕单元116的局部剖视图。卷绕单元116可包含一壳体126、一转筒128及一阻挡件130。壳体126可固定于顶轨102。于一实施例中,壳体126可由下壳体126A及上壳体126B组成并定义出一内腔,以便放置转筒128。再者,壳体126于两个相对的侧壁中具有可供传动轴112通过的开口126C及126D。壳体126还包含一固定的凸体132,凸体132自壳体126的内侧壁126E向内部突出。如图7所示,凸体132可与壳体126(例如上壳体126B)一体形成。转筒128可同轴地装设于壳体126,且可旋转地耦接传动轴112。举例而言,壳体126可枢接有末端盖131,转筒128可与末端盖131相固定,且传动轴112可分别通过末端盖131及转筒128的内中央通孔133配装,使得传动轴112及转筒128转动地相锁定。因此,传动轴112的纵向轴线X也可定义出转筒128的枢转轴。转筒128在介于其两个相对末端部128B及128C之间具有沿着纵向轴线X延伸的外表面128A。外表面128A在靠近末端部128B处具有开口134,且开口134连通至转筒128的内腔136。转筒128设于壳体126中,使末端部128B位于靠近壳体126中设有固定凸体132的区域。配合图4至图7,图8为沿图6中呈垂直于纵向轴线X的剖面S-S绘示阻挡件130组装于卷绕单元116中的剖面示意图。参见图4至图8,阻挡件130在靠近末端部128B的位置与转筒128相连接,且阻挡件130与悬吊件118的末端部118A相固定。阻挡件130与转筒128的组装,使得阻挡件130可介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相对于转筒128移动,其中,阻挡件130在第一位置时朝向转筒128的内部缩进,阻挡件130在第二位置时则实质地伸出于转筒128的外表面128A。于一实施例中,阻挡件130可为一体形成,且可通过轴件137与转筒128相枢接,其中轴件137设于邻近内腔136的位置。更具体地,阻挡件130可具有一供轴件137通过的连接部130A,且在远离连接部130A形成末端130B。轴件137位于偏离纵向轴线X的位置,且沿纵向轴线X平行延伸。因此,阻挡件130可以相对于转筒128介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枢转,其中,末端130B在阻挡件130处于第一位置时维持在转筒128的外表面128A以下、或与外表面128A实质地相齐平,末端130B在阻挡件130处于第二位置时则向外突出于外表面128A。悬吊件118的末端部118A在偏离轴件137的位置与阻挡件130相固定,且末端部118A与阻挡件130可相对于转筒128一起移动。悬吊件118可自转筒128的末端部128B朝向另一相对的末端部128C卷绕于外表面128A上。继续参阅图5至图8,转筒128还可与一定位件138相固定。定位件138可设于邻近阻挡件130,且定位件138可用于保持阻挡件130在向转筒128内部缩进的第一位置上。于一实施例中,定位件138可由金属板构成,且定位件138上可形成有呈突起的止动部138A,而阻挡件130可与一凸体130C相固定(凸体130C可与阻挡件130一体形成),且凸体130C位于偏离轴件137且邻近止动部138A的位置)。阻挡件130可借助止动部138A与凸体130C的相卡合作用而维持于朝向转筒128内部缩进的位置。配合图1至图8,另参考图9至图17说明窗帘100的致动系统110的操作。窗帘100可介于完全升起状态(如图1所绘示)和完全展开状态(如图3所绘示)之间操作,其中:在完全升起状态下,遮帘104叠合且底部106贴近顶轨102;在完全展开状态下,底部106则位于垂直远离顶轨102的最低位置。参阅图9、10,当底部106位于最低位置以上的位置时,通过操作控制模块114的环绳122即可带动底部106升起或下降。举例而言,可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A以驱使传动轴112及转筒128朝第一方向R1转动,从而驱使底部106升起(如图11、12所示)。另外,可下拉环绳122的另一绳段122B以驱使传动轴112及转筒128朝第二方向R2转动,从而使底部106下降(如图13、14所示)。只要悬吊件118卷绕于外表面128A至少一圈,阻挡件130的凸体130C便可与定位件138的止动部138A保持相卡合,以维持阻挡件130缩进转筒128的内腔136并相对于转筒128呈静态的位置。在这个位置时,阻挡件130的末端130B可保持缩进到外表面128A之下,转筒128可往任一方向转动以卷绕或展开悬吊件118,而阻挡件130可与转筒128同步转动并通过壳体126的凸体132。参阅图15至图19,当底部106向下移动到达图15所示的最低位置LP时,被展开的悬吊件118为大部分或完全地离开转筒128的外表面128A,使外表面128A不再承受底部106下垂的重力。因此,底部106下垂所产生的重力负载可以通过悬吊件118传送到阻挡件130。由于阻挡件130所配置的相对位置,底部106所产生的重力负荷可以拉下阻挡件130,使阻挡件130克服定位件138的止动部138A所产生的阻碍(例如通过其弹性变形)、并相对于转筒128枢转,以从外表面128A向外突出。如图16、17所示,阻挡件130的末端130B因此由朝向转筒128内缩的第一位置位移至从转筒128的外表面128A向外突出的第二位置。随转筒128转动并驱使阻挡件130沿第二方向R2位移时,向外突出的末端130B便可位移至邻接壳体126上的固定凸体132,如图18、19所示。如此一来,转筒128及传动轴112即可停止继续沿第二方向R2转动,从而阻挡环绳122的绳段122B进一步向下移动。借助上述的结构,阻挡件130与壳体126的固定凸体132相抵触的作用便可阻止底部106在邻近最低位置LP。阻挡件130、定位件138及固定凸体132即可组成一限位机构,以便定义出转筒128为将底部106自顶轨102放下到预设的最低位置LP所旋转的圈数。因此,致动系统110可一致性地操作,即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A仅会驱使底部106升起,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B则仅会驱使底部106下降。为方便确保阻挡件130在伸出于转筒128外后会抵触固定凸体132,可将固定凸体132设于偏离并邻近垂直轴V的位置(如图所示)、或在垂直轴V上位于转筒128以下的位置,其中,垂直轴V通过转筒128的转动轴。参阅图20至图22,要自最低位置LP升起底部106时,可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A,以驱使传动轴112及转筒128往方向R1转动。此转筒128的转动可以驱使阻挡件130脱离固定凸体132,且改变阻挡件130相对于底部106所施加的重力负荷的垂直方向的方位。因此,底部106所施加的重力负荷可拉动阻挡件130相对于转筒128朝向内腔136旋转。因此,阻挡件130的凸体130C可被促使与定位件138的止动部138A相卡合(例如以弹性变形卡合),使阻挡件130可相对于转筒128保持不动于缩进转筒128的内腔136的位置。于一实施例中,当转筒128为自完全伸展的位置升起底部106而旋转一圈时,固定凸体132便顶推阻挡件130朝向内腔136位移。值得一题,本发明所述的限位机构可适用于任一种使用转筒来卷绕或展开悬吊件的窗帘,例如蜂巢帘、卷帘、百叶帘等等。图23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适用于窗帘200中的致动系统210的示意图。如同前述,窗帘200具有顶轨102、包含多个叶片204的遮帘104,以及设于遮帘104下端的底部106。叶片204及底部106可自顶轨102悬挂,且底部106可相对于顶轨102垂直移动以在顶轨102与底部106间伸展或叠合叶片204。致动系统210可包含传动轴112、控制模块114、一个或多个卷绕单元116',以及一个或多个分别耦接卷绕单元116'的悬吊件118。如同前述,通过操作控制模块114即可驱使传动轴112转动以升起或放下底部106。再者,卷绕单元116'可卷收或展开悬吊件118,以便底部106升起或下降。图24为绘示卷绕单元116'的示意图,图25及图26为分别绘示卷绕单元116'的分解图及剖视图。如同前述,卷绕单元116'可具有壳体126、转筒128以及阻挡件130。转筒128可与传动轴112同步转动,以便卷收其相应的悬吊件118并带动底部106升起,或展开相应的悬吊件118并使底部106下降。再者,转筒128也可在邻近末端部128B处分别与阻挡件130及定位件138组接。阻挡件130及定位件138的结构及操作类似前面的叙述。定位件138可以将阻挡件130保持在缩进的位置,使得阻挡件130与转筒128可同步转动通过壳体126的固定凸体132,以卷收或展开悬吊件。底部106的重力负荷可驱使阻挡件138自缩进位置位移到伸出位置,使阻挡件138与壳体126的固定凸体132相抵触,以便底部106停止在邻近最低位置。请看图23至图26,致动系统210更包含分别与卷绕单元116'整合的倾斜机构220以及离合器222。倾斜机构220可用以调整叶片204的倾斜角度,而离合器222可用以维持底部106于一预设的高度。配合图25至图26,图27及图28为分别沿图26中呈垂直于纵向轴线X的剖面P1-P1及P2-P2,绘示倾斜机构220的组装的剖视图。请看图25至图28,倾斜机构220可包含一连接部224、一滑轮226、一梯绳227及一扭簧228,这些均可配置于壳体126。连接部224可包含一轴环230及两个固定于轴环230并呈轴向延伸的套筒部232及234。轴环230相对于套筒部232及234呈径向地突出,且套筒部232及234是在轴环230的两个相对侧呈轴向延伸的长形状。孔洞236为通过轴环230、套筒部232及234形成。连接部224为通过壳体126枢接,套筒部232通过转筒128的内中央通孔133装设,而传动轴112可延伸通过轴环230和套筒部232、234的孔洞236。连接部224的孔洞236可与传动轴112相配,且转筒128的内中央通孔133的直径大于套筒部224的横剖面。因此,连接部224可旋转地耦接传动轴112,且转筒128与连接部224之间允许相对的旋转。滑轮226可固定有一套筒238,套筒238是在滑轮226面向轴环230的一侧轴向地突出。于一实施例中,滑轮226及套筒238可为一体形成。滑轮226及套筒238可在邻近转筒128的末端部128A处绕套筒部234及传动轴112的周围组装,且套筒部234通过滑轮226的中央孔洞240。套筒部234通过滑轮226的装配可允许连接部224相对于滑轮226绕纵向轴线X转动,且滑轮226可独立于转筒128转动。如图28所示,滑轮226也可包含两个相对于纵向轴线X以一夹角彼此分开的凸缘表面242A、242B。滑轮226的旋转范围可由两位置限定:第一位置为对应凸缘表面242A接触壳体126所固设的止挡凸肋244的位置,第二位置则为凸缘表面242B接触止挡凸肋244的位置。凸缘表面242A与止挡凸肋244相抵触的作用可定义出叶片204朝第一方向的最大倾斜角度(如图28所示),而凸缘表面242B与止挡凸肋244相抵触的作用则可定义出叶片204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最大倾斜角度(如图29所示)。梯绳227可与滑轮226相连接,且分别与叶片204相牢固。滑轮226的转动可驱使梯绳227垂直位移,以便倾斜叶片204。参阅图25至图27,扭簧228包含两个相分隔开的尖端228A、228B,且可设为摩擦接触滑轮226的套筒238。连接部224的轴环230具有一突出的柱体246,柱体246偏离于纵向轴线X且设于两个尖端228A、228B间所界定的间隙中。传动轴112的转动可驱使连接部224旋转并促使柱体246顶推尖端228A、228B中的一者,由于滑轮226的套筒238与扭簧228间的摩擦接触,从而带动扭簧228及滑轮226同步相对于转筒128转动。再者,止挡凸肋244与凸缘表面242A、242B中任一者相抵触的作用可阻止滑轮226转动,使传动轴112及连接部224更进一步旋转时会造成扭簧228于套筒238上松开,因此,传动轴112、连接部224及转筒128可继续转动以卷收或展开悬吊件,而滑轮226则可维持不动。参阅图25至图26所示,离合器222可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离合器222处于锁定状态时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摩擦卡合,以阻止转筒128往展开悬吊件118的方向转动;离合器222处于解锁状态时则允许转筒128转动,以便卷收和展开悬吊件118。再者,传动轴112向其中一方向转动时也可触发离合器222,使离合器222自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离合器222可在壳体126中设于邻近转筒128的末端部128B。更具体地,离合器220可包含一扭簧250及一致动部252。图30为沿图26中呈垂直于纵向轴线X的剖面P3-P3绘示扭簧250在离合器222中的组合的剖面图。扭簧250具有两个相分隔开的尖端250A、250B,且可设为摩擦接触壳体126的内侧壁248。扭簧250所设置的位置,会使得转筒128所固接的凸缘256落于两个尖端250A、250B之间的间隙257中。凸缘256偏离于纵向轴线X,且间隙257的宽度等于或大于凸缘256的宽度。于一实施例中,转筒128在邻近其末端部128B处例如固接有一环体259,而凸缘256可形成于环体259上。于另一实施例中,凸缘256可与转筒128一体形成。凸缘256可与转筒128一起相对于扭簧250移动以顶推任一尖端250A或250B,以促使扭簧250扩展并摩擦接触壳体126的内侧壁248,从而防止转筒128朝向展开悬吊件118的方向转动。致动部252可通过扭簧250组装。致动部252可具有一中央孔洞258、以及固定于致动部252并自致动部252的外表面径向地突出的凸体260。套筒部232中伸出于转筒128并位于邻近末端部128B的一部份可容置于致动部252的中央孔洞258。因此,套筒部232可辅助支撑致动部252。另外,致动部252还可包含一孔洞262,而传动轴112可通过转筒128的内部延伸并通过孔洞262,以旋转地耦接致动部252与传动轴112。传动轴112可驱使致动部252转动,使得凸体260顶推任一尖端250A或250B来松开扭簧250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之间的摩擦接触,藉此传动轴112的转动可通过致动部252及扭簧250传至转筒128。配合图23至图30,以下将另参考图31至图42说明致动系统210的操作。图31及图32为绘示控制模块114保持静态且使用者未拉动环绳122的状态。底部106对于悬吊件118所施加的垂直重力作用可对于转筒128产生扭力N,以促使转筒128旋转,造成凸缘256顶推扭簧250的尖端250A。此顶推作用为促使尖端250A往离开尖端250B的方向(即使间隙257变宽的方向)位移,从而迫使扭簧250扩展并摩擦接触壳体126的内侧壁248(如图25和图26所示)。扭簧250与壳体126之间的摩擦接触可抵消转筒128因垂直重力所接收的扭力N,以便阻止扭簧250及转筒128朝向放下底部106的方向转动。因此,底部106可在一欲设的高度维持不动。同时参阅图33、34及图26、27,当使用者欲沿第一方向调整叶片204的倾斜角度时,可通过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B位移一段距离B1,驱使传动轴112及连接部224往方向R2转动,使柱体246顶推两个尖端228A、228B中之一(例如尖端228A),如此一来,由于扭簧228与套筒238之间的摩擦接触,会造成扭簧228及滑轮226同步相对于转筒128转动。此滑轮226的转动可驱使梯绳227垂直位移,使得叶片204朝向如图34所示的第一方向倾斜。滑轮226会转动直到止挡凸肋244与凸缘表面242B相接触,从而迫使滑轮226停止,其中止挡凸肋244与凸缘表面242B的接触可界定叶片204往第一方向的最大倾斜角度。同时参阅图35、36及图26、27,当使用者欲沿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调整叶片204的倾斜角度时,则可通过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A位移一段距离A1,驱使传动轴112及连接部224往方向R1转动,使柱体246顶推两个尖端228A、228B中的另一者(例如:尖端228B),如此一来,由于扭簧228与套筒238之间的摩擦接触,会造成扭簧228及滑轮226同步相对于转筒128转动。此滑轮226的转动可驱使梯绳227垂直位移,使得叶片204朝向如图36所示的第二方向倾斜。滑轮226会转动直到止挡凸肋244与凸缘表面242A相接触,从而迫使滑轮226停止,其中止挡凸肋244与凸缘表面242A的接触可界定叶片204往第二方向的最大倾斜角度。值得一题,当滑轮226转动以改变叶片204的倾斜角度时,致动部252也会被传动轴112驱动而往与滑轮226相同的方向转动。然而,只要止挡凸肋244未达到凸缘表面242A或242B,致动部252的凸体260并不会顶推任一尖端250A、250B,而扭簧250也不会发生紧缩。图37为绘示叶片204进行如图34所示的调整时,凸体260所移动的行程的示意图;图38则绘示叶片204进行如图36所示的调整时,凸体260所移动的行程的示意图。因此,当叶片204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时,底部106对于转筒128所施加的垂直重力可持续地顶推凸缘256至尖端250A,进而使扭簧250维持与壳体126的摩擦接触。因此,如同前述,当叶片204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时,扭簧250的作用可使得转筒128及底部106保持静态。同时参阅图39、40和图26至图30,使用者要放下底部106时,可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B位移一段距离B2,其中该段距离B2比为调整叶片204的倾斜角度所执行的操作距离B1较大。因此,传动轴112可往方向R2转动,并驱使连接部224及致动部252往相同的方向同步转动。连接部224的转动便可促使柱体246顶推尖端228A,以驱使扭簧228及滑轮226转动直到止挡凸肋244抵靠凸缘表面242B,如同之前图34所述。在止挡凸肋244抵靠凸缘表面242B后,随环绳122的绳段122B持续向下移动,滑轮226维持不动,且致动部252可与传动轴112继续往方向R2转动,以便迫使凸体260远离尖端250A朝向尖端250B位移。因此,凸体260可顶推扭簧250的尖端250B朝向缩小间隙257的方向位移,使扭簧250紧缩以松开扭簧250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间的摩擦接触。接着,呈松开的扭簧250可与致动部252及传动轴112往方向R2转动,且尖端250B可顶推转筒128的凸缘256,使得转筒128往相同的方向R2转动,如图40所示。扭簧250由传动轴112驱使的旋转,可通过尖端250B与转筒128的凸缘256间的接触作用传至转筒128,使得转筒128往展开悬吊件118并放下底部106的方向转动。向下移动的底部106到达一欲设的高度后,即可放下环绳122,如此一来,凸体260不再顶推扭簧250的尖端250B。因此,底部106对于悬吊件118所施的垂直重力会对转筒128产生一扭力N,以促使转筒128将凸缘256顶推尖端250A,如同之前图32所示。此推力为往顶推尖端250A远离尖端250B的方向(即加大间隙257的方向),以便促使扭簧250扩大并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摩擦接触。扭簧250与壳体126间的摩擦接触即可抵消垂直重力对于转筒128所施的扭力,且阻止扭簧250、转筒128及传动轴112往展开悬吊件118的方向R2转动。因此,底部106可在欲设的高度维持静态。同时参阅图41、42和图26至图30,使用者要升起底部106时,可下拉环绳122的绳段122A位移一段距离A2,其中该段距离A2比为调整叶片204的倾斜角度所执行的操作距离A1较大。因此,传动轴112可往方向R1转动,并驱使连接部224及致动部252往相同的方向同步转动。连接部224的转动便可促使柱体246顶推尖端228B,以驱使扭簧228及滑轮226转动直到止挡凸肋244抵靠凸缘表面242A,如同之前图36所述。在止挡凸肋244抵靠凸缘表面242A后,随环绳122的绳段122B持续向下移动,滑轮226维持不动,且致动部252可与传动轴112继续转动,以便迫使凸体260远离弹簧250的尖端250B并朝向尖端250A位移。因此,凸体260可顶推扭簧250的尖端250A,使扭簧250紧缩以松开扭簧250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间的摩擦接触。接着,呈松开的扭簧250可与致动部252转动,使尖端250A往方向R1顶推转筒128的凸缘256。扭簧250由传动轴112所驱使的旋转,可通过尖端250A与转筒128的凸缘256间的接触作用传至转筒128,使得转筒128往卷收悬吊件118并升起底部106的方向转动。向上移动的底部106到达一欲设的高度后,即可放下环绳122,如此一来,凸体260不再顶推扭簧250的尖端250A。因此,底部106对于悬吊件118所施的垂直重力会对转筒128产生一扭力,以促使转筒128往方向R2旋转且将凸缘256顶推尖端250A。藉此,扭簧250便可扩大并与壳体126的内侧壁248摩擦接触。扭簧250与壳体126间的摩擦接触即可抵消垂直重力对于转筒128所产生的扭力,且阻止扭簧250、转筒128及传动轴112往展开悬吊件118的方向R2转动。因此,底部106可在欲设的高度维持静态。如前所述,当转筒128为了卷收和展开悬吊件118而转动时,定位件138会维持阻挡件130于缩进的位置,使得阻挡件130与转筒128一起移动经过壳体126的固定凸体132。另外,当底部106接近最低位置时,阻挡件138被底部106的重力负荷驱动,以从缩进的位置移动到伸出的位置,使阻挡件138可与壳体126的固定凸体132相卡合,从而阻止底部106在接近最低位置。本发明所述的结构及操作方法可定义出转筒为将遮帘自顶轨放下至最低位置时所需的转动圈数,使得正在下降的遮帘接近最低位置时转筒即可自动停止转动。因此,致动系统可一致地操作,以升起和放下窗帘的遮帘。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符号说明】100、200:窗帘102:顶轨104:遮帘106:底部108:内腔110、210:致动系统112:传动轴114:控制模块116、116':卷绕单元118:悬吊件118A、118B:末端部120、222:离合器122:环绳122A、122B:绳段124:内滑轮126:壳体126A:下壳体126B:上壳体126C、126D:开口126E:内侧壁128:转筒128A:外表面128B、128C:末端部130:阻挡件130A:连接部130B:末端130C:凸体131:末端盖132:固定凸体133:内中央通孔136:内腔137:轴件138:定位件138A:止动部204:叶片220:倾斜机构224:连接部226:滑轮227:梯绳228、250:扭簧228A、228B、250A、250B:尖端230:轴环232、234:套筒部236:孔洞238:套筒242A、242B:凸缘表面244:止挡凸肋246:柱体248:内侧壁252:致动部256:凸缘257:间隙258:中央孔洞259:环体260:凸体262:孔洞A1、A2、B1、B2:位移距离LP:最低位置N:扭力R1、R2:方向V:垂直轴X:纵向轴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