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副框架结构体。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质量与性能有了明确要求,建筑门窗的节能性能、安全性能、隔音降噪、防晒、舒适度、耐用度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在购买建筑门窗产品时除了注重门窗明显部位如铝材、玻璃、配件等的质量外,相对更注重这些门窗部件组合后一个综合性能的实现,系统门窗,是一个性能系统的完美有机组合,需要考虑水密性、气密性、抗风压、机械力学强度、隔热、隔音、防盗、遮阳、耐候性、操作手感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还要考虑设备、型材、配件、玻璃、粘胶、密封件各环节性能的综合结果,缺一不可,最终形成高性能的系统门窗。
传统系统门窗在安装过程中一般是先将带玻璃的窗框或门框安装在预留洞口中,之后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房子进行粉刷装修,然而因为门窗已经装上去了,在粉刷过程中容易污染门窗,或在装修过程中对门窗造成伤害,可见传统的系统门窗在成品的保护上很难把握,另外,传统门窗还存在排水效果不好、密封效果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提升门窗成品保护质量的固副框架结构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是配置在型材门窗上,固定门窗外框和中梃组成的区域内,或固定于门窗外框内,并在其内部与压线配合固定玻璃,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着门窗室外、室内方向依次设有并按序连接的前部副框架、隔热条、后部副框架,所述前部副框架为中部设有腔体的结构,前部副框架前部设有向玻璃方向延伸的定位板,定位板与玻璃的前侧壁面贴合;所述的后部副框架为 中部设有腔体的结构。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固副框,能够将传统的门窗升级为单元式门窗,而传统的窗框则变成预先埋设在预留窗洞中的预埋窗框,工人在施工时,只需先将传统的窗框先安装在预留窗洞中,待室内装修并粉刷好之后,再将此固副框以及玻璃安装在窗框中,这样在室内装修时只会对窗框造成污染或损伤,这种伤害很小并不会对整个窗户带来伤害,待单元组件装上去之后就会遮盖相应的污染区或损伤区,使之变得不明显或者肉眼根本很难发现,可见在传统的系统窗的窗框与玻璃之间装上固副框后能够大大提升窗户的成品保护质量,另外升级为单元式门窗后,整扇窗户立体感强,更美观;2)在传统的系统窗的窗框与窗扇之间装上固副框后能够提升窗户的排水效果和密封效果;3)本实用新型的固副框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标号说明:1前部副框架、1-1定位板、1-2延出部、1-3上排水孔、1-4下排水孔、1-5第一沟槽、1-6第二沟槽、1-7第五沟槽、1-8第六沟槽、1-9第七沟槽、1-10弧形结构、1-11钩状结构、1-12强化板、2隔热条、3后部副框架、3-1第三沟槽、3-2第四沟槽、3-3第八沟槽、3-4第九沟槽、4中梃、4-1第十沟槽、4-2第十二沟槽、4-3第十三沟槽、5压线、5-1第十一沟槽、6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要素:
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为固副框架结构体,其是配置在型材门窗上,固定门窗外框和中梃4组成的区域内,或固定于门窗外框内,并在其内部与压线配合固定玻璃6,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门窗室外、室内方向依次设有并按序连接的前部副框架1、隔热条2、后部副框架3,所述前部副框架1为中部设有腔体的结构,前部副框架1前部设有向玻璃方向延伸的定位板1-1,定位板1-1与玻璃的前侧 壁面贴合;所述的后部副框架3为中部设有腔体的结构。与传统框架结构相同,都是由截面相同的型材通过拼接形成框架结构,固本申请文件中仅仅体现固副框的下边框结构,通过增加固副框结构,能够使传统的门窗变为单元式门窗,一方面提高门窗的成品保护质量,另一方面,采用上述穿条式的固副框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固副框的厚度,使得整扇窗户升级为单元式门窗后,窗户的立体感增强,更加美观。由于固副框直接和玻璃接触,固需要在前部副框架前部设有向玻璃方向延伸的定位板,用来贴合玻璃并配合压线固定玻璃。
所述前部副框架1前部设有向门窗外框和中梃,或窗外框方向延伸的延出部1-2,使得前部副框架1的形成横截面为“┓”型的结构,在前部副框架内设有一强化板1-12,延伸部与门窗外框和中梃4,或窗外框的前侧面贴合。这样可以提高前部副框架与门窗外框和中梃,或窗外框的密封程度,提高单元式门窗的密封效果。
在前部副框架1的上端面设有上排水孔1-3,在前部副框架1延出部的下端面设有下排水孔1-4。结合中国大陆特有的气候,将排水孔进行了调整,由欧美式的侧排水孔修改为下排水孔,由于中国大陆位于最大的亚欧大陆,且紧邻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各个季节风速都较大,故而形成较大的风压,特别是南方地区,较大的风压会造成侧排水的窗户基本不能实现排水效果,传统窗户排水效果差,位于窗框与窗扇所形成的腔室中的水只能从侧面排出。
在前部副框架1的后端面设有沟槽组A,在后部副框架3的前端面设有沟槽组B,所述的隔热条通过沟槽组A、沟槽组B连接前部副框架1和后部副框架3;
沟槽组A分为第一沟槽1-5和第二沟槽1-6,沟槽组B分为第三沟槽3-1和第四沟槽3-2,隔热条分为两组,分别连接第一沟槽1-5和第三沟槽3-1以及第 二沟槽1-6和第四沟槽3-2。
这样可以提高隔热条与前部副框架、后部副框架的连接强度,采用了双层隔热条可以提高隔热效果。
在定位板1-1的上边沿向玻璃侧弯折,且上边沿出设有向玻璃方向开设的第五沟槽1-7,第五沟槽1-7上设有密封条,使得定位板1-1与玻璃之间实现密封贴合。为了提高定位板与玻璃的密封效果,固需要在定位板的上边沿出设有向玻璃方向开设的第五沟槽,沟槽上设有密封条,其中定位板沿向玻璃侧弯折,可能使得定位板形成一定的弹性,使其能够紧压玻璃,另一方面,也使得第五沟槽朝向玻璃方向,加设密封条后,能够提高密封效果。
在延出部的后侧面拐角处以及后侧面的下边延处分别设有第六沟槽1-8和第七沟槽1-9,在第六沟槽1-8和第七沟槽1-9内设有密封条,第六沟槽1-8与门窗外框和中梃,或窗外框上设有的第十沟槽4-1密封贴合,第七沟槽1-9与中梃或外框的前侧面密封贴合。同样是为了提高密封效果,这样设计,可以增加延出部与中梃或外框的密封性,特别是上边框、左侧框、右侧框的密封效果,可以防止雨水从延出部与中梃或外框的缝隙中流入。
在后部副框架3的上端面设有第八沟槽3-3,第八沟槽3-3与压线5上设有的第十一沟槽5-1配合嵌合连接。这样设计也是为了增加后部副框架与压线的密封性。
在后部副框架3的后端面下边沿设有第九沟槽3-4,第九沟槽3-4与门窗外框和中梃,或窗外框上设有的第十二沟槽4-2密封贴合。这样设计也是为了增加后部副框架与中庭或门窗外框之间的密封效果。
延出部的前壁面和下壁面连接处为弧形结构1-10,且弧形结构的弧线为向延出部内部凹陷的弧线。弧形转角使得窗户更加美观。另外也可以更好的引导雨水的流向。
在前部副框架1的后端面下边沿设有一钩状结构1-11,在门窗外框和中梃4,或窗外框上设有与钩状结构1-11配合的第十三沟槽4-3,使得前部副框架1能够卡住不会向外脱落。为了提高前部副框架1的连接效果,故考虑了上述设计,提供一种连接的方式,使得前部副框架能够与门窗外框和中梃4,或窗外框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