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组合超轻户外羽绒被。
背景技术:
户外运动中,户外野营目前十分流行,而羽绒被是户外野营运动者夜间取暖的必需品,所以羽绒被的轻量化,便携性和多功能性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组合超轻户外羽绒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组合超轻户外羽绒被,包括羽绒被本体,所述羽绒被本体包括第一羽绒被和第二羽绒被,所述第一羽绒被和第二羽绒被均包括多个条形中空绒道,所述第一羽绒被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羽绒被的上端通过双头拉链连接;所述第一羽绒被的上端设置有拉绳,所述第一羽绒被所述羽绒被本体正面的左右两侧端分别设置有九字扣和与九字扣匹配的扣带;所述第二羽绒被的下端设置有拉绳,所述第二羽绒被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带头链齿,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带头链齿匹配的第一链齿。
优选的,所述羽绒被本体上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用于与防潮垫匹配捆绑固定的扣带。
优选的,各所述条形中空绒道均包括位于中间的第一中空绒道以及第一中空绒道两端的第二中空绒道,所述第一中空绒道与所述第二中空绒道为一体结构且相互连通;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中空绒道之间通过立衬结构连接;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二中空绒道之间采用穿透结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羽绒被与所述第二羽绒被的宽度一样,所述第一羽绒被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羽绒被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双头拉链的一个拉头位于所述第一羽绒被上,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羽绒被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条形中空绒道方便使绒道内的羽绒往中间聚集,提升夜间保暖性;第一羽绒被和第二羽绒被的分体结构更加方便携带;相邻第二中空绒道采用穿透结构,减轻羽绒被整体重量;单个羽绒被可以作为保暖裙或者保暖披风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羽绒被;2-第二羽绒被;21-第一带头链齿;22-第一链齿;3-抽绳;4-条形中空绒道;41-第一中空绒道;42-第二中空绒道;5-双头拉链;51-第二带头链齿;52-第三带头链齿;53-第二链齿;54-第三链齿;6-九字扣;7-扣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组合超轻户外羽绒被,包括羽绒被本体,所述羽绒被本体包括第一羽绒被1和第二羽绒被2,所述第一羽绒被1和第二羽绒被2均包括多个条形中空绒道4,各所述条形中空绒道4均包括位于中间的第一中空绒道41以及第一中空绒道41两端的第二中空绒道42,第一中空绒道41与所述第二中空绒道42为一体结构且相互连通;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中空绒道41之间通过立衬结构连接;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二中空绒道42之间采用穿透结构连接,所述第一羽绒被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上端通过双头拉链5连接;所述第一羽绒被1的上端设置有拉绳3,所述羽绒被本体正面的左右两侧端分别设置有九字扣6和与九字扣匹配的扣带7;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下端设置有拉绳3,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左侧设置有第一带头链齿21,右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带头链齿21匹配的第一链齿22。
其中,所述羽绒被本体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与防潮垫匹配捆绑固定的扣带,这些扣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抽绳或者织带使睡袋和防潮垫连接固定,以防止在低温环境使用在睡袋内翻身带来的背下风冷。
所述第一羽绒被1与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宽度一样,所述第一羽绒被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长度。双头拉链5包括第二带头链齿51、第三带头链齿52、第二链齿53和第三链齿54,所述第二带头链齿51和第三链齿5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羽绒被1的下端,所述第三带头链齿52和第二链齿5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羽绒被2的上端,其中所述第二带头链齿51和第三链齿54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带头链齿51与所述第二链齿53匹配,所述第三带头链齿52与所述第三链齿54匹配。
多个条形中空绒道4的结构设计,方便双手分别抓住两端后抖动,使绒道内羽绒会向中间聚集,方便夜晚使用时,提升保暖性。
第一羽绒被1可以作为保暖披风单独使用,将第一羽绒被披在身上,然后通过拉九字扣和扣带部分连接(只连接上端,或者根据需要调整)即可;第二羽绒被2可单独作为保暖裙使用,将第二羽绒被围上后,通过拉链(第一带头链齿21和第一链齿22)或者九字扣固定连接上端即可。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