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41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汁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用榨汁机。



背景技术:

榨汁机是一种可以将果蔬快速榨成果蔬汁的机器,小型可家用。它早在1930年由诺蔓·沃克博士(Dr. Norman Walker )发明,这位博士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款榨汁机而闻名于世,被誉之活性果汁机之父。在此基础上,后来由设计师们改进出不同款式及不同原理的榨汁机。

现在的榨汁机,主要利用旋转刀片进行切削榨汁,旋转刀片的速度极快,使用中有一定的危险性,易漏电,而且榨汁不干净,还有很多水果渣,从而使榨出的汁比较浑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榨汁机,其挤压水果,从而榨出水果渣,利用过滤,使水果渣截留,滤出比较纯净的水果汁,且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家用榨汁机,其中,包括机架、底座、过滤筒和接汁杯,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机架内设置有榨汁槽和水槽,所述榨汁槽内设置有相互咬合的主滚筒和从滚筒,所述主滚筒的一端连接有处于所述机架上的摇柄,所述主滚筒和从滚筒上均设置有螺旋沟槽;所述榨汁槽处于所述水槽上方,所述榨汁槽与所述水槽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过滤筒的槽口,所述过滤筒上设置有用于截留从所述榨汁槽流下的残渣而使过滤后的汁液流入所述水槽内的过滤网,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出汁口,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机架的底部,所述底座上放置有用于接取汁液的所述接汁杯,所述接汁杯处于所述出汁口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锁扣,所述过滤筒的侧壁上设置有对应所述锁扣的扣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槽的底面为斜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防护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包括相连接的支撑杆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所述机架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筒上设置有多层所述过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从机架的进料口放入水果切片,手动转动摇柄,主滚筒和从滚筒相互咬合转动,从而压榨水果切片,挤压出水果渣,掉入过滤筒上,通过过滤网截留水果渣,使纯净的水果汁通过过滤筒流入水槽,从出汁口流入接汁杯中;本实用新型挤压水果,从而榨出水果渣,利用过滤,使水果渣截留,滤出比较纯净的水果汁,且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榨汁槽,111-主滚筒,112-摇柄,113-从滚筒,114-螺旋沟槽,12-水槽,13-锁扣,14-防护罩,15-槽口,16-出汁口,2-底座,21-支撑杆,22-支撑板,3-过滤筒,31-过滤网,32-扣槽,4-接汁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家用榨汁机包括机架1、底座2、过滤筒3和接汁杯4。

机架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机架1内设置有榨汁槽11和水槽12,榨汁槽11内设置有相互咬合的主滚筒111和从滚筒113,主滚筒111的一端连接有处于机架1上的摇柄112,主滚筒111和从滚筒113上均设置有螺旋沟槽114。

榨汁槽11处于水槽12上方,榨汁槽11与水槽12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过滤筒3的槽口15,过滤筒3上设置有用于截留从榨汁槽11流下的残渣而使过滤后的汁液流入水槽12内的过滤网31,水槽12的底部设置有出汁口16。

底座2连接在机架1的底部,底座1上放置有用于接取汁液的接汁杯4,接汁杯4处于出汁口16正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从机架1的进料口放入水果切片,手动转动摇柄112,主滚筒111和从滚筒113相互咬合转动,从而压榨水果切片,挤压出水果渣,掉入过滤筒3上,通过过滤网31截留水果渣,使纯净的水果汁通过过滤筒3流入水槽12,从出汁口16流入接汁杯4中。

本实用新型为了更好地固定住过滤筒3,机架1上设置有锁扣13,过滤筒3的侧壁上设置有对应锁扣1的扣槽32,使过滤筒3不易晃动。

本实用新型为了更好地使水果汁从水槽12中流入至出汁口16,水槽12的底面为斜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计,进料口处设置有防护罩14,从而更加安全,也使水果切片在榨汁槽11中不易进灰尘,更干净。

本实用新型提供底座2的一种实施方式,底座2包括相连接的支撑杆21和支撑板22,支撑杆21连接在机架1的底部,方便放置和取用接汁杯4。

本实用新型为了更好地过滤水果汁,过滤筒3上设置有多层过滤网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