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02882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包括上端安装在车门导轨上的连接件,安装在该连接件下端的外壳,安装在该外壳底面上的底座,固定在车门上与该底座活动连接的外盖,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安装在所述外壳与底座上的机械控制机构;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配置有控制其电路导通的遥控器;所述机械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受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驱动的传动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内与该传动装置配套、用于锁定与打开外盖的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操作方便,能够通过遥控器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向外打开公交车车门,供乘客逃生,可有效避免现有车门无法打开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专利说明】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交车车门的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公交车内摆门外开的应急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当公交车出现燃烧等意外情况时,人们可以通过敲碎窗户玻璃从窗口逃出,也可以从汽车的紧急出口逃出,但是无论是窗户还是汽车的应急出口,其逃生效率是很低的,也容易出现摔伤、刮伤等二次伤害,公交车上最大、最方便的逃生通道仍然是公交车车门。
[0003]通过多起公交车燃烧事故来看,如果当时公交车车门能够顺利打开,事故的伤亡人数将大大减少。但是,现有的公交车车门全部是内摆门,车门通过连接件直接与车门导轨固定连接,打开时全部是向车内打开,并且只有在车门内侧存在一定空间时才能打开,而在公交车出现燃烧等紧急情况时,乘客为了逃生往往迅速向车门处拥挤,车门处毫无空间,这便导致了即使车门的应急手动开关正常,也无法快速打开车门,使得车内乘客无法及时利用车门逃生,进而造成大量伤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公交车车门无法外开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包括上端安装在车门导轨上的连接件,安装在该连接件下端的外壳,安装在该外壳底面上的底座,固定在车门上与该底座活动连接的外盖,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安装在所述外壳与底座上的机械控制机构;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配置有控制其电路导通的遥控器;所述机械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受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驱动的传动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内与该传动装置配套、用于锁定与打开外盖的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与该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导通的电机和供电电源,所述遥控器的内置电路包括与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配套的信号发射电路,和与该信号发射电路导通的控制开关;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分别与该单片机连接并接入电机正转信号的继电器Jl和接入电机反转信号的继电器J2,以及连接在继电器Jl和J2之间的微动开关组,和与所述单片机连接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电机与所述微动开关组串联;所述信号发射电路包括无线发射模块,和与该无线发射模块连接的继电器J3,所述控制开关与该继电器J3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组包括相互串联的微动开关Kl和K2,以及与该微动开关Kl并联的二极管Dl,和与该微动开关K2并联的二极管D2 ;所述二极管Dl与D2反向连接。
[0010]通过上述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十分方便地实现电机正转之后再自动进行反正,gp完成传动装置的回位工作。
[0011]再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承重板,安装在该承重板下方并与所述电机转轴连接的用于减速的齿轮组,以及通过拉簧安装在所述外壳底面上的传动块,和与该传动块配套用于对其进行卡位的回复式卡位件;所述承重板上与所述齿轮组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弧形通孔,在所述齿轮组上设置有一穿过该弧形通孔并与齿轮组表面垂直的推块,所述微动开关Kl和K2分别安装在所述弧形通孔的两端,所述推块在所述弧形通孔内往复移动一次,分别与微动开关Kl和K2接触,同时带动所述回复式卡位件在同一直线上往复移动,解除与锁定传动块;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与所述传动块卡接。
[0012]优选地,所述传动块由一宽边和一窄边一次性加工成“L”型,在其宽边的一端开设有卡位孔,和与该卡位孔连通的缺口,而所述拉簧则一端与该宽边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底面连接;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一限位孔,所述回复式卡位件包括位于该限位孔内并与之紧密配合的套筒,与该套筒套接的卡位轴,以及位于该卡位轴与套筒之间的回复弹簧,和由一短边和一长边一次性加工成“T”型的卡块,该卡块上开设有导向孔,并由螺栓穿过该导向孔与所述承重板连接,其一端位于所述弧形通孔上方,与所述推块配合,另一端穿过所述卡位孔与所述卡位轴卡接;所述传动块的窄边与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卡接。
[0013]优选地,所述底座为矩形体,两相对侧壁之间开设有一滑轴孔,在与该滑轴孔正对的底座上表面上则开设有一与该滑轴孔连通的矩形滑孔,而在与该滑轴孔相平行的另两个相对侧壁上则分别开设有与滑轴孔垂直且连通的插销孔;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滑轴孔内并可自由滑动的滑动轴,以及安装在所述插销孔内并与该滑动轴接触的插销组件,和安装在所述底座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所述传动块的窄边通过所述矩形滑孔与所述滑动轴卡接,并带动滑动轴移动,所述插销组件随所述滑动轴的移动而自动伸缩,与所述外盖卡接;所述外盖套装于所述底座的底面与侧壁上,所述强力弹簧位于所述底座底面与外盖之间。
[0014]优选地,所述滑动轴包括上半轴和下半轴;其中,所述下半轴由一圆柱体和一连接轴连接而成,在所述圆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与所述传动块的窄边卡接的卡孔,所述连接轴的悬空端伸出至所述底座外部,并设置有拉环;所述上半轴也包括一圆柱体,和一端与该圆柱体连接的连接轴,且上半轴上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半轴上圆柱体的底面连接;所有圆柱体和连接轴同心,所有圆柱体同径,所有连接轴同径,且连接轴的端面半径小于圆柱体底面半径;所述上半轴的连接轴端面与其圆柱体底面之间为斜面,所述下半轴的连接轴端面与其圆柱体底面之间为斜面;所述插销组件与所述滑动轴上的斜面接触。
[0015]优选地,所述插销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插销孔内并与之紧密配合的套筒,与该套筒套结的插销,以及套装在该插销上并受所述套筒限位的弹簧;所述外盖为通槽结构,在其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插销配套的插销卡位孔,而在其内底面上则开设有与所述强力弹簧配套的弹簧限位孔。
[0016]通过上述机械控制机构,可以在电子控制系统启动之后,使插销的端部从插销卡位孔缩回插销孔内,从而解除外盖与底座之间的锁定关系,此时,强力弹簧从压缩状态回复到自然状态,对外盖产生强大的推力,将外盖向车外推动,进而实现车门外开。由于电子控制系统中电机的启动时间很短,因此能够快速打开车门,以满足应急情况需要。
[0017]优选地,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一电路安装槽、一电机安装槽和一电源安装槽,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安装在所述电路安装槽内,所述电机、承重板和齿轮组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槽内,而所述供电电源则安装在所述电源安装槽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壁上还安装有一与所述供电电源导通的充电接口。
[0018]通过对外壳内部空间的分隔式设计,使各部分电子元器件分开安装,有效地避免了线路干扰,方便了安装。并且,本技术只需要纯电子电路即可实现遥控功能,无需设计软件,能够大大节省开发设计成本,操作方便,实用价值高。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I)本实用新型设计十分巧妙,采用两个二极管反向连接,并分别并联一个微动开关,以此来交错控制两个微动开关的通断状态,从而使电子控制系统在收到无线信号之后,使电机正转之后自动实现反转,完成推块的自动回位。
[0021](2)本实用新型通过回复式卡位件与传动块的巧妙配合,通过回复式卡位件的移动,利用卡块的扁平结构与缺口的配合关系、卡位轴与卡位孔的配合关系对传动块实现卡位,进而向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传递动力,促进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打开,进而完成车门外开,整个动作自然、流畅、安全、可靠。
[0022](3)本实用新型在打开车门之后回位时,车门在其原有的动力机构带动下与门框闭合,外盖与底座重新合拢,将强力弹簧压缩,此时只需要拉动拉环,即可使滑动轴下滑,插销伸出,卡入外盖内侧壁上的插销卡位孔中,从而将外盖与底座锁定,十分简单。
[0023](4)本实用新型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使用,公交车车门的打开与关闭由其原有的动力机构控制,只有在车门无法正常打开的紧急情况下才通过遥控器控制电子控制系统启动,进而使车门在强力弹簧的作用下向外打开,整个过程全自动操作,快速、方便,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公交车车门无法外开的问题,极大地保证了公交乘客的生命安全。
[0024](5)本实用新型为公交车车门的设计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属于公交车设计的一大突破,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更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车门上,具有突出的是指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很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子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遥控器的内部电路原理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壳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壳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传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块与卡位轴、套筒、回复弹簧的关系示意图。
[00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机、承重板、微动开关与卡块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39]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40]1-连接件,2-外壳,3-底座,4-外盖,5-电机,6_承重板,7_拉簧,8_传动块,9_弧形通孔,10-推块,11-卡位孔,12-缺口,13-限位孔,14-套筒,15-卡位轴,16-回复弹簧,17-卡块,18-导向孔,19-矩形滑孔,20-插销孔,21-强力弹簧,22-上半轴,23-下半轴,24-卡孔,25-拉环,26-插销,27-弹簧,28-插销卡位孔,29-弹簧限位孔,30-电路安装槽,31-电机安装槽,32-电源安装槽,33-充电接口,34-定位螺栓,35-滑轴孔,36-微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004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外壳2、底座3、外盖4、机械控制机构和电子控制系统。其中,机械控制机构和电子控制系统均安装于外壳2内,底座3位于外壳2的底部,在底座3的下底面上安装有强力弹簧21,外壳2和底座3通过螺栓连接,且两者直接通过连接件I安装在车门导轨上;而外盖4安装在车门的内壁顶部,与底座3正对,外盖4整体为凹槽结构,整个底座3可直接置入外盖4内,底座3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21直接与外盖4内表面接触。
[0043]在整个控制装置处于非使用状态下,底座3与外盖4紧密配合在一起,强力弹簧21处于压缩状态;当电子控制系统开始工作,带动机械控制机构运动,进而使底座3与外盖4解除锁定时,底座3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21从压缩状态恢复到自然状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强力弹簧21对外盖4产生弹力,使底座3与外盖4完全分离,最终由外盖4带动车门向外打开。
[0044]具体地说,所述电子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包括一单片机,该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有无线接收模块,输出端连接有一电机5,该电机5的一端通过一开关电路连接有一继电器J1,单片机输出的反转信号通过该继电器J1、开关电路之后,作用于电机5,使电机5反转;而单片机输出的正转信号则通过另一个继电器J2和一控制开关之后,作用于电机5,使电机5正转。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二极管和两个微动开关,两个二极管反向串联,并分别并联一个微动开关,且两个微动开关相互导通。相关电器元件的安装示意图如图14,电机5安装在一承重板6上,承重板6下方安装齿轮组,齿轮组随电机的转动而转动。承重板6的边缘开设有一弧形通孔9,两个微动开关36分别安装在弧形通孔9的两端,齿轮组上设置有一推块10,推块10的上端穿过弧形通孔9,并可随齿轮组的转动而在弧形通孔9内来回移动,卡块17的一端头位于弧形通孔9上方,与推块10平齐,通过推块10的移动,而对卡块17产生推力,使卡块17做水平运动。
[0045]另外,配置有一遥控器,其内部电路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一个无线发射模块、继电器J3和控制按钮。操作人员按下控制按钮,使无线发射模块发出控制信号,由电子控制系统内的无线接收模块接收,进而传输给单片机,之后由单片机控制电机工作。所述机械控制机构主要包括齿轮组、滑动轴、卡块、传动块以及插销组件。
[0046]所述外壳2如图4和图5所不,其中,图4为外壳的正面不意图,图5为外壳的底面示意图,其整体为腔体结构,正面内部主要分为三个凹槽,分别安装电池、电机5和电子控制系统的电路板,电池、电机5和电路板相互电连接,且电池还与设置在外壳2侧壁上的充电接口 33连接,用于为电池充电之用。在外壳2的底面上开设有一条形凹槽,条形凹槽的整体构造与传动块8匹配,传动块8安装在该条形凹槽内,并通过拉簧7与该条形凹槽内部端头的定位螺栓34连接。
[0047]所述底座3如图6所示,为矩形体,其长、宽分别与外壳2匹配,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2底面上。在底座3的一侧面中部开设有一滑轴孔35,用于安装滑动轴;滑轴孔35正对的底座上表面上开设有与滑轴孔35相通的矩形滑孔19,矩形滑孔19的宽度与传动块8伸出外壳2底面的部分相匹配,但其长度比传动块8伸出外壳2的部分更长,使传动块8可在滑轴孔35内沿其长边来回移动。以该滑轴孔35为对称轴,在底座3的另两个相对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两个插销孔20,所有插销孔20均与滑轴孔35相通。另外,在底座3下表面上还开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弹簧安装孔,用于安装强力弹簧21。
[0048]所述外盖4通过螺栓安装在车门内壁的顶部,其结构如图7所示,为通槽结构,其大小与底座3相匹配,整个底座3可完全置入外盖4内。在所述外盖4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四个与所述强力弹簧21相对的弹簧限位孔29,而在其两个内侧面上则分别开设有两个插销卡位孔28,插销卡位孔28与底座4上的插销孔20 —一对应。值得注意的是,插销卡位孔28和弹簧限位孔29均为凹槽结构,并非通孔,其作用在于分别对插销26和强力弹簧21进行限位。
[0049]所述传动块8的结构如图9所示,由一窄边和一宽边组成“L”型结构,在宽边的一端开设有一^N立孔11和一缺口 12,且卡位孔11与缺口 12连通。在与该缺口 12相对的另一端则设置有拉簧7。所述卡块17的结构如图10所示,由一短边和一长边组合成“T”型结构,在长边上开设有一导向孔18。为了实现对传动块8的卡位,在外壳2的侧壁上开设有一连通其底面上条形凹槽的通孔,在通孔内与传动块8接触的一端安装卡位轴15,该卡位轴15的轴杆上套装有回复弹簧16,同时,在轴杆端头上安装套筒14,用以对回复弹簧16进行限位。该卡位轴15的头部开设有一与卡块17的长边厚度相匹配的凹槽,通过该凹槽,使卡块17与卡位轴15实现卡接,而套筒14与通孔紧密配合,能够保证在回复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不会从外壳2侧壁的通孔中掉落出来。如此,便将回复弹簧16限制在卡位轴15的轴杆上,并且对卡位轴的端头施加弹力,使卡位轴15和卡块17 —起移动。卡块17与卡位轴15、套筒14、回复弹簧16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11所示。
[0050]当卡块17的长边端部处于传动块8的卡位孔11内时,卡位轴15远离传动块8,此时,传动块8在拉簧7的作用下移动,使卡块17的长边从卡位孔11进入缺口 12,即解除对传动块的限制,由于卡块与传动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得卡位轴与传动轴的相对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卡位轴15与缺口 12相对,但无法进入缺口 12,回复弹簧仍然处于压缩状态;而当外力迫使传动块8移动,使拉簧7被拉伸之后,卡块17的长边又从缺口 12回到卡位孔11内,此时回复弹簧16由压缩状态回复到自然状态,使卡位轴15移动,进入卡位孔11内,而卡块17则被卡位轴15推动至离开卡位孔11,回到初始位置,传动轴8重新处于限制状态。
[0051]所述滑动轴的结构如图12所示,主要由下半轴23和上半轴22 —次性加工而成。所述下半轴23由一圆柱、一圆台和一连接轴依次连接构成,在圆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卡孔24,圆台的下底面与圆柱的上底面重合,连接轴的一端面与圆台的上底面重合,而连接轴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拉环25。所述上半轴22的结构与下半轴23类似,也由一圆柱、一圆台和一连接轴依次连接而成,但上半轴22的圆柱高度小于下半轴23的圆柱高度,其侧壁并不开设卡孔。上半轴22的连接轴与下半轴23的圆柱下底面连接,使得上半轴22和下半轴23成为一体结构。实际生产时,上半轴和下半轴采用模具一次成型。
[0052]所述插销组件的结构如图13所示,在与滑动轴平行的底座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插销孔20,插销26安装在插销孔20内,其头部与滑动轴接触,插销的销杆上套装有弹簧27,并套有套筒14,用以与插销头部配合,对弹簧27进行限位,同时,套筒与插销孔20紧密配合,可避免在弹簧27的弹力作用下掉落出插销孔20。
[0053]为了使操作更加方便,所述插销27的销杆端头设计成圆锥形,而外盖4内侧壁上的插销卡位孔28对应地也设计成圆锥孔。利用圆锥面,只需要很小的外力,便可以很轻松地实现插销与插销卡位孔之间的锁定与解锁,而插销的头端则与滑动轴上的圆台接触,接触面仍然为斜面,利用插销对滑动轴产生的斜向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可以为滑动轴的移动提供水平作用力,使滑动轴的移动更加轻松,对应的传动块的移动也更加轻松。
[0054]安装时,将电池安装至电源安装槽32内,将电子控制系统的主电路板安装在电路安装槽30内,将图14所示的零部件安装在电机安装槽31内,相互之间通过导线连通。另夕卜,将传动块8安装在外壳2底面上的条形凹槽内,拉簧7分别连接传动块8和定位螺栓34,且,拉簧7处于拉伸状态;通过螺栓穿过导向孔18将卡块17安装在承重板6上,并在限位孔13内装入卡位轴15、回复弹簧16和套筒14,使卡块17与卡位轴15卡接好;此时,应保证卡位轴15卡入卡位孔11内,回复弹簧16处于自然状态。然后在底座3的滑轴孔35内装入滑动轴,在插销孔20内装入插销26、弹簧27和套筒,套筒和插销孔紧密配合,插销26的头部与滑动轴上圆柱与圆台的公共面接触,传动块8的窄边穿过底座上表面上的矩形滑孔19后插入滑动轴上的卡孔24内。此时,插销的销杆端部伸出至底座侧壁外部,并卡入外盖4内侧壁上的插销卡位孔28内,而底座3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21则与外盖4内底面上的弹簧限位孔29正对,并受到底座3与外盖4的压缩。外壳2和底座3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连接件I与公交车门框上方内侧的导轨连接,而外盖4则通过螺栓固定在公交车车门上方内侧。
[0055]在未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底座3与外盖4通过插销26始终保持锁定状态,公交车车门受现有车门的导轨系统引导,实现向车内开门和关门。当出现紧急情况车门无法向内打开时,按下遥控器的控制按钮,无线发射模块发出信号,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信号后,单片机控制电机5正转,齿轮组开始转动,推块10开始在弧形通孔9内移动,而卡块17则受推块10的推力而进行水平移动,卡块17的水平移动带动卡位轴15水平移动,使卡位轴15离开卡位孔11,回复弹簧16被压缩,此时,由于卡位轴15离开了卡位孔11,卡块17进入卡位孔11,但是受卡块17与卡位孔11的结构区别,卡块17无法通过卡位孔11对传动块8起到卡位效果,因此,在拉簧7的拉力作用下,传动块8随拉簧7的收缩而移动,卡块17从卡位孔11进入缺口 12,而底座3内的滑动轴也随传动块8的移动而移动,使插销26的头部从滑动轴上圆柱与圆台的公共面下滑至圆台与连接轴的接触部位,由于连接轴的径长小于圆柱的径长,因此,插销26在弹簧27的作用下向插销孔20内部移动,使插销26的销杆端部与外盖4内侧壁上的插销卡位孔28分离,在两者分离的同时,底座3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21对外盖4内底面施加向车外方向的弹力,将外盖4瞬间弹开,与外盖4连接在一起的车门随之向车外打开,乘客即可离开。
[0056]在上述过程中,当传动块8在拉簧7的作用下移动之后,卡块17从卡位孔11进入缺口 12,卡位轴15也随之移动到缺口 12的位置,并与传动块8上的缺口 12上下两侧所阻挡,使回复弹簧16被压缩;此时,推块10保持在弧形通孔9内移动,当其从一端移动至另一端,与另一微动开关36接触时,引起电子控制电路中两个反向连接的二极管导通状态变化,电流反向,促使电机5反向转动,进而带动齿轮组反向转动,推块10也反向移动,最终回到初始位置。在推块10反向移动过程中,卡位轴15仍然受到传动块8的阻挡,未进入卡位孔11中,卡块17也始终停留在缺口 12内。
[0057]在紧急情况解除之后需要关闭车门时,可使用工具将底座3与外盖4闭合,然后通过拉环25施加拉力,使滑动轴下移,插销26的头部从圆台的侧面上移至圆台与圆柱的公共面,插销26向底座3外部伸出,进入外盖4内侧壁上的插销卡位孔28内,将底座与外盖锁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滑动轴的移动,使得传动轴8也发生移动,卡块17从缺口 12回到卡位孔11内,拉簧7被拉伸,而卡位轴15与卡位孔11正对,此时在回复弹簧16的作用下,卡位轴15进入卡位孔11内,卡块17水平移动,回到初始位置,传动轴8因卡位轴15进入卡位孔11而被卡住,至此,整个装置可进行下一次使用,实现车门外开。
[0058]本发明中,对于发射无线信号的启动控制,包括两种方式:
[0059](I)由人工通过按下遥控器的控制按钮进行控制;
[0060](2)如果公交车内的烟雾报警器被触发,则通过报警器输出启动信号自动导通遥控器的内部控制电路,使无线发射模块发出无线信号,进而使电子控制系统开始工作。
[0061]以上两种控制方式都受公交车自身的启停信号控制,即在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上述两种控制方式都无效,只有在停下来后启动方式才有效。
[0062]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操作简单,各部件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不改变现有公交车车门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了公交车内摆门外开的效果,为公交车乘客逃生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0063]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安装在车门导轨上的连接件(1),安装在该连接件(I)下端的外壳(2),安装在该外壳(2)底面上的底座(3),固定在车门上与该底座(3)活动连接的外盖(4),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2)内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安装在所述外壳(2)与底座(3)上的机械控制机构;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配置有控制其电路导通的遥控器;所述机械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2)内受所述电子控制系统驱动的传动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3)内与该传动装置配套、用于锁定与打开外盖(4)的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2)内的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与该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导通的电机(5)和供电电源,所述遥控器的内置电路包括与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配套的信号发射电路,和与该信号发射电路导通的控制开关;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分别与该单片机连接并接入电机正转信号的继电器Jl和接入电机反转信号的继电器J2,以及连接在继电器Jl和J2之间的微动开关组,和与所述单片机连接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电机与所述微动开关组串联;所述信号发射电路包括无线发射模块,和与该无线发射模块连接的继电器J3,所述控制开关与该继电器J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组包括相互串联的微动开关Kl和K2,以及与该微动开关Kl并联的二极管D1,和与该微动开关K2并联的二极管D2 ;所述二极管Dl与D2反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电机(5)的承重板(6),安装在该承重板(6)下方并与所述电机(5)转轴连接的用于减速的齿轮组,以及通过拉簧(7)安装在所述外壳(2)底面上的传动块(8),和与该传动块(8)配套用于对其进行卡位的回复式卡位件;所述承重板(6)上与所述齿轮组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一弧形通孔(9 ),在所述齿轮组(6 )上设置有一穿过该弧形通孔(9 )并与齿轮组(6)表面垂直的推块(10),所述微动开关Kl和K2分别安装在所述弧形通孔(9)的两端,所述推块(10)在所述弧形通孔(9)内往复移动一次,分别与微动开关Kl和K2接触,同时带动所述回复式卡位件在同一直线上往复移动,解除与锁定传动块(8);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与所述传动块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块(8)由一宽边和一窄边一次性加工成“L”型,在其宽边的一端开设有卡位孔(11),和与该卡位孔(11)连通的缺口(12),而所述拉簧(7)则一端与该宽边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外壳(2)的底面连接;所述外壳(2)的侧壁上开设有一限位孔(13),所述回复式卡位件包括位于该限位孔(13)内并与之紧密配合的套筒(14),与该套筒(14)套接的卡位轴(15),以及位于该卡位轴(15)与套筒(14)之间的回复弹簧(16),和由一短边和一长边一次性加工成“T”型的卡块(17),该卡块(17)上开设有导向孔(18),并由螺栓穿过该导向孔(18)与所述承重板(6)连接,其一端位于所述弧形通孔(9)上方,与所述推块(10)配合,另一端穿过所述卡位孔(11)与所述卡位轴(15 )卡接;所述传动块(8 )的窄边与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为矩形体,两相对侧壁之间开设有一滑轴孔(35),在与该滑轴孔(35)正对的底座上表面上则开设有一与该滑轴孔(35)连通的矩形滑孔(19),而在与该滑轴孔(35)相平行的另两个相对侧壁上则分别开设有与滑轴孔(35)垂直且连通的插销孔(20);所述自锁式弹性插销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滑轴孔(35)内并可自由滑动的滑动轴,以及安装在所述插销孔(20)内并与该滑动轴接触的插销组件,和安装在所述底座(3)下底面上的强力弹簧(21);所述传动块(8)的窄边通过所述矩形滑孔(19)与所述滑动轴卡接,并带动滑动轴移动,所述插销组件随所述滑动轴的移动而自动伸缩,与所述外盖(4)卡接;所述外盖(4)套装于所述底座(3)的底面与侧壁上,所述强力弹簧(21)位于所述底座(3)底面与外盖(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轴包括上半轴(22)和下半轴(23);其中,所述下半轴(23)由一圆柱体和一连接轴连接而成,在所述圆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与所述传动块(8)的窄边卡接的卡孔(24),所述连接轴的悬空端伸出至所述底座(3)外部,并设置有拉环(25);所述上半轴(22)也包括一圆柱体,和一端与该圆柱体连接的连接轴,且上半轴上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半轴上圆柱体的底面连接;所有圆柱体和连接轴同心,所有圆柱体同径,所有连接轴同径,且连接轴的端面半径小于圆柱体底面半径;所述上半轴(22)的连接轴端面与其圆柱体底面之间为斜面,所述下半轴(23)的连接轴端面与其圆柱体底面之间为斜面;所述插销组件与所述滑动轴上的斜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销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插销孔(20)内并与之紧密配合的套筒(14),与该套筒(14)套接的插销(26),以及套装在该插销(26)上并受所述套筒(14)限位的弹簧(27);所述外盖(4)为通槽结构,在其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插销(26)配套的插销卡位孔(28),而在其内底面上则开设有与所述强力弹簧(21)配套的弹簧限位孔(2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交车内摆门智能外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内部设置有一电路安装槽(30)、一电机安装槽(31)和一电源安装槽(32),所述信号接收与控制电路安装在所述电路安装槽(30 )内,所述电机(5 )、承重板(6 )和齿轮组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槽(31)内,而所述供电电源则安装在所述电源安装槽(32)内;在所述外壳(2)的外侧壁上还安装有一与所述供电电源导通的充电接口( 33)。
【文档编号】E05F15/603GK204126458SQ201420557447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6日
【发明者】李德军 申请人:李德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