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分离式煎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种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已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厨房器具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各种概念产品已经出现人们的厨房中,而作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的炒锅和煎锅现也推出了新概念产品——可分离式的煎锅,这种可分离式煎锅使煎锅和餐盘得到了合理结合,使煎锅具备了烹饪和装盘的双重功能,极大地简化了人们的烹饪过程,此设计因此获得了2015年红点设计奖。但是此分离式煎锅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其距市场化还有一定距离,比如,煎锅主体与分离式锅盘在连接后,其连接处的缝隙大小需要保证在极小的参数范围,即要保证连接处的密封度,以保证在烹饪过程中,煎锅内的液体如油和汤汁不会发生泄漏,而现有的设计并未解决这一问题,也即是说,在此设计中,煎锅的密封度仅仅靠煎锅下部的把手和煎锅外部的卡座的共同夹持力来实现,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烹饪时会不时地对煎锅进行翻锅,翻锅时煎锅与锅盘连接处会时松时紧,而在松动时,煎锅内的液体会从连接处的缝隙中泄露出来,进而影响烹饪过程,因此,其市场推广受到自身缺陷制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密封性优秀的可分离式煎锅,使分离式煎锅的结构更趋于合理,提高分离式煎锅实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分离式煎锅,包括煎锅主体和分离式锅盘,煎锅主体的下部边缘设有密封部,密封部与煎锅主体自为一体,分离式锅盘的上部边缘通过密封部与煎锅主体密封连接。
通过在煎锅主体和分离式锅盘之间设置密封部,以使其实现密封连接,在烹饪时,煎锅内的液体不会向外泄漏。为了使密封部能更好地实现密封功能,密封部包括调节部和搭接部,调节部为向煎锅主体上方凹陷的弧形槽,搭接部为向煎锅主体下方延伸的喙形凸缘,以使分离式锅盘的上部尖端搭接在搭接部上,调节部与搭接部自为一体。调节部向上凹陷形成的弧形槽可便于锅盘的上端能更好地嵌入进密封部;搭接部设置成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喙形凸缘,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锅盘的上端边缘能搭接在煎锅主体上,即为锅盘提供受力支撑,使锅盘所承受的力一部分能直接分流给煎锅主体,降低煎锅下部的把手和煎锅外部的卡座的载荷,使锅盘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进而增大煎锅的烹饪量(现有设计中,锅盘的载荷主要通过煎锅下部的把手和煎锅外部的卡座分担,导致其不能一次性烹饪较多的量);另一方面,搭接部的设置,使得锅盘的上端边缘与煎锅主体紧密无缝连接,当煎锅处于静止状态时,煎锅内的液体不会向外泄漏,达到了良好地密封效果,同时限制了锅盘的横向移动。
考虑到煎锅主体与锅盘的连接处在使用时会发生相对摩擦,为保证尺寸精度和提高耐磨性,在密封部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耐磨层的厚度为200-600μm。
进一步,为了使密封部在翻锅过程中也能保证良好地密封功能,在调节部内设有密封闸,密封闸包括一环形闸门,环形闸门的一侧边与分离式锅盘的上部边缘接触,环形闸门的另一侧边置于调节部内,调节部内设有滑槽,环形闸门能在滑槽内上下滑动。锅盘未与煎锅主体连接时,环形闸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顺着滑槽向下滑动,此时,环形闸门上方的侧边设有卡勾,以使环形闸门滑动至滑槽底部时不会掉落,环形闸门处于悬挂状态,当锅盘与煎锅主体连接时,锅盘的上端与环形闸门的下端接触且推动环形闸门向上滑动,在此过程中,环形闸门的下端始终贴在锅盘的上端上,进而保持了密封效果,当在翻锅时,锅盘与密封部发生相对运动,其连接处的缝隙时大时小,而环形闸门则是贴住锅盘并跟随锅盘同步运动,堵住煎锅内液体流向缝隙处,进而维持了良好地密封效果。
进一步,为使环形闸门的密封效果更好,环形闸门用磁性材料制成,由于锅盘一般用铁质材料制成,环形闸门通过磁吸力与锅盘实现紧密贴合,保证在翻锅过程中密封部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当锅盘不能被磁铁吸引时,滑槽内设有压力弹簧,通过压力弹簧的弹性作用,使环形闸门能无缝地贴住分离式锅盘的上部边缘,同样能保证在翻锅过程中密封部的密封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耐磨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以使连接处的耐磨性能更佳。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密封部可以保证分离式煎锅的密封性能,使煎锅内的液体不会泄漏处煎锅外;
2、设置的喙形凸缘结构不仅可以增加煎锅的一次性烹饪量,还能对锅盘的横向加以限制,使锅盘在横向上不会发生偏移,保证烹饪顺利进行;
3、环形闸门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提高分离式煎锅的密封性能,使煎锅在烹饪过程中也能保持优秀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分离式煎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分离式煎锅未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分离式煎锅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B部分的另一种替选方案。
图中标记:1为煎锅主体,2为锅盘,3为密封部,4为调节部,5为搭接部,6为下把手,7为支座,8为耐磨层,9为密封闸,10为环形闸门,11为滑槽,12为压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可分离式煎锅,包括煎锅主体1和分离式锅盘2,煎锅主体1的下部边缘设有密封部3,密封部3与煎锅主体1自为一体,分离式锅盘2的上部边缘通过密封部3与煎锅主体1密封连接。
通过在煎锅主体1和分离式锅盘2之间设置密封部3,以使其实现密封连接,在烹饪时,煎锅内的液体不会向外泄漏。为了使密封部3能更好地实现密封功能,密封部3包括调节部4和搭接部5,如图4所示,调节部4为向煎锅主体1上方凹陷的弧形槽,搭接部5为向煎锅主体1下方延伸的喙形凸缘,以使分离式锅盘2的上部尖端搭接在搭接部5上,调节部4与搭接部5自为一体。调节部4向上凹陷形成的弧形槽可便于锅盘2的上端能更好地嵌入进密封部3;搭接部4设置成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喙形凸缘,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锅盘2的上端边缘能搭接在煎锅主体1上,即为锅盘2提供受力支撑,使锅盘2所承受的力一部分能直接分流给煎锅主体1,降低煎锅下部的下把手6和煎锅外部的卡座7的载荷,使锅盘2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进而增大煎锅的烹饪量(现有设计中,锅盘的载荷主要通过煎锅下部的下把手6和煎锅外部的卡座7分担,导致其不能一次性烹饪较多的量);另一方面,搭接部5的设置,使得锅盘2的上端边缘与煎锅主体1紧密无缝连接,当煎锅处于静止状态时,煎锅内的液体不会向外泄漏,达到了良好地密封效果,同时限制了锅盘2的横向移动,使锅盘2在横向上位置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煎锅主体1与锅盘2的连接处在使用时会发生相对摩擦,为保证尺寸精度和提高耐磨性,在密封部3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8,以增强连接处的耐磨性能,在设置耐磨层8时,耐磨8层的厚度一般为200-600μm,具体厚度则根据所选涂料的性能决定,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用聚四氟乙烯用作耐磨层8的涂料,聚四氟乙烯涂料厚度最佳为430μm,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可选择200μm或者600μm。选择聚四氟乙烯的好处在于,聚四氟乙烯无毒无污染,具有优秀的耐腐蚀、耐高温和耐磨性能,曾被用作不粘锅的涂料,是较佳的耐磨涂料,当其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煎锅中时,能综合提高煎锅主体1与锅盘2连接处的耐磨性能,同时增加其耐磨持久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密封部3在翻锅过程中也能保证良好地密封功能,在调节部4内设有密封闸9,如图5所示,密封闸9包括一环形闸门10,环形闸门10的一侧边与分离式锅盘2的上部边缘接触,环形闸门10的另一侧边置于调节部4内,调节部4内设有滑槽11,环形闸门10能在滑槽11内上下滑动。锅盘2未与煎锅主体1连接时,环形闸门10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顺着滑槽11向下滑动,此时,环形闸门10上方的侧边设有卡勾,以使环形闸门10滑动至滑槽11底部时不会掉落,使环形闸门10处于悬挂状态,当锅盘2与煎锅主体1连接时,锅盘2的上端与环形闸门10的下端接触且推动环形闸门10向上滑动,在此过程中,环形闸门10的下端始终贴在锅盘2的上端上,进而保持了密封效果,当在翻锅时,锅盘2与密封部3发生相对运动,其连接处的缝隙忽大忽小,而环形闸门10则是贴住锅盘2并跟随锅盘2同步运动,阻止煎锅内液体流向缝隙处,进而维持了良好地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环形闸门10的密封效果更好,环形闸门10用磁性材料制成,由于锅盘2一般用铁质材料制成,环形闸门10通过磁吸力与锅盘2实现紧密贴合,保证在翻锅过程中密封部3的密封性能。
为了提高煎锅的适应能力,当锅盘2不能被磁铁吸引时,为继续保持良好地密封性能,在密封闸9的滑槽11内设有压力弹簧12,如图6所示,通过压力弹簧12的弹性作用,使环形闸门10能无缝地贴住分离式锅盘2的上部边缘,同样能保证在翻锅过程中密封部3的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