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锅用锅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12723阅读:171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具,特别涉及一种火锅用锅具。


背景技术:

火锅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钟爱吃食火锅,尤其现代人
生活节奏快,速食要求越来越明显,而独自吃快餐必然落寞,三五好友或同
事结伴就餐则欢快的多,然而既要求速度又要求热闹,且伙食还要够营养够
美味,那么火锅则是不二之选。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就餐需求,越来越多的火
锅店拔地而起,由于吃食火锅的食客多是结伴而行,故各大火锅店均采用深
底的、容积较大的火锅锅具容放食物,该种锅具虽然容放食物较多,但是也
较浪费汤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食物煮熟后均沉落于锅底,使得飘于锅
口处的食物较少,从表面上来看好像锅里的食物已食用完,其实不然,虽然
有些食客会用漏勺在锅中进一步捞取食物,但是由于锅底较深,同时受温度
较高的水蒸气影响,食客往往捞至锅具中部便停止了,这使得锅底的食物仍
不能被食用;也有不少食客们或碍于面子或热情好客,通常不会用漏勺将锅
底的食物捞出食用,而是会令服务人员接着上新菜,周而复始,造成了恶性
循环,导致了大量的食物及汤料的浪费。另外,现有火锅锅具的材质及结构
致使火锅锅具热传导慢,汤料易外溢,不仅影响就餐环境,也浪费汤料。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特别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避免食物下沉的,且热传
导快同时能够防止汤料外溢的火锅用锅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汤料外溢,有效减少食物及汤
料浪费的火锅用锅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火锅用锅具,所述锅具至少包括锅
体,所述锅体具有受热部,所述受热部的开口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用于防止汤
料外溢的防溢部,所述防溢部的高度值为所述受热部的高度值的三分之一到

二分之一间的任一数值。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为圆底锅体。
作为优选,所述受热部的高度值与直径的比值为5:20至5:30之间任一
比值。
作为优选,所述防溢部包括环形的第一部分,至少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
面为朝向所述锅体的外侧拱起的第一弧面。
作为优选,所述防溢部还包括环形的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受热部间的
第二部分,至少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为朝向所述锅体的内侧拱起的第二弧
面。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的锅壁包括外层锅壁、内层锅壁和位于所述内层锅
壁与外层锅壁之间的金属夹层。
作为优选,所述内层锅壁为防粘层,所述外层锅壁为导磁层,所述金属
夹层为导热基层。
作为优选,所述不沾粘层为304不锈钢层,所述导热基层为铝层,所述
导磁层为430不锈钢层。
作为优选,所述锅壁的厚度为3mm-3.5mm。
作为优选,所述锅具还包括锅盖、端耳和设于所述锅体内的至少一个隔
板。
本发明火锅用锅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对锅体受热部的高度及锅体整
体材料的限制,使得置于受热部内的汤料能够快速并持久的沸腾,以保证锅
内的食物始终飘于锅口,不下沉,防止食物由于下沉至锅底而导致的食物浪
费,同时在锅体上设置防溢部,使锅体内的汤料不易外溢,进一步减少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火锅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含有隔板的火锅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火锅用锅具的锅壁的剖面图(图中仅示出部分锅壁)。
附图标记:
1-锅体;2-受热部;3-第一部分;4-第二部分;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火锅用锅具,该锅具至少包括锅体1,
当然,还可包括锅盖、端耳和至少一个设于锅体1内的用于将容放菜品的腔
体分隔成多个腔室的隔板5(由于锅盖和端耳适配本锅体1的结构多样,故
图中并未具体示出)。其中,锅体1具有形成上述腔体的受热部2,受热部2
的开口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用于防止汤料外溢的防溢部,该防溢部的高度值为
受热部的高度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间的任一数值。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锅体1为圆底锅体,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的
锅体1,该锅体1的形状是随灶炉的灶腔形状而定,本实施例中将锅体1设
为圆底锅体,即受热部2为球底型,原因之一是为了减小容放菜品的腔体容
积,并保证锅体1受热均匀,原因之二是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灶炉为翰林电器
生产的型号为HL-C2201的火锅电磁炉,其具有同本实施例的球底型受热部2
相配合的球底型灶腔,使得锅体1受热部的受热面积最大化,且保证锅体1
安放稳定,不会随汤料的波动而产生晃动。
继续结合图1-图4,防溢部包括环形的第一部分3,该第一部分3至少
内表面为朝向锅体1外侧拱起的第一弧面,即其纵截面呈“(”型,以使汤料
沿该弧面流动时不会外溢,而是形成波浪继续回流至锅体1内,保证汤料不
损失。为了使防溢部的防溢效果更突出,本实施例中的防溢部还包括环形的
并位于第一部分3和受热部2间的第二部分,即该第二部分4分别连接第一
部分3和受热部2,其中,该第二部分4至少内表面为朝向锅体1内侧拱起
的第二弧面,也就是该第二弧面与第一部分3的第一弧面近似形成水平状的
S型,当汤料预外溢时,其先流至第二部分4进行一定程度的回流缓冲,即
减小汤料外溢的幅度,使到达第一部分3的汤料量减少,更好的预防及避免
汤料的外溢。当然,第一部分3的外表面也可为与其内表面相同的弧面,第
二部分4的外表面同样可为与其内表面相同的弧面,具体形状可参考附图1
和附图2。
优选地,如图6所示,为了保证锅体1内的汤料快速并持久沸腾,使菜
品可时刻飘于锅口处,首先其受热部的高度值和直径的比值可为5:30之间的

任一比值。本实施例中的锅体1的整体高度为7.5cm,锅体1的口径为31cm,
防溢部的高度为2.5cm,受热部2的高度为5cm,受热部2的口径为26cm,
当然可以根据需要按比例增大或减小锅体1及各部分的相应尺寸。其次,锅
体1的锅壁应导热性能好,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锅壁包括外层锅壁7、内层
锅壁6和位于外层锅壁7与内层锅壁6之间的金属夹层8。其中,该内层锅
壁6为防粘层,以防止锅体1内的食物受热过度而粘连在内层锅壁6上;外
层锅壁7为导磁层,以用于较佳的将电磁炉的磁力吸收以转化为热量;金属
夹层8为导热基层,用于将热量进行快速传导。优选地,不沾粘层为304不
锈钢层,即由304不锈钢制成;导热基层为铝层,即由铝制成;导磁层为430
不锈钢层,即由430不锈钢制成。进一步地,锅壁的厚度优选为3mm-3.5mm
中的任一数值,本实施例中锅壁的厚度为3mm,其中外层锅壁7和内层锅壁6
的厚度均小于金属夹层8的厚度,以使保温及传热效果最佳。
由于火锅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现有火锅锅具的弊端,造成了不容小觑的
食物浪费,与现代文明呼吁的“光盘行动”背道而驰。
据调查,各种规模的火锅店每天接待的人数在50人-500人不等,而全
国的火锅店数量约为18.98万家,假设平均每天每家火锅店有100人·次就餐,
则全国城镇每天有100人·次×18.98万家=1898万人·次吃火锅。从中抽取
188人进行实验发现:188名客人总共购买菜品总量为193640克,人均购买
量为1030克/人;餐后总共剩于菜品总量为41172克,人均剩下菜品219克/
人。按吃火锅人均消费60元/人,餐饮业平均毛利率60%计算,那么吃一次
火锅人均消费食物的费用为:60元/人×(1-60%)=24元(按实际食物成本
计算);顾客购买每克食物的费用为:24元÷1030克/人=0.023元/克;每人
每次浪费的费用为:0.023元/克×219克/人=(约)5元/人;浪费的食物
占购买量的百分比:5元÷24元×100%=20.8%(约浪费五分之一)。
由此可推算出全国每年吃火锅浪费食物的费用是:
5元/人×1898万人·次/日×365日=346亿元。
而使用本发明的锅具食用火锅后,由于菜品均飘于锅口处,且锅体深度
较浅,食客易于捞取菜品,当然,出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定会有一小部
分食物或汤料浪费,按最大浪费程度计算,即按浪费金额为2元/人计算,那
么,可全国每年因吃火锅所减少的浪费食物的费用是:
3元/人×1898万人·次/日×365日=207.8亿元。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火
锅用锅具食用火锅,节省的不论是食物量还是消费额均是惊人的,极其有效
的减少了浪费。且,本发明的火锅用锅具结构独特,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深底
锅具,本发明的火锅用锅具能够防止食物由于下沉至锅底而导致的食物浪费。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
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
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