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025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煎烤机等烹饪器具中,利用感温器件对烤盘感温以实现控制产品的加热温度与烤盘温度保持同步,提高对食物的烹饪效果;但对于烤盘可拆洗的产品来说,烤盘拆除后会出现感温器件感温失效,从而引起发热盘干烧的问题,容易产生发热盘熔盘,发热盘的热管烧断或损坏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加热件;感温器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感温器件的运动轨迹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发热盘接触,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发热盘分离;烹饪器皿,能被安置于所述底座上,其中,在所述烹饪器皿与所述底座分离的状态下,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烹饪器皿与所述底座组装的状态下,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与所述烹饪器皿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将感温器件可活动地设置在底座上,在烹饪器皿与底座组装状态下,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且与烹饪器皿接触并检测烹饪器皿的温度,由于发热盘对烹饪器皿的加热面积大,可以保证烹饪器皿上的受热均匀性,则此时检测烹饪器皿的温度以作为温控参照可以保证产品温控过程的精准性,且由于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发热盘分离,这样可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感温器件受到来自发热盘的热影响,提高感温器件的感温精度,如此可达到提高烹饪器具产品的温控准度、提高烹饪器具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的目的;在烹饪器皿与底座分离状态下,感温器件位于第一位置,由于感温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发热盘接触,使感温器件可直接检测发热盘的温度以使产品维持正常的温控过程,这样可避免烹饪器皿拆除后由于感温器件缺少感温对象而导致感温失效的问题,进一步避免发热盘干烧引起的熔盘、热管损坏等现象发生,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发热盘的间距不小于0.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发热盘分离且间距不小于0.5mm,这样可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感温器件受到来自发热盘的热影响,提高感温器件的感温精度,如此以达到提高烹饪器具产品的温控准度、提高烹饪器具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感温器件相连,其中,所述感温器件受所述弹性件驱动能够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者所述感温器件受所述烹饪器皿驱动能够抵抗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弹性件对感温器件进行支撑,这样,在烹饪器皿与底座组装状态下,感温器件受烹饪器皿驱动能够抵抗弹性件的弹力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被压缩,且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能够促使感温器件与烹饪器皿保持贴合,提高对感温器件对烹饪器皿的测温精准度;在烹饪器皿与底座分离状态下,由于烹饪器皿对感温器件的抵接力解除,此时,弹性件弹性恢复并驱动感温器件运动第一位置、以使感温器件保持与发热盘接触;本方案中使感温器件通过弹性件实现与底座可活动地相连,该结构在满足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组装便利的特点,这可降低产品的成本。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弹性件也可由其他驱动机构代替,例如,将感温器件设置在发热盘上且与杠杆的一端相连,烹饪器皿安装到底座上时触动杠杆的另一端,从而使感温器件离开发热盘并与烹饪器皿接触以对烹饪器皿测温,而当烹饪器皿被拆离底座时,烹饪器皿对杠杆另一端的触动解除,此时感温器件回落到发热盘上以对发热盘测温。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器件伸入所述通孔内且沿所述通孔的轴向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上设置通孔,将感温器件可活动地安装在通孔内,使感温器件可穿过通孔与烹饪器皿的直接受热面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感温器件对烹饪器皿感温的准确度,从而更准确地掌控产品的工作温度;此外,通过将感温器件设置在发热盘的通孔内,使发热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温器件进行保护,尤其在烹饪器皿可拆卸的场合中,可以避免烹饪器皿拆除后感温器件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计感温器件与发热盘并列且相间隔地设置在底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器件包括:感温主体,伸入所述通孔内,用于与所述烹饪器皿接触并测温;导热外沿,设置在所述感温主体上,所述导热外沿能够与所述发热盘抵靠以对所述感温主体限位,其中,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外沿与所述发热盘抵靠;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外沿与所述发热盘分离。

在本方案中,设置感温主体伸入通孔内且与通孔间隙配合,其中,进一步优选感温主体与通孔孔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mm,以保证感温主体对烹饪器皿的测温精准度;另外,设置导热外沿对感温主体限位,其中,优选导热外沿沿感温主体的径向向外延伸,以当感温器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导热外沿与发热盘贴合以对感温主体限位,从而防止感温主体沿通孔脱出,且由于此时导热外沿与发热盘具有一定的贴合面积,可将发热盘的热量传导给感温主体以检测发热盘的温度;而当感温器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导热外沿与发热盘分离,此时可以使导热外沿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避免发热盘的热量对感温主体的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器件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导热外沿,且多个所述导热外沿沿所述感温主体的外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布;或者所述导热外沿沿所述感温主体的外周方向设置呈环状。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导热外沿沿感温主体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布,或者设置导热外沿沿感温主体的周向设置呈环状,这样,在感温器件受弹性件支撑使导热外沿与发热盘抵接时,可以提高整个感温主体在轴向上的受力均衡性,避免感温主体相对通孔的轴线发生偏移,进而可避免由于感温主体偏移导致感温主体在通孔内卡死的问题,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器件呈锥状且伸入所述通孔中;其中,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感温器件的锥面与所述发热盘抵接;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感温器件的锥面与所述发热盘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感温器件呈锥状,且感温器件上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的尺寸小于通孔的孔径,感温器件上尺寸相对较大的一端的尺寸大于通孔的孔径,其中,感温器件的尺寸从其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向其尺寸相对较大的一端逐渐变化。

在本方案中,感温器件上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伸入通孔内,当感温器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感温器件的锥面与通孔的一端形成干涉,从而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接触导热,使感温器件检测发热盘的温度;而当感温器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感温器件的锥面与发热盘分离,此时可以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避免发热盘的热量对感温器件的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和所述感温器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导向柱,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定位孔。

在本方案中,设置发热盘与感温器件之间通过导向柱和定位孔进行配合定位,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感温器件与发热盘的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以避免感温器件与通孔孔壁接触引起的温度干扰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导向柱与定位孔对感温器件的运动导向,这样可以间接地将感温器件的运动有效限制在避让孔的轴向上,保证感温器件的运动平稳性,且如此设计可以这样可以降低弹性件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二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向柱呈锥状;其中,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向柱上位于所述定位孔内的部分与所述定位孔适配;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向柱上位于所述定位孔内的部分与所述定位孔为间隙配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向柱呈锥状,通过设置感温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定位孔的尺寸与其内的导向柱的尺寸适配;设置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孔与其内的导向柱为间隙配合,这样设计可避免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柱与定位孔处导热的问题,保证感温器件对烹饪器皿的测温准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器件上相对靠近所述烹饪器皿的一端的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起,且所述端面的周边为绕所述凸起分布的凹陷区域。

在本方案中,设置感温器件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凸起,上端面的该凸起部位用于烹饪器皿进行贴合以检测烹饪器皿的温度,另外,设置上端面的周边向下凹陷,且该凹陷部分沿凸起的外周方向设置呈环形,以在上端面上构造出绕凸起分布的凹陷区域,其中,对于烹饪器皿可拆卸进行清洗的结构而言,由于烹饪器皿的底面不可避免地会粘有面粉等杂物,长期使用时会存在杂物堵塞感温器件与通孔孔壁之间间隙的风险,从而导致感温器件与通孔干涉的问题,而本方案设计感温器件的上端面呈周边凹陷的结构,在感温器件沿通孔轴向运动时,位于感温器件与通孔孔壁之间的杂物可自发地进入到凹陷区域内,从而有效避免感温器件与通孔干涉的情况出现,如此可进一步避免由于感温器件卡死导致感温器件无法运动到第一位置的情况,以在烹饪器皿与底座分离情况下,使感温器件能够运动到第一位置处以确保感温器件与发热盘接触,使感温器件可直接检测发热盘的温度以使产品维持正常的温控过程,这样可避免烹饪器皿拆除后由于感温器件缺少感温对象而导致感温失效的问题,进一步避免发热盘干烧引起的熔盘、热管等现象发生,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或电饼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局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座,11座本体,12反射板,20发热盘,21通孔,22导向柱,30感温器件,31感温主体,32导热外沿,33定位孔,34凹陷区域,35凸起,40烤盘,5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为煎烤机或电饼铛,当然,也可为用于烹饪的其他厨具如电饭煲或电炖锅,本实施例以烹饪器具为煎烤机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煎烤机,包括底座10、发热盘20、感温器件30和烹饪器皿。

具体地,发热盘30上设置有用于使发热盘30升温的加热件,例如在发热盘30上设置电热管或电热膜;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10包括座本体11和反射板12,发热盘20位于反射板12上,反射板12用于将发热盘20上辐射向座本体11的热量反射回发热盘20处,以减少发热盘20的热损失;感温器件30为温控器或感温探头,且感温器件30可活动地设置在底座10上,其中,感温器件30可具体设置在反射板12或者座本体11上,且感温器件30的运动轨迹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如图2和图4所示,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发热盘20接触,即H=0mm;如图1和图3所示,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间距H不小于0.5mm。

另外,本实施例中烹饪器皿为烤盘40,当然,在煎烤机为电饭煲时,烹饪器皿可为电饭煲的内锅;具体地,烤盘40能被安置于底座10上,其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烤盘40与底座10分离的状态下,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如图1和图3所示,在烤盘40与底座10组装的状态下,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且与烤盘40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煎烤机,将感温器件30可活动地设置在底座10上,在烤盘40与底座10组装的状态下,如图1和图3所示,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且与烤盘40接触并检测烤盘40的温度,由于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间距保持在0.5mm以上,这样可使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感温器件30受到来自发热盘20的热影响,提高感温器件30的感温精度,如此以达到提高煎烤机产品的温控准度、提高煎烤机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的目的;在烤盘40与底座10分离的状态下,如图2和图4所示,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由于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发热盘20接触,使感温器件30可直接检测发热盘20的温度以使产品维持正常的温控过程,这样可避免烤盘40拆除后由于感温器件30缺少感温对象而导致感温失效的问题,进一步避免发热盘20干烧引起的熔盘、热管等现象发生,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煎烤机还包括弹性件50。

具体地,弹性件50分别与底座10和感温器件30相连,其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烤盘40与底座10分离的状态下,感温器件30受弹性件50驱动能够运动至第一位置;或者如图1和图3所示,在烤盘40与底座10组装的过程中,感温器件30受烤盘40驱动能够抵抗弹性件50的弹力运动至第二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弹性件50对感温器件30进行支撑,这样,在烤盘40与底座10组装的过程中,感温器件30受烤盘40驱动能够抵抗弹性件50的弹力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50被压缩,且弹性件50的弹性恢复力能够促使感温器件30与烤盘40保持贴合,提高对感温器件30对烤盘40的测温精准度;在烤盘40与底座10分离的状态下,如图2和图4所示,由于烤盘40对感温器件30的抵接力解除,此时,弹性件50弹性恢复并驱动感温器件30运动第一位置、以使感温器件30保持与发热盘20接触;本方案中使感温器件30通过弹性件50实现与底座10可活动地相连,该结构在满足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组装便利的特点,这可降低产品的成本。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弹性件50也可由其他驱动机构代替,例如,将感温器件30设置在发热盘20上且与杠杆的一端相连,烤盘40安装到底座10上时触动杠杆的另一端,从而使感温器件30离开发热盘20并与烤盘40接触以对烤盘40测温,而当烤盘40被拆离底座10时,烤盘40对杠杆另一端的触动解除,此时感温器件30回落到发热盘20上以对发热盘20测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发热盘20上设置有通孔21,感温器件30伸入通孔21内且沿通孔21的轴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20上设置通孔21,将感温器件30可活动地安装在通孔21内,使感温器件30可穿过通孔21与烤盘40的直接受热面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感温器件30对烤盘40感温的准确度,从而更准确地掌控产品的工作温度;此外,通过将感温器件30设置在发热盘20的通孔21内,使发热盘20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温器件30进行保护,尤其在烤盘40可拆卸的场合中,可以避免烤盘40拆除后感温器件30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计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并列且相间隔地设置在底座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感温器件30包括感温主体31和导热外沿32。

具体地,感温主体31伸入通孔21内,用于与烤盘40接触并测温;导热外沿32设置在感温主体31上,导热外沿32能够与发热盘20抵靠以对感温主体31限位,其中,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2和图4所示,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抵靠,即H=0mm;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1和图3所示,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间距H不小于0.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感温主体31伸入通孔21内且与通孔21间隙配合,其中,进一步优选感温主体31与通孔21孔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mm,以保证感温主体31对烤盘40的测温精准度;另外,设置导热外沿32对感温主体31限位,其中,优选导热外沿32沿感温主体31的径向向外延伸,以当感温器件3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贴合以对感温主体31限位,从而防止感温主体31沿通孔21脱出,且由于此时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具有一定的贴合面积,可将发热盘20的热量传导给感温主体31以检测发热盘20的温度;而当感温器件3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两者间隔0.5mm以上,此时可以使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避免发热盘20的热量对感温主体31的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感温器件30上设置有多个导热外沿32,且多个导热外沿32沿感温主体31的外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感温器件30上设置有两个导热外沿32,且两个导热外沿32对称设置在感温主体3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外沿32沿感温主体31的外周方向设置呈环状。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导热外沿32沿感温主体31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布,或者设置导热外沿32沿感温主体31的周向设置呈环状,这样,在感温器件30受弹性件50支撑使导热外沿32与发热盘20抵接时,可以提高整个感温主体31在轴向上的受力均衡性,避免感温主体31相对通孔21的轴线发生偏移,进而可避免由于感温主体31偏移导致感温主体31在通孔21内卡死的问题,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器件30呈锥状且伸入通孔21中;其中,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感温器件30的锥面与发热盘20抵接;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感温器件30的锥面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最小间距不小于0.5mm。

可以理解的是,感温器件30呈锥状,且感温器件30上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的尺寸小于通孔21的孔径,感温器件30上尺寸相对较大的一端的尺寸大于通孔21的孔径,其中,感温器件30的尺寸从其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向其尺寸相对较大的一端逐渐变化。

在本方案中,感温器件30上尺寸相对较小的一端伸入通孔21内,当感温器件3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感温器件30的锥面与通孔21的一端形成干涉,从而使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之间接触导热,使感温器件30检测发热盘20的温度;而当感温器件3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感温器件30的锥面与发热盘20分离且优选两者间隔0.5mm以上,此时可以使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避免发热盘20的热量对感温器件30的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发热盘20上设置有导向柱22,感温器件30上设置有与导向柱22配合的定位孔33。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感温器件30上设置导向柱,在发热盘20上设置与感温器件30上的导向柱相配合的定位孔。

在本方案中,设置发热盘20与感温器件30之间通过导向柱22和定位孔33进行配合定位,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的通孔21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以避免感温器件30与通孔21孔壁接触引起的温度干扰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导向柱22与定位孔33对感温器件30的运动导向,这样可以间接地将感温器件30的运动有效限制在避让孔的轴向上,保证感温器件30的运动平稳性,且如此设计可以这样可以降低弹性件50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二弹性件5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导向柱22呈锥状;其中,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导向柱22上位于定位孔33内的部分与定位孔33适配;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柱22上位于定位孔33内的部分与定位孔33为间隙配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向柱22呈锥状,通过设置感温器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定位孔33的尺寸与其内的导向柱22的尺寸适配;设置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孔33与其内的导向柱22为间隙配合,这样设计可避免感温器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柱22与定位孔33处导热的问题,保证感温器件30对烤盘40的测温准度。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感温器件30上相对靠近烤盘40的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起35,且端面的周边为绕凸起35分布的凹陷区域34。

在本方案中,设置感温器件30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凸出形成凸起35,上端面的该凸起35部位用于烤盘40进行贴合以检测烤盘40的温度,另外,设置上端面的周边向下凹陷,且该凹陷部分沿凸起35的外周方向设置呈环形,以在上端面上构造出绕凸起35分布的凹陷区域34,其中,对于烤盘40可拆卸进行清洗的结构而言,由于烤盘40的底面不可避免地会粘有面粉等杂物,长期使用时会存在杂物堵塞感温器件30与通孔21孔壁之间间隙的风险,从而导致感温器件30与通孔21干涉的问题,而本方案设计感温器件30的上端面呈周边凹陷的结构,在感温器件30沿通孔21轴向运动时,位于感温器件30与通孔21孔壁之间的杂物可自发地进入到凹陷区域34内,从而有效避免感温器件30与通孔21干涉的情况出现,如此可进一步避免由于感温器件30卡死导致感温器件30无法运动到第一位置的情况,以在烤盘40与底座10分离情况下,使感温器件30能够运动到第一位置处以确保感温器件30与发热盘20接触,使感温器件30可直接检测发热盘20的温度以使产品维持正常的温控过程,这样可避免烤盘40拆除后由于感温器件30缺少感温对象而导致感温失效的问题,进一步避免发热盘20干烧引起的熔盘、热管等现象发生,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将感温器件可活动地设置在底座上,在烹饪器皿与底座组装状态下,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且与烹饪器皿接触并检测烹饪器皿的温度,由于感温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发热盘分离且优选间距保持在0.5mm以上,这样可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感温器件受到来自发热盘的热影响,提高感温器件的感温精度,如此以达到提高烹饪器具产品的温控准度、提高烹饪器具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的目的;在烹饪器皿与底座分离状态下,感温器件位于第一位置,由于感温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发热盘接触,使感温器件可直接检测发热盘的温度以使产品维持正常的温控过程,这样可避免烹饪器皿拆除后由于感温器件缺少感温对象而导致感温失效的问题,进一步避免发热盘干烧引起的熔盘、热管等现象发生,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