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壶盖及保温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615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壶盖及保温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保温容器,尤其涉及一种保温壶盖及保温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保温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多数采用旋合盖结构。在倒水时,需要一只手抓住手柄,另一只手将旋合盖旋出来,两只手配合才能完成倒水工作,操作过程不方便,且消耗较多时间,也存在因旋合力道不足而无法保证保温壶密封性的缺陷。

公开号为CN2040718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按钮式开合盖的真空保温瓶解决了上述问题。该真空保温瓶包括外壳和内胆,外壳的上端与内胆的外侧密闭连接,外壳下端设置有与外壳密闭连接的真空底腔板,在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真空腔,还包括塑料底座、瓶盖,真空底腔板由瓶底向瓶口凹陷形成供塑料底座旋入的凹位;瓶盖旋置于外壳上,瓶盖的侧边向外侧凸出形成倒水嘴,瓶盖的另一侧边向外延伸并向外壳弯曲成手柄;瓶盖设有由内塞盖主体、硅胶密封圈、雨伞柄形密封档件、雨伞帽卡圈、滑块弹簧按钮、压按式手把、上盖组成的按钮式开合盖结构。该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瓶盖、倒水嘴、手柄一体成型;滑块弹簧按钮与压按式手把的设置,在进行轻按时,即可完成加水或倒水的工作,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

但是,由该实用新型文字部分和附图1、附图3-4和附图17-18可知,该真空保温瓶的倒水嘴是由瓶盖(含上盖)的侧边向外侧凸出形成的,为了保证出水,倒水嘴处留有出水孔,灰尘或蚊虫可由出水孔进入到真空保温瓶内,污染保温瓶内水等,甚至会影响饮用者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保温壶盖及保温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保温壶盖,包含上盖、下盖、内塞盖和压按式手把,内塞盖可拆卸地安装在下盖内,内塞盖上部与上盖可拆卸地连接,上盖分别开设有相对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压按式手把依次包含按压部、铰接部和出水嘴上板,所述出水嘴上板和按压部分别自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伸出上盖外,所述铰接部与上盖和/或内塞盖铰接,所述下盖的侧边向外侧凸出形成出水嘴下板,出水嘴上板可开合的覆盖在出水嘴下板上。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含顶板和环绕顶板设置的盖沿,所述顶板前端开设第一顶缺口,盖沿前端开设第一侧缺口,第一顶缺口和第一侧缺口组成第一安装槽;所述顶板后端开设第二顶缺口,盖沿后端上部开设第二侧缺口,第二顶缺口和第二侧缺口组成第二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上盖背面设有第一铰接半槽,所述内塞盖上设有第二铰接半槽,第一铰接半槽与第二铰接半槽形成铰接槽,铰接槽内铰接压按式手把。

优选地,所述压按式手把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铰接部两侧各设有一个铰接轴,上盖背面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一铰接半槽,内塞盖上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二铰接半槽,每个第一铰接半槽与对应的第二铰接半槽形成一个铰接槽,两个铰接轴分别铰接在两个铰接槽中。

优选地,所述压按式手把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铰接部上设有一个铰接轴,上盖背面对应的设有一个或两个第一铰接半槽,内塞盖上对应的设有一个或两个第二铰接半槽,每个第一铰接半槽与对应的第二铰接半槽形成一个铰接槽,铰接轴铰接在铰接槽中。

优选地,按压部和出水嘴上板可沿铰接轴旋转。

优选地,所述内塞盖包含内塞盖主体、出水密封结构和两个滑块弹簧按钮,内塞盖主体包含底板和环绕底板设置的侧壁,底板中心设有一套筒,两个滑块弹簧按钮相对的设置在侧壁上,所述出水密封结构包含密封底座、密封柱、第一弹簧、卡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密封柱底部位于密封底座中心,密封柱自下而上依次穿过套筒、第一弹簧和卡圈,密封柱与内塞盖主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密封底座与内塞盖主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背面设有内凹槽,所述密封柱顶部位于内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侧壁自下而上依次包含第一阶侧壁、第二阶侧壁和第三阶侧壁,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在第一阶侧壁上,所述第二阶侧壁上开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阶侧壁上设有两个与第三安装槽对应的第四安装槽。

优选地,每个滑块弹簧按钮包含下部的卡扣部和上部按压部,卡扣部位于第三安装槽内,按压部位于第四安装槽内,所述内塞盖主体内设有弹簧挡板,按压部内侧与弹簧挡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优选地,所述卡扣部下方设有定位槽,弹簧挡板和侧壁之间设有与定位槽匹配的定位卡。

一种保温壶,包含上述保温壶盖和壶体,下盖与壶体卡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盖与壶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壶体为双层真空壶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压按式手把带动出水嘴上板开合,进而控制出水嘴的开闭,完成出水功能。按下压按式手把,按压部沿铰接轴向下旋转,出水密封结构被下压,出水嘴上板沿铰接轴向上旋转,出水嘴上板被打开,出水嘴上板与出水嘴下板之间形成出水孔,可以完成出水功能;放开压按式手把,按压部沿铰接轴向上旋转,出水密封结构恢复原位,出水嘴上板沿铰接轴向下旋转,出水嘴上板闭合,出水嘴上板完全覆盖在出水嘴下板上,二者之间没有空隙,可以防止蚊虫、灰尘等进入保温壶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壶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上盖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压按式手把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压按式手把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内塞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内塞盖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内塞盖主体侧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出水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壶盖(未按压状态)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壶盖(按压状态)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压按式手把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壶盖(未按压状态)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2中壶盖(按压状态)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壶盖1,上盖2,第一安装槽21,第二安装槽22,顶板23,盖沿24,第三侧缺口25,第一顶缺口231,第一侧缺口241,第二顶缺口232,第二侧缺口242,下盖3,出水嘴下板31,提手32,第五安装槽33,内塞盖4,内塞盖主体41,第一阶侧壁412a,第二阶侧壁412b,第三阶侧壁412c,套筒413,出水密封结构42,密封底座421,密封柱422,卡圈424,第一密封圈425,第二密封圈426,滑块弹簧按钮43,卡扣部431,按压部432,第三安装槽44,第四安装槽45,压按式手把5,按压部51,铰接部52,出水嘴上板53,铰接轴54,内凹槽55,弹簧挡板46,定位卡47,第二铰接半槽62,第一铰接半槽61,出水通道7,透气通道8,壶体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11和图12所示的一种保温壶盖1,包含上盖2、下盖3、内塞盖4和压按式手把5,内塞盖4可拆卸地安装在下盖3内,内塞盖4上部与上盖2可拆卸地卡扣连接。如图3所示,上盖2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上盖2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2,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相对。如图5所示,所述压按式手把5依次包含按压部51、铰接部52和出水嘴上板53。所述出水嘴上板53和按压部51分别自第一安装槽21、第二安装槽22伸出上盖2外,所述铰接部52与上盖2和内塞盖4铰接,所述下盖3的侧边向外侧凸出形成出水嘴下板31,出水嘴上板53可开合的覆盖在出水嘴下板31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盖2包含顶板23和环绕顶板23设置的盖沿24。所述顶板23前端开设第一顶缺口231,盖沿24前端开设第一侧缺口241,第一顶缺口231和第一侧缺口241组成第一安装槽21;所述顶板23后端开设第二顶缺口232,盖沿24后端上部开设第二侧缺口242,第二顶缺口232和第二侧缺口242组成第二安装槽22。所述盖沿24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三侧缺口25。当上盖2与内塞盖4卡扣连接在一起后,所述第三侧缺口25与第四安装槽45围成的空间用于放置滑块弹簧按钮43的按压部432。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压按式手把5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铰接部52两侧各设有一个铰接轴54,上盖2背面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一铰接半槽61,内塞盖4上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二铰接半槽62,每个第一铰接半槽61与对应的第二铰接半槽62形成一个铰接槽,两个铰接轴54分别铰接在两个铰接槽中。所述铰接部52背面设有内凹槽55,所述密封柱顶部位于内凹槽55内,便于压按式手把5与密封柱顶部相配合。

如图7-10所示,所述内塞盖4包含内塞盖主体41、出水密封结构42和两个滑块弹簧按钮43,内塞盖主体41包含底板和环绕底板设置的侧壁,底板中心设有一套筒413,两个滑块弹簧按钮43相对的设置在侧壁上。所述内塞盖主体41上还设有出水通道7和透气通道8,便于出水。所述出水密封结构42包含密封底座421、密封柱422、第一弹簧、卡圈424、第一密封圈425和第二密封圈426,所述密封柱422底部位于密封底座421中心,密封柱422自下而上依次穿过套筒413、第一弹簧和卡圈424,密封柱422与内塞盖主体4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25,密封底座421与内塞盖主体4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426。本实施例中密封柱422与密封底座421一体成型,可以减少组装工序,节约成本。

优选地,所述侧壁自下而上依次包含第一阶侧壁412a、第二阶侧壁412b和第三阶侧壁412c,所述第二密封圈426安装在第一阶侧壁412a上,所述第二阶侧壁412b的左右两侧上开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三安装槽44,所述第三阶侧壁412c上设有两个与第三安装槽44对应的第四安装槽45。

优选地,每个滑块弹簧按钮43包含下部的卡扣部431和上部按压部432,卡扣部431位于第三安装槽44内,按压部432位于第四安装槽45内,所述内塞盖主体41内设有弹簧挡板46,按压部432内侧与弹簧挡板46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卡扣部431下方设有定位槽,弹簧挡板46和侧壁之间设有与定位槽匹配的定位卡47。

如图2所示,下盖3的前端上部向外凸出形成出水嘴下板31,出水嘴下板31与出水嘴上板53组成出水嘴。在不使用时,出水嘴处于闭合状态,蚊虫、灰尘等不能进入保温壶内;使用时,下压压按式手把5,出水嘴上板53翘起,出水嘴打开,可以完成出水功能。所述下盖3的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五安装槽33,当内塞盖4安装在下盖3内时,滑块弹簧按钮43位于第五安装槽33内。下盖3的后端设有提手32,以便于提拿和使用本保温壶。

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压按式手把5带动出水嘴上板53开合和出水密封结构的上下位移,进而控制完成出水功能。按下压按式手把5,出水密封结构42被下压,出水嘴上板53被打开,出水嘴上板53与出水嘴下板31之间形成出水孔,可以完成出水功能;放开压按式手把5,出水密封结构42恢复原位,出水嘴上板53闭合,出水嘴上板53完全覆盖在出水嘴下板31上,二者之间没有空隙,可以防止蚊虫、灰尘等进入保温壶内。

一种保温壶,如图13所示,包含上述保温壶盖1和壶体9,下盖3与壶体9卡扣连接,所述下盖3与壶体9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壶体9为双层真空壶体。本实用新型中的壶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壶体,如还可以含有塑料底座等,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保温壶盖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为了便于叙述,仅叙述其主要结构及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本实施例中未描述的地方,请参照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11和图12所示的一种保温壶盖1,包含上盖2、下盖3、内塞盖4和压按式手把5,内塞盖4可拆卸地安装在下盖3内,内塞盖4上部与上盖2可拆卸地卡扣连接。如图3所示,上盖2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上盖2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2,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相对。所述压按式手把5依次包含按压部51、铰接部52和出水嘴上板53。所述出水嘴上板53和按压部51分别自第一安装槽21、第二安装槽22伸出上盖2外。所述铰接部52与上盖2和内塞盖4铰接,所述下盖3的侧边向外侧凸出形成出水嘴下板31,出水嘴上板53可开合的覆盖在出水嘴下板31上。所述上盖2、内塞盖4、下盖3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所述内塞盖4的出水密封结构42包含密封底座421、密封柱422、第一弹簧、卡圈424、第一密封圈425和第二密封圈426。所述密封柱422和密封底座421为两个独立的结构,组装时先将密封柱422底部安装于密封底座421中心,密封柱422自下而上再依次穿过套筒413、第一弹簧和卡圈424。

如图14所示,所述压按式手把5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在具体实施例中,铰接部52前部设有镂空的铰接框,铰接框的两侧壁在长度方向连接铰接框前后的铰接部,铰接框两侧壁之间设有一个横向铰接轴54。本实施例中上盖2背面和内塞盖4的结构可以与实施例1所述的一样,即上盖2背面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一铰接半槽61,内塞盖4上对应的设有两个第二铰接半槽62,每个第一铰接半槽与对应的第二铰接半槽形成一个铰接槽,铰接轴铰接在铰接槽中。本实施例中上盖2背面和内塞盖4的结构也可以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盖2背面对应的设有一个第一铰接半槽61,内塞盖4上对应的设有一个第二铰接半槽62,第一铰接半槽61与第二铰接半槽62形成铰接槽,铰接轴54铰接在铰接槽中。所述铰接部52背面设有内凹槽55,所述密封柱顶部位于内凹槽55内,便于压按式手把5与密封柱顶部相配合。

一种保温壶,包含上述保温壶盖1和壶体9,下盖3与壶体9卡扣连接,所述下盖3与壶体9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壶体9为双层真空壶体。本实用新型中的壶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壶体,如还可以含有塑料底座等,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