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198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领域,尤其是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包括内置有电机的主机和设置在主机上的杯体,杯体的底部设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端的搅拌刀片。电机驱动搅拌轴转动带动搅拌刀片旋转,对杯体内的物料进行切割、粉碎。

目前的食品加工机存在噪音大的缺陷,特别是针对中性物料(如苹果、胡萝卜等)和软性物料(如西红柿、香蕉等)进行加工的食品加工机,其噪音主要来源于物料与刀片的撞击、物料在杯体内形成的涡流、物料与杯体内侧壁的撞击,而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无须强烈地撞击杯体内侧壁就已经能够被充分粉碎,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过度粉碎产生不必要的噪音的情况。这种食品加工机使用时的噪音达到110~150分贝,影响了消费者的日常使用,特别是在有婴幼儿的家庭中,使用体验非常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在保证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的搅拌及粉碎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噪音。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包括内置有电机的主机和设置在主机上的杯体,杯体的底部设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端的搅拌刀片,电机驱动搅拌轴转动带动搅拌刀片旋转,其中,所述搅拌刀片包括叠置的上刀片和下刀片,所述上刀片包括与搅拌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向上弯折的第一搅拌部,第一搅拌部的一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刃口,第一搅拌部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以使上刀片在搅拌轴的带动下旋转时形成将物料往杯体中心聚拢的粉碎区。

由于第一搅拌部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物料被旋转的刃口切割、撞击后,能够沿着第一搅拌部的上表面向杯体中心运动,聚拢在上刀片旋转所形成的粉碎区内,使得物料能够不断地参与到搅拌、粉碎中去,物料与上刀片的接触面积也相应地增大,提高了搅拌和粉碎的效果,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物料更为集中,形成的涡流减少,降低了涡流产生的噪音,物料与杯体内侧壁的撞击也减少,降低了物料二次撞击杯壁的噪音,在保证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的搅拌及粉碎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噪音。此外,在物料被上刀片往杯体中心聚拢的同时,位于粉碎区外围的物料贴在杯体的内侧壁上,形成一层隔音层,起到了隔音降噪的效果。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搅拌部上带刃口的一侧向远离杯体中心的方向偏转。这一设置,使得第一搅拌部能够将杯体底部的物料向上推动,物料得以充分地搅拌、粉碎,而且,便于上刀片的加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搅拌部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的角度为0°~55°。这一设置,使得第一搅拌部的偏转角度适中,推赶物料的效果好。当第一搅拌部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的角度大于55°时,第一搅拌部的偏转角度过大,在切割物料时与物料的接触面积相应地减小,推赶物料的效果差。

作为改进,所述刃口所在的直线与连接部所在的直线构成夹角θ,其中10°≤θ≤17°。这一设置,使得第一搅拌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向上弯折的角度适中,既能保证第一搅拌部推赶物料的效果好,又能避免噪音过大。当θ<10°时,第一搅拌部旋转时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推杆物料的效果不明显;在电机启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当θ>17°时,上刀片旋转时的平面投影面积过小,粉碎力臂过短,上刀片旋转时阻力负载小,启动时的转速就大,切割、撞击物料时的力过大,导致噪音大;此外,物料被上刀片撞击后向上飞起的高度越高,下落的时间就越长,再次参与到粉碎中去的耗时就长,粉碎效果不佳。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均形成上述第一搅拌部,两个第一搅拌部呈中心对称设置,刃口尖端到搅拌轴轴心的连线与刃口所在的直线构成夹角α。这一设置,使得上刀片具有两个第一搅拌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两个第一搅拌部呈中心对称设置使得上刀片对物料的搅拌、粉碎效果好,将物料往杯体中心聚拢的效果也好。

作为上刀片的一种改进,两个第一搅拌部的刃口平行且相对设置,其中0°<α≤7°。这一设置,使得上刀片旋转时,部分物料撞击刃口后在反作用力下往杯体中心飞去,物料打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减小,减少了二次撞击所产生的噪音。当α>7°时,物料弹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过小,粉碎区内的物料与粉碎区外围的物料之间的流动性差,导致物料搅拌、粉碎得不均匀不充分。

作为上刀片的另一种改进,两个第一搅拌部的刃口在同一直线上,其中α=0°。这一设置,使得刃口对物料的破碎力(刃口撞击物料的力)不被分解,正打在物料上,对物料的粉碎效果更好;物料在刃口的反作用力下弹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也小,二次撞击所产生的噪音相对减少;而且,上刀片的结构更为简单,加工更为方便。

作为上刀片的又一种改进,两个第一搅拌部的刃口平行且背向设置,其中0°<α≤17°。这一设置,使得上刀片旋转时,部分物料撞击刃口后在反作用力下往杯体侧壁方向弹出,将粉碎区外围的物料往里翻,使外围的物料也能够进入到粉碎区内,物料的搅拌、粉碎更为充分、均匀。当α>17°时,刃口对物料的破碎力过小,切割效果不佳。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搅拌部的长度为L,其中30mm≤L≤40mm;所述第一搅拌部的宽度为W,其中10mm≤W≤25mm。这一设置,使得第一搅拌部对物料的粉碎效果好,将物料往粉碎区聚拢的推赶效果也好,噪音小,且便于加工,与之匹配的电机负载转速也适中。

当L<30mm时,第一搅拌部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粉碎效果差,对物料的推赶效果差,将物料聚拢到粉碎区内的效果也不明显,而且上刀片的加工难度大。当L>40mm时,上刀片旋转形成的粉碎区体积大,物料在粉碎区内形成的涡流大,由此产生的涡流噪音也大;而且,电机的负载转速也过大。

当W<10mm时,第一搅拌部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粉碎效果差,对物料的推赶效果差,将物料聚拢到粉碎区内的效果也不明显。当W>25mm时,电机的负载转速过大。

作为改进,所述下刀片包括与搅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向下弯折的第二搅拌部,所述第二搅拌部的外端向上延伸形成弯折的推料部。这一设置,使得下刀片能够对杯体底部的物料进行切割、粉碎,而且推料部的设置能够将杯体底部的物料向上推赶,使其进入到粉碎区内,得到充分地搅拌和粉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搅拌刀片在保证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的搅拌及粉碎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搅拌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上刀片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上刀片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上刀片的俯视图。

图中所示:1、搅拌轴,2、搅拌刀片,3、上刀片,31、第一连接部,32、第一搅拌部,33、刃口,4、下刀片,41、第二连接部,42、第二搅拌部,43、推料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所述背刃侧指的是与刀刃相对的那一侧,刀片具有两侧边,在刀片一侧开设有刃口,背刃侧即是没有刀刃的那一侧。

实施例一

一种低噪音的电机下置式食品加工机,包括内置有电机的主机和设置在主机上的杯体,杯体的底部设有如图1所示的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1和设置在搅拌轴1上端的搅拌刀片2,电机驱动搅拌轴1转动带动搅拌刀片2旋转,对杯体内的物料进行切割、粉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食品加工机为中药粉碎机或是针对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进行加工的料理机。中性物料是指较容易粉碎的物料,例如苹果、胡萝卜、湿豆等;软性物料是指容易粉碎的物料,例如西红柿、香蕉、葡萄等。硬性物料是指干豆等物料,不适用与本实施例所述的食品加工机。

所述搅拌刀片2包括叠置的上刀片3和下刀片4。所述上刀片3包括与搅拌轴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和向上弯折的第一搅拌部32。第一搅拌部32的一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刃口33,第一搅拌部32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以使上刀片3在搅拌轴1的带动下旋转时形成将物料往杯体中心聚拢的粉碎区。

由于第一搅拌部32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物料被顺时针旋转的刃口33切割、撞击后,能够沿着第一搅拌部32的上表面向杯体中心运动,聚拢在上刀片3旋转所形成的粉碎区内,使得物料能够不断地参与到搅拌、粉碎中去,物料与上刀片3的接触面积也相应地增大,提高了搅拌和粉碎的效果。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物料更为集中,形成的涡流减少,降低了涡流产生的噪音,物料与杯体内侧壁的撞击也减少,降低了物料二次撞击杯壁的噪音,在保证中性物料和软性物料的搅拌及粉碎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噪音。此外,在物料被上刀片3往杯体中心聚拢的同时,位于粉碎区外围的物料贴在杯体的内侧壁上,形成一层隔音层,起到了隔音降噪的效果。

所述第一搅拌部32上带刃口33的一侧向远离杯体中心的方向偏转。第一搅拌部32能够将杯体底部的物料向上推动,物料得以充分地搅拌、粉碎,而且,便于上刀片3的加工。

所述第一搅拌部32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的角度为0°~55°。第一搅拌部32的偏转角度适中,推赶物料的效果好。当第一搅拌部32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的角度大于55°时,第一搅拌部32的偏转角度过大,在切割物料时与物料的接触面积相应地减小,推赶物料的效果差。在本例中,所述第一搅拌部32的背刃侧向杯体中心偏转的角度为9°。

如图2所示,所述刃口33所在的直线与连接部所在的直线构成夹角θ,其中10°≤θ≤17°。第一搅拌部3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31向上弯折的角度适中,既能保证第一搅拌部32推赶物料的效果好,又能避免噪音过大。

当θ<10°时,第一搅拌部32旋转时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推杆物料的效果不明显。在电机启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当θ>17°时,上刀片3旋转时的平面投影面积过小,粉碎力臂过短,上刀片3旋转时阻力负载小,启动时的转速就大,切割、撞击物料时的力过大,导致噪音大;此外,所述刃口33所在的直线与连接部所在的直线构成夹角过大时,物料被上刀片3撞击后向上飞起的高度越高,下落的时间就越长,再次参与到粉碎中去的耗时长。在本例中,θ=10°或θ=17°。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两侧均形成上述第一搅拌部32,两个第一搅拌部32呈中心对称设置,刃口33尖端到搅拌轴1轴心的连线与刃口33所在的直线构成夹角α。上刀片3具有两个第一搅拌部3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两个第一搅拌部32呈中心对称设置使得上刀片3对物料的搅拌、粉碎效果好,将物料往杯体中心聚拢的效果也好。

在本例中,两个第一搅拌部32的刃口33平行且相对设置,其中0°<α≤7°。上刀片3旋转时,部分物料撞击刃口33后在反作用力下往杯体中心飞去,物料打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减小,减少了二次撞击所产生的噪音。当α>7°时,物料弹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过小,粉碎区内的物料与粉碎区外围的物料之间的流动性差,导致物料搅拌、粉碎得不均匀不充分。在本例中,α=7°。

所述第一搅拌部32的长度为L,其中30mm≤L≤40mm。当L<30mm时,第一搅拌部32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粉碎效果差,对物料的推赶效果差,将物料聚拢到粉碎区内的效果也不明显,而且上刀片3的加工难度大。当L>40mm时,上刀片3旋转形成的粉碎区体积大,物料在粉碎区内形成的涡流大,由此产生的涡流噪音也大;而且,电机的负载转速也过大。在本例中,L=35mm。

所述第一搅拌部32的宽度为W,其中10mm≤W≤25mm,所述第一搅拌部32的宽度自内端到外端逐渐变小。第一搅拌部32对物料的粉碎效果好,将物料往粉碎区聚拢的推赶效果也好,噪音小,且便于加工,与之匹配的电机负载转速也适中。当W<10mm时,第一搅拌部32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小,粉碎效果差,对物料的推赶效果差,将物料聚拢到粉碎区内的效果也不明显。当W>25mm时,电机的负载转速过大。在本例中,W=15mm。

所述下刀片4包括与搅拌轴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1和向下弯折的第二搅拌部42。第二搅拌部42有两个,且两个第二搅拌部42呈中心对称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1的两侧,下刀片4能够对杯体底部的物料进行切割、粉碎。所述第二搅拌部42的外端向上延伸形成弯折的推料部43,能够将杯体底部的物料向上推赶,使其进入到粉碎区内,得到充分地搅拌和粉碎。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刀片3中,两个第一搅拌部32的刃口33在同一直线上,其中α=0°。

刃口33对物料的破碎力(刃口33撞击物料的力)不被分解,正打在物料上,对物料的粉碎效果更好;物料在刃口33的反作用力下弹到杯体内侧壁上的比率也小,二次撞击所产生的噪音相对减少;而且,上刀片3的结构更为简单,加工更为方便。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刀片3中,两个第一搅拌部32的刃口33平行且背向设置,其中0°<α≤17°。

上刀片3旋转时,部分物料撞击刃口33后在反作用力下往杯体侧壁方向弹出,将粉碎区外围的物料往里翻,使外围的物料也能够进入到粉碎区内,物料的搅拌、粉碎更为充分、均匀。当α>17°时,刃口33对物料的破碎力过小,切割效果不佳。在本例中,α=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