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337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特别涉及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9880Y于2000年12月13日公开了一种烘烤锅具,其包括:外壳(1)、内锅、电热管、及风扇,其特征是:外壳(1)顶部呈开口状,并设有一上盖;内锅设于外壳(1)内,电热管固定于内锅内部,风扇与风扇马达相接;一可供空气流通的保护盘固定于内锅内部;保护盘位于电热管及风扇上方;一网状锅体置于该保护盘上。用于烘烤食品。
据称,风扇设置于内锅内部,风扇位于电热管间内部,风扇马达设于内锅底部,并且风扇固定于风扇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上,保护盘设置在电热管上,保护盘上设置开设有孔洞,风扇产生内循环搅拌空气,油水可以流入到电热管上产生油烟造成食物污染变味和空气污染,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自动接油、性能可靠的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本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能够实现空气加热-接油-分离清洗,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主体包括大身、加热容器、接油装置、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其特征是一个用于支撑加热容器、接油装置和容纳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的大身;
一个用于收集多余油脂的接油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接油装置,第一接油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加热容器的下部,或第一接油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进风口或进风孔的下部,或第一接油装置上至少设置一个进风口或进风孔。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中部高,四周低,或第一接油装置中部低,四周高;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中部凸起的侧壁上,或进风口或进风孔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四周高起的侧壁上;
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悬空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的上部或侧部或侧上部;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一侧的单元上设置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将进风口或进风孔隔断排列组合;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被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支撑连接,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上、下端被支撑件连接悬空环形开口;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与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相间排列组合横截面成环形出风侧壁;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与环形出风侧壁夹角设置,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横截面呈条形或阶梯形或L形或Z形,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向内倾斜或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向外倾斜;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产生热流,将热流沿着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由中心向外喷射进入加热容器,或将热流沿着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由外侧向中心喷射进入加热容器。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与大身上的控制组件电连接;第一接油装置设置在加热容器的下部或进风口的下部,第一接油装置将加热容器内壁的下降油脂收集;第一接油装置内壁与加热容器内壁顺滑连接,或油装置与加热容器套接,或第一接油装置开口与加热容器开口对接;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与加热容器主体固定连接,或第一接油装置与加热容器主体分离连接,按油装置套接在加热容器主体的外侧底部或上部;
加热容器下部开口处设置第一接油装置;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上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进风口或进风孔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内壁,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形成上升气流在食物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上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进风口或进风孔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内壁,形成一个由下至上旋转气流在食物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加热容器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进风口或进风孔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内壁,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形成上升气流在食物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加热容器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进风口或进风孔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内壁,形成一个由下至上旋转气流在食物外围加热流动;一个用于给加热容器内吹气加热的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致使加热容器内产生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加热腔体;
所述加热容器内壁、上盖下壁和第一接油装置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加热腔体;
微压力加热腔体至少与一个进风口贯通连接;
或者,微压力加热腔体至少通过一个出风口或至少通过一个出风孔或至少通过一个出风间隙与外部贯通连接;
或者,微压力加热腔体至少与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或一个出风孔贯通连接。
所述加热容器上部设置进料开口,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
或所述加热容器上部设置进料开口,下部设置进风开口,加热容器上、下开口设置;
所述加热容器下部的进风口或进风孔强制热流向心状流动或向外放射状流动;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加热容器、上盖、进风口或进风孔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加热容器、出风口、进风口或进风孔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加热容器、进风口或进风孔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
或所述加热容器、上盖、进风口或进风孔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
或所述上盖、加热容器、进风口或进风孔、第一接油装置、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组合成一个微压力加热腔体,所述微压力加热腔体的进风速度大于微压力加热腔体的出风速度,强迫热流在食物之间的间隙流动加热。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环形或盘形设置在加热容器的下部或底部;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盘形第一接油装置,其横截面中部凸起,外围上扬,中部与外围形成一个环形凹槽或局部凹槽;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环形装置,其横截面中部凸起,外围上扬,中部与外围形成一个环形凹槽或局部凹槽;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与进风嘴套接或对接;
所述进风嘴前端设置转向风道,转向风道的转向角度至少70度设置,转向角至少一个;
所述进风嘴的出风端高于进风口或进风孔的开口下端隔油脂;
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的下部还可以设置第二接油装置,第二接油装置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下部;
第一接油装置一侧可以设置出汁口,出汁口下部设置第四接油装置;
或第二接油装置一侧可以设置出汁口,出汁口下部设置第四接油装置;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的开口下端高于第二接油装置的底部。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包括电机及其风叶,风叶套设于电机的电机轴上,且与之传动连接;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横向或纵向设置在大身内,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对应电机的位置设有风机主体,该电机固设于风机主体一端,加热器固设于风机主体另一端;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包括送风管道,送风管道转向与进风嘴贯通,该风管道或进风嘴位于加热容器的下方,加热容器与进风嘴之间设置有第一接油装置;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下部或侧部与进风嘴套接或对接;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开口尺寸大于加热容器开口的外部尺寸;
所述加热器为发热丝或发热管或PTC发热器。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至少设置一个,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至少一个以上组合成一个环形或扇形或放射形进风口或进风孔;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的开口向内或向外规则排布;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的开口向内或向外不规则排布;
所述进风口与进风嘴对接贯通连接,或进风口与进风嘴套接贯通连接;
所述进风嘴末端设置在进风口的内侧或外围紧密连接;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前端设置进气口,进气口与外部贯通。
所述进风嘴前端与气流发生器末端贯通连接;
所述气流发生器至少将一部份的外部空气吸入,通过风机、发热件换成热流进入加热容器内;
或所述气流发生器至少将外壳与加热容器之间的一部份空气吸入,通过风机、发热件换成热流进入加热容器内;
所述外壳上部一侧或开口将加热容器外围或第一接油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外壳将加热容器夹持在主体之间定位;
所述外壳设置成透明体,或外壳局部设置成可视窗;
所述加热容器为透明体,食物加热时外部可以观看食物的加热状态;
或所述外壳或加热容器为透明体或局部可视窗,食物加热时外部可以通过双层透明体观看食物的加热状态。
所述外壳与大身分离式锁定连接或分离套接或分离式对接;
所述加热容器、外壳、第一接油装置、上盖与大身分离式连接,方便食物加热后拿取清洗;
所述外壳和加热容器可一体设置;
所述外壳与加热容器之间设置空腔;
或所述外壳与加热容器之间设置空腔开口。
所述加热容器的下部设置有与其贯通连接的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所述加热容器内壁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所述加热容器(4)与上盖之间的间隙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加热容器外部流动对食物进行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食物外部流动对食物进行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所述加热容器开口处设置第一接油装置,一个用于让食物由下至上受热均匀的加热容器,加热容器上、下通孔贯通,加热容器的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加热容器与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贯通连接;
所述上盖中部设置出风口或出风孔,强迫热流沿上盖下壁流动,对食物的上部延时加热;
所述上盖上设置向下延伸的内壁,向下延伸的内壁设置出风口或出风孔,至少强迫一部分热流由上向下流动,对食物的顶部加热,从而完成热流对食物底部到食物侧部,现到食物顶部360°立体加热。
本发明通过第一接油装置,使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加热时的油脂和水份与食物分离,将多余的油脂和水份收集方便拿取倒掉,避免在空气吹动加热时将油脂和水份吹到机体外部污染工作台面,加热容器、外壳、第一接油装置、食物容器、上盖与大身分离式连接,方便食物加热后拿取清洗,使上述工序可以循环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降低清洗操作难度。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经久耐用、清洗方便、性能可靠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流由下至上竖立流动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流由下至上倾斜旋转流动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加热容器单层的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热流旋转加热的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热流旋转加热的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流由下至上竖立流动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流由下至上旋转流动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11为图3第一实施例B-B`向的截面气流放射旋转示意图。
图12为图7、10第一实施例A-A`向的截面气流向心旋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3、图11)
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主体包括大身8、加热容器2、接油装置、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其特征是一个用于支撑加热容器2、接油装置和容纳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的大身8;
一个用于收集多余油脂的接油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接油装置31,第一接油装置31至少一个设置在加热容器2的下部,或第一接油装置31至少一个设置在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下部,或第一接油装置上至少设置一个进风口或进风孔3。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中部高,四周低,或第一接油装置31中部低,四周高,或第一接油装置31中部与四周等高;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31中部凸起的侧壁上,或进风口或进风孔3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31四周高起的侧壁上;
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悬空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31的上部或侧部或侧上部;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一侧的单元上设置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将进风口或进风孔隔断排列组合;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被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支撑连接,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上、下端被支撑件302连接悬空环形开口;
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与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相间排列组合横截面成环形出风侧壁;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与环形出风侧壁夹角设置,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横截面呈条形或阶梯形或L形或Z形,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向内倾斜或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向外倾斜;
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产生热流,将热流沿着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由中心向外喷射进入加热容器2,或将热流沿着导风板或分流筋或支撑筋301由外侧向中心喷射进入加热容器2。
一个用于盛装食物让食物受热均匀的食物容器4,食物容器4设置开口和透气孔用于保持热流在食物容器4内外流动;
一个用于让食物由下至上受热均匀的加热容器2,加热容器2上、下通孔贯通,加热容器2的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加热容器2与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贯通连接;
一个用于收集多余油脂的第一接油装置,第一接油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加热容器2的下部,或第一接油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下部;
一个用于给加热容器2内吹气加热的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致使加热容器2内产生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加热腔体22。
所述加热容器2的下部设置有与其贯通连接的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
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所述食物容器4与加热容器2之间的间隙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所述食物容器4与上盖21之间的间隙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食物容器4外部流动对食物进行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或者,所述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产生热流,至少将一部分热流沿着食物外部流动对食物进行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向上单向流动;
加热容器2开口处设置第一接油装置。
加热容器2的上部进料开口处设置第二接油装置11;
或者,加热容器2下部开口处设置第一接油装置31;
或者,加热容器2的上部进料开口和下部开口下部同时设置分别第二接油装置31和第一接油装置11;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上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进风口或进风孔3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2内壁,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形成上升气流在食物外围或食物容器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上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进风口或进风孔3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2内壁,形成一个由下至上旋转气流在食物外围或食物容器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加热容器2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进风口或进风孔3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2内壁,由下至上竖立或倾斜形成上升气流在食物外围或食物容器外围加热流动;
或者,所述加热容器2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进风口或进风孔3将加热气流导向加热容器2内壁,形成一个由下至上旋转气流在食物外围或食物容器外围加热流动;
加热容器2内壁、上盖21下壁和第一接油装置31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加热腔体22;
微压力加热腔体22至少与一个进风口贯通连接;
或者,微压力加热腔体22至少通过一个出风口或至少通过一个出风孔或至少通过一个出风间隙与外部贯通连接;
或者,微压力加热腔体22至少与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或一个出风孔贯通连接。
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与大身上的控制组件电连接;第一接油装置31设置在加热容器2的下部或进风口的下部,第一接油装置31将加热容器2内壁的下降油脂收集;第一接油装置31内壁与加热容器2内壁顺滑连接,或第一接油装置31与加热容器2套接,或第一接油装置31开口与加热容器2开口对接;
第一接油装置31与加热容器2主体固定连接,或第一接油装置31与加热容器2主体分离连接,按油装置套接在加热容器2主体的外侧底部或上部;
所述食物容器4的主体上设置开孔,上部设置开口,开口一侧设置把手41,把手41设置在主体的外部,把手41的内侧设置气流档位42将热流变向,避免把手41的主体受热烫伤;
所述食物容器4上的把手41与上盖的手柄合体方便拿出,将食物容器4内食物摇晃移位再加热致使食物受热均匀。
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由上至下设置上盖21、外壳1、加热容器2、进风口或进风孔3、第一接油装置31、大身8,或者,气流烤炉的第一接油装置31由上至下设置上盖21、加热容器2、进风口或进风孔3、第一接油装置31、大身8,加热容器2上下开通与大身可分离连接,加热容器2上、下端至少一端设置向内折弯的定位面,或者,加热容器2上、下端至少一端设置向内折弯的台阶定位部,加热容器2为耐温材料,开始设置成金属或高温玻璃或高温塑料、加热容器2的横截面环形。
气流烤炉的第一接油装置31通过上盖21、加热容器2、进风口或进风孔3、第一接油装置31、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组合成一个微压力加热腔体22,所述微压力加热腔体22的进风速度大于微压力加热腔体22的出风速度,强迫热流在食物之间的间隙流动加热。
加热容器2上部设置进料开口,下部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3;
或所述加热容器2上部设置进料开口,下部设置进风开口,加热容器2上、下开口设置;加热容器2下部的进风口或进风孔3强制热流向心状流动或向外放射状流动;
进料开口内侧设置食物容器,食物容器悬挂在加热容器2内,悬挂于加热容器2的上开口一侧,或食物容器设置在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内壁上,位于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侧壁或底壁上相互抵靠。
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加热容器2、上盖、进风口或进风孔3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加热容器2、出风口、进风口或进风孔3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加热容器2、食物容器、进风口或进风孔3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
或所述加热容器2、上盖、进风口或进风孔3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加热容器2。
第二接油装置11环形设置在外壳1上部或加热容器2开口上部;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环形或盘形设置在加热容器2的下部或底部;
第二接油装置11环形装置横截面内外两侧高,中部低,形成一个环形凹槽或局部凹槽110;
第一接油装置31盘形第一接油装置,其横截面中部凸起32,外围上扬,33中部与外围形成一个环形凹槽或局部凹槽34;
或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环形装置,其横截面中部凸起,外围上扬,中部与外围形成一个环形凹槽或局部凹槽34;
第一接油装置31与进风嘴9套接或对接;
进风嘴9前端设置转向风道5,转向风道5的转向角度至少70度设置,转向角至少一个;
进风嘴9的出风端高于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开口下端隔油脂;
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下部还可以设置第三接油装置35,第三接油装置35设置在第一接油装置31下部;
第一接油装置31一侧可以设置出汁口36,出汁口36下部设置第四接油装置37;
或第二接油装置35一侧可以设置出汁口36,出汁口36下部设置第四接油装置37;
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开口下端高于第三接油装置35的底部。
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包括电机55及其风叶56,风叶56套设于电机55的电机轴上,且与之传动连接;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横向或纵向设置在大身8内,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对应电机55的位置设有风机主体101,该电机55固设于风机主体101一端,加热器6固设于风机主体101另一端;
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包括送风管道5,送风管道5转向与进风嘴9贯通,该风管道5或进风嘴9位于加热容器2的下方,加热容器2与进风嘴9之间设置有第一接油装置31;
第一接油装置31下部或侧部与进风嘴9套接或对接;所述第一接油装置31开口尺寸大于加热容器2开口的外部尺寸;
加热器6为发热丝或发热管或PTC发热器。
进风口或进风孔3至少设置一个,或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至少一个以上组合成一个环形或扇形或放射形进风口或进风孔3;
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开口向内或向外规则排布;所述进风口或进风孔3的开口向内或向外不规则排布;
进风口与进风嘴对接贯通连接,或进风口与进风嘴套接贯通连接;
进风嘴末端设置在进风口的内侧或外围紧密连接;
气流加热发生器组件10前端设置进气口102,进气口102与外部贯通。
进风嘴前端与气流发生器末端贯通连接;
气流发生器至少将一部份的外部空气吸入,通过风机、发热件换成热流进入加热容器2内;
或所述气流发生器至少将外壳1与加热容器2之间的一部份空气吸入,通过风机、发热件换成热流进入加热容器2内;
外壳1上部一侧或开口将加热容器2外围或第一接油装置固定连接;
外壳1将加热容器2夹持在主体之间定位;
外壳1设置成透明体,或外壳1局部设置成可视窗1.1;
加热容器2为透明体,食物加热时外部可以观看食物的加热状态;
或所述外壳1或加热容器2为透明体或局部可视窗,食物加热时外部可以通过双层透明体观看食物的加热状态。
外壳1与大身8分离式锁定连接或分离套接或分离式对接;
所述加热容器2、外壳1、第一接油装置31、食物容器、上盖21与大身8分离式连接,方便食物加热后拿取清洗;
所述外壳1和加热容器2可一体设置;
所述外壳1与加热容器2之间设置空腔111;
或所述外壳1与加热容器2之间设置空腔开口。
上盖21中部设置出风口或出风孔,强迫热流沿上盖21下壁流动,对食物的上部延时加热;
所述上盖21上设置向下延伸的内壁,向下延伸的内壁设置出风口或出风孔,至少强迫一部分热流由上向下流动,对食物的顶部加热,从而完成热流对食物容器底部到食物容器侧部,现到食物容器顶部360°立体加热。
第二实施例(参见图4-图6)
本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加热容器2采用单层设置,热流旋转上升。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分析说明。
第三实施例(参见图7)
本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加热容器2采用单层设置,进风口或进风孔向心指向,热流向心流动旋转上升。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分析说明。
第四实施例(参见图8-图10、图12)
本气流烤炉的接油装置,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加热容器2底部设置一体、进风口或进风孔和第一接油装置,同时设置出汁口(36),进风口或进风孔向心指向,热流向心流动旋转上升。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分析说明。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