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948阅读:816来源:国知局
窗户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逃生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窗户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居住用建筑的窗子大都安装有金属网或金属条焊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用于防止外人从窗子进入室内,但是,根据消防规定,每个套房内要求至少有一个窗子不能全封闭,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从该不全封闭的窗子进出,为此,大部分的不全封闭的窗子采用窗体的一侧铰接在窗框上、另一侧设置锁鼻,并利用挂锁将窗体与窗框锁合,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即便是能够及时打开窗子,若室内火势或烟雾太大,在室内等待救援,同样会在成人员受伤;二是由于不全封闭的窗子锁合后常年不用,容易因雨水、潮气等原因而导致挂锁的锁头锈蚀,紧急情况下不能打开逃生;三是由于不全封闭的窗子锁合后常年不用,开锁的钥匙也容易丢失,紧急情况下找不到钥匙,同样难以逃生;四是通过挂锁启闭的防盗窗的外形不够美观,挂锁很容易被撬开,其防盗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方便地打开逃生窗并利用窗户进行逃生的窗户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窗户逃生装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竖杆之间焊接连接有三根以上间隔设置的横杆,两根竖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槽,开口槽内设置有横轴,两根竖杆同一端的横轴上设置有弹性启闭的挂钩形成逃生梯,另外设置有两根绳索,每根绳索的一端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挂接部、另一端设置有可挂接在开口槽内的横轴上或弹性启闭的挂钩上的弹性启闭的挂钩。

上述逃生梯的两根竖杆可拆卸的卡接在窗框上,所述的窗框为在两根竖直框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竖槽,一个竖槽的槽底上设置有竖直的滑槽,滑槽内滑设有拉杆,滑槽的侧壁及拉杆上设置有由拉杆控制顶紧或松开该侧逃生梯的竖杆的伸缩架,拉杆的下部连接有齿条,窗框上铰接有在伸缩架顶紧竖杆位置时与齿条卡接的棘爪,棘爪上连接有复位弹簧及拉动棘爪与齿条脱离的拉绳。

上述的拉绳为刹车线,刹车线的外端与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连接。

上述的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设置在窗框外侧的控制盒内。

上述的伸缩架的具体结构是:滑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横轴,拉杆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横轴,两横轴之间设置有第三横轴,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轴和第三横轴铰接,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轴和第三横轴铰接,拉杆的上下移动带动第二横轴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三横轴距离拉杆轴线的垂直距离变大或变小,第三横轴上或伸缩架上安装有防尘盖,防尘盖可以跟随第三横轴横向移动,以防止伸缩架被灰尘侵害;或所述的伸缩架的具体结构是:滑槽内滑设的拉杆上铰接有两根以上等长的连杆,连杆的外端铰接在竖连杆上,相邻的四个铰接点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拉杆与连杆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竖连杆在窗框的上下框之间可以横向移动、不能上下移动。

上述的拉杆与竖直框之间设置有弹簧。

上述的窗框包括两根竖直框和连接在两根竖直框上下端的横框,窗框下端的横框用型材制成,对应于两根竖框下端的横框上设置有垫块。

上述的窗框设置在组合式窗框上,所述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在组合式窗框上设置有一套以上;设置有两套以上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时,相邻的两个逃生梯之间的竖直框共用一个工字钢式的竖直框,竖直框两侧的竖槽可承接逃生梯的竖杆。

上述两根竖杆的前侧面或后侧面的中下部均铰接有支撑块,竖杆与支撑块之间设置有将支撑块撑开的弹簧。

上述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设置在玻璃窗与纱窗之间的组合式窗框上;或所述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设置在纱窗的内侧或外侧的组合式窗框上;或所述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设置在组合式窗框的玻璃窗的内侧或外侧的组合式窗框上。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防盗窗通过控制盒内的刹车线控制开关,不用锁头,不会出现因为锈蚀而不能打开的情况发生。

2、本实用新型的防盗窗与绳索及挂钩配合,形成可伸出窗外并悬挂在窗外的梯子,室内人员爬出窗外,攀登在防盗窗等待救援或直接攀登至地面,可以有效避免室内烟雾、烈火的攻击造成的人身伤害。

3、本实用新型可以与现有组合式窗框形成一体式窗户,防盗窗隐藏于窗户内,其启闭的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隐藏于窗户下侧的控制盒内,窗户外侧的人员够不着,不容易被撬开,其防盗性好。

4、本实用新型可以与现有组合式窗框形成一体式窗户,外形美观,观感性强。

5、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需要安装防盗窗的建筑窗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组合式窗框上的安装方式之一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组合式窗框上的安装方式之二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梯拆下或开始安装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梯安装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3的A部放大图。

图7是图4的下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梯及安装逃生梯的窗框设置在玻璃窗与纱窗之间的组合式窗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伸缩架的第二种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9:

窗户逃生装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竖杆32之间焊接连接有两根以上间隔设置的横杆31,两根竖杆32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槽33,开口槽33内设置有横轴34,两根竖杆32同一端的横轴34上设置有弹性启闭的挂钩35形成逃生梯3,另外设置有两根绳索37,每根绳索37的一端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挂接部38、另一端设置有可挂接在开口槽33内的横轴34上或弹性启闭的挂钩35上的弹性启闭的挂钩36,挂钩35与挂钩36的结构相同。

上述逃生梯3的两根竖杆32可拆卸的卡接在窗框上,所述的窗框为在两根竖直框70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竖槽73,一个竖槽73的槽底上固定安装有滑架71,滑架71的正面设置有竖直的梯形的滑槽74,滑槽74内滑设有拉杆72,受梯形滑槽74的限制,拉杆72仅能在滑槽74内作轴向移动,滑槽74的侧壁及拉杆72上设置有由拉杆72控制顶紧或松开该侧逃生梯3的竖杆32的伸缩架5,拉杆72的下部连接有齿条14,窗框上铰接有在伸缩架5顶紧竖杆32位置时与齿条14卡接的棘爪15,棘爪15上连接有复位弹簧及拉动棘爪15与齿条14脱离的拉绳63。

上述的拉绳63为刹车线,刹车线的外端与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64连接。

上述的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64设置在窗框外侧(下侧)的控制盒65内。

上述的伸缩架5的具体结构是:滑槽7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横轴52,拉杆7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横轴55,两横轴52、55之间设置有第三横轴54,第一支撑板5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轴52和第三横轴54铰接,第二支撑板5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轴55和第三横轴54铰接,拉杆72的上下移动带动第二横轴55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三横轴54距离拉杆72轴线的垂直距离变大或变小,第三横轴54上或伸缩架5上安装有防尘盖,防尘盖可以跟随第三横轴54横向移动,以防止伸缩架5被灰尘侵害;或所述的伸缩架的具体结构是:滑槽内滑设的拉杆72上铰接有两根以上等长的连杆81,连杆81的外端铰接在竖连杆83上,相邻的四个铰接点80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拉杆72与连杆8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82,竖连杆83在窗框的上下框84、85之间可以横向移动、不能上下移动。

上述的拉杆72与竖直框70之间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画出),弹簧可以将拉杆72拉紧在伸缩架5顶紧竖杆32的位置,防止棘爪15与齿条14脱离后防盗窗自动脱离窗框。

上述的窗框包括两根竖直框70和连接在两根竖直框70上下端的横框,窗框下端的横框用型材制成,对应于两根竖框32下端的横框上设置有垫块16。

上述的窗框设置在组合式窗框1上,所述的逃生梯3及安装逃生梯3的窗框在组合式窗框1上设置有一套以上;设置有两套以上的逃生梯3及安装逃生梯3的窗框时,相邻的两个逃生梯3之间的竖直框70共用一个工字钢式的竖直框70,竖直框70两侧的竖槽73可承接逃生梯3的竖杆32。

上述两根竖杆32的前侧面或后侧面的中下部均铰接有支撑块,竖杆32与支撑块之间设置有将支撑块撑开的弹簧。

上述的逃生梯3及安装逃生梯3的窗框设置在玻璃窗2与纱窗4之间的组合式窗框1上;或所述的逃生梯3及安装逃生梯3的窗框设置在纱窗4内侧或外侧的组合式窗框1上;或所述的逃生梯3及安装逃生梯3的窗框设置在组合式窗框1的玻璃窗2内侧或外侧的组合式窗框1上。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

1、在逃生梯3安装在组合式窗框1上的情况下,拉动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64,与开锁摇臂或开锁旋钮64连接的拉绳63带动棘爪15转动,使得棘爪15与齿条14脱离,用力将逃生梯3向安装有伸缩架5的竖直框70一侧推,伸缩架5克服复位弹簧的拉力,进而使得第三横轴54距离拉杆72轴线的垂直距离变小,逃生梯3脱离另一侧竖直框70的竖槽73后,即可取下逃生梯3从窗口逃生;

2、绳索37一端的挂接部38通过膨胀螺丝固定在阳台或室内的地面或/和墙体的内壁上,绳索37另一端以及多余部分平时存放在控制盒65内,逃生时,将控制盒65内绳索37的多余部分拉出并将两个挂钩36分别挂接在逃生梯3的两根竖杆32的横轴34上,并从拆卸下逃生梯3的窗口将逃生梯3伸出窗外,并通过弹簧撑开的支撑块支撑在建筑外墙上,室内的人员即可从窗口爬出,并攀登在逃生梯3的横杆31上等待救援,由于逃生梯3的多根横杆31与逃生梯3的两根竖杆32形成梯子结构,加之支撑块的支撑,使得人体便于在“梯子”上攀爬,调整人体在“梯子”上的高度;

3、若有两个以上的逃生梯3,可以将一个逃生梯3上的挂钩35挂在另一个逃生梯3上的横轴34上形成多个“梯子”相互连接的“长梯”,人们可以通过“长梯”远离发生火灾事故或倒塌事故的室内,甚至直接通过“长梯”到达底面,直接逃生。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