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风门窗。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卧室门和办公室门基本上都是实心、全封闭的结构,它们将房间或办公室隔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若关上门后,这种门不能起到透气通风的作用,房间内的通风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空气闷热污浊,使睡眠和办公状态不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不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初夏或初秋天气不太热时或室内闷热,但又不适宜开空调或风扇时,若要透气通风,只能把门打开,这样又影响室内的私密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通风门窗,其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不仅通风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保证室内的私密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通风门窗,包括安装框架、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上的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有前通风孔,所述后面板上设有与所述前通风孔相对应的后通风孔,所述安装框架内活动设置有挡板组件,所述前面板上设有与所述挡板组件联动配合的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挡板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复移动;当所述挡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前通风孔与所述后通风孔相连通;当所述挡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前通风孔与所述后通风孔被所述挡板组件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组件包括前挡板和后挡板,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挡板与所述触发装置联动配合;所述前挡板上设有前流通孔,所述后挡板上设有后流通孔;
当所述挡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前流通孔与所述前通风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后流通孔与所述后通风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前通风孔、所述前流通孔、所述后流通孔及所述后通风孔依次导通;
当所述挡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前挡板将所述前通风孔封堵,所述后挡板将所述后通风孔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之间设置中间板,所述中间板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前流通孔与所述后流通孔的导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板包括呈并列设置的第一中间板和第二中间板,所述第一中间板上设有与所述前流通孔相对应的前导流孔,所述前导流孔的周缘延伸有前导流帽,所述第二中间板上设有与所述后流通孔相对应的后导流孔,所述后导流孔的周缘延伸有后导流帽,所述前导流帽、所述前导流孔、所述后导流孔及所述后导流帽配合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前通风孔、所述后通风孔、所述前流通孔、所述后流通孔、所述前导流孔及所述后导流孔的构造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前通风孔、所述后通风孔、所述前流通孔、所述后流通孔、所述前导流孔及所述后导流孔均呈月牙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板与所述前挡板之间、所述中间板与所述后挡板之间均设置有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滤网设置为金属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活动设于所述导向槽内的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与所述挡板组件配合连接,所述螺栓的另一端设置有锁紧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组件与所述安装框架之间抵设有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门窗,安装时,通过安装框架将本实用新型整体安装至门板上,当需要通风时,只需通过触发装置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前通风孔与后通风孔形成导通状态,此时便可以加快室内的空气流动,起到通风效果;当触发装置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前通风孔与后通风孔被挡板组件所封堵,此时便能够将室内与室外隔绝。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过程中开启或关闭均较为方便,既能够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室内的私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间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
1、安装框架;11、复位弹簧;2、前面板;21、前通风孔;22、导向槽;3、后面板;31、后通风孔;41、前挡板;411、前流通孔;42、后挡板;421、后流通孔;511、第一中间板;5111、前导流孔;5112、前导流帽;512、第二中间板;5121、后导流孔;5122、后导流帽;52、导流通道;6、滤网;71、螺栓;72、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通风门窗,包括安装框架1、分别设置于安装框架1上的前面板2和后面板3,前面板2上设有前通风孔21,后面板3上设有与前通风孔21相对应的后通风孔31,安装框架1内活动设置有挡板组件,前面板2上设有与挡板组件联动配合的触发装置,触发装置用于驱动挡板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复移动;当挡板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前通风孔21与后通风孔31相连通;当挡板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前通风孔21与后通风孔31被挡板组件封堵。为了使挡板组件移动更为省力,挡板组件与安装框架1之间抵设有复位弹簧11。
具体地说,挡板组件包括前挡板41和后挡板42,前挡板41与后挡板42固定连接,前挡板41与触发装置联动配合,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1抵设在后挡板42与安装框架1之间;前挡板41上设有前流通孔411,后挡板42上设有后流通孔421;当挡板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前流通孔411与前通风孔21的位置相对应,后流通孔421与后通风孔31的位置相对应,前通风孔21、前流通孔411、后流通孔421及后通风孔31依次导通;当挡板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前挡板41将前通风孔21封堵,后挡板42将后通风孔31封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门窗,安装时,通过安装框架1将本实用新型整体安装至门板上,其中,前面板2朝向室内,后面板3朝向室外。当需要通风时,只需通过触发装置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前通风孔21与后通风孔31形成导通状态,此时便可以加快室内的空气流动,起到通风效果;当触发装置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前通风孔21与后通风孔31被挡板组件所封堵,此时便能够将室内与室外隔绝。
前挡板41与后挡板42之间设置中间板,中间板设有用于连通前流通孔411与后流通孔421的导流通道52。通过设置导流通道52,有利于对流经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空气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了空气在前挡板41与后挡板42之间随意运动,从而加快了空气流动。具体地说,中间板包括呈并列设置的第一中间板511和第二中间板512,第一中间板511上设有与前流通孔411相对应的前导流孔5111,前导流孔5111的周缘延伸有前导流帽5112,第二中间板512上设有与后流通孔421相对应的后导流孔5121,后导流孔5121的周缘延伸有后导流帽5122,前导流帽5112、前导流孔5111、后导流孔5121及后导流帽5122配合形成导流通道52。
通过设置第一中间板511和第二中间板512,在第一中间板511上设置前导流帽5112,并在第二中间板512上设置后导流帽5122,既有效保证了导流通道52的导流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精度,使得安装结构稳定性更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了使空气流动效果更好,前通风孔21、后通风孔31、前流通孔411、后流通孔421、前导流孔5111及后导流孔5121的构造相同,具体地说,前通风孔21、后通风孔31、前流通孔411、后流通孔421、前导流孔5111及后导流孔5121均呈月牙形设置,采用月牙形结构,不仅保证了空气的流动,也使得本实用新型整体更为美观。
中间板与前挡板41之间、中间板与后挡板42之间均设置有滤网6,通过设置滤网6,既可以起到滤尘的作用,避免了外部灰尘、颗粒等进入到室内,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他人将手伸入室内,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效果。具体地说,滤网6设置为金属滤网,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滤网6采用不锈钢滤网,不锈钢滤网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前面板2上设有导向槽22,触发装置包括活动设于导向槽22内的螺栓71,螺栓71的一端与挡板组件配合连接,螺栓71的另一端设置有锁紧螺母72。当需要移动挡板组件时,只需拧动锁紧螺母72,然后通过锁紧螺母72带动螺栓71沿导向槽22滑动,使挡板组件随螺栓71同步运动,待挡板组件的位置调整好之后,再次拧紧锁紧螺母72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