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搅拌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许多食物料理机进行食物加工时,需要进行搅拌或者旋转工序,起到搅拌或破碎功能,所以会在食物料理机中设置转动部以及限制、支撑转动部的限位部,转动部在电机带动下旋转,限位部确保转动部不会因旋转而发生偏离正常工位的情况。限位部既要通过抵触来限制转动部偏离,又不能与转动部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来影响转动部旋转,所以要有效减小转动部和限位部因相互抵触产生的摩擦力,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增加润滑油或者采用粉末冶金制作并做渗油处理的轴套来减小摩擦力,但是轴套对应的耐磨性比较差,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润滑搅拌结构,在原有转动部和限位部间增设防磨润滑件,既减小转动部和限位部间摩擦力,延长机器使用寿命,还能有效防止润滑油以及磨损产生的碎屑进入食物,影响人体健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润滑搅拌结构,包括受电机驱动的转动部以及与所述转动部配合的限位部,所述转动部与限位部间设有防磨润滑件。将原有转动部与限位部间的润滑方式改进为通过防磨润滑件实现,既有效避免转动部与限位部相互摩擦而产生碎屑,无需添加润滑油,防止碎屑和润滑油混入食物,确保食用者人体健康,还能减少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防磨润滑件为聚四氟乙烯材质。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包括一定位轴以及设置在定位轴底部的限位座,所述转动部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上,所述转动部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上。转动部与定位轴间 留有间隙,转动部可转动地套置在定位轴上,定位轴对转动部既起到径向限位作用,还不影响转动部转动,转动部下表面抵触在限位座上,限位座对转动部起到竖向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防磨润滑件为一套置在定位轴上的套环,所述套环设于所述限位座和转动部间,所述套环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限位座和轴套匹配贴合。转动部通过其底面抵触在套环上表面,套环通过其下表面将转动部施加的作用力传递至限位座上,摩擦系数与作用力的乘积等于摩擦力,利用套环光滑的表面来减小摩擦系数,进而减小转动部与限位座间的摩擦力,既减少部件磨损,还减轻电机负荷。
作为优选,所述套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互为平行设置,使得套环上表面受到的作用力能完整传递至位于套环下方的限位座上,限位座能为转动部提供平稳的支撑,所述套环的径向厚度为0.5-50毫米,套环的径向厚度与套环的上下表面呈正比,较大的套环上下表面积能有效分担作用力,所述套环的竖向高度为0.2-10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套环的内缘上表面设有一凸环,所述转动部底部内缘设有与所述凸环匹配的槽环,所述凸环以过盈配合方式嵌置在所述槽环内。套环和凸环为一体结构,凸环卡入槽环中,使得套环或/和凸环的上表面对转动部起到支撑限位作用,凸环的外侧壁以过盈配合方式与槽环的竖向壁相互抵触连接,当转动部转动并偏离正常工位时,转动部通过凸环及套环的内侧壁抵触在定位轴的侧壁上,实现定位轴对转动的转动部定位,还能通过减小定位轴与套环间的摩擦力而减小对转动部旋转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套环以过盈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上,所述套环的上表面为一斜向面,所述套环上表面的内缘高于外缘,所述斜向面与水平面间夹 角在3°-25°间。由于套环上表面的内缘高于外缘,套环上的斜面能将轴套向下施加的作用力转化为竖向作用力和横向作用力,所述竖向作用力对轴套起到竖向支撑作用,轴套在横向作用力趋势下,其各区段具有背向滑离其轴线的趋势,进而确保轴套始终与定位轴处于同轴姿态。横向作用力和竖向作用力间的关系会随着斜向面倾斜角度的改变而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防磨润滑件为套管,所述套管可转动地套置在所述定位轴上,所述转动部以过盈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套管外。且转动部以过盈配合方式套置在套管外,使得转动部与套管同步转动。套管夹持在定位轴和转动部之间,当转动部转动边发生偏离时,转动部会通过套管抵触在定位轴的外侧壁上,实现定位轴对转动部的限位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为一带限位孔的壳体,所述转动部为一贯穿所述限位孔的转轴,所述防磨润滑件为环状且夹设在所述限位孔孔缘与转轴外侧壁间。限位孔的孔缘对转轴起到限位作用,防磨润滑件被夹持在限位孔和转轴间,既能有效减小限位孔孔缘与转轴间的摩擦力,还能防止两者因直接接触摩擦而磨损。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与转动部间通过所述防磨润滑件密封。转动部为了正常旋转,通常与限位部间留有间隙,防磨润滑件利用其壁面分别与限位部与转动部贴合,既不会对转动部转动影响较小,还起到密封所述间隙的作用,防止食物或汁液通过间隙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原有转动部与限位部间的润滑方式改进为通过防磨润滑件实现,既有效避免转动部与限位部相互摩擦而产生碎屑,无需添加润滑油,防止碎屑和润滑油混入食物,确保食用者人体健康,还能减少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实施例一所述防磨润滑件结构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实施例二所述防磨润滑件结构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实施例三所述防磨润滑件结构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实施例四所述防磨润滑件结构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动部,2、限位部,3、定位轴,4、限位座,5、轴套,6、套环,7、凸环,8、槽环,9、斜向面,10、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润滑搅拌结构,由受电机驱动的转动部1以及与所述转动部1配合的限位部2组成,所述转动部1与限位部2间设有防磨润滑件;其中防磨润滑件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在实际操作中,转动部1和限位部2均设置在烹饪器具内,转动部1与电机轴联动,限位部2设置在转动部1周边,且两者间隙配合。当转动部1在转动并偏离正常工位时,由于转动部1与限位部2间设置防磨润滑件,使得转动部1会通过防磨润滑件抵触在限位部2上,既有效防止转动部1与限位部2直接抵触摩擦而磨损,还能利用防磨润滑件表面摩擦系数低的特点来降低防磨润滑件与转动部1间、防磨润滑件与限位部2间的摩擦力,进而防止防磨润滑件过度磨损,有效延长防磨润滑件、转动部1以及限位部2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操作中,当电机处于停止状态时,限位部2和转动部1与防磨润滑件间的配合关系可以为多种:方式一,限位部2与转动部1始终与防磨润滑件 抵触,此结构既能确保限位部2始终通过防磨润滑件对转动部1进行位置限定,使得转动部1可偏离的位移量较小;方式二,限位部2与转动部1间预留间隙,防磨润滑件可以与转动部1或限位部2固接联动,也可以独立设置,此结构使得转动部1在不偏离正常工位时不会通过防磨润滑件抵触在限位部2上,具有摩擦力较小甚至没有摩擦力的优点,但转动部1可偏离的位移量较大。
在实际操作中,电机轴与转动部1为同轴设置,使得电机转轴可以与转动部1同步转动。此外,电机轴还能通过驱动结构与转动部1联动,亦能实现驱动目的,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磨润滑件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部2包括一定位轴3以及设置在定位轴3底部的限位座4,所述转动部1可以为一轴套5,所述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3上,所述轴套5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4上。定位轴3与限位座4为固接或一体结构,限位部2对转动部1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轴套5的一端与电机轴联动,另一端套置在定位轴3上,定位轴3对轴套5起到径向限位作用,限位座4对轴套5起到竖向支撑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防磨润滑件为一套置在定位轴3上的套环6,所述套环6设于所述限位座4和轴套5间,所述套环6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限位座4和轴套5匹配贴合。在安装时,首先将套环6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使得套环6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4上,再将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使得轴套5底面通过套环6抵触在限位座4上。启动电机并带动轴套5转动,由于轴套5与定位轴3间存在间隙,使得定位轴3不会影响轴套5在正常工位上旋转,套环6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而始终与下方的限位座4抵触,当轴 套5底面通过套环6抵触在限位座4上时,轴套5会得到竖向支撑,此时,轴套5与电机轴同步转动,限位座4保持静止状态,转动的轴套5会驱动套环6旋转,进而减小两者间摩擦作用力,静止的限位座4会限制套环6旋转,进而减小两者间摩擦作用力,综合上述情况,套环6以低于轴套5转速转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套环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互为平行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轴套5底面设有与所述套环6上表面匹配的抵触用平面,所述限位座4位于定位轴3周缘设于供所述套环6下表面抵触用平面,通过增大套环6上表面与轴套5底面间、套环6下表面与限位座4顶面间的抵触面积来减小单位面积内的作用力,进而有效减小摩擦力,还能壁面因作用力集中而导致局部磨损加剧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套环6的径向厚度为0.5-50毫米,当套环6的径向厚度小于0.5毫米时,既增大了套环6加工难度,还使得轴套5施加的作用力过于集中。所述套环6的竖向高度为0.2-10毫米,当套环6的竖向高度小于0.2毫米时,加工难度较大,且结构强度也欠佳。上述数据应该根据轴套5施加作用力大小以及轴套5尺寸大小来确定,只要数据是在上述范围内选取,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部2与转动部1间通过所述防磨润滑件密封。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防磨润滑件为聚四氟乙烯材质,使得防磨润滑件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进而减小其与抵触部件间的摩擦力。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套环6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部2包括一定位轴3以及设置在定位轴3底部的 限位座4,所述转动部1为一轴套5,所述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3上,所述轴套5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4上。所述防磨润滑件为一套置在定位轴3上的套环6,所述套环6设于所述限位座4和轴套5间,所述套环6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限位座4和轴套5匹配贴合。所述套环6的内缘上表面设有一凸环7,所述轴套5底部内缘设有与所述凸环7匹配的槽环8(如图2所示),所述凸环7以过盈配合方式嵌置在所述槽环8内。
在实际操作中,套环6内缘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一体的凸环7,轴套5底面内缘设置槽环8。在安装时,先将套环6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使得套环6底面抵触在限位座4上,再将轴套5以间隙配方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凸环7外侧壁与槽环8侧壁以过盈配合方式抵触连接,使得轴套5与套环6同步动作,凸环7外侧壁与槽环8侧壁抵触,定位轴3通过套环6对轴套5起到径向定位作用,套环6的外缘上表面与轴套5底面外缘抵触和/或凸环7的上表面与轴套5底面内缘抵触,套环6为轴套5提供竖向支撑。
在实际操作中,轴套5与套环6同步动作,包括旋转、摆动以及升降。
实施例三:
相对于实施例一、二,实施例三提供另一种套环6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部2包括一定位轴3以及设置在定位轴3底部的限位座4,所述转动部1为一轴套5,所述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3上,所述轴套5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4上。所述防磨润滑件为一套置在定位轴3上的套环6,所述套环6设于所述限位座4和轴套5间,所述套环6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限位座4和轴套5匹配贴合。所述套环6以过盈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上,所述套环6的上表面为一斜向面9(如图3所示),所述套环6上表面的内缘高于外缘。
在安装时,首先将套环6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使得套环6底面抵触在限位座4顶面上,再将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定位轴3上,使得轴套5底面抵触在套环6上表面上。所述轴套5底面为斜面,且与套环6上表面匹配设置。套环6利用其斜向面9将轴套5施加的作用力分解为水平向和竖直向两个分离,进而实现对轴套5进行径向和轴向定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斜向面9与水平面间夹角在3°-25°间。所述夹角的大小与限位部2对轴套5的限位作用有关。当斜向面9与水平面间的夹角越小时,限位部2对轴套5径向限位力度会随之变小,限位部2对轴套5轴向限位力度会随之变大,反之,则限位部2对轴套5径向限位力度会随之变大,限位部2对轴套5轴向限位力度会随之变小。所以夹角选取因根据轴套5对限位的需求来选定,当轴套5会产生较大轴向形变既位移量时,则要选取较大的夹角,当轴套5在轴向需要更多支撑定位时,则要选取较小的夹角,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四:
相较于实施例一、二、三,实施例四提供另一种防磨润滑件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部2包括一定位轴3以及设置在定位轴3底部的限位座4,所述转动部1为一轴套5,所述轴套5以间隙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定位轴3上,所述轴套5底面抵触在所述限位座4上。所述防磨润滑件为套管10(如图4所示),所述套管10可转动地套置在所述定位轴3上,所述轴套5以过盈配合方式套置在所述套管10外,轴套5与套管10同步运动,包括旋转、摆动以及升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套管10与轴套5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为多种:结构一,轴套5底面低于套管10底面,定位轴3通过套管10对轴套5起到径向定位作 用,而轴套5的底面会直接抵触在限位座4上,适用于轴套5转动时会悬置在限位座4上方的结构,有效避免轴套5底面与限位座4上表面间磨损;结构二,轴套5底面高于套管10底面,定位轴3通过套管10对轴套5起到径向定位作用,限位座4通过套管10底面对轴套5起到轴向定位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轴套5内侧壁上设有嵌置套管10用台阶环,使得套管10顶面插入轴套5后抵触在所述台阶环的水平面下方,进一步提升套管10与轴套5间竖向定位支撑力度,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五:
相较于实施例一、二、三、四,实施例五提供另一种防磨润滑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2为一带限位孔的壳体,所述转动部1为一贯穿所述限位孔的转轴,所述防磨润滑件为环状且夹设在所述限位孔孔缘与转轴外侧壁间。此结构适用于豆浆机等转动部1悬置的机械。限位部2及转动部1均设置在上盖上,转轴一端与电机轴通连,另一端穿过限位部2并外露在上盖下方。防磨润滑件通过其外侧壁固接在限位孔的孔缘,其内侧壁抵触在转轴侧壁上,实现限位孔对转轴的限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