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698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炒锅。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食品加工领域也越来越自动化,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做菜时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饮食健康等问题早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做菜时会产生很多的危害物质,而目前炒菜做饭多数。由人手动去完成,如此增加了做菜人员患上肺癌等疾病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炒锅,其具有可自动炒菜的的功能,并且还能够自动添加调料,本发明自动化极高,值得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炒锅,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垂直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另一端连接一横向支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转轴连接炒锅,所述转轴轴向旋转,所述炒锅悬空在底座的上方,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于炒锅的锅底所在面,所述电机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炒锅作旋转运动;所述电机通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控制面板进行控制;

搅拌铲,所述搅拌铲通过一连接杆抵接所述炒锅内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搅拌铲,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

调料盒,所述调料盒通过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炒锅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呈“7”型结构,其长边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其短边连接调料盒;所述调料盒底部开设有自动出料口和重力感应器,所述重力感应器连接一设于所述底座内的数值处理器,所述数值处理器连接一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控制面板;所述第二控制面板用作输入端,输入的数据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所述数值处理器对所输入数据及所述重力感应器感应到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发出指令控制所述自动出料口的打开或关闭来定量往所述炒锅中加入调料。

进一步地,所述重力感应器感应到的数值会通过所述数值处理器显示于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横支撑杆和第二支架的短边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炒锅边缘的正上方,并且凹槽的开口对准炒锅的边缘设置,供所述炒锅间隙配合所述凹槽,炒锅边缘嵌入所述凹槽内,以减少所述炒锅和锅盖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上分为四个板块,分别对应控制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四个调料盒。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出料口为圆心孔。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出料口的直径为1-3mm。

进一步地,所述炒锅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炒锅连接转轴作支撑,并通过所述转轴的转动来带动所述炒锅作旋转活动;加上所述炒锅内底部抵接有一搅拌铲,从而达到了自动炒菜的效果。

2、所述炒锅的上方设置有调料盒,所述调料盒底部开设有自动出料口和重力感应器,所述重力感应器连接一设于所述底座内的数值处理器,所述数值处理器连接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控制面板;所述第二控制面板用作输入端,输入的数据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所述数值处理器对所输入数据及所述重力感应器感应到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发出指令控制所述自动出料口的打开或关闭来定量往所述炒锅中加入调料。从而实现了自动加调料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图中,1.底座;2.第一支架;3.支撑杆;4.电机;5.转轴;6.炒锅;7.第一控制面板;8.搅拌铲;9.连接杆;10.调料盒;101.第一调料盒;102.第二调料盒;103.第三调料盒;104.第四调料盒;11.第二支架;12.自动出料口;13.重力感应器;14.数值处理器;15.第二控制面板;151.第一板块;152第二板块;153第三板块;154第四板块;16.锅盖;17.凹槽。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动炒锅,所述自动炒锅包括一底座1、一搅拌铲8和四调料盒10;所述底座1上垂直设置有第一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另一端连接一横向支撑杆3一端;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设置有一电机4,所述电机4通过转轴5连接一炒锅6,所述转轴5轴向旋转,所述炒锅6悬空在底座的上方,所述转轴5的轴线垂直于炒锅6的锅底所在面,所述电机4带动所述转轴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炒锅6作旋转运动;所述电机4通过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的第一控制面板7进行控制。

所述搅拌铲8通过一连接杆9抵接所述炒锅6内侧,所述连接杆9的一端连接所述搅拌铲8,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杆3。

所述调料盒10通过第二支架11固定于所述炒锅6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11呈“7”型结构,其长边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其短边连接调料盒10;所述调料盒10底部开设有自动出料口12和重力感应器13,所述重力感应器13连接一设于所述底座1内的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连接一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的第二控制面板15;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用作输入端,输入的数据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对所输入数据及所述重力感应器13感应到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发出指令控制所述自动出料口12的打开或关闭来定量往所述炒锅6中加入调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面板7用以控制所述电机4带动所述转轴5的转速,从而来改变所述炒锅6自动旋转的速度。如:所述第一控制面板7上设置有“开关”按钮,用以控制电机4的开关;启动电机4后,可通过“转速”按钮对电机4的转速进行调节。其中,“转速”按钮的值可以设置为60转/分钟、80转/分钟、100转/分钟、120转/分钟和140转/分钟等。由此,可根据不同的加工食品来调节电机4的转速。

对于搅拌铲8而言,设置为抵接所述炒锅6的内壁,主要是起到了对食品的翻炒作用;其中,搅拌铲8的位置设于整个锅壁高度的1/3处,这样能对锅中的食品起到较好的翻炒作用。

所述调料盒10通过第二支架11固定于所述炒锅6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11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调料盒10主要对炒锅6中的食品进行加料。为了起到自动加料效果,在调料盒10底部开设有自动出料口12和重力感应器13,所述重力感应器13连接一设于所述底座1内的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连接一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的第二控制面板15。具体的,所述重力感应器13对调料盒10内剩余的调料进行重力感应,感应到的数值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14,然后将所感应到的数值显示在第二控制面板15上;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用作输入端,输入的数值会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14,然后,所述数值处理器14会对所输入数据及所述重力感应器13感应到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发出指令控制所述自动出料口12的打开或关闭来定量往所述炒锅6中加入调料。

当用户在使用自动炒锅6过程中,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上的数值为250g,此数值为重力感应器13感应到的数值,也就是说此时调料盒10中的调料为250g。当用户想往锅中加入5g的调料,只要在第二控制面板15上输入数字5,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就会把数值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数值后,所述自动出料口12会自动打开进行加料,同时,所述数值处理器14会对用户输入的数值5和第二控制面板15上显示的数值250进行处理,用数值250和数值5作一差值得到数值245,得到的数值245会保存于所述数值处理器14中,并作为一控制指令;当所述重力感应器13感应的数值变为245后,指令会立即执行以控制所述自动进料口关闭,从而完成整个自动加料过程。

本发明通过所述炒锅6连接一转轴5作支撑,并通过所述转轴5的转动来带动所述炒锅6作旋转活动;加上所述炒锅6的底部抵接有一搅拌铲8,从而达到了自动炒菜的效果;并且设置有调料盒10,所述调料盒10底部开设有自动出料口12和重力感应器13,所述重力感应器13连接一设于所述底座1内的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连接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的第二控制面板15;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用作输入端,输入的数据传输至所述数值处理器14,所述数值处理器14对所输入数据及所述重力感应器13感应到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发出指令控制所述自动出料口12的打开或关闭来定量往所述炒锅6中加入调料。从而实现了自动加调料的功能。

进一步地,为考虑到在对食物加工时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固给予自动炒锅6配备一锅盖16,所述锅盖16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11支撑于所述炒锅6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横支撑杆13和第二支架11的短边上设置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位于所述炒锅6边缘的正上方,并且凹槽17的开口对准炒锅6的边缘设置,供所述炒锅6间隙配合所述凹槽17,炒锅6边缘嵌入所述凹槽17内,以减少所述炒锅6和锅盖16的距离。

为达到多种类调料自动添加的效果,固将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上分为四个板块,分别对应控制设于所述第二支架11上的四个调料盒10,也就是一个板块控制一调料盒10上自动出料口12的打开及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面板15分为第一板块151、第二板块152、第三板块153和第四板块154,所述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分别对应控制着第一调料盒101、第二调料盒102、第三调料盒103和第四调料盒104。当然,所述板块的数量根据所述调料盒10的个数而确定,且所述调料盒10的个数也可随意设置为1个、2个、3个等,且每个调料盒10都对应设置有独立的自动出料12口和重力感应器13。

所述自动出料口12为圆心孔,其目的为提高调料排出的均匀性,以精确控制调料的添加量;再者,为更为精确的控制调料的出料量,设置所述自动出料口12的直径为1-3mm;另外,为了能提高自动炒锅6的使用寿命,固所述炒锅6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